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拟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孙卓然 李危石 +2 位作者 陈仲强 于淼 赵文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建立国人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与骨盆矢状位序列间的拟合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分析,对171例正常青年志愿者进行影像学研究,男94例,女77例,年龄23.0±1.8岁(18~28岁)。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利用院内影... 目的:建立国人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与骨盆矢状位序列间的拟合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分析,对171例正常青年志愿者进行影像学研究,男94例,女77例,年龄23.0±1.8岁(18~28岁)。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脊柱与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利用Pearson检验进行LL与其他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LL与其他各参数间线性拟合关系。根据既往研究LL=PI+9,以PI测量值为基础,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LL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间对比。结果:PI为44.6°±9.5°,LL为48.4°±10.8°,SS为34.4°±8.0°,TK为24.2°±9.6°,CL为7.9°±9.6°,SVA为-20.5±30.1mm;LL与PI、SS、TK、CL、SVA呈显著相关(P〈0.0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L=2.958+0.760 SS+0.323 TK+0.198 PI+0.122 CL-0.118 SVA;运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LL=0.623 PI+20.611。根据既往文献报道LL=PI+9,以此计算出的LL预测值53.7°±9.5°与实际测量值差异显著(t=7.025,P〈10-6)。结论:以PI为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LL=0.623 PI+20.611能准确估计个体的LL,在西方人群中得到的LL=PI+9结果并不适用于国人LL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入射角 腰椎前凸角 线性回归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及其序列拟合关系 被引量:27
2
作者 马清伟 李危石 +2 位作者 孙卓然 费晗 姜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 :测量我国中老年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分析其相关性,建立腰椎前凸角与相关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拟合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测量方法,对106例中老年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48例,女58例;年龄62.4±5.2岁(55~76岁)。... 目的 :测量我国中老年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分析其相关性,建立腰椎前凸角与相关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拟合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测量方法,对106例中老年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48例,女58例;年龄62.4±5.2岁(55~76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摄片,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上腰弯前凸角(upper arc of total lumbar lordosis,UALL)、下腰弯前凸角(lower arc of total lumbar lordosis,LA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参数,按照脊柱矢状面解剖定义和形态特点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参数及其相关性,并与青年人群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中老年人群LL与PI、TK的拟合关系。结果 :我国中老年人群的PI为46.5°±7.6°,PT为13.1°±6.6°,SS为32.3°±9.5°,LL为49.2°±9.1°,UALL为15.9°±5.9°,LALL为32.3°±9.5°,TK为34.0°±10.7°,SVA为-5.0±30mm;LL与SS、TK、PI、PT、SVA呈显著性相关(P〈0.05),PT与TK、SS呈显著性相关(P〈0.05),UALL与TK、SVA相关,LALL与PI相关。中老年人群与青年人群比较PI、SS、LL、LALL无显著性差异(P〉0.05),PT、TK、SVA、UALL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老年人群LL预测值=0.6PI+0.4TK+10°,R2=0.375。结论:中老年人群中LL与其他相关脊柱-骨盆各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我国中老年人群LL的理想预测值为LL=0.6PI+0.4TK+10°;TK、UALL、PT、SVA与青年人群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矢状位 腰椎前凸角 线性回归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形态与腰椎曲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3
作者 兰俊 陈其昕 +1 位作者 翟晓军 陈之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59,162,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变化以及腰椎曲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2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33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5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MRI片输入电脑,在MRI正中失状面的T2WI图像上观察...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变化以及腰椎曲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2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33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5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MRI片输入电脑,在MRI正中失状面的T2WI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椎间隙的角度以及腰椎曲度。结果:(1) 椎间隙高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椎间隙角度以及腰椎曲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椎间隙的角度和腰椎曲度呈正相关, (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以及腰椎曲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退变 形态 腰椎曲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成年人下腰痛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郭金明 阿里木江 《实用骨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577-579,共3页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的发病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变化的关系。方法对86例患有下腰痛病人和90例无症状者摄腰椎立位X线侧位片,测量腰椎总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结果患病组的总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的发病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变化的关系。方法对86例患有下腰痛病人和90例无症状者摄腰椎立位X线侧位片,测量腰椎总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结果患病组的总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前凸角的丢失主要来自于L4~5和L5S1节段前凸角的减少。两组的腰椎总前凸角与骶骨倾斜角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丢失可能是下腰痛的解剖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旭 于海洋 +5 位作者 梁成民 翟云雷 王伟 刘彬 袁玉山 张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6-521,共6页
目的 :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7例,年龄63.5±7.5岁(47~75岁)。... 目的 :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7例,年龄63.5±7.5岁(47~75岁)。患者术前均行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站立位位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影像学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计算"后凸柔韧度"(站立位LKCA-俯卧位LKCA)/站立位LKCA×100%,根据其指导手术方案。分别比较术前俯卧位加压脊柱全长CT和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得的LKCA、TK和LL。结果:术前站立侧位X线片所测得的LKCA、TK和LL分别是52.46°±15.63°、36.13°±9.55°和33.31°±10.33°,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定位像测得的LKCA、TK和LL分别是36.94°±15.69°、28.09°±7.62°和26.99°±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柔韧度(31.6±9.89)%(16.4%~60.6%)。术后2周LKCA和TK、LL分别为18.30°±3.57°、18.23°±6.75°和26.99°±6.75°,同末次随访LKCA、TK和LL分别是20.86°±5.34°、17.92°±6.31°和18.54°±4.7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术前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的LKCA、TK、LL同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CT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俯卧位加压脊柱全长CT定位像作为一种全新的新型影像学技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影像学的准确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检查 局部后凸Cobb角 胸椎后凸Cobb角 腰椎前凸Cobb角 骨质疏松 后凸畸形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其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涛 黎观保 +1 位作者 梁科友 贾世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423-2430,共8页
背景: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脊柱相关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特征性变化。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其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测量参数与测量方法及在成人脊柱疾病... 背景: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脊柱相关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特征性变化。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其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测量参数与测量方法及在成人脊柱疾病诊治中的量化及重要参数,以及各参数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评价脊柱疾病矫治后效果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脊柱矢状面形态与骨盆参数密切相关,脊柱矢状面曲线分型也采用骨盆参数,骨盆矢状面参数与脊柱矢状面参数存在明显的统计学的相关性,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是评价脊柱疾病及治疗预后的重要指标,评价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变化时应包括对骨盆和脊柱形态等参数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脊柱植入物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矢状面平衡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滑脱 腰椎畸形 脊柱畸形 退行性腰椎侧凸 骨盆入射角 骶骨倾斜角 腰椎前凸角 骨关 节植入物图片文章
下载PDF
慢性下腰痛与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华贵 常炳营 +3 位作者 孙西虎 李宗一 李晖 张继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32-1234,1237,共4页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对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下腰痛组ODI较高。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较大,(P〈0.01).对照组中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存在着相关性。结论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与较高的慢性下腰痛的发生率有关。正常人群中合适的腰椎前凸角与骶骨倾斜角的比值是0.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腰痛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解剖学因素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剑刚 丁文元 +3 位作者 申勇 徐佳欣 安志辉 杨少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3-447,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滑脱42例,L5滑脱18例。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DLS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al horizontal angle,SHA)及滑脱节段(对照组取相应节段)的椎体指数(lumbar index,LI)、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DA)、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L5横突的长度(the leng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L)和宽度(the wid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W)。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滑脱组患者LLA、SHA、LI、DA、DH分别45.83°±10.42°、28.35°±11.16°、0.85±0.13、7.24°±3.83°、9.12±2.73mm;对照组分别为47.48°±10.75°、23.16°±10.68°、0.96±0.10、9.68°±5.54°、10.54±2.48mm,两组间SHA、LI、DA、DH有显著性差异(P〈0.05),LLA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脱组TPL、TPW分别为2.15±0.43cm、1.64±0.41cm,对照组为2.06±0.39cm、1.57±0.32c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S与LI、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1.693、-1.406。结论:DLS患者的LI下降,DA减小,其可能是DL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椎前凸角 椎体指数 椎间盘高度
下载PDF
影响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因素 被引量:13
9
作者 范国明 陈其昕 +1 位作者 龚遂良 李方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9-412,416,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人群按不同骨盆姿势分为38例高SS/低PT组:PI和LL均值各为(50.85±10.01)°,(49.41±9.84)°,回归方程LL=0.571PI+20.395,68例低SS/高PT组:PI和LL均值各为(49.14±12.00)°,(39.17°±10.98)°,回归方程LL=0.531PI+13.079。组内显示PI与SS、LL,SS与LL正相关,呈线性回归,组间显示PI无统计学差异,SS、PT、LL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PI不能单纯确定LL变化,必须考虑骨盆姿势的影响。(2)相同PI下,骨盆越前倾,LL越大;相同骨盆姿势下,PI越大,LL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入射角 骨盆姿势 腰椎前凸角 胸椎后凸角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松 孙旭 +5 位作者 陈曦 陈忠辉 徐亮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2-538,共7页
目的:评估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影像学表现,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在ULDH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6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9例ULDH患者,其中L1/2椎间盘突出... 目的:评估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影像学表现,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在ULDH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6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9例ULDH患者,其中L1/2椎间盘突出9例,L2/3椎间盘突出16例,L1/2和L2/3双节段椎间盘突出4例;正常无椎间盘突出志愿者58例为对照组。ULDH组年龄20~56岁,女10例,男19例;对照组年龄22~56岁,女21例,男37例。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ULDH组测量突出节段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和椎间盘角度,对照组测量L1/2、L2/3椎间盘;观察两组是否存在滑脱及椎体楔形变,测量滑脱距离及楔形变角度。根据矢状面形态进行Roussouly分型并比较两组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Roussouly分型结果。结果:ULDH组的PI、PT、SS和LL分别为36.0°±8.8°、12.5°±6.7°、23.4°±9.6°、36.1°±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6°±8.6°、15.4°±6.7°、28.0°±9.1°、48.1°±9.0°(P均<0.05);ULDH组的TK、TLJ和SVA分别为33.3°±11.0°、17.0°±6.6°、5.6±20.1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12.1°、6.2°±5.8°、-18.2±16.6mm(P均<0.05)。ULDH组的L1/2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6.1±1.9mm和5.1±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1.8mm和8.5±2.4mm(P<0.05);L2/3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7.1±2.1mm和5.1±2.7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1.9mm和8.3±2.6mm(P<0.05)。ULDH组L1/2和L2/3椎间盘角度分别为4.9°±3.0°和5.2°±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7°和3.1°±2.6°(P<0.05)。ULDH组中后滑脱患者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盆入射角 腰椎前凸角 Roussouly分型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危险因素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付海祥 曹兴兵 +3 位作者 陈奇 富仁杰 卞元健 徐晓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179-1182,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34例融合,33例保守作为对照。入院、末次随访时评测MRI、X线片参数:近端椎间高度丢失、近端小关... [目的]观察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34例融合,33例保守作为对照。入院、末次随访时评测MRI、X线片参数:近端椎间高度丢失、近端小关节退变。采用SPSS 19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5±2.4)个月(18~28个月)。椎间高度组内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丢失组间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9,P=0.000)。小关节退变的组内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凸角异常是邻近节段退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结论]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是自然病程,融合加速该病程。前凸角异常是退变的重要因素,予适当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前凸角
原文传递
腰椎滑脱亚型间影像学参数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玉乔 孙天威 +3 位作者 马彬 周赵洪 董润北 吴海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3-948,共6页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了对腰椎滑脱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而对于不同亚型腰椎滑脱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参数差异及其对生活质量评分影响的对比研究相对匮乏。目的:分析腰椎滑脱亚型间影像学参数差异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了对腰椎滑脱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而对于不同亚型腰椎滑脱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参数差异及其对生活质量评分影响的对比研究相对匮乏。目的:分析腰椎滑脱亚型间影像学参数差异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滑脱的患者63例,分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组35例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包括脊柱矢状轴、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L1椎体铅垂线、上腰弯、下腰弯和功能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天津市人民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患者对测试项目完全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1)手术前影像学参数的对比,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脊柱矢状轴显著高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退变性腰椎滑脱组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上腰弯和下腰弯均显著低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均P<0.05或P<0.01);其余影像学指标在两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性;(2)两组术前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3分患者骨盆倾斜角明显低于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3分患者(P=0.026,P=0.047);(3)两组术前ODI指数>40分患者与ODI指数≤40分患者的影像学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结果说明,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矢状位生物力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腰椎滑脱患者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3分的患者骨盆倾斜角明显低于目测类比评分>3分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腰椎前凸角 骨盆倾斜角 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
下载PDF
不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对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祥耀 海涌 张希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5-440,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即刻不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对术后脊柱侧凸矫正度、生活质量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即刻不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对术后脊柱侧凸矫正度、生活质量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的79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资料,男性21例,女性58例,年龄55~72岁,平均(63.4±4.8)岁。将患者按照术后即刻PI-LL的大小,分为〈10°组(25例)、10°~20°组(32例)和〉20°组(22例)。比较手术前后Cobb角、PI-LL、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分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僵硬功能障碍指数(LSDI)。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非连续变量采用χ2检验;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术后PI-LL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45~310 min,平均(235.3±42.0)min,出血量300~5 300 ml,平均(1 021±787)ml,住院时间12~18 d,平均(14.5±1.3)d。共4~10个节段进行固定融合,平均(7.0±1.1)个。与术前相比,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4.2±1.8)°比(20.1±2.7)°]、PI-LL [(16.1±8.6 )°比(36.0±4.3)°]、JOA(3.0±1.3比5.5±1.2)、ODI(24.4±8.1比62.9±2.7)、VAS(3.0±1.0比6.8±1.3)均降低(t=18.539~53.826,P值均〈0.01)。与术前相比,〈10°组、10°~20°组和〉20°组患者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4.1±2.7)°比(19.5±2.7)°、(4.0±1.4)°比(20.2±2.4)°、(4.7±0.9)°比(20.6±3.0)°](t=21.148~45.355,P值均〈0.01)和PI-LL[(5.2±2.8)°比(35.8±4.9)°、(17.9±2.9)°比(37.2±3.9)°、(25.8±2.7)°比(34.5±4.0)°](t=7.227~38.250,P值均〈0.01)均降低,三组PI-L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长节段内固定术 骨盆投射角 腰椎前凸角
原文传递
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在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许伟 李智斐 +5 位作者 万通 余伟波 张翼升 周劲衍 卜献忠 钟远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5335-5341,共7页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先进微创术式,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创术式,内镜下腰椎融合选择何种融合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先进微创术式,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创术式,内镜下腰椎融合选择何种融合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的患者55例,根据所置入的融合器类型不同分为2组,撑开组(n=23)术中置入可撑开的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普通组(n=32)置入普通的腰椎融合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与结论:①55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沉降等并发症发生;②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痛与腿痛目测类比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撑开组治疗后12个月的腰椎JOA评分及治疗后6,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普通组(P<0.05);③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撑开组治疗后5 d、12个月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优于普通组(P<0.05);④结果表明,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较为可靠的微创术式,联合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高度可调融合器 脊柱内镜 椎间融合 微创手术 椎间隙高度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与髋腰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港 刘丽 +6 位作者 徐林 马超 邓博文 蒋昇源 于睿钦 赵毅 穆晓红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期79-85,共7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与髋关节、腰椎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2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男85例,女40例,年龄4~12(8.4±2.9)岁。...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与髋关节、腰椎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2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男85例,女40例,年龄4~12(8.4±2.9)岁。依据GMFCS分为Ⅰ、Ⅱ、Ⅲ、Ⅳ级组。其中Ⅰ级组27例,Ⅱ级组40例,Ⅲ级组35例,Ⅳ级组23例。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igration percentage,MP)、中心边缘角(central edge angle,CE),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并选取其严重侧髋关节参数值分析,评价不同GMFCS分级与髋关节发育的关系。通过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矢状位Cobb角、腰骶角、腰椎前凸指数、弓顶距,评价不同GMFCS分级与腰椎发育的关系。结果:(1)1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骨盆正位X线片符合测量标准。Ⅰ-Ⅳ级4组MP分别为(22.72±3.88)、(26.53±4.36)、(33.84±4.99)、(49.54±7.87)%,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CE分别为(30.10±6.99)°、(22.92±4.19)°、(17.91±5.50)°、(-0.70±17.3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AI分别为(16.41±2.77)°、(20.46±4.63)°、(23.76±5.10)°、(29.15±7.3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MFCS分级越高,MP和AI越大,CE越小。Ⅰ-Ⅳ级4组NSA分别为(142.74±10.03)°、(148.66±9.09)°、(151.66±10.52)°、(153.70±8.05)°,GMFCSⅠ级组与其余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CSⅠ级组NSA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8例痉挛型患儿的腰椎侧位X线片符合测量标准。Ⅰ-Ⅳ级4组腰椎矢状位Cobb角分别为(32.62±11.10)°、(29.86±9.90)°、(31.70±11.84)°、(39.69±6.80)°,GMFCSⅣ级腰椎矢状位Cobb角明显高于其余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腰骶角分别为(31.02±9.91)°、(26.57±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髋脱位 腰椎前凸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像学观测 被引量:8
16
作者 丁文元 申勇 +4 位作者 曹来震 李宝俊 孙亚澎 郭金库 吴海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3-676,共4页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包括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为64.1±5.3岁),在X线片上测量其顶椎间盘(如顶椎为椎体则取该椎体下位椎间盘)及其相邻上下椎间...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包括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为64.1±5.3岁),在X线片上测量其顶椎间盘(如顶椎为椎体则取该椎体下位椎间盘)及其相邻上下椎间盘(共252个椎间盘)的不对称指数,MRIT2加权像上测量椎间盘内髓核与脑脊液的平均相对信号强度。应用Spearmann相关性分析研究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腰椎侧凸角的相关性、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凸侧三个椎间盘的高度平均为40.1±1.8mm;凹侧平均为38.3±1.1mm,凸凹侧椎间盘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椎间盘不对称指数的平均值为0.042±0.018,经Spearman相关分析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侧凸Cobb角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T2加权像上退变性腰椎侧凸髓核平均相对信号强度Ⅰ级8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17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该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侧凸角与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性程度存在正相关,腰椎前凸角减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椎前凸 椎间盘不对称指数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Current strategie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adequate lordosis during lumbar fusion 被引量:6
17
作者 Cédric Barrey Alice Darnis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Not restoring the adequate lumbar lordosis during lumbar fusion surgery may result in mechanical low back pain, sagittal unbalance and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scribe the curre... Not restoring the adequate lumbar lordosis during lumbar fusion surgery may result in mechanical low back pain, sagittal unbalance and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trategies and concepts for restoration of adequate lordosis during fusion surgery. Theoretical lordosis can be evaluated from the measurement of the pelvic incidence and from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with 2/3 of the lordosis given by the L4-S1 segment and 85% by the L3-S1 segment. Technical aspects involve patient positioningon the operating table, release maneuvers, type of instrumentation used(rod, screw-rod connection, interbody cages), surgical sequence and the overall surgical strategy. Spinal osteotomies may be required in case of fixed kyphotic spine. AP combined surgery is particularly efficient in restoring lordosis at L5-S1 level and should be recommended. Finally, not one but several strategies may be used to achieve the need for restoration of adequate lordosis during fusion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lordosis PELVIS shape PELVIS incidence Spinal fusion SPINE surgery SAGITTAL balance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主弯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测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史本龙 林子平 +5 位作者 毛赛虎 刘臻 孙旭 郑振耀 邱勇 朱泽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 TK)及腰椎前凸角( 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 目的: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 TK)及腰椎前凸角( 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患者的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和仰卧位MRI全脊柱重建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站立位X线全脊柱正侧位片上分别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于患者仰卧位MRI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片上的相同节段测量侧凸Cobb角、TK和LL。应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测量值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120例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分别为33.8°±20.1°和24.9°±18.3°,TK分别为15.2°±9.7°和10.5°±7.7°,LL分别为43.6°±13.8°和37.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TK和LL均有相关性, r 分别为0.920、0.706和0.565( P 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站立位X线侧凸Cobb角=0.901× X仰卧位MRI侧凸Cobb角+12.517、^Y站立位X线TK =1.055× X仰卧位MRI TK +3.865、^Y站立位X线LL=0.718× X仰卧位MRI LL +17.135。结论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片在AIS患者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的测量具有差异且呈线性相关,利用仰卧位MRI可计算出站立位X线片上患者的侧凸Cobb角、TK和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青少年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COBB角 胸椎后凸角 腰椎前凸角
原文传递
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涛 贾世青 +1 位作者 陈武 黎品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76-581,共6页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析所有患者内固定前后X射线平片的腰椎前凸、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平衡、椎体滑脱度、椎体滑脱角和椎间盘高度。将上述参数植入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植入前后滑脱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高度的恢复与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度及滑脱角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腰椎前凸的变化与滑脱角、滑脱度、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说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地改善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的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运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必须考虑不同骨盆投射角下的骨盆代偿模式,个体化地重建椎间盘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 脊柱骨盆参数 滑移度 滑脱角 椎间盘高度 后路椎体间融合 腰椎前凸 骨盆倾斜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20
作者 周友志 高鹏 +5 位作者 袁庆森 谭颖 徐世涛 陈广林 王进强 张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71-3178,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 腰椎前凸角 融合器沉降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