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伤后“休克心”的研究 被引量:97
1
作者 黄跃生 杨宗城 +2 位作者 迟路湘 梁晚益 闫柏刚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 探讨烧伤后休克心及其发生机制。 方法 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采用心功能、心肌细胞损伤、细胞膜及骨架结构损伤、心肌生物力学、心肌病理等指标观测心肌损伤程度 ;通过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心肌细胞氧利用、能量代谢及其释... 目的 探讨烧伤后休克心及其发生机制。 方法 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采用心功能、心肌细胞损伤、细胞膜及骨架结构损伤、心肌生物力学、心肌病理等指标观测心肌损伤程度 ;通过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心肌细胞氧利用、能量代谢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等指标探讨其机制。 结果 严重烧伤后心功能、心肌力学指标、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心肌细胞氧利用及能量代谢、心肌细胞黏弹性等均显著降低 ,细胞膜及骨架结构受损 ,心肌纤维灶性溶解、断裂 ,血浆肌球蛋白轻链 1、肌钙蛋白T及心肌组织细胞因子显著增高。 结论 严重烧伤休克期心肌即发生明显器质性损害 ,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心肌细胞氧利用及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组织水肿、失控性炎症反应等是发生休克心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心肌损害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延迟快速复苏对烧伤休克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闫柏刚 杨宗城 +5 位作者 黄跃生 彭毅志 王甲汉 刘旭盛 罗奇志 何保斌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目的 探讨在烧伤延迟复苏情况下 ,如何迅速纠正休克。 方法 通过对 2 0例烧伤面积大于 40 %TBSA、因延迟复苏导致休克的患者 ,进行延迟快速复苏。观察休克期液体出入量、动脉压 (BP)、肺动脉压 (PAP)、肺动脉楔状压 (PAWP)、中心静脉... 目的 探讨在烧伤延迟复苏情况下 ,如何迅速纠正休克。 方法 通过对 2 0例烧伤面积大于 40 %TBSA、因延迟复苏导致休克的患者 ,进行延迟快速复苏。观察休克期液体出入量、动脉压 (BP)、肺动脉压 (PAP)、肺动脉楔状压 (PAWP)、中心静脉压 (CVP)、心输出量 (CO)、肺血管阻力(PVR)、外周血管阻力 (SVR)、氧供应 (DO2 )、氧消耗 (VO2 )、氧摄取率 (O2 ext)、乳酸 (LA)及碱缺失(BD)等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的变化。 结果 快速补液后 2h内输入液体占“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38 8± 6 1) %,如果加上院外补液量则占“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4 8 3± 5 0 ) %,第一个 2 4h实际补入量占“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131 4± 14 3) %;第二个 2 4h实际补入量占“第二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10 3 2± 7 2 ) %。快速补液后 ,尿量大幅增加 ,CO显著升高 ,DO2 增强 ,SVR、LA、BD大幅下降 ,PVR虽大幅升高 ,但PAWP、PAP和CVP并未超过正常。 结论 在严密血流动力学监护下 ,烧伤后延迟复苏初期加快补液速度是可行且有益的 ,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需要显著增加补液量。指导休克延迟快速复苏应以监护心输出量及PAP、PAWP、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为主 ,辅以血中LA、BD水平及尿量变化等临床指标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时机的临床指标 被引量:26
3
作者 郭振荣 盛志勇 +3 位作者 贺立新 高维谊 杨红明 柴家科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为无监测条件下开展休克期切痂的同行提供一些实用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总结了60例休克期切痂病人的临床经验。结果提出了选择休克期切痂时机的临床观察指标:①第一个24小时入量2.6~3.0ml·kg^(-1)·1%TBSA^(-1);②尿量80... 目的为无监测条件下开展休克期切痂的同行提供一些实用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总结了60例休克期切痂病人的临床经验。结果提出了选择休克期切痂时机的临床观察指标:①第一个24小时入量2.6~3.0ml·kg^(-1)·1%TBSA^(-1);②尿量80~100ml/小时;③意识清楚;④口渴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⑤心率100次/分左右;⑥血红蛋白≤150g/L;⑦红细胞压积≤0.50。结论根据这些临床指标实施休克期切痂植皮手术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期 切痂 植皮时机
原文传递
快速输液对烫伤后延迟复苏休克犬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闫柏刚 杨宗城 +4 位作者 黄跃生 刘志远 刘旭盛 何保斌 梁晚益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68-271,共4页
目的 探讨在烧伤延迟复苏情况下 ,如何迅速纠正休克。 方法 利用犬 40 %TBSAⅢ度烫伤模型 ,2 4只犬被随机分为烫伤对照 (C)组、延迟均匀补液 (E)组和延迟快速补液 (R)组 ,观察伤前、伤后 2、6、8、12、2 4、36和 48h股动脉压 (FAP) ... 目的 探讨在烧伤延迟复苏情况下 ,如何迅速纠正休克。 方法 利用犬 40 %TBSAⅢ度烫伤模型 ,2 4只犬被随机分为烫伤对照 (C)组、延迟均匀补液 (E)组和延迟快速补液 (R)组 ,观察伤前、伤后 2、6、8、12、2 4、36和 48h股动脉压 (FAP) ,肺动脉压 (PAP) ,肺动脉楔状压 (PAWP) ,中心静脉压(CVP) ,心排出量 (CO) ,肺血管阻力 (PVR) ,外周血管阻力 (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 (1)对照组动物伤后 12 36h内全部死亡 ,E、R两组均存活 48h以上。 (2 )烫伤后各组FAP、CO明显下降 (C组CO :1.0 3± 0 .1vs 3.0 3± 0 .4,P <0 .0 1) ,SVR显著升高 ,补液后FAP、CO回升 (E组CO :1.5 6± 0 4vs 1.16± 0 .2 ,P <0 .0 5 ) ,SVR下降 ,尤以快速补液效果明显 (R组CO :2 .32± 0 .6vs 1.0 6± 0 .2 ,P <0 .0 1)。 (3)快速补液后PAP、PAWP、CVP和PVR迅速回升 ,但未超过正常范围 (PAWP :5 .84± 1.16vs 4.0 9± 1.0 7,P <0 .0 1)。 结论 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 ,快速补液可以迅速纠正休克 ,并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输液 烫伤 延迟复苏 休克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快速补液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闫柏刚 杨宗城 +1 位作者 黄跃生 何保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 :37例TBSA >40 %的烧伤病人按复苏方法不同分为A(n =17)和B(n =2 0 ) 2组进行补液 ,观察休克期内 (烧伤后 48h)出入量及伤后当日 ,3,7,15和 30d心肌酶谱、肝肾功... 目的 :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 :37例TBSA >40 %的烧伤病人按复苏方法不同分为A(n =17)和B(n =2 0 ) 2组进行补液 ,观察休克期内 (烧伤后 48h)出入量及伤后当日 ,3,7,15和 30d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B组 )快速补液 2h内补进液体 (为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38.8± 6 .1) % )显著超过 (A组 )传统补液方法 (为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16 .5± 2 .1) % ) ,B组第 1个2 4h补液总量为公式计算量的 (131.4± 14.3) % ,尿量也显著增加。伤后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各指标显著升高 ,两组比较 ,B组显著低于A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快速补液 脏器损害 防治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静脉自控镇痛对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夏建国 彭坚 +2 位作者 肖红 张佳 孙建斌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或联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45例严重烧伤患者于伤后24h内入院,随机分为传统镇痛(CAT)、静脉注射氯胺酮自控镇痛(PCIKA)和静脉注射芬太尼加氯胺酮自控镇...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或联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45例严重烧伤患者于伤后24h内入院,随机分为传统镇痛(CAT)、静脉注射氯胺酮自控镇痛(PCIKA)和静脉注射芬太尼加氯胺酮自控镇痛(PCIKFA)3组,每组15例。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CAT组患者根据需要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和异丙嗪25mg,PCIKA组给予氯胺酮20g/L+氟哌利多50mg/L,PCIKFA组给予氯胺酮10g/L+芬太尼5mg/L+氟哌利多50mg/L,PCIA负荷量均为1ml,PCIA用量为1ml,锁定时间30min,持续输入量1.5ml/h。检测镇痛前和镇痛后1、8、24和48h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PCIKA、PCIKFA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AT组(P均<0.01)。镇痛评分较镇痛前及CAT组明显降低(P均<0.01)各组患者无恶心、呕吐、幻觉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两组PCIA患者镇痛开始后IL1、TNFα与镇痛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IL6镇痛开始后24h与镇痛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组PCIA患者IL1、IL6及TNFα均明显低于CAT组(P均<0.01)。结论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或联合芬太尼进行自控镇痛安全、有效,并有助于维持此类患者休克期细胞因子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期 氯胺酮 细胞因子 静脉自控镇痛 严重烧伤 小剂量 细胞因子平衡 TNF-α
下载PDF
烧伤休克微循环障碍及其与TNF的关系 被引量:19
7
作者 吴坤莹 黄巧冰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1-44,共4页
为了探讨大鼠烧伤休克早期血浆 TNF 含量和微循环的变化,以及虎杖4号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我们采用复制的大鼠 TBSA 35%~40%烧伤休克模型。用 L929细胞株生物法测定了血浆 TNF含量的变化。在显微电视放大4000倍条件下观察大鼠脊斜肌微循... 为了探讨大鼠烧伤休克早期血浆 TNF 含量和微循环的变化,以及虎杖4号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我们采用复制的大鼠 TBSA 35%~40%烧伤休克模型。用 L929细胞株生物法测定了血浆 TNF含量的变化。在显微电视放大4000倍条件下观察大鼠脊斜肌微循环变化,对部分动物的肺做了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观察了虎杖4号对上述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烧伤休克早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即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微循环中 WBC 附壁粘着及毛细血管的关闭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应用虎杖4号可明显抑制烫伤后血浆 TNF 的升高。同时亦明显减轻 WBC 的附壁粘着和肺损伤。提示烫伤后血浆 TNF 的升高参与了 WBC 的粘着和微循环紊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粘附 休克 虎杖
原文传递
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树堂 牛希华 +4 位作者 娄季鹤 何建民 耿新社 顾传美 王彦欣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自1991年1月至1997年6月选择伤后及时入院的12例病人,烧伤面积平均78.3%±18.3%,Ⅲ度面积平均69.2%±26.8%,其中6例合并吸入性损伤,3例气管切开。开始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自1991年1月至1997年6月选择伤后及时入院的12例病人,烧伤面积平均78.3%±18.3%,Ⅲ度面积平均69.2%±26.8%,其中6例合并吸入性损伤,3例气管切开。开始手术时间为伤后38.4±9.6小时,一次切痂面积39.3%±8.7%,以尿量、心率、SaO_2和 CVP 为主要监护指标。结果术中术后各监护指标都较平稳。与条件相似的19例非休克期切痂病人对比表明:休克期切痂病人愈合天数缩短14天左右,内脏并发症及菌血症发生率低,治愈率高,平均每日住院费用降低。结论休克期大面积切痂植皮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切痂 植皮 大面积烧伤
原文传递
休克早期微创性磨擦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 被引量:17
9
作者 周洪春 武永春 +1 位作者 姜艳 张素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 探讨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新手术方法。 方法 将 5 5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组为微创性磨擦组 (30例 ) ,B组为削痂组 (2 5例 )。A组首次手术时间为伤后 (12 .3± 10 .7)h ,B组为 (4 7.2± 11.5 )... 目的 探讨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新手术方法。 方法 将 5 5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组为微创性磨擦组 (30例 ) ,B组为削痂组 (2 5例 )。A组首次手术时间为伤后 (12 .3± 10 .7)h ,B组为 (4 7.2± 11.5 )h。以患者的尿量、心率和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作为主要监测指标。结果 A组患者一次性磨擦面积为 (6 5 .5± 19.4 ) %TBSA ,B组一次性削痂面积为(6 4 .8± 18.7) %TBSA。术中、术后各项监测指标均较平稳 ,与条件相似的B组比较 ,A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 2 0d ,较B组缩短 10d左右 ;内脏并发症及菌血症发生率低 (A组 2 6 .7% ,B组 72 0 % ) ;平均住院费用下降 ,愈合后创面瘢痕明显减轻。 结论 休克早期 ,采用微创性磨擦的方法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 ,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轻、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等特点 ,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处理创面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早期 微创性磨擦 治疗 大面积深Ⅱ度烧伤 削痂
原文传递
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感染防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帆 姚忠军 +3 位作者 周伟 徐风瑞 李江华 李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感染防治措施,为临床抗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在医院收治的106例重度烧伤患者,入院时伴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对其进行体液复苏、胃肠道营养、创面封闭及多器官功能的保护...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感染防治措施,为临床抗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在医院收治的106例重度烧伤患者,入院时伴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对其进行体液复苏、胃肠道营养、创面封闭及多器官功能的保护治疗。结果 106例重度烧伤患者,住院时间25~76d,75例治愈或明显好转,占70.8%,31例死亡,其中死于脓毒血症10例、消化道出血9例、肺部感染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1例。结论对于重度烧伤伴休克患者需及时进行有效的体液复苏、胃肠道营养、创面的封闭和多器官功能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烧伤 休克期 感染
原文传递
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探讨 被引量:16
11
作者 袁仕安 杨晓东 +2 位作者 张宏 杨彩云 肖荣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 将 2 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 3.1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 将 2 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 3.1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复苏不当 ,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 ;血糖、血尿素氮明显低于感染组 (P <0.0 1),治愈率为 94 .12 %。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 7.2d,其主要诱因是严重感染 ,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 ,治愈率为 9.0 9%。 结论 区别不同原因所致的高钠血症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并发症 高钠血症 感染 休克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Effect of artificial colloids on blood coagulation during shock stage of severe burn injury 被引量:14
12
作者 ZHOU Jian-jun XING Nan CHEN Jiong SHI Jian-wu SU Guo-li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334-3339,共6页
Background There are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use of artificial colloids.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various artificial colloids on blood coagulation in the shock stage of severe burn injury. Me... Background There are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use of artificial colloids.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various artificial colloids on blood coagulation in the shock stage of severe burn injury. Methods Totally, 18 female Ba-Ma mini-pigs were subjected to a 40% total body surface third-degree flame burn under anesthesia. Resuscitation therapy was applied 2 hours after the injury, using the burn shock fluid resuscitation formula commonly accepted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bums. The Ba-Ma mini-pig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six pigs in each group): succinylated gelatin group (the artificial colloid used was succinylated gelatin Injection), hydroxyethyl starch group (the artificial colloid used was hydroxyethyl starch (130/0.4)), and allogeneic plasma group (the colloid used was allogeneic plasma).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animals prior to the bum injury and again at intervals of 4, 8, 24 and 48 hours post-injury. The platelet count (PLT), prothrombin time (PT),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fibrinogen (Fib) were measured, followed by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ll results. Results The PLT of succinylated gelatin group and hydroxyethyl starch group at intervals of 24 and 48 hours were (124.3±52.7), (78.8±16.4)×10^9/L and (159.0±62.8), (87.3±32.0)×10^9/L respectively. But in the allogeneic plasma group at intervals of 8, 24, and 48 hours were (234.3±52.6), (136.0±47.4), (75.8±31.0)×10^9/L. The decreas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P 〈0.01) when compared to pre-burn ((383.3±77.9), (382.7±65.7), (381.0±49.4)×10^9/L). The PL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t all the time points,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05). Compared to pre-burn ((10.8±0.9), (11.4± 0.8), (10.6±0.7) seconds), the PT of succinylated gelatin group and hydroxyethyl starch group at 24 hours were (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 shock COLLOID hydroxyethyl starch blood coagulation
原文传递
严重烧伤休克期切痂对休克复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甲汉 张会堂 杨宗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及其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 40 %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 ,随机分为切痂组 (E组 )和非切痂组 (C组 )。伤后 1h按Parkland公式补给平衡盐溶液 ,E组动物伤后 3h切痂。分别于伤前及伤后 30min和 3、6、...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及其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 40 %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 ,随机分为切痂组 (E组 )和非切痂组 (C组 )。伤后 1h按Parkland公式补给平衡盐溶液 ,E组动物伤后 3h切痂。分别于伤前及伤后 30min和 3、6、1 2、2 4、48h检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氧代谢及血浆氧自由基变化。结果 烧伤后 30min ,CO明显下降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和血乳酸含量明显增加 ,切痂后 ,E组动物上述指标较C组明显改善。结论 休克期切痂能较早地纠正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紊乱及氧代谢障碍 ,减轻氧自由损伤 ,有利于烧伤休克的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切痂 血流动力学 复苏
下载PDF
烧伤休克延迟快速复苏补液公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跃生 阎柏刚 杨宗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3年第12期1586-1588,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延迟快速复苏治疗方案。方法 伤后 4~ 8h后入院的大面积烧伤病人 2 0例 ,分为血浆复苏组和4%琥珀酰明胶复苏组 ,在血流动力学监护下快速补液。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组织氧合指标和主要脏器功能及损伤指标...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延迟快速复苏治疗方案。方法 伤后 4~ 8h后入院的大面积烧伤病人 2 0例 ,分为血浆复苏组和4%琥珀酰明胶复苏组 ,在血流动力学监护下快速补液。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组织氧合指标和主要脏器功能及损伤指标。结果 快速补液后 2h内输入量加院外补液量占第 1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百分比为 48 3 4%,第 1个 2 4h实际输入量较公式计算量多3 1 42 %;快速补液后 ,各观测指标均获改善。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 ,提出延迟快速复苏补液公式和方法如下 :⑴第一个 2 4h预计补液量 (m1) =TBSA( %)×体重 (kg)× 2 6+水分 2 0 0 0mL ,胶体与电解质之比为 1∶1。在血流动力学严密监护下 ,复苏的前 2h将第一个 2 4h液体总量的 1/2快速补入 ;⑵第二个 2 4h预计补液量 (m1) =TBSA ( %)×体重 (kg)× 1+水分 2 0 0 0mL ,胶体与电解质之比为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补液公式 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变学 补液治疗
原文传递
延迟快速复苏烧伤犬血浆二胺氧化酶的变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闫柏刚 杨宗城 +2 位作者 黄跃生 刘志远 黎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伤后早期肠粘膜损伤的影响。 方法 利用犬40% TBSA Ⅲ度烫伤模型,32只犬被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血定安延迟均匀补液组、血定安延迟快速补液组和血浆延迟快速补液组进行补液,观察伤前、伤后2,6... 目的 探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伤后早期肠粘膜损伤的影响。 方法 利用犬40% TBSA Ⅲ度烫伤模型,32只犬被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血定安延迟均匀补液组、血定安延迟快速补液组和血浆延迟快速补液组进行补液,观察伤前、伤后2,6,8,12,24,36和48h血浆二胺氧化酶、乳酸的变化及小肠病理检查。 结果 烧伤后各组血浆二胺氧化酶、乳酸逐渐升高,至伤后2h~6hBp显著高于伤前并继续升高,但补液三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其中快速补液组烧伤8h后(快速补液后)均显著低于均匀补液组。血浆快速组与血定安快速组相比二胺氧化酶、乳酸几乎无明显差别。 结论 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可以减轻肠粘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肠粘膜 二胺氧化酶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治疗烧伤休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苏青和 杨敏杰 +2 位作者 顾在秋 黄海兴 郭绪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 :观察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烧伤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34例烧伤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18例和对照组 16例。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 ,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乳酸值、尿量、心率、意识复常时间以及肢厥、出... 目的 :观察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烧伤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34例烧伤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18例和对照组 16例。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 ,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乳酸值、尿量、心率、意识复常时间以及肢厥、出汗、紫绀、指压复常时间 ,并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迅速升压和稳压的效应 ,随着血压的回升 ,主证很快消失 ,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 (94 .4 4 % )明显优于对照组 (75 .0 0 % ) ;血乳酸、尿量、心率及主要症状、体征的复常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均 <0 .0 1)。结论 :参麦注射液治疗烧伤休克能明显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逆转烧伤休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烧伤 休克 临床观察 血乳酸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烧伤休克延迟补液后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 被引量:13
17
作者 路卫 陈玉林 +3 位作者 刘林 孟凡寅 葛绳德 方之扬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2-114,共3页
采用大鼠25%TBSA Ⅲ度烧伤模型,动态观察了大鼠心肌在不补液,立即补液,延迟补液三种复苏条件下的超氧阴离子O_2^-、丙二醛(MDA)含量、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_1)和肌酸磷酸激酶(CPK-MB)的活力,结果表明烧伤早期心肌中可产生多量的O_2^-,... 采用大鼠25%TBSA Ⅲ度烧伤模型,动态观察了大鼠心肌在不补液,立即补液,延迟补液三种复苏条件下的超氧阴离子O_2^-、丙二醛(MDA)含量、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_1)和肌酸磷酸激酶(CPK-MB)的活力,结果表明烧伤早期心肌中可产生多量的O_2^-,并可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尤其在延迟补液组,不但MDA含量增加,且LDH_1和CPK-MB活力也明显增加。提示烧伤后立即补液对心肌仅有一定保护作用,故严重烧伤后的液体复苏中应辅以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液体复苏 心肌 氧自由基
原文传递
论中医对烧伤休克早期病机的认识 被引量:13
18
作者 戴跃龙 白慧颖 +2 位作者 窦永起 赵艳华 胡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3-1515,共3页
休克是严重烧伤早期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无休克病名,对于休克的认识,散见于"厥""脱"等论述当中。目前尚少见关于烧伤休克的中医病机系统论述。文章从中医对烧伤休克的历史认识,烧伤的致病特点,烧伤休克的临床表... 休克是严重烧伤早期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无休克病名,对于休克的认识,散见于"厥""脱"等论述当中。目前尚少见关于烧伤休克的中医病机系统论述。文章从中医对烧伤休克的历史认识,烧伤的致病特点,烧伤休克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对烧伤休克的中医病机进行了系统研究。作为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一种,烧伤休克当属"厥脱"气阴耗伤或真阴衰竭证。此外,严重烧伤后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与中医治疗进展反映了其邪毒炽盛的病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厥脱 病机 血必净
原文传递
35%总体表面积烧伤犬小肠对葡萄糖-电解质液吸收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车晋伟 胡森 +4 位作者 杜颖 包呈梅 田易军 王磊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研究35%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休克对Beagle犬小肠葡萄糖-电解质液(GES)吸收效率的影响,比较肠内补液与静脉补液的复苏效果。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采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35%TBSA Ⅲ度烧伤,伤后0.5h开始按Parklan... 目的研究35%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休克对Beagle犬小肠葡萄糖-电解质液(GES)吸收效率的影响,比较肠内补液与静脉补液的复苏效果。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采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35%TBSA Ⅲ度烧伤,伤后0.5h开始按Parkland公式计算的量和速率补液。随机分为肠内输注GES组(EGES)和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组(1VLR)。在清醒状态下观察EGES组伤后8h内肠道对水分和Na^+的吸收速率,以及两组动物血浆Na^+浓度、血浆容量(PV)、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和尿量的变化;伤后8h收集肠内残余的液体计算吸收总量。结果伤后肠道对水分和Na^+的吸收速率明显降低,3.5h降至伤前的21%和37%,其后缓慢回升,至伤后8h仍低于伤前;8h内液体平均吸收速率[(99±47)ml·h^-1·m^-1]与输入速率[(81±11)ml·h^-1·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收液体总量为输入量的(94.8±3.7)%。伤后8h内两组血浆Na^+浓度、MAP、CO的变化趋势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伤后4hEGES组尿量和PV均明显少于IVLR组(P均〈0.05),但8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5%TBSA烧伤休克进行肠内补液时,液体吸收效率和吸收总量可满足Parkland公式要求,能达到与静脉补液同样的扩容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液体复苏 肠吸收 血容量
原文传递
卡巴胆碱对烧伤犬肠内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和吸收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胡森 车晋伟 +6 位作者 杜颖 包呈梅 田易军 王磊 耿世佳 吴静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5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休克Beagle犬肠内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和吸收效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8只,采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约(51.2±2.6)%TBSA Ⅲ度烧伤,伤后0.5h开始按Parkland公式量...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5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休克Beagle犬肠内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和吸收效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8只,采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约(51.2±2.6)%TBSA Ⅲ度烧伤,伤后0.5h开始按Parkland公式量和速率补液。随机将动物均分为静脉输葡萄糖-电解质液(GES)组(VGES)、肠内输GES组(EGES)和肠内输GES/卡巴胆碱组(EGES/CAR,含0.25μg/kg卡巴胆碱的GES)。在动物清醒状态下观察两个肠内补液组伤后8h内小肠黏膜血流量(IBF)、水和Na+的吸收速率,以及3组动物血浆Na+浓度、血浆容量(PV)和伤后8h小肠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伤后两个肠内补液组水和Na+的吸收速率均较伤前显著降低(P均〈0.05),EGES/CAR组自伤后1.5h和2.5h起显著高于EGES组(P均〈0.05),但8h两组均低于伤前和按Parkland公式补液速率(P〈0.05)。EGES组对肠内补液不耐受(腹泻)发生率为83%,显著高于EGES/CAR组的50%。伤后8hEGES/CAR和EGES组输入肠内的液体仅有47.1%和63.8%被吸收;EGES/CAR组吸收液体总量和吸收率显著多于EGES组。伤后各组IBF均较伤前显著降低;伤后8h已恢复到伤前水平(P〉0.05);EGES/CAR组IBF伤后2h起高于EGES组(P〈0.05),但两个肠内补液组伤后8h仍显著低于伤前和VGES组水平(P均〈0.05)。3组伤后8h小肠黏膜Na^+-K^+-ATP酶活性比较:VGES组〉EGES/CAR组〉EGES组(P〈0.05)。两个肠内补液组伤后8h内的血浆Na+浓度和PV均显著低于VGES组(P均〈0.05),但伤后4h起EGES/CAR组显著高于EGES组(P均〈0.05)。结论50%TBSA Ⅲ度烧伤早期IBF和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肠内补液的吸收效率显著低于按Parkland公式输入速率,不能维持静脉补液的血浆Na+浓度和PV;而卡巴胆碱能增加IBF和Na^+-K^+-ATP酶活性,提高肠内补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液体复苏 血流量 肠吸收 卡巴胆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