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201
1
作者 孙建华 赵思雄 +2 位作者 傅慎明 汪汇洁 郑淋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5-718,共14页
本文采用观测和NCEP分析场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7.21"北京暴雨过程是高低空与中低纬系统共同配合的结果,暴雨发生在"东... 本文采用观测和NCEP分析场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7.21"北京暴雨过程是高低空与中低纬系统共同配合的结果,暴雨发生在"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下,低涡、切变线、低槽冷锋和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孟加拉湾至西太平洋地区热带辐合带(ITCZ)活跃,其中热带气旋的活动有利于水汽向东亚大陆输送,此次暴雨过程中华北地区的水汽源地包括孟加拉湾和我国东部的渤海、黄海等,低层的水汽主要来自东部,中层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北京的强降雨有两段,第1段降雨虽然发生在冷锋前,但有明显冷空气的侵入,并与地形和东风的作用有关,第2段降雨对流的组织和增强与冷锋强迫相关。在有利环境下,中尺度对流系统频繁发生发展,持续时间长,且稳定少动是此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来源 低涡 冷锋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华北大暴雨过程特征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44
2
作者 孙建华 张小玲 +1 位作者 卫捷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2-506,共15页
首先对1960~1999年的华北夏季暴雨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又进一步对1990~1999年造成夏季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夏季每10年发生的暴雨和大暴雨次数基本相当,40年中山西和河北的北... 首先对1960~1999年的华北夏季暴雨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又进一步对1990~1999年造成夏季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夏季每10年发生的暴雨和大暴雨次数基本相当,40年中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暴雨发生次数在20次以上,沿海地区暴雨发生次数为60~100次.1990~1999年的6~8月华北地区发生大暴雨共39天,大体可分为5型:1型为台风与低槽(低涡)远距离相互作用;2型为低涡(登陆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3型为登陆台风北上受高压阻挡停滞;4型为低涡暴雨;5型为暖切变暴雨.其中,台风和低涡是主要影响系统.最后,对北京夏季的暴雨过程也进行了统计和分型研究.40年中有7年未发生暴雨,而最多的年份发生了5次,存在很明显的年变化.研究表明,尽管北京暴雨具有华北暴雨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北京地区的特点,如以暴雨频次而言,最多的是低涡暴雨,其次是台风与低槽(低涡)相互作用型.另外,低槽冷锋暴雨也是一类值得关注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大暴雨 台风 低涡暴雨 暖切变暴雨
下载PDF
合成射流技术及其在流动控制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105
3
作者 罗振兵 夏智勋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流动控制是流体技术最主要的研究领域,21世纪的空气动力学将在流动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合成射流是一种基于旋涡运动的零质量射流,是流动控制领域近10年来最热门活跃的流动主动控制技术.首先介绍了合成射流激励器及激励器的基本类型,... 流动控制是流体技术最主要的研究领域,21世纪的空气动力学将在流动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合成射流是一种基于旋涡运动的零质量射流,是流动控制领域近10年来最热门活跃的流动主动控制技术.首先介绍了合成射流激励器及激励器的基本类型,并概括了激励器的主要发展方向,即宽频域、高动量、“强壮”的合成射流激励器和微小型激励器.尔后,对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原理、合成射流结构以及合成射流独特的流场特征和合成射流技术的特点进行了综述.最后着重对合成射流技术主要和潜在应用,如流动分离及气动力控制、射流矢量控制、增强掺混及加强传热和传质、抑制噪声、微流体控制、飞行控制以及粒子的散布控制、合成射流陀螺仪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和综述,同时对其在各应用领域的控制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合成射流 旋涡 流动分离 气动力 矢量
下载PDF
Third generation of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Omega and Liutex/Rortex based systems 被引量:95
4
作者 Chaoqun Liu Yi-sheng Gao +5 位作者 Xiang-rui Dong Yi-qian Wang Jian-ming Liu Yu-ning Zhang Xiao-shu Cai Nan Gui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9年第2期205-223,共19页
A vortex is intuitively recognized as the rotational/swirling motion of fluids,but a rigorous and universally-accepted definition is still not available.Vorticity tube/filament has been regarded equivalent to a vortex... A vortex is intuitively recognized as the rotational/swirling motion of fluids,but a rigorous and universally-accepted definition is still not available.Vorticity tube/filament has been regarded equivalent to a vortex since Helmholtz proposed the concepts of vorticity tube/filament in 1858 and the vorticity-based methods can be categorized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a lot of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including 0,A,and Aci criteria,have been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vorticity-based methods.Most of these criteria are based on the Cauchy-Stokes decomposition and/or eigenvalues of the velocity gradient tensor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Starting from 2014,the Vortex and Turbulence Research Team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the UTA team)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The first fruit of this effort,a new Omega(/2)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which defined a vortex as a connected region where the vorticity overtakes the deformation,was published in 2016.In 2017 and 2018,a Liutex(previously called Rortex)vector was proposed to provide a mathematical definition of the local rigid rotation part of the fluid motion,including both the local rotational axis and the rotational strength.Liutex/Rortex is a new physical quantity with scalar,vector and tensor forms exactly representing the local rigid rotation of fluids.Meanwhile,a decomposition of the vorticity to a rotational part namely Liutex/Rortex and an anti-symmetric shear part(RS decomposition)was introduced in 2018,and a universal decomposition of the velocity gradient tensor to a rotation part(7?)and a non-rotation part(NR、was also given in 2018 as a counter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auchy-Stokes decomposition.Later in early 2019,a Liutex/Rortex based Omega method called Omega-Liutex,which combines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of both Liutex/Rortex and Omega methods,was d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DEFINITION vortex identification OMEGA Liutex/Rortex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TURBULENCE
原文传递
北上低涡引发辽宁历史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91
5
作者 刘宁微 齐琳琳 韩江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2007年3月3~5日,辽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雪。本文对此次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各种资料,包括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认为500hPa南北支槽合并带来的强冷暖空气交汇及北上低涡的发展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背景;地面... 2007年3月3~5日,辽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雪。本文对此次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各种资料,包括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认为500hPa南北支槽合并带来的强冷暖空气交汇及北上低涡的发展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背景;地面气旋北上带来的南来倒槽是产生暴雪的天气特征;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低层上升运动是增强降雪强度的有利条件,这一分析结果对预报暴雪天气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低涡
下载PDF
New omega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被引量:84
6
作者 ChaoQun Liu YiQian Wang +1 位作者 Yong Yang ZhiWei Dua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56-64,共9页
A new vortex identification criterion called W-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ideas that vorticity overtakes deformation in vortex.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like Q-criterion and λ_2-met... A new vortex identification criterion called W-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ideas that vorticity overtakes deformation in vortex.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like Q-criterion and λ_2-method is conduct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thod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 method is able to capture vortex well and very easy to perform;(2)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W is clear while the interpretations of iso-surface values of Q and λ_2 chosen to visualize vortices are obscure;(3)being different from Q and λ_2 iso-surface visualization which requires wildly various thresholds to capture the vortex structure properly, W is pretty universal and does not need much adjustment in different cases and the iso-surfaces of W=0.52 can always capture the vortices properly in all the cases at different time steps, which we investigated;(4) both strong and weak vortices can be captured well simultaneously while improper Q and λ_2 threshold may lead to strong vortex capture while weak vortices are lost or weak vortices are captured but strong vortices are smeared;(5) W=0.52 is a quantity to approximately define the vortex boundary. Note that, to calculate W, the length and velocity must be used in the non-dimensional form. From our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vorticity directio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vortex rotation direction in general 3-D vortical flow,the Helmholtz velocity decomposition is reviewed and vorticity is proposed to be further decomposed to vortical vorticity and non-vortical vort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icity vortex vortex identification turbulence
原文传递
河南“7·19”豫北罕见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被引量:71
7
作者 栗晗 王新敏 +2 位作者 张霞 吕林宜 徐文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36-1147,共12页
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气旋影响,河南省出现了一次全省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7·19"),其中豫北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雨量达732 mm。本文基于自动气象站降水、地面风场观测资料、雷达组合反射率资料、常规气象探... 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气旋影响,河南省出现了一次全省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7·19"),其中豫北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雨量达732 mm。本文基于自动气象站降水、地面风场观测资料、雷达组合反射率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ECMWF再分析资料,对"7·19"过程的降水特征、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比分析了"7·19"过程和1980-2016年以来发生在豫北太行山东麓的71个强降水过程(所选区域至少有一个站点的日降水量大于100 mm)的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太行山地形和低涡气旋背景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为"7·19"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辐合抬升条件;中尺度地形辐合线的生成、发展和维持、多个地面中尺度气旋移动造成的列车效应是导致局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对比不同强降水过程的物理量场显示"7·19"的动力因子具有明显的极端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低涡 气旋 太行山 地形辐合线 极端性
下载PDF
地面感热对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60
8
作者 李国平 赵邦杰 杨锦青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9-525,共7页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的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地面感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水平流场和垂直流场的结...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的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地面感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水平流场和垂直流场的结构特征,讨论了低涡发展与其水平尺度、垂直厚度、所处纬度以及热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加热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感热对低涡的生成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否有利于低涡的发展与低涡中心和感热加热中心的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结构 地面感热 青藏高原 低涡 热带气旋
下载PDF
低涡与急流对“04.9”川东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55
9
作者 何光碧 陈静 +1 位作者 李川 冯汉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2-1023,共12页
2004年9月3日~5日川东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图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本次暴雨进行了二重嵌套模拟,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与中尺度云团、高低空急流和对流层中低层涡旋活... 2004年9月3日~5日川东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图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本次暴雨进行了二重嵌套模拟,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与中尺度云团、高低空急流和对流层中低层涡旋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副热带高压活动和'桑达'台风活动相关.盆地涡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左侧,而川东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的南面、低涡东南侧与西南低空急流大风出口区之间.盆地正涡度维持有利于盆地上空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对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是高低空急流和盆地涡联系的纽带,也是盆地涡动力驱动的结果.分析结果还表明,西南低空急流在暴雨出现前建立,暴雨和盆地涡同时出现,而暴雨、低空急流和盆地涡几乎同时减弱.高空急流在过程前和过程中是逐步加大,当高空急流出现剧减时,预示暴雨即将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急流 暴雨 数值模拟 云图特征 环流形势
下载PDF
1999年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梅雨锋低涡扰动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高坤 徐亚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40-756,共17页
1999年6月下旬在长江中下游发生长达10天之久的连续性暴雨,作者对其进行了全程中尺度四维同化数值模拟,利用时空高分辨的模式输出,对梅雨锋上与强降水密切相关的5个低涡的活动特点和四继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识别和追踪每个... 1999年6月下旬在长江中下游发生长达10天之久的连续性暴雨,作者对其进行了全程中尺度四维同化数值模拟,利用时空高分辨的模式输出,对梅雨锋上与强降水密切相关的5个低涡的活动特点和四继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识别和追踪每个低涡的活动路径,分析其主要特征的垂直结构、水平分布和时间演变,并通过轨迹和气块物理属性个别变化的计算,揭示构成低涡的三股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低涡 中尺度数值模拟 四维同化 四维结构 1999年 冷空气 水汽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53
11
作者 李国平 卢会国 +2 位作者 黄楚惠 范瑜越 张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根据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研究了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气候学特征,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与低涡生成频数的时间相关性及其物理成因。得到如... 根据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研究了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气候学特征,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与低涡生成频数的时间相关性及其物理成因。得到如下认知: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气候均值为58 W m-2,近30年地面感热总体呈微弱的减小趋势。其中在198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前10年的大部分时段,地面感热呈增大趋势,而中间时段呈波动式下降。地面感热具有准3年为主的周期振荡,1996年前后是其开始减弱的突变点。高原夏季地面潜热通量的气候均值为62 W m-2,近30年呈波动状变化并伴有增大趋势。地面潜热的周期振荡以准4年为主,地面潜热增大的突变始于2004年前后。夏季高原地面热源的气候均值为120 W m-2,其中地面感热与地面潜热对地面热源的贡献在夏季大致相当。地面热源总体呈幅度不大的减弱趋势,其中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末偏强,21世纪前6年明显偏弱,随后又转为偏强。地面热源亦呈准3年为主的周期振荡并在1997年前后发生由强转弱的突变。根据MICAPS天气图资料的识别和统计,近30来夏季高原低涡的生成频数整体呈现一定程度的线性减少趋势,低涡高发期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后期。低涡生成频数有准7年为主的周期振荡现象,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低涡生成频数的减少态势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夏季高原低涡生成频数与同期高原地面感热呈高度正相关,与地面潜热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但与同期地面热源仍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气候尺度上,高原地面热源偏强特别是地面感热偏强的时期,对应高原低涡的多发期。本研究从气候统计的时间相关性角度揭示了高原地面加热作用对催生高原低涡乃至高原对流活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低涡 地面热源 气候特征
下载PDF
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压力脉动研究综述 被引量:51
12
作者 郑源 汪宝罗 屈波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6-69,共4页
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压力脉动是造成机组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严重的脉动甚至会威胁厂房的安全,而尾水管涡带是产生压力脉动的首要原因。所以,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涡带的研究对解决压力脉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就混流式水轮机尾水... 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压力脉动是造成机组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严重的脉动甚至会威胁厂房的安全,而尾水管涡带是产生压力脉动的首要原因。所以,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涡带的研究对解决压力脉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就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压力脉动的研究,即从理论研究、模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真机试验4个方面。重点阐述在部分负荷、满负荷以及超负荷工况下的尾水管涡带特性参数变化的特点,介绍数值模拟方法在解决尾水管振动问题上的优缺点以及目前在真机试验上检测尾水管振动的新方法,从而也提出解决尾水管压力脉动的几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式水轮机 尾水管 压力脉动 涡带 综述
下载PDF
湍流模型在泵站进水池漩涡模拟中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52
13
作者 丛国辉 王福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5,共5页
泵站进水池表面漩涡、附底漩涡和附壁漩涡是影响水泵装置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为研究不同湍流模型在进水池漩涡模拟中的适用性,分别采用标准k-ε模型、RNGk-ε模型和Realizable k-ε模型3种湍流模型对进水池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进... 泵站进水池表面漩涡、附底漩涡和附壁漩涡是影响水泵装置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为研究不同湍流模型在进水池漩涡模拟中的适用性,分别采用标准k-ε模型、RNGk-ε模型和Realizable k-ε模型3种湍流模型对进水池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进水池内漩涡位置及强度信息,并与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ealizable k-ε模型对进水池表面涡、附底涡和附壁涡的位置和形状预测比较准确,对漩涡的切线速度和环量的预测也与试验值更为接近。为泵站进水池的水力设计与结构优化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进水池 湍流模型 漩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华南暖区暴雨事件的筛选与分类研究 被引量:52
14
作者 刘瑞鑫 孙建华 陈鲍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利用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客观方法对1982~2015年华南地区暖区暴雨进行了筛选和分类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华南区域暖区暴雨事件共计177例,暖区暴雨占筛选的暴雨事件的16.86%,表明暖区暴雨是华南非常重要的降水过程。暖区暴雨主要出现在4... 利用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客观方法对1982~2015年华南地区暖区暴雨进行了筛选和分类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华南区域暖区暴雨事件共计177例,暖区暴雨占筛选的暴雨事件的16.86%,表明暖区暴雨是华南非常重要的降水过程。暖区暴雨主要出现在4~7月,6月份最多,平均持续11.58 h。暖区暴雨事件发生位置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的沿海地区和粤北山区,有四个降雨中心。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四类,切变线型、低涡型、南风型和回流型,不同类型的暖区暴雨对华南地区的内陆和沿海的作用不同,且南风影响下的暖区暴雨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是一类较为重要的暖区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暖区暴雨 空间滤波 切变线 低涡
下载PDF
Liutex-涡定义和第三代涡识别方法 被引量:48
15
作者 刘超群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3-431,478,共20页
本文回顾了涡定义和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作者UTA(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团队及其合作者在涡科学和湍流研究的一些最新学术创新成果。UTA团队发现了可以定量描述流体刚性转动部分的物理量——Liutex向量,其主要... 本文回顾了涡定义和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作者UTA(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团队及其合作者在涡科学和湍流研究的一些最新学术创新成果。UTA团队发现了可以定量描述流体刚性转动部分的物理量——Liutex向量,其主要思想是把流体刚性转动从流体运动中提取出来,进而用Liutex来定义和识别涡结构,并已在广泛应用中证明了其作为涡识别方法的优越性。基于Liutex向量可以进一步研究涡量分解、速度梯度张量分解、流体运动分解、湍流结构、湍流生成机理以及旋涡的科学识别,为流体运动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区别于第一代涡识别方法和第二代涡识别方法,Liutex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代表当地转轴,大小代表当地流体刚性旋转角速度的二倍。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Liutex向量的第三代涡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包括Liutex等值面、Liutex-Omega等值面、Liutex向量线、Liutex涡核线、以及最新发现的中低雷诺数湍流边界层中的Liutex-5/3幂次相似律,其发现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传统湍流能谱幂次律的适用范围,对建立湍流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量 Ω方法 Liutex向量 Liutex涡识别 Liutex-Omega Liutex core Liutex相似律 湍流结构
下载PDF
第三代涡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综述 被引量:49
16
作者 王义乾 桂南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3-429,共17页
根据Liu等的划分,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方法基于涡量,并将Cauchy-Stokes分解得到的速度梯度张量反对称部分(涡量张量)视为旋转。然而众多研究人员已发现涡量与涡的关联性并不是很高。为了克服第一代方法的缺陷,以Q、l2... 根据Liu等的划分,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方法基于涡量,并将Cauchy-Stokes分解得到的速度梯度张量反对称部分(涡量张量)视为旋转。然而众多研究人员已发现涡量与涡的关联性并不是很高。为了克服第一代方法的缺陷,以Q、l2、D和lci等方法为代表的第二代涡识别方法应运而生。但是第二代方法在实际使用中依赖于与具体算例相关的阈值并且会被剪切影响。为了解决阈值问题,2016年发展起来的Ω方法将涡定为涡量大于变形的联通区域并以相对值表示。而2017年和2018年发展起来的Liutex向量则提供了一个系统化数学化的流体局部刚体转动定义,包括局部旋转轴和转动强度,Ω方法,Liutex向量及一系列有关方法被定义为第三代涡识别方法。该文回顾了三代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历程,系统讨论了如何精确地从流体运动中分解得到刚性旋转部分,重点介绍由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刘超群教授及其团队主导的第三代涡识别方法所取得的突破及其应用。主要突破包括:①Ω涡识别方法克服了传统涡识别方法需要针对具体流动调整阈值的问题,并能同时捕捉到强涡和弱涡;②基于Liutex的思想,能够严格获得流体运动的局部刚性旋转部分,包括标量、矢量和张量形式;③第三代方法能够合理地回答涡的六大要素问题,即涡的绝对强度、相对强度、当地旋转轴、涡核中心、涡核大小和涡边界,而前两代方法则无法处理。该文详细介绍了第三代方法的六个具体应用,其结果表明:①在涡识别方面,第三代方法大大优于前两代方法;②第三代方法不仅是涡识别和显示的后处理方法,而且是精确表示涡的物理量;③第三代方法能够定量化地表示涡的特性(六大要素)。Liutex作为一个新生的物理量,有方向有大小。Liutex的方向就是当地涡线和涡强度(此处区别于第一代涡量线和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量 Ω涡 Liutex/Rortex向量
原文传递
基于NCEP资料的近30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9
17
作者 李国平 赵福虎 +1 位作者 黄楚惠 牛金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6-769,共14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通过人工识别与天气图对比,本文对1981~2010年夏季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了高原低涡高发年和低发年的大气环流场和低频分量场的特征,主要结果有:(1)近30年来夏季高原低涡平均每年生...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通过人工识别与天气图对比,本文对1981~2010年夏季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了高原低涡高发年和低发年的大气环流场和低频分量场的特征,主要结果有:(1)近30年来夏季高原低涡平均每年生成32个,低涡发生频数呈现较明显的增多趋势,并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特征,低涡频数在2000年和2005年出现显著突变,在2000年由增多趋势转为减少趋势,在2005年又转为增多趋势,同时低涡频数具有显著的准5年、准9年和准15年周期振荡,6月生成的高原低涡呈减少趋势,而7月和8月生成的高原低涡均呈现增多趋势;(2)夏季高原低涡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西藏双湖、那曲和青海扎仁克吾一带,其中高原中部涡占50.8%,西部涡占27.0%,东部涡占22.2%,6月、7月和8月生成的高原低涡分别占夏季低涡总数的44.7%、29.9%和25.4%,高原低涡生成时绝大多数为暖性涡,占总数的90.7%.近30年来平均每年夏季有1.3个高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并在下游大范围地区产生强降水天气;移出的高原低涡以东移为主,占移出高原低涡的56.4%,而东北移和东南移的分别占移出高原低涡的20.1%和20.5%;(3)高原低涡高发年,低层的大气环流场和低频大气环流分量场均表现出较强的水平辐合及偏南气流,高层的青藏高压在高原主体范围内较气候态偏强;高原低涡低发年的情况则与之相反,伊朗高原上空的气旋、青藏高原低槽和高原南侧反气旋的配置对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低涡 气候特征 低频振荡
下载PDF
气井涡流排水采气新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47
18
作者 杨涛 余淑明 +4 位作者 杨桦 李隽 李楠 曹光强 王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3-66,131,共4页
涡流排水采气技术是一项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2011年率先引进的排水采气新技术,既可应用于气井井下,也可应用于地面集输系统。为此,在论述了气井井下涡流排水采气的工艺原理、技术优点,工具组成、下入操作程序的基础上,总结了该... 涡流排水采气技术是一项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2011年率先引进的排水采气新技术,既可应用于气井井下,也可应用于地面集输系统。为此,在论述了气井井下涡流排水采气的工艺原理、技术优点,工具组成、下入操作程序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技术在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经验与认识,并进一步提出了深入进行科研、试验与攻关的可行性建议。结论认为:应在总结升1-1、苏36-4-3等井试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有水气田开发的实际情况,加强涡流排水采气工艺的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並从选井原则的合理确定、优化设计与座封方式、优化组合等方面入手,学习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快该项工艺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涡流 排水采气 新技术 工作原理 应用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chiral microstructures fabricated by structured optical vortices in isotropic material 被引量:45
19
作者 Jincheng Ni Chaowei Wang +7 位作者 Chenchu Zhang Yanlei Hu Liang Yang Zhaoxin Lao Bing Xu Jiawen Li Dong Wu Jiaru Chu 《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13-720,共8页
Optical vortices,a type of structured beam with helical phase wavefronts and‘doughnut’-shaped intensity distributions,have been used to fabricate chiral structures in metals and spiral patterns in anisotropic polari... Optical vortices,a type of structured beam with helical phase wavefronts and‘doughnut’-shaped intensity distributions,have been used to fabricate chiral structures in metals and spiral patterns in anisotropic polarization-dependent azobenzene polymers.However,in isotropic polymers,the fabricated microstructures are typically confined to non-chiral cylindrical geometry due to the two-dimensional‘doughnut’-shaped intensity profile of the optical vortices.Here we develop a powerful strategy to realize chiral microstructures in isotropic material by coaxial interference of a vortex beam and a plane wave,which produces threedimensional(3D)spiral optical fields.These coaxial interference beams are generated by designing contrivable holograms consisting of an azimuthal phase and an equiphase loaded on a liquid-crystal spatial light modulator.In isotropic polymers,3D chiral microstructures are achieved under illumination using coaxial interference femtosecond laser beams with their chirality controlled by the topological charge.Our 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the spiral lobes and chirality are caused by interfering patterns and helical phase wavefronts,respectively.This technique is simple,stable and easy to perform,and it offers broad applications in optical tweezers,op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fast metamaterial fabr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ral microstructure coaxial interference optical vortex two-photon fabrication
原文传递
Optical trapping with structured light: a review 被引量:44
20
作者 Yuanjie Yang Yu-Xuan Ren +2 位作者 Mingzhou Chen Yoshihiko Arita Carmelo Rosales-Guzmán 《Advanced Photonics》 EI CSCD 2021年第3期4-43,共40页
Optical trapping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ght and matter to manipulate micro-objects through momentum transfer.In the case of 3D trapping with a single beam,this is termed optical tweezers.Optical tweezers ... Optical trapping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ght and matter to manipulate micro-objects through momentum transfer.In the case of 3D trapping with a single beam,this is termed optical tweezers.Optical tweezers are a powerful and noninvasive tool for manipulating small objects,and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in many fields,including physics,biology,soft condensed matter,among others.In the early days,optical trapping was typically accomplished with a single Gaussian beam.In recent years,we have witnessed rapid progress in the use of structured light beams with customized phase,amplitude,and polarization in optical trapping.Unusual beam properties,such as phase singularities on-axis and propagation invariant nature,have opened up novel capabilities to the study of micromanipulation in liquid,air,and vacuum.We summar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optical trapping using structured light b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trapping structured beams vortex beam optical angular momentu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