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乌和制川乌中单酯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55
1
作者 张聿梅 鲁静 +5 位作者 蒋渝 杨鲲 李亚荣 程显隆 何轶 林瑞超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07-812,共6页
目的:建立川乌和制川乌中单酯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TM C18 5μm, 4.6 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A[乙腈-四氢呋喃(25:15)]-流动相B[0.1 mol·L-1醋酸铵(1000 mL含冰醋酸 0.5 mL)]梯... 目的:建立川乌和制川乌中单酯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TM C18 5μm, 4.6 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A[乙腈-四氢呋喃(25:15)]-流动相B[0.1 mol·L-1醋酸铵(1000 mL含冰醋酸 0.5 mL)]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结果: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和苯甲酰次乌头碱分离良好,各成分浓度与HPLC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是:乌头碱0.01-0.36(r=0.9996),0.32 -5.16μg(r=0.9999);次乌头碱0.01-1.06(r=0.9999),0.05-1.32 μg(r=0.9999),1.29-20.60μg(r=0.9999);新乌头碱0.22-3.59μg(r=0.9999);苯甲酰新乌头碱0.02-0.10(r=0.9997),0.13-2.04μg(r=0.9998);苯甲酰次乌头碱 0.02-0.12(r=0.9996),0.15-2.41μg(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5.0%(RSD=4.4%),104.9%(RSD=1.8%), 100.4%(RSD=3.0%);107.6%(RSD=3.3%),104.2%(RSD=1.5%),102.9%(RSD=1.9%);112.2%(RSD=3.2%), 106.3%(RSD=1.5%),103.5%(RSD=2.3%);104.1%(RSD=2.2%);100.8%(RSD=2.9%)。结论:建立的HPLC法专属,准确,耐用性良好。采用本法测定了23批不同产地及不同炮制方法得到的川乌和制川乌药材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和苯甲酰次乌头碱的含量,为川乌及饮片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碱成分 制川乌 次乌头碱 新乌头碱 含量测定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 饮片质量标准 苯甲酰 平均回收率 HPLC法 梯度洗脱 四氢呋喃 检测波长 线性关系 线性范围 0.05 炮制方法 不同产地 流动相 色谱柱 冰醋酸 醋酸铵 峰面积
下载PDF
川乌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配伍禁忌的化学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刘文龙 宋凤瑞 +2 位作者 刘志强 刘淑莹 张大方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89-896,共8页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定量分析了川乌单煎液及其与生半夏、法半夏、全瓜蒌、瓜蒌皮、瓜蒌籽、浙贝母、川贝母、白蔹、白芨共煎液的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并利用电喷雾质谱通过加入内标的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生川乌配伍前后生物碱成分和含量...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定量分析了川乌单煎液及其与生半夏、法半夏、全瓜蒌、瓜蒌皮、瓜蒌籽、浙贝母、川贝母、白蔹、白芨共煎液的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并利用电喷雾质谱通过加入内标的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生川乌配伍前后生物碱成分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生川乌与生半夏、瓜蒌籽、全瓜蒌、瓜蒌皮、浙贝母、白芨的共煎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高于生川乌单煎液而生川乌与法半夏、川贝母、白蔹的共煎液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微弱或有所减少.电喷雾质谱半定量分析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分析结果一致,并且与上述药对的LD50值结果也基本一致.而毒性成分的变化趋势与共煎前后溶液的pH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十八反 配伍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白芍与川乌配伍前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秦林 彭欣 +2 位作者 李晓丽 张少华 孙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453-455,共3页
以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的水煎液分别给小鼠灌胃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为 :川乌 L D5 0 16 3.75 7g· kg- 1、乌芍 1∶ 1L D5 0 2 39.332 g· kg- 1 、乌芍 1∶ 2 L D5 0 2 5 0 .380 g· kg- 1 、乌芍 2∶ 1L D5 0 183.189g·... 以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的水煎液分别给小鼠灌胃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为 :川乌 L D5 0 16 3.75 7g· kg- 1、乌芍 1∶ 1L D5 0 2 39.332 g· kg- 1 、乌芍 1∶ 2 L D5 0 2 5 0 .380 g· kg- 1 、乌芍 2∶ 1L D5 0 183.189g· kg- 1 ,配伍前后有明显差异 ( P<0 .0 1) ,表明乌芍配伍能降低川乌的毒性 ,但是 ,腹腔注射未出现上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川乌 配伍 急性毒性 致死量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乌头碱和粉防己碱煎出量的测定 被引量:27
4
作者 何伟 秦林 司淑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00-602,共3页
目的 考察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粉防己碱煎出量的变化 ,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合煎液和单煎液中乌头碱和 /或粉防己碱的含量。结果 川乌与防己配伍合煎 ,乌头碱、粉防... 目的 考察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粉防己碱煎出量的变化 ,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合煎液和单煎液中乌头碱和 /或粉防己碱的含量。结果 川乌与防己配伍合煎 ,乌头碱、粉防己碱的煎出量均较单煎时降低。结论 川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防己 乌头碱 粉防己碱 薄层扫描法 煎出量 含量测定 中药配伍
下载PDF
3种乌头类中药在大鼠体内外的神经毒性 被引量:28
5
作者 韩屾 吕雷 +4 位作者 王汉蓉 陈波 彭成 王莉 岑小波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6-288,共3页
目的考察几种常见乌头类中药的神经毒性。方法采用体内、外给药的方法,大鼠连续90 d经口给予生川乌和生草乌,检测其对大鼠神经行为、血液、血液生化及脑组织的影响;采用大鼠胚胎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生川乌、生草乌和生附子对... 目的考察几种常见乌头类中药的神经毒性。方法采用体内、外给药的方法,大鼠连续90 d经口给予生川乌和生草乌,检测其对大鼠神经行为、血液、血液生化及脑组织的影响;采用大鼠胚胎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生川乌、生草乌和生附子对神经细胞的体外毒性。结果经口给予生川乌和生草乌后,大鼠的神经行为、血液与血液生化指标无变化,脑组织检查未见异常;体外试验结果表明,生川乌、生草乌及生附子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一定毒性,呈剂量效应关系,毒性强度为生草乌>生川乌>生附子。结论乌头类中药在大鼠整体动物试验中未见神经毒性作用,但在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模型中,表现出神经毒性,这可能与血脑屏障及体内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类中药 神经毒性 神经元 生草乌 生川乌 生附子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分析附子半夏配伍相反的物质基础 被引量:32
6
作者 周思思 马增春 +5 位作者 梁乾德 王宇光 谭洪玲 肖成荣 张伯礼 高月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4-290,共7页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分析附子半夏药对配伍相反的物质基础,从化学成分层次阐释其配伍相反机制.基于UPLC/Q-TOF-MS建立附子半夏药对配伍后生物碱类成分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分析附子半夏药对配伍相反的物质基础,从化学成分层次阐释其配伍相反机制.基于UPLC/Q-TOF-MS建立附子半夏药对配伍后生物碱类成分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药对配伍在合煎过程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找出差异变化显著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正离子模式时附子半夏药对合煎液中次乌头碱,中乌头碱,乌头碱,去氧乌头碱,10-OH-中乌头碱,10-OH-乌头碱等的含量明显增高,而中乌头原碱,去乙酸中乌头原碱,去乙酸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10-OH-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等含量降低.附子半夏药对配伍应用时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明显增高,而单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明显降低,这可能是附子半夏药对配伍相反作用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半夏 配伍 液质联用
原文传递
乌头类有毒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7
作者 汪星 孙卫 张铁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27-331,共5页
总结近年来川乌、附子常用药对在临床应用、化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乌头类中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阅读大量近几年川乌、附子常用药对的文献报道,对其进行总结概述。川乌和附子通过合理配伍,可达... 总结近年来川乌、附子常用药对在临床应用、化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乌头类中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阅读大量近几年川乌、附子常用药对的文献报道,对其进行总结概述。川乌和附子通过合理配伍,可达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扩大其应用范围。目前的川乌、附子配伍减毒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配伍减毒增效作用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川乌 配伍 减毒
原文传递
川乌加压炮制对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荣 方庆 《中医药学刊》 2003年第1期156-156,158,共2页
目的 :研究采用加压蒸汽对川乌药材进行炮制的方法。方法 :采用不同的蒸汽压力和蒸制时间处理药材 ,然后测定药材中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结果 :随着蒸汽压力的增大和蒸制时间的延长 ,川乌中三种主要的乌头类生物碱含... 目的 :研究采用加压蒸汽对川乌药材进行炮制的方法。方法 :采用不同的蒸汽压力和蒸制时间处理药材 ,然后测定药材中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结果 :随着蒸汽压力的增大和蒸制时间的延长 ,川乌中三种主要的乌头类生物碱含量逐渐降低 ,在 0 .1Mpa蒸汽压力下蒸制 30分钟或 6 0分钟 ,乌头碱含量与按药典方法常压下蒸 8h的含量接近。结论 :本法可能作为川乌新的减毒增效的炮制方法 ,但加压炮制后的药材 ,药效有无变化 ,还需做进一步药理实验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乌头碱 加压炮制 中药
下载PDF
川乌微波炮制工艺优选 被引量:26
9
作者 区炳雄 龚又明 +1 位作者 林华 邓广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研究川乌的微波炮制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川乌不同微波炮制品中6种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并以其为指标与传统炮制工艺进行比较,全面评价川乌微波炮制工艺。结果:最佳的微波炮制工艺为川乌经润透法处理后,于60%微波火力下炮制1... 目的:研究川乌的微波炮制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川乌不同微波炮制品中6种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并以其为指标与传统炮制工艺进行比较,全面评价川乌微波炮制工艺。结果:最佳的微波炮制工艺为川乌经润透法处理后,于60%微波火力下炮制18~20 min,与传统炮制法比较,其总生物碱含量较高,且6种单、双型生物碱的含量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而且易于控制,可作为川乌炮制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微波炮制 单酯型生物碱 双酯型生物碱 总生物碱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川乌高压蒸制工艺优选 被引量:25
10
作者 邓广海 林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4,共4页
目的:优选川乌高压蒸制的工艺参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蒸制时间、蒸制压力及处理方式等因素,以双酯型生物碱、总生物碱的含量及炮制品的外观评分为指标,综合优选川乌高压蒸制的最佳工艺。结果:川乌高压蒸制的最佳工艺为:A5B3C3,... 目的:优选川乌高压蒸制的工艺参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蒸制时间、蒸制压力及处理方式等因素,以双酯型生物碱、总生物碱的含量及炮制品的外观评分为指标,综合优选川乌高压蒸制的最佳工艺。结果:川乌高压蒸制的最佳工艺为:A5B3C3,即川乌润湿后,于1.5 kg·cm-2压力下蒸制150 min。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而且易于控制,可作为代替川乌传统炮制工艺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双酯型生物碱 总生物碱 高压蒸制 正交设计 HPLC
原文传递
微生物发酵对川乌、附子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苏建树 刘白宁 +3 位作者 田平芳 林强 赵有玺 葛喜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101,共5页
探讨了微生物发酵对川乌、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将菌种以孢子悬液的形式接入灭菌生川乌、生附子、制川乌、制附子药材中,30℃固态发酵培养7 d提取生物碱,对照组为未发酵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 探讨了微生物发酵对川乌、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将菌种以孢子悬液的形式接入灭菌生川乌、生附子、制川乌、制附子药材中,30℃固态发酵培养7 d提取生物碱,对照组为未发酵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研究发现发酵药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原药材:生川乌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90%、0.0195%、0.0320%,而发酵生川乌中分别为0.0231%、0.0039%、0.0117%;生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750%、0.0670%、0.0550%,而发酵生附子中分别为0.0633%、0.0552%、0.0291%;生川乌+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95%、0.0075%、0.0078%,而发酵生川乌+附子中分别为0.0202%、0.0022%、0.0026%。该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有助于降低川乌、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附子 微生物发酵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液相色谱
下载PDF
国医大师郭诚杰临床应用附子、川乌和草乌经验 被引量:16
12
作者 郭琳娟 张卫华 郭诚杰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2,19,共3页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临床应用附子、川乌和草乌安全有效、经验独特:(1)认为附子小剂量补阳,助补气血;中剂量通阳,以行气血;量大散寒,通络化痰。(2)总结出独特的经验配伍:熟附子-干姜治疗三焦阳虚;熟附子-肉桂治疗下焦元阳不足;炮附子-艾...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临床应用附子、川乌和草乌安全有效、经验独特:(1)认为附子小剂量补阳,助补气血;中剂量通阳,以行气血;量大散寒,通络化痰。(2)总结出独特的经验配伍:熟附子-干姜治疗三焦阳虚;熟附子-肉桂治疗下焦元阳不足;炮附子-艾叶-炮姜治疗下元虚寒;熟附子-阿胶治疗气血双虚;川乌、草乌配伍秦艽、桂枝、细辛治疗寒痹;附子-白芥子治疗上焦有寒。(3)临床应用量随证变,配伍考究,使用宜久煎解毒,饭后频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川乌 草乌 郭诚杰 用药经验
下载PDF
HPLC-MS法研究川乌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18
13
作者 秦语欣 张先灵 +4 位作者 王蕾 张语凡 王鑫 谭鹏 李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目的分析川乌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为深入阐明其炮制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Thermo SCIENTIFIC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ExtendC18色谱柱,检测波长240 nm,流动相为乙腈和0.2%氨水,梯度洗脱,... 目的分析川乌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为深入阐明其炮制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Thermo SCIENTIFIC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ExtendC18色谱柱,检测波长240 nm,流动相为乙腈和0.2%氨水,梯度洗脱,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生川乌中检测到99个成分,制川乌中检测到106个成分,炮制前后共有成分53个,炮制后新增成分53个,消失成分46个。川乌生制品中共鉴定成分64个。结论川乌炮制后有多种成分发生改变,本方法较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6种生物碱含量能更全面地反映川乌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炮制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川乌与防己配伍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晓丽 张少华 +3 位作者 秦林 宋振华 毛淳 张勤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观察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镇痛作用的变化。方法:将家兔、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消炎痛组、川乌组、防己组、川乌-防己(1:1)配伍组、川乌-防己(1:2)配伍组,利用化学刺激、热刺激、电刺激3种刺激方法,加上扭体实... 目的:观察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镇痛作用的变化。方法:将家兔、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消炎痛组、川乌组、防己组、川乌-防己(1:1)配伍组、川乌-防己(1:2)配伍组,利用化学刺激、热刺激、电刺激3种刺激方法,加上扭体实验造成4种实验性疼痛模型,观察川乌、防己配伍前后对家兔、小鼠痛阈的影响。结果:在3h之内各给药组均显示有明显的镇痛作用(P<0.01),其中川乌-防己配伍组和川乌组作用较强;在3h以后,消炎痛组和防己组、川乌组镇痛作用逐渐减弱,至24h消炎痛组和防己组已无镇痛作用,而川乌-防己配伍组镇痛作用继续增强,并持续较高水平,与消炎痛组和各单味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川乌、防己配伍镇痛作用优于单味川芎、防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防己 配伍 镇痛作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川乌与半夏配伍禁忌的化学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文龙 宋凤瑞 +1 位作者 刘志强 刘淑莹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5-438,共4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技术,通过分析生、制川乌单煎及其与生、法半夏共煎液中乌头碱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转变途径,发现生半夏在与川乌共煎时对乌头类剧毒生物碱的转化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法半夏却能很好的促进乌头碱类剧毒生...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技术,通过分析生、制川乌单煎及其与生、法半夏共煎液中乌头碱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转变途径,发现生半夏在与川乌共煎时对乌头类剧毒生物碱的转化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法半夏却能很好的促进乌头碱类剧毒生物碱的转化,说明川乌与半夏是否可以共用与半夏的炮制与否和炮制方法存在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半夏 高效液相色谱 电喷雾质谱
原文传递
中药川乌的固体发酵炮制新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16
16
作者 江南 魏巍 +2 位作者 许晓燕 余梦瑶 罗霞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04-1108,共5页
应用药用真菌双向固体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生川乌为药性基质,不同灵芝菌株为发酵菌株,在适应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获得酵制川乌(川乌药性菌质),进行发酵菌株的筛选,筛选获得1株具有对川乌解毒并保持其抗肿瘤作用的灵芝菌株ZL10作为... 应用药用真菌双向固体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生川乌为药性基质,不同灵芝菌株为发酵菌株,在适应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获得酵制川乌(川乌药性菌质),进行发酵菌株的筛选,筛选获得1株具有对川乌解毒并保持其抗肿瘤作用的灵芝菌株ZL10作为发酵真菌.利用ZL10作为发酵菌株,通过固体发酵中试,初步建立川乌固体发酵炮制工艺为27±1℃恒温培养箱避光培养,菌丝满袋10d后收获,60℃干燥8h既得.对获得的酵制川乌,进行其急性毒性和抗肿瘤药效研究,并对其指标性化学成分总生物碱和酯型生物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酵制川乌具有明显解毒与持效(抗肿瘤)的作用,药用真菌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可用于川乌解毒持效的炮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发酵 川乌 解毒持效 药用真菌
原文传递
不同炮制方法对川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梁泽华 尹丽娜 +1 位作者 杨燕 熊耀康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研究炮制方法对川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生川乌分别通过药典法、黑豆法和米醋法进行炮制,以RP-HPLC结合梯度洗脱的色谱方法为检测手段,比较分析不同川乌炮制方法对双酯型生物碱(主要为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结果... 目的研究炮制方法对川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生川乌分别通过药典法、黑豆法和米醋法进行炮制,以RP-HPLC结合梯度洗脱的色谱方法为检测手段,比较分析不同川乌炮制方法对双酯型生物碱(主要为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结果3种炮制方法均可显著降低生川乌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所建立的色谱方法可定量分析炮制品中双酯型生物碱。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生川乌均能起到减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炮制方法 双酯型生物碱 高效液相色谱法 梯度洗脱
原文传递
生川乌中生物碱成分含量随煎煮时间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范时根 吴小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45-647,共3页
本文研究乌头中生物碱成分的含量随煎煮时间变化的趋势,为考查乌头类中药的毒性,提供定量指标。按不同时间水煎提取样品;分别采用容量法、比色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总生物碱、双酯性生物碱和乌头碱的含量。生川乌醇水双提总生物碱含量最高... 本文研究乌头中生物碱成分的含量随煎煮时间变化的趋势,为考查乌头类中药的毒性,提供定量指标。按不同时间水煎提取样品;分别采用容量法、比色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总生物碱、双酯性生物碱和乌头碱的含量。生川乌醇水双提总生物碱含量最高,水提样品中以煎煮4 h较高;生川乌醇水双提酯性生物碱含量最高,水提样品中以煎煮2 h为最高,比双提酯性生物碱含量低;生川乌醇水双提乌头碱含量最高,水提样品中以煎煮2h为最高,比双提乌头碱含量低。为乌头类中药的毒性研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川乌 煎煮时间 生物碱 含量 变化
下载PDF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抗炎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惠云 秦林 +2 位作者 薛玲 张少华 彭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297-300,共4页
观察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不同比例、剂量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乌、芍配伍前后对角叉菜胶和甲醛性大鼠足跖肿胀,棉球肉芽肿增生及小鼠二甲苯耳壳肿胀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使大鼠炎性组织释放的PGE2... 观察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不同比例、剂量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乌、芍配伍前后对角叉菜胶和甲醛性大鼠足跖肿胀,棉球肉芽肿增生及小鼠二甲苯耳壳肿胀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使大鼠炎性组织释放的PGE2明显降低(P<0.05,P<0.01)。而且多数结果表明二药配伍的抗炎作用优于单味药川乌、白芍,其中尤其对慢性关节炎模型,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P<0.0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白芍 配伍 抗炎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白芍配伍川乌的增效与解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舒涵 李晋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116-118,共3页
川乌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块根,《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下品,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但毒副作用大,应用严重受限;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植物,《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有解痉、镇痛、抗惊厥、抗炎、抗菌、免疫调节及扩血管、抗血小... 川乌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块根,《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下品,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但毒副作用大,应用严重受限;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植物,《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有解痉、镇痛、抗惊厥、抗炎、抗菌、免疫调节及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川乌与白芍是中医治疗风湿痹证的常用传统配伍药对,这一寒热药性相反的配伍最早见于东汉时代张仲景所编著的《金匮要略》中,至今在临床依然应用广泛。随着现代药理毒理的发展,二者配伍的功效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笔者对川乌白芍配伍可能产生的增效与解毒功效进行一个细致的归纳总结,为乌头碱的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川乌 增效 解毒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