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曲霉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1
1
作者 赵龙飞 徐亚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0,共3页
介绍了米曲霉的生物学特性,并综述了它在调味品、饲料、生产曲酸、消除乳糖不耐症、酿酒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米曲霉 工业 应用 展望
下载PDF
米曲霉研究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43
2
作者 刘丽萍 刘丽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32,共5页
综述了米曲霉在基础相关领域、发酵产物领域、宏观诱变及微观诱变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 米曲霉 酶制剂 诱变
下载PDF
紫外诱变选育米曲霉高产蛋白酶菌株 被引量:40
3
作者 郭继平 马莺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6-250,共5页
以从自然发酵黄豆酱中筛选的5株野生米曲霉为供试菌株,以这些菌株产蛋白酶(酸、中、碱)、淀粉酶(α-淀粉酶、糖化酶)活力大小为评价标准,筛选出米曲霉K61作为诱变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对米曲霉K61菌株进行改造,最终筛选出一株蛋白酶... 以从自然发酵黄豆酱中筛选的5株野生米曲霉为供试菌株,以这些菌株产蛋白酶(酸、中、碱)、淀粉酶(α-淀粉酶、糖化酶)活力大小为评价标准,筛选出米曲霉K61作为诱变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对米曲霉K61菌株进行改造,最终筛选出一株蛋白酶活力高且遗传性能稳定的突变株Y29。将米曲霉Y29菌株应用于黄豆酱的生产中,并与目前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米曲霉沪酿3.042菌株进行比较。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米曲霉Y29菌株的蛋白酶(酸、中、碱)活力明显高于米曲霉沪酿3.042菌株,但α-淀粉酶、糖化酶、生长速度和孢子数这4个指标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制酱品质试验结果表明,米曲霉Y29菌株的酱香更浓郁一些,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0.77g/100mL,高于米曲霉沪酿3.042菌株,其它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GB2718-1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紫外诱变 蛋白酶
下载PDF
米曲霉发酵豆粕营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陈中平 周安国 +2 位作者 王之盛 刘大春 彭点懿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0-44,共5页
通过米曲霉对豆粕进行发酵,对发酵后豆粕的常规营养组成,粗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的营养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校正至发酵前的底物含量,探讨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各营养组分的改造程度。结果表明:经检测,与未发酵豆粕相比,发酵豆粕... 通过米曲霉对豆粕进行发酵,对发酵后豆粕的常规营养组成,粗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的营养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校正至发酵前的底物含量,探讨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各营养组分的改造程度。结果表明:经检测,与未发酵豆粕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但其组成发生了改变,真蛋白质降低了19.19%(P<0.05),生成了2.02%的微生物蛋白,非蛋白氮水平增加了369.08%(P<0.05);发酵豆粕中大分子蛋白(>60 ku)和中分子蛋白(30~60 ku)被降解为小分子蛋白(<30 ku),有效消除了大豆抗原和抗营养因子。同时,发酵使豆粕中NDF、ADF和NFE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6.77%(P<0.05)、12.57%(P<0.05)、22.25%(P<0.05),粗脂肪含量增加了179.25%;但豆粕发酵后底物重量、蛋白质和总能分别损失了5.14%、3.06%和3.86%。这表明米曲霉发酵过程中以损耗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作为代价,使豆粕本身蛋白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解,从而获得了一种饲用特性更高的蛋白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米曲霉 固态发酵 营养特性
原文传递
米曲霉原生质体融合及杂合二倍体的形成 被引量:26
5
作者 辛明秀 蒋亚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43-148,共6页
采用混合酶液处理纤维素酶高产苗株3042_(N-2)(天冬酰胺缺陷型“Asn ̄-”)及蛋白酶高产菌株3042_(N-19)(蛋氨酸缺陷型“Met ̄-”)的营养菌丝,获得原生质体,以PEG为助融剂进行融合处理,成功地获... 采用混合酶液处理纤维素酶高产苗株3042_(N-2)(天冬酰胺缺陷型“Asn ̄-”)及蛋白酶高产菌株3042_(N-19)(蛋氨酸缺陷型“Met ̄-”)的营养菌丝,获得原生质体,以PEG为助融剂进行融合处理,成功地获得了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原生质体的营养互补融合。将异核体菌落的菌丝转接到合有0.1%樟脑的新鲜MM上,25℃诱导培养7─15天,挑取绿色角变菌落的孢子,将其转接到MM上能迅速生长,经孢子大小及DNA含量测定确定为杂合二倍体,并进行酶活测定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原生质体融合 杂合二倍体
下载PDF
米曲霉固态发酵产酶条件及酶活力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秀婷 赵进 +3 位作者 鲁绯 徐一平 吕跃钢 马家津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28,共3页
以酱油生产用米曲霉沪酿3.042进行固态发酵,考查了影响米曲霉蛋白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生产的固态发酵条件,包括碳源、氮源、初始pH值及温度等因素。实验表明,此菌株产酶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麸皮及蛋白胨,最适合产酶的初始pH值为6.0... 以酱油生产用米曲霉沪酿3.042进行固态发酵,考查了影响米曲霉蛋白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生产的固态发酵条件,包括碳源、氮源、初始pH值及温度等因素。实验表明,此菌株产酶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麸皮及蛋白胨,最适合产酶的初始pH值为6.0~8.0,温度为30℃。实验并对菌株所产的蛋白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进行了活力分析,为深入研究及应用米曲霉酶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固态发酵 产酶条件 酶系分析
下载PDF
不同高粱品种酿造酱香型白酒发酵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郭敏 保玉心 +1 位作者 黄永光 黄蕴利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07,共6页
通过模拟发酵实验,选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XJDJQM03作为糖化菌株,考察菌株XJDJQM03在发酵过程对不同高粱品种淀粉的降解、利用产葡萄糖的效果,并探讨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M1、YM2的发酵特性及对不同高粱品种... 通过模拟发酵实验,选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XJDJQM03作为糖化菌株,考察菌株XJDJQM03在发酵过程对不同高粱品种淀粉的降解、利用产葡萄糖的效果,并探讨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M1、YM2的发酵特性及对不同高粱品种发酵的利用。结果表明,米曲霉XJDJQM03在酿造过程对糯高粱淀粉的利用不如粳高粱,其在粳高粱样品发酵中的生物量(3.65~4.11 g/L)明显高于糯高粱样品(3.12~3.45 g/L),贵州仁怀产红缨子糯高粱B2发酵样中的葡萄糖产量最高(168.78 mg/L),代谢分泌水解糖化酶较多。酿酒酵母YM1对贵州仁怀产红缨子糯高粱B2发酵更具有优势,更利于酿酒酵母生长(0.80×10~8 CFU/mL)和代谢产乙醇(39.2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品种 酱香型白酒 酿造 米曲霉 酿酒酵母 发酵特性
下载PDF
米曲霉产中性蛋白酶的适宜条件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世平 邱德全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47-51,共5页
研究了米曲霉产蛋白酶的分布,优化了米曲霉产中性蛋白酶的适宜培养条件以及培养基的最优组成。研究发现米曲霉产中性蛋白酶的能力为最强。米曲霉产中性蛋白酶的适宜培养条件为:m(麸皮)∶m(豆粕粉)=4∶1,水的质量分数为60%,培养基中各无... 研究了米曲霉产蛋白酶的分布,优化了米曲霉产中性蛋白酶的适宜培养条件以及培养基的最优组成。研究发现米曲霉产中性蛋白酶的能力为最强。米曲霉产中性蛋白酶的适宜培养条件为:m(麸皮)∶m(豆粕粉)=4∶1,水的质量分数为60%,培养基中各无机盐质量分数为:KNO30.2%,MgSO40.05%,Na2HPO40.13%,pH值为6.0,接种量为每10 g培养基接种1.0×108个孢子,最佳培养温度为30℃,最佳培养时间为48 h。在此培养条件下,最高酶活力达3 999.2 U.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中性蛋白酶 适宜条件
下载PDF
黑曲霉和米曲霉发酵改善豆渣口感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艳芳 郝建雄 +3 位作者 程永强 赵瑞平 殷丽君 李里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48-253,共6页
豆渣作为豆制品生产的副产品,富含营养。为了解决豆渣颗粒大,口感差,难以直接食用的问题,该文对利用黑曲霉和米曲霉发酵豆渣降低其粒度分布进而改善其口感、增加其可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黑曲霉和米曲霉在28℃,相对湿度为95%... 豆渣作为豆制品生产的副产品,富含营养。为了解决豆渣颗粒大,口感差,难以直接食用的问题,该文对利用黑曲霉和米曲霉发酵豆渣降低其粒度分布进而改善其口感、增加其可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黑曲霉和米曲霉在28℃,相对湿度为95%的条件下发酵,能使渣感减弱,吞咽变易,口感明显改善;对发酵10d后豆渣的外观形态、显微镜观察、粒度分布进行考察,均一致表现为发酵后豆渣颗粒显著变小;黑曲霉发酵豆渣对渣感的降低效果好于米曲霉发酵豆渣和未发酵豆渣;发酵使豆渣颗粒变小是口感改善的主要原因;口感改善的根本原因是发酵豆渣过程中所产生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降解了豆渣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导致豆渣颗粒变小的缘故。该研究对豆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发酵 菌株 膳食纤维 发酵豆渣 黑曲霉 米曲霉 口感
下载PDF
蒸汽爆破预处理和微生物发酵对玉米秸秆降解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常娟 尹清强 +5 位作者 任天宝 张百良 宋安东 左瑞雨 卢敏 刘俊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7-280,共4页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效率,首先对玉米秸秆进行蒸汽爆破预处理(压力2.5Mpa,维压200s),然后再进行米曲霉发酵,研究物理和生物学处理对秸秆成分及相关酶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爆破使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效率,首先对玉米秸秆进行蒸汽爆破预处理(压力2.5Mpa,维压200s),然后再进行米曲霉发酵,研究物理和生物学处理对秸秆成分及相关酶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爆破使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47%、50.45%和36.65%(p<0.05)。爆破预处理的秸秆再经米曲霉发酵6d后,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27.89%和64.80%(p<0.05),发酵秸秆中的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分别达到335.10、1138.92、1954.20和201.99U/g。爆破预处理后进行米曲霉发酵,对于提高玉米秸秆的降解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发酵 试验 蒸汽爆破 米曲霉
下载PDF
UE336-2米曲霉应用于酱油生产的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林祖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26,共3页
该文叙述了UE336-2米曲霉的特性,论述了成曲中性蛋白酶活力比对照菌沪酿3.042米曲霉提高了1倍,酱油生产原料全氮利用率提高7.1%,同时还介绍了新菌种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 米曲霉 制曲发酵 原料全氮利用率
下载PDF
牛瘤胃中米曲霉的分离鉴定及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平 王朋朋 +4 位作者 左瑞雨 党晓伟 常娟 李小飞 尹清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5-299,共5页
为提高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的降解率,从牛瘤胃内容物中筛选出高效的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该菌对玉米秸秆的发酵效果.经选择性培养基初筛和固体发酵培养复筛,筛选出1株纤维素酶活性相对较高的菌株(No.3),经形态特征观察和26S rDNAITS区序... 为提高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的降解率,从牛瘤胃内容物中筛选出高效的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该菌对玉米秸秆的发酵效果.经选择性培养基初筛和固体发酵培养复筛,筛选出1株纤维素酶活性相对较高的菌株(No.3),经形态特征观察和26S rDNAITS区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对其酶学特性及发酵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所产纤维素酶的最适pH值为5.5~6.0,最适温度为50℃.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和滤纸糖酶活性分别达到6.01,1.15 U.g-1.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的玉米秸秆中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23.53%,48.98%(P〈0.05);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25.01%,45.99%(P〈0.05).说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开发和利用农作物秸秆的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玉米秸秆发酵 牛瘤胃 纤维素酶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米曲霉NCUF414低盐发酵芝麻粕酱工艺 被引量:22
13
作者 万茵 王登骁 +5 位作者 梁玉禧 汪紫薇 董弦弦 冯思麟 刘婷 付桂明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5-471,共7页
以芝麻压榨油副产物芝麻粕为实验原料,以米曲霉NCUF414为发酵菌种、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在加盐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固液比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响应曲面法优化芝麻粕酱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其最佳... 以芝麻压榨油副产物芝麻粕为实验原料,以米曲霉NCUF414为发酵菌种、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在加盐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固液比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响应曲面法优化芝麻粕酱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加盐量5%,发酵时间为12 d,发酵温度为29℃,固液比为1:0.7,在此条件下芝麻粕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533 g/100 g。与发酵酱传统生产工艺相比,有效降低了加盐量,大大缩短了发酵时间。为开发高附加值芝麻粕调味品与营养品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粕 米曲霉 低盐 响应曲面法 发酵工艺参数
下载PDF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选育羧肽酶高产菌株 被引量:17
14
作者 吴红艳 郑喜群 姚蕤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17,共3页
对米曲霉3.042进行了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制霉素抗性突变株,并进行固体发酵筛选试验,共筛选出了5株正突变株。经固体发酵筛选实验,获得了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羧肽酶高产菌株。
关键词 诱变 羧肽酶 米曲霉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with Lactobacillus brevis and Aspergillus oryzae for Trypsin Inhibitor Degradation in Soybean Meal 被引量:19
15
作者 GAO You-ling WANG Cai-sheng +1 位作者 ZHU Qiu-hua QIAN Guo-y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869-876,共8页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optimize trypsin inhibitor degradation in soybean meal b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SSF) with Lactobacillus brevis and Aspergillus oryzae, an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SF on ph...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optimize trypsin inhibitor degradation in soybean meal b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SSF) with Lactobacillus brevis and Aspergillus oryzae, an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SF on phytic acid, crude protein, crude fat, and amino acid profil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with Box-Behnken design was used to optimize SSF. The optimal conditions derived from RSM for L. brevis fermentation were: pH=5. 1; inoculum size=10%; duration=72 h; substrate to water ratio=1.5. The minimum content of trypsin inhibitors was 6.4 mg g^-1 dry matt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derived from RSM for A. oryzae fermentation were: substrate to water ratio= 0.8 1; inoculum size=4%; duration=120 h. The minimum content of trypsin inhibitors was 1.6 mg g^-1 dry matter. Both L. brevis and A. oryzae decreased trypsin inhibitors dramatically (57.1 and 89.2% respectively). L. brevis fermentation did not affect phytic acid (0.4%) and crude fat (5.2%) considerably, whereas A. oryzae fermentation degraded phytic acid (34.8%) and crude fat (22.0%) cont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Crude protein content was increased after both fermentation (6.4 and 12.9% for L. brevis and A. oryzae respectively). Urease activity was reduced greatly (83.3 and 58.3% for L. brevis and A. oryzae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SSF with A. oryzae and L. brevis reduced trypsin inhibitor content and modified major macronutrients in soybean me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rgillus oryzae Lactobacillus brevi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soybean meal trypsin inhibitors
下载PDF
高活力酸性蛋白酶酱油菌种的选育 被引量:18
16
作者 姚开 吕远平 +1 位作者 何强 谭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18,共3页
本文通过对生产上使用的 3 0 4 2米曲霉进行筛选 ,得到了酸性蛋白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将其与原始菌株混合制曲和发酵 。
关键词 高活力酸性蛋白酶 酱油菌种 选育 米曲霉 全氮利用率 氨基酸生成率
下载PDF
米曲霉发酵高盐稀态酱油过程中典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 被引量:20
17
作者 童佳 赵国忠 +2 位作者 赵建新 张灏 陈卫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29,共8页
米曲霉是发酵酱油的主要菌种,为了更加具体了解米曲霉发酵酱油过程中典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沪酿3.042米曲霉单菌种发酵高盐稀态酱油在不同发酵阶段的酱醪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并与12种市... 米曲霉是发酵酱油的主要菌种,为了更加具体了解米曲霉发酵酱油过程中典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沪酿3.042米曲霉单菌种发酵高盐稀态酱油在不同发酵阶段的酱醪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并与12种市售高盐稀态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酱醪发酵0~6个月的过程中,醇酚类、酸类物质、酯类物质、含氮化合物含量逐渐增加,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组成比例更加协调,典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乙醇、乙酸、3-甲基丁酸、苯乙酸乙酯、十六酸乙酯、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苯甲醛、苯乙醛,与市售酱油中典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同,这些物质保证了酱油风味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酱油 风味物质 检测
下载PDF
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优化豆渣发酵工艺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明 王燕 欧阳梦云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5-78,共4页
利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毛霉(Mucor)在合适条件下发酵豆渣,改善其口感、增加其可食性,为豆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通过选取色泽、质地、滋味、气味为评价指标,确定因素合理的权重,建立感官综合评分体系,采用正交试验法对... 利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毛霉(Mucor)在合适条件下发酵豆渣,改善其口感、增加其可食性,为豆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通过选取色泽、质地、滋味、气味为评价指标,确定因素合理的权重,建立感官综合评分体系,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豆渣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应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获得食用豆渣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米曲霉:毛霉为1∶1、发酵温度25℃、豆渣含水量70%、发酵时间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毛霉 豆渣发酵 模糊评价 感官评价
下载PDF
酱油制曲过程中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活力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9
作者 马永强 宫安旭 +1 位作者 陈晓昕 孙冰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94-297,共4页
在酱油制曲过程中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探讨制曲过程中预处理条件和制曲条件对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比活力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曲过程中对酶比活力影响的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和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影响蛋白酶比活力的重要性次序为:接种... 在酱油制曲过程中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探讨制曲过程中预处理条件和制曲条件对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比活力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曲过程中对酶比活力影响的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和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影响蛋白酶比活力的重要性次序为:接种量>制曲时间>制曲温度;酶比活力最高的制曲工艺参数组合为:接种量0.8%、制曲温度32℃、制曲时间36h;影响谷氨酰胺酶比活力的重要性次序为:制曲温度>制曲时间>接种量;酶比活力最高的制曲工艺参数组合为:接种量0.5%,制曲时间60h,制曲温度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制曲 蛋白酶 谷氨酰胺酶 米曲霉
下载PDF
复合诱变选育酸性蛋白酶高产菌株 被引量:19
20
作者 卢燕云 林建国 +4 位作者 李明 邱雁临 胡瑛 王常高 蔡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1,共3页
以米曲霉M-2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氯化锂和硫酸二乙脂(DES)复合诱变,筛选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并进行固态发酵筛选试验。从大量突变株中进行筛选,获得1株遗传性稳定的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D-7,其酶活力由出发菌的262.7U/g提高至602.5... 以米曲霉M-2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氯化锂和硫酸二乙脂(DES)复合诱变,筛选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并进行固态发酵筛选试验。从大量突变株中进行筛选,获得1株遗传性稳定的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D-7,其酶活力由出发菌的262.7U/g提高至602.5U/g,提高了12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蛋白酶 米曲霉 复合诱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