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100例追踪观察 被引量:39
1
作者 江倩 陈珊珊 +8 位作者 江滨 江浩 丘镜滢 刘艳荣 张艳 秦亚溱 陆颖 黄晓军 陆道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21-726,共6页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00例Ph+CML第1次慢性期(多为干扰素α治疗失败的晚慢性期)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93例)或600 mg/d(7例)。结果中位追踪49.0(...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00例Ph+CML第1次慢性期(多为干扰素α治疗失败的晚慢性期)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93例)或600 mg/d(7例)。结果中位追踪49.0(4.5~58.0)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100%,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86.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76.0%,CCyR患者中主要分子学缓解率为68.8%,完全分子学缓解率为26.6%,预计54个月无疾病进展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0%和92.6%。治疗中,18.0%和28.0%的患者分别出现了Ⅲ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33,RR=4.196)和治疗前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比例≥0.05(P=0.012,RR=4.173)为独立预示Ⅲ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的危险因素。非血液学毒性发生普遍,大多程度轻微。10.0%和13.0%的患者分别检出了Ph+和Ph-细胞克隆演变,除个别Ph+细胞克隆演变者外多数处于疾病稳定状态。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骨髓中存在高比例(100%)的Ph+细胞(P=0.027,RR=0.523或P=0.004,RR=0.424)和治疗中出现Ⅲ级白细胞减少(P=0.001,RR=0.306或P=0.004,RR=0.337)为独立影响MCyR或CCyR获得时间和比例的不利因素。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明显提高Ph+CML慢性期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费城染色体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Administration of imatinib in the first 90 days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被引量:27
2
作者 CHEN Huan LIU Kai-yan XU Lan-ping LIU Dai-hong CHEN Yu-hong SHI Hong-xia HAN Wei ZHAN Xiao-hui WANG Yu ZHAO Ting HUANG Xiao-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46-252,共7页
Background Relapse happens frequently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alIo-HCT) in the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ALL). Detection of the... Background Relapse happens frequently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alIo-HCT) in the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ALL). Detection of the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before and after alIo-HCT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elapse rate.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imatinib after alIo-HCT may prevent recurrent Ph^+ ALL.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matinib in preventing hematological relapse when imatinib was administrated in the first 90 days after alIo-HCT. Methods Patients with Ph^+ ALL that underwent alIo-HCT were enrolle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A TaqMan-base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PCR)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MRD (bcr-abl transcript levels). Imatinib therapy was initiated prior to 90 days after alIo-HCT if the patient's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 was above 1.0×10^9/L (without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latelet count was greater than 50.0×10^9/L, or if the bcr-abl transcript levels were elevated in two consecutive tests, or if the bcr-abl transcript levels were 〉10.2 after the initial engraftment. The initial daily dose of imatinib was 400 mg/d for adults and 260 mg/m^2 for children (younger than 17 years). Imatinib was administered for at least I month and the bcr-abl TaqMan results were negative for 3 consecutive tests, or complete molecular remission (CR^mol) was sustained for at least 3 months. Results From May 2005 to October 2008, 29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whom, 19 patients were male and 10 were female. The median age of the enrolled patients was 33 years (range 6-50 years). Imatinib therapy was started at a median time of 60 days (range 20-122 days) post HCT (only one patient started Imatinib therapy at 122nd day after HCT). Twenty-five adult patients could tolerate a dose of 300-400 mg/d of imatinib, and three children tole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原文传递
119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姜道滋 陈志妹 +3 位作者 楼基余 王云贵 梁毅 金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了解国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同病期染色体核型及其演变和ber—abl融合基因特点。方法对1193例C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524例CML患者的ber-abl融合基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染色体的检测采用R显带技术,融合基因检测采用RT-PCR... 目的了解国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同病期染色体核型及其演变和ber—abl融合基因特点。方法对1193例C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524例CML患者的ber-abl融合基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染色体的检测采用R显带技术,融合基因检测采用RT-PCR技术。结果在所有病例中,Ph染色体阳性(Ph^+)患者占98.07%,Ph^-患者占1.93%。在Ph^+患者中,95.64%为典型Ph染色体阳性,4.36%为变异型Ph染色体阳性。11.88%的典型Ph^+患者发生染色体核型演变。急变期、加速期和慢性期染色体核型演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9.04%、27.78%及7.94%。在所有典型Ph^+患者中,发生染色体核型演变后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类型为+Ph(14.62%),+8(10.77%)和-21(7.69%)。急变期和加速期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类型为+Ph(28.57%),+8(16.67%)和+19(7.14%);慢性期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为-21(10.26%),+Ph(8.97%)和+8(8.97%)。附加染色体异常联合出现类型以+Ph与+8的联合最多(3.60%)。在所有524例检测过融合基因的标本中,h3a2(+)为54.01%,b2a2(+)为27.67%。结论国内CML患者染色体的核型及演变可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费城染色体 核型分析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程珍 赵澜 +8 位作者 陈广华 吴德沛 仇惠英 唐晓文 傅琤琤 金正明 陈峰 薛胜利 孙爱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者,根据首次诱导治疗过程中伊马替尼使用情况,分为使用组(37例,用伊马替尼≥3d)与未使用组(60例,未用或用伊马替尼〈3d),并将使用组分为前期使用组(26例)与后期使用组(11例)(以化疗第14天为界),比较各组的总反应率(ORR)以及获得完全缓解(CR)或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i)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之后有77例患者使用伊马替尼作为维持治疗,其中接受allo-HSCT患者44例(移植组),未进行移植者33例(非移植组)。比较两组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NRM)率;并监测34例移植前处于首次完全缓解(CR。)状态的患者分别在取得CR或CRi时、首次巩固治疗时、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造血重建时的融合基因转阴率。结果首次诱导治疗结束时,伊马替尼使用组ORR高于未使用组(分别为97.3%和72.9%,P=0.002),而前期使用组与后期使用组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和90.9%,P=0.297);使用组与未使用组中获得CR或CRi患者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0%和o(P=O.041)。移植前处于CR、状态的患者于上述4个时间点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8%、42.3%、51.8%、76.8%,移植造血重建时与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预处理前与获得CR或CRi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4和0.022)。移植组5年OS率高于非移植组(分别为47.0%和28.0%,P=0.016),5年DFS率及累积复发率均优于非移植组(P值分别为0.003和0.000),而两组的NRM累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样 费城染色体 伊马替尼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江倩 陈珊珊 +3 位作者 江滨 江浩 陆颖 陆道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3-336,共4页
目的 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加速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30例成人CGL加速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 4 0 0mg/d或 6 0 0mg/d ,持续 7~ 9个月。 结果 治疗 7~ 9个月内 ,血液学完全缓解 14例 (4 6 .7% ) ,骨髓缓解 10例... 目的 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加速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30例成人CGL加速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 4 0 0mg/d或 6 0 0mg/d ,持续 7~ 9个月。 结果 治疗 7~ 9个月内 ,血液学完全缓解 14例 (4 6 .7% ) ,骨髓缓解 10例 (33.3% ) ,回到慢性期 4例 (13.3% ) ,总有效率为 93.3%。白血病浸润症状或体征消失迅速。 8例在获血液学效应后 30~ 172d复发 ,6例伊马替尼剂量增加为 80 0mg/d继续治疗后 ,4例无效 ,2例再次回到慢性期 ,另 2例未予加量即退出方案。伊马替尼治疗前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细胞≥ 0 .15、有髓外白细胞浸润并且Hb <10 0 g/L、伊马替尼治疗后未曾获得过血液学完全缓解者复发率显著增高。治疗 3个月时 ,获得完全遗传学缓解 4例(14 .3% ) ,大部分遗传学缓解 2例 (7.1% ) ,遗传学有效应率为 2 1.4 %。轻度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普遍 ,多可耐受、可控制或可自行消退。严重的白细胞和 (或 )血小板减少占半数以上。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CGL加速期安全、有效 ,除血细胞减少外 ,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加速期 CGL 费城染色体
原文传递
实时定量RT-PCR监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bcr/abl mRNA水平 被引量:12
6
作者 秦亚溱 阮国瑞 +10 位作者 刘艳荣 李金兰 付家瑜 王卉 常艳 江滨 江倩 江浩 丘镜滢 陈珊珊 陆道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简称伊马替尼)治疗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bcr/abl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ealtimequantitative)RTPCR(RQPCR)技术连续监测34例α干扰素治疗无效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后不同时间120...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简称伊马替尼)治疗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bcr/abl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ealtimequantitative)RTPCR(RQPCR)技术连续监测34例α干扰素治疗无效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后不同时间120份骨髓标本bcr/ablmRNA水平。治疗前骨髓Ph+细胞百分率均≥95%。结果RQPCR的敏感度为10pgRNA,标准品日间差及日内差均<5%。10例伊马替尼治疗前标本中位bcr/ablmRNA水平为5.79%,各例之间差异甚大(0.24%~60.90%)。72份Ph+细胞百分率为0%~94%的治疗后标本bcr/ablmRNA水平与Ph+细胞百分率显著相关(r=0.82,P<0.001)。7例治疗12个月内达到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迅速降低,可供分析的6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较治疗前下降65.9%~98.8%。达到CCyR后,bcr/abl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继续下降,直至为0。4例治疗12个月后获得显著遗传学缓解患者(Ph+细胞百分率均<35%)bcr/ablmRNA水平缓慢下降,可供分析的3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bcr/ablmRNA水平分别比治疗前下降2.5%、18.5%及61.6%。5例持续遗传学无效,并且维持在慢性期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1例缓慢下降,2例缓慢上升,2例基本不变。4例治疗中发生急变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均逐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治疗前 MRNA水平 伊马替尼 骨髓 治疗后 治疗时间 实时定量 细胞 PCR)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13
7
作者 许兰平 黄晓军 +7 位作者 刘开彦 陈欢 刘代红 张耀臣 陈育红 韩伟 高志勇 陆道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探讨用于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 mia,Ph+ALL)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 HSCT)的时机和供者的选择。方法:总结北... 目的:探讨用于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 mia,Ph+ALL)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 HSCT)的时机和供者的选择。方法:总结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自2000年3月至2004年7月采用Allo HSCT治疗Ph+ALL患者32例。其中移植前处第一次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1 )期23例,非CR1 患者9例。干细胞来源: 同胞相合供者12例,非血缘脐带血4例,非血缘志愿供者3例,HLA不合的亲缘供者13例。危险因素筛选采用COX回归分析,时间依赖的率的计算采用Kaplan Meier分析,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本组患者4年存活率(overallsurvival,OS) 57. 19%, 无病存活(leukemia freesurvival, LFS) 37. 09%,复发率(relapseincidence, RI) 56. 36% 。单因素分析: 在移植前处CR1 患者组比非CR1 患者OS高(74. 50% vs22. 22% ,P=0. 004 6)、LFS高(49. 06% vs11. 11% , P=0. 005 7 )、RI低( 44. 80% vs84. 76%, P=0. 0157 ); MBCR/ABL组比mBCR/ABL组OS高( 100% vs40. 91%, P=0. 031 8)、LFS高( 75% vs17. 72%, P=0. 005 7)、RI低( 25% vs77. 88, P=0. 011 6) ;HLA不合亲缘组与HLA全合同胞组OS相近(52. 65% vs55. 56%, 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Ph^+ALL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BCR/ABL ALLO-HSCT COX回归分析 亲缘供者 acute 2004年 2000年 干细胞来源 单因素分析 融合蛋白类 多因素分析 移植后复发 CR1 移植前 HLA cell
下载PDF
12例Ph染色体和BCR-ABL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费新红 武淑兰 +8 位作者 孙瑞娟 周葭蕤 王静波 王彤 刘红星 王卉 童春容 吴彤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5-548,共4页
本研究对2004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h+AML的诊断根据WHO标准,且有t(9;22)(q34;q11)或变异的t(9;... 本研究对2004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h+AML的诊断根据WHO标准,且有t(9;22)(q34;q11)或变异的t(9;22)异常,诊断时和诱导治疗后没有CML慢性期的证据。结果表明,12例患者经形态和免疫分型检查确诊8例为AML,4例为髓系及B淋巴细胞系混合细胞白血病。12例患者中除2例初诊时未做染色体检查外其余患者均可检测到Ph染色体,且部分患者伴有复杂染色体或与正常核型共存。在12例患者中均可检测到BCR-ABL阳性,其中b3a2 7例,b2a2 1例,b2a2变异体1例,ela2 2例,e18a2 1例。12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缓解,其中3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格列卫治疗后2例死亡;9例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例患者复发后死亡,1例死于移植后并发症,中位生存期为24(8-80)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1.4±17.7)%。结论:Ph+AML是一种预后较差的AML,格列卫联合化疗可使患者达完全缓解,缓解后尽快进行HSCT能获得长期生存,改善患者预后。BCR-ABL基因及其变异体的检测为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作为初治白血病的常规筛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急性髓性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Ph染色体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2例生物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晔 刘天峰 +7 位作者 阮敏 杨文钰 陈晓娟 张丽 王书春 刘芳 邹尧 竺晓凡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2-376,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群体生物学特征。方法 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就诊的92例年龄≤18岁初诊Ph+ALL患儿,根据MICM标准诊断分型。结果 92例Ph+ALL患... 目的分析儿童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群体生物学特征。方法 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就诊的92例年龄≤18岁初诊Ph+ALL患儿,根据MICM标准诊断分型。结果 92例Ph+ALL患儿中位年龄11(2-18)岁,男女比例2.2∶1;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均值为(111.0±122.0)×10^9/L,各年龄组之间白细胞数无明显差异;初诊时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脑脊液内可见白血病细胞者占12.8%(11例)。T、B细胞表型分别为2例(2.2%)及87例(97.8%),其中Common-B细胞表型占95.4%(83/87);伴髓系表达者[CD13和(或)CD33表达者]占69.6%(62/89)。融合基因BCR-ABLP190和P210阳性者分别占81.4%(70/86)和12.8%(11/86),共同阳性者占5.8%(5/86)。细胞遗传学特征中包含有非随机的次要染色体异常者占47.5%(37/80),其中高超二倍体(〉50 chromosomes)占8.1%,低超二倍体(47-50 chromosomes)占13.5%,+Ph的发生率为18.9%,9号染色体和7号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1.6%和16.2%。结论 Ph+ALL多发病年龄较大,起病时白细胞较高,且随年龄增长发病呈升高趋势。免疫分型多为B细胞型,并常伴髓系抗原表达,伴非随机的次要染色体异常者在儿童Ph+ALL中与预后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白血病 PH染色体
原文传递
儿童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薛玉娟 吴珺 +3 位作者 左英熹 贾月萍 陆爱东 张乐萍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9-22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Ph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初治Ph+ AL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 目的探讨儿童Ph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初治Ph+ AL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χ2检验及Log-rank检验评估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结果68例Ph+ ALL患儿男女比为2.1∶1,中位年龄8(1~16)岁,中位总生存(OS)时间16.8个月,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13.5个月。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率为43.9%(29/66),伴髓系抗原表达组与不伴髓系抗原表达组的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率分别为29.6%和61.3%(χ2=5.814, P=0.020)。1个疗程完全缓解(CR)率为86.2%(56/65),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组与不良组的1个疗程CR率分别为100.0%和74.2%(χ2=6.680, P=0.003)。诱导化疗期加用伊马替尼组与单纯化疗组的1个疗程CR率分别为94.9%和73.1%(χ2=5.185, P=0.024)。2年和5年的OS率分别为(61.4±7.0)%和(50.8±8.1)%,2年和5年的DFS率分别为(54.6±6.8)%和(48.6±7.3)%。单因素分析显示,Ph+ ALL患儿的2年OS率与初诊WBC、LDH水平、脾脏大小、肝脏大小、是否伴髓系抗原表达、早期治疗反应、1个疗程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的MRD水平(或BCR-ABL)、是否应用伊马替尼及不同治疗方案等因素有关(P值均〈0.05),2年DFS率与LDH水平、脾脏大小、肝脏大小、是否伴髓系抗原表达、早期治疗反应、1个疗程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的MRD水平(或BCR-ABL)、是否应用伊马替尼及不同治疗方案等因素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脾脏肋缘下≥3 cm是影响患者OS(RR=45.7, 95% CI 1.4~1 528.2, P=0.033)及DFS(RR=52.3, 95% CI 1.6~1 725.9, P=0.026)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结论儿童Ph+ ALL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免疫分型中伴髓系抗原表达患儿的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儿童 伊马替尼 预后
原文传递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4例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楼方定 卢学春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71-573,共3页
目的 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 (imatini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的近期疗效。方法  5 4例CML患者接受imatinib治疗 ,其中慢性期 (CP) 17例 ,加速期 (AP) 13例 ,急变期 (BC) 2 4例。imatinib用法 :CP患者 4 0 0mg/d ,AP和BC患者 6 0 0... 目的 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 (imatini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的近期疗效。方法  5 4例CML患者接受imatinib治疗 ,其中慢性期 (CP) 17例 ,加速期 (AP) 13例 ,急变期 (BC) 2 4例。imatinib用法 :CP患者 4 0 0mg/d ,AP和BC患者 6 0 0mg/d ,均为餐后一次顿服。治疗前全面查体 ,查血象、骨髓象、Ph染色体和 (或 )bcr/abl融合基因。治疗期间第 1个月每周查血象 2次 ,1个月后每周或 2周 1次。每 2~ 4周查一次肝、肾功能。待血液学取得完全缓解 (CR)后择期复查骨髓、Ph染色体和 (或 )bcr/abl基因。根据血象和患者对药物耐受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结果 经中位时间 5个月 ( 1~ 10个月 )随访 ,17例CMLCP期患者 16例 ( 94 1% )取得血液学CR ,其中 6例 ( 35 2 % )Ph染色体转阴 ;13例AP患者 8例 ( 6 1 5 % )回到CP ;2 4例BC患者 9例 ( 37 5 % )回到CP。药物不良反应有造血功能抑制、眶周和下肢轻度水肿、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和恶心、呕吐、低热 ( 37 5~ 38℃ )、皮疹、胆红素升高等。结论 imatinib对CML有较好近期疗效 ,其疗效以CP最好 ,AP其次 ,BC较差。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近期疗效 药物耐受 药物不良反应 造血功能
原文传递
Ph染色体阳性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越峰 陈志妹 +6 位作者 楼基余 倪万茂 王云贵 孟海涛 佟红艳 钱文斌 金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14-818,共5页
目的探讨Ph染色体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ALL)的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17例初治Ph^+a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生存期。结果117例Ph^+aALL占同期727例初治成人... 目的探讨Ph染色体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ALL)的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17例初治Ph^+a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生存期。结果117例Ph^+aALL占同期727例初治成人ALL患者的16.1%。免疫表型大多数为前B型(64.1%)和普通型(31.3%);37.5%的患者伴有髓系抗原表达,98.4%的患者CD34表达阳性。总的完全缓解(CR)率为62%,中位缓解期6个月,中位生存期9个月。核型分析单纯t(9;22)异常占53%,t(9;22)附加其他染色体异常占47%,两组的CR率分别为59.6%和62.5%(P=0.76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和4个月(P=0.158),3年总生存率为27.3%和14.4%(P=0.271)。共同表达髓系抗原组与不表达髓系抗原组的CR率分别为56.0%和61.5%(P=0.75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个月和4个月(P=0.18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6.0%和15.0%(P=0.354)。加用伊马替尼治疗和常规化疗组的CR率分别为81.3%和58.3%(P=0.08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5和6个月(P=0.00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2%和10.3%(P=0.029)。缓解后接受移植组和缓解后接受常规化疗巩固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和6个月(P=0.00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0%和10.3%(P=0.000)。缓解后接受伊马替尼巩固维持治疗组和缓解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和15个月(P=0.30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7%和62.0%(P=0.505)。结论Ph^+aALL约占aALL的16.1%,是一组预后不良的群体,常规化疗的CR率低,缓解期和生存期短;附加染色体异常和共同表达髓系抗原对CR率和预后无显著影响。在诱导治疗中加用伊马替尼能够显著提高Ph^+aALL患者的CR率。缓解后接受伊马替尼巩固维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成年人 伊马替尼 预后
原文传递
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后的Ph阴性异常克隆演变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江倩 陈珊珊 +4 位作者 江滨 江浩 陆颖 丘镜莹 陆道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观察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后的Ph阴性异常克隆演变(Ph-CE)。方法对100例伊马替尼单药治疗有效的Ph+CML患者(其中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54例、加速期患者37例、急变期患者9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8... 目的观察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后的Ph阴性异常克隆演变(Ph-CE)。方法对100例伊马替尼单药治疗有效的Ph+CML患者(其中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54例、加速期患者37例、急变期患者9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8~30个月内定期监测其细胞染色体核型变化(G显带方法)。结果11例(11%)患者于治疗后3~29个月一过性、间断或连续检出Ph-CE,其中慢性期患者5例、加速期患者5例、急变期患者1例。Ph-CE见于Ph+克隆开始减少时或在Ph+克隆消失之后,同期Ph-CE细胞的比例与Ph+细胞的比例呈负相关(P<0.05)。Ph-CE多为+8(5例,45.5%)和+Y(3例,27.3%),5例患者同时伴有Ph+细胞染色体附加异常。Ph-CE者中,7例获得主要遗传学缓解,9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在观察期内,1例加速期患者在持续治疗20个月时进展至急变期。结论Ph+CML患者经伊马替尼治疗后获得不同程度遗传学缓解时约11%被检出Ph-CE,但在随访期内大多数患者未显示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治疗后 伊马替尼 急变期 CML 阴性 阳性 克隆 核型 遗传学
原文传递
Ph/BCR-ABL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2例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蔡文治 何雪峰 +4 位作者 陈苏宁 孙爱宁 何军 朱明清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8-402,共5页
目的 探讨有利于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BCR-ABL^+ AML)诊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Ph/BCR-ABL^+ AML患者资料,以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急髓变(CML-MBC)患者... 目的 探讨有利于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BCR-ABL^+ AML)诊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Ph/BCR-ABL^+ AML患者资料,以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急髓变(CML-MBC)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位年龄27.5岁,无或轻度脾脏肿大者10例(83.3%),FAB分型以m^2和M4为主,中位外周血和骨髓嗜碱粒细胞比例、巨核细胞数低于典型CML-MBC患者.免疫表型均为髓系表达,表达CD34者8例(66.7%).11例患者检测到t(9;22),伴附加染色体异常5例(45.5%),其中1例为inv(16).12例患者均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e1a2型3例(25.0%),余为b2a2/b3a2型,其中1例伴有CBFβ-MYH11表达.6例受检患者中2例存在AML常见突变,其中CEBPA突变1例,FLT3-TKD突变1例.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7例(58.3%),7例接受化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者6例CR,3例接受单独化疗者l例CR.总体中位生存期16.5个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为33.5个月,高于非移植组(5.5个月).结论 e1a2型融合基因、与AML常见融合基因共表达、存在AML常见突变有利于Ph/BCR-ABL-AML诊断;此类患者诱导缓解率低,生存期短,化疗联合TKI获得缓解后尽早行allo-HSCT是改善其生存的唯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白血病 髓样 急变期 费城染色体 BCR-ABL
原文传递
冬凌草甲素抗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勇 单卿卿 +3 位作者 龚玉萍 林娟 杨曦 周睿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9-443,共5页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对Ph染色体阳性(P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抗白血病效应及其机制。方法以Ph+ALL细胞株SUP—B15为研究对象,应用改良MTT法测定冬凌草甲素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光学...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对Ph染色体阳性(P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抗白血病效应及其机制。方法以Ph+ALL细胞株SUP—B15为研究对象,应用改良MTT法测定冬凌草甲素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冬凌草甲素处理后SUP—B15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作用前后SUP—B15细胞的凋亡率;以K562细胞为对照,应用Westernblot法比较药物作用前后SUP—B15细胞Akt/mTOR、Raf/MEK/ERK、STAT5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水平,以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变化。结果①冬凌草甲素呈浓度及时间依赖地抑制SUP—B15细胞增殖,作用72h的IC50值为(7.08±1.21)μmol/L;②冬凌草甲素处理24h后光学显微镜下SUP—B15细胞边界不清晰,部分细胞崩解;③0、5、10μmol/L冬凌草甲素作用24h后,SUP—B15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为(6.67±0.83)%、(18.30±1.79)%、(37.63±7.12)%;④冬凌草甲素明显抑制SUP-B15细胞ABL酪氨酸激酶及其下游Akt/mTOR、Raf/MEK/ERK、STAT5多条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下调SUP.B15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结论冬凌草甲素通过抑制ABL酪氨酸激酶及其下游Akt/mTOR、Raf/MEK/ERK、STAT5信号转导,以及上调促凋亡蛋白Bax、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而发挥抗Ph+ALL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费城染色体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冬凌草素 细胞内信号肽和蛋白质类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晔 刘天峰 +10 位作者 阮敏 杨文钰 陈晓娟 张丽 王书春 刘芳 张家源 刘晓明 戚本泉 邹尧 竺晓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19-824,共6页
目的研究GGLG-08方案联合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初诊年龄<15岁的53例Ph+ALL患儿的临床资料,给予患儿CCLG-ALL2008(高危组... 目的研究GGLG-08方案联合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初诊年龄<15岁的53例Ph+ALL患儿的临床资料,给予患儿CCLG-ALL2008(高危组HR)方案化疗(HR组,26例)或伊马替尼联合CCLG-ALL2008(高危组HR)方案化疗(TKI+HR组,27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TKI+HR组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100%,诱导期相关病死率为0;HR组CR率为75%,诱导相关病死率为15%;HR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5)%;TKI+HR组5年EFS为(52±11)%。与HR组比较,TKI+HR组未增加化疗相关毒性,诱导期感染发生率反而下降。结论伊马替尼的应用使儿童Ph+ALL的临床疗效获得明显改善,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PH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原文传递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萍 梁爱斌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38-744,共7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虽然成人ALL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可达80%以上,但大多数患者最终出现复发,长期生存率低。本研究对近年来成人ALL诊疗的进展进行综述,为成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虽然成人ALL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可达80%以上,但大多数患者最终出现复发,长期生存率低。本研究对近年来成人ALL诊疗的进展进行综述,为成人ALL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和依据,以进一步改善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子生物学特性 费城染色体 危险分层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细胞遗传学检测在慢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潘成云 许娜 +10 位作者 何柏林 曹睿 廖立斌 阴常欣 蓝扬清 陆紫媛 黄继贤 孙竞 冯茹 刘启发 刘晓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病程演进与细胞遗传学的关系。方法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对387例初诊CML患者行染色体G显带技术核型分析,结合ABL激酶区点突变检测分析细胞遗传学变化与CML病程演进的...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病程演进与细胞遗传学的关系。方法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对387例初诊CML患者行染色体G显带技术核型分析,结合ABL激酶区点突变检测分析细胞遗传学变化与CML病程演进的关系。结果间接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87例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其中Ph’CML占94.1%(364/387),Ph—CML占5.9%(23/387);标准易位t(9;22)(q34;q11)320例(87.9%),变异易位5例(1.4%),初诊Ph’合并额外染色体异常(ACA)39例(10.7%)。合并ACA中“主要路径”异常22例(56.4%),“次要路径”异常15例(38.5%),-Y异常2例(5.1%)。23.4%(71/303)标准易位患者在TKI治疗中出现ACA,主要为染色体数目异常,此类患者疾病进展比例高(X2=168.21,P〈0.001)、更易合并点突变(x2=29.04,P〈0.001)。初诊CML慢性期合并ACA患者与标准易位患者相比,有较低的无事件生存(EFS)及无病生存(DFS)率(P值分别为0.037和0.003),但总生存(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CML慢性期患者TKI治疗过程中出现ACA者与无ACA者相比,OS、EFS、DFS率均降低(P值均〈0.001)。进展期合并ACA患者长期生存率下降(P=0.086)。结论CML在病程演进中往往合并ACA,此类患者更易发生不良事件或疾病进展,在TKI治疗过程中规律、及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点突变检测对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费城染色体 额外染色体异常 点突变
原文传递
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萍 管洪在 +2 位作者 杨颉 王术国 吴春梅 《齐鲁医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89-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后骨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R显带和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服用格列卫前后骨髓标本中Ph染色体和bcr/abl基因的表达。结果用药后9...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后骨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R显带和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服用格列卫前后骨髓标本中Ph染色体和bcr/abl基因的表达。结果用药后9例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7例分别在用药3~24个月后染色体检查为Ph染色体阴性,1例用药1个月后其Ph染色体仍为阳性,后失访;1例用药2个月后Ph染色体阳性率为30%;1例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6个月后其Ph染色体阳性率为70%;1例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12个月后Ph染色体阳性率为60%。服用格列卫的CML病人Ph染色体转阴后仍能检测到bcr/abl基因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3.77、5.13,P<0.01),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bcr/abl基因表达逐渐降低。结论格列卫能有效治疗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并且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费城染色体 格列卫 融合基因 bcr/abl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彩霞 薛磊 +8 位作者 强萍 徐慧 张旭晗 刘欣 朱薇波 蔡晓燕 刘会兰 孙自敏 王兴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0-494,共5页
目的研究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Ph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Ph+ B-AL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采用CD19 CAR-T细胞治疗的14例R/R Ph+ 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研究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Ph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Ph+ B-AL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采用CD19 CAR-T细胞治疗的14例R/R Ph+ 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男7例,女7例,中位年龄33(7~66)岁。输注CAR-T细胞后第28天近期疗效:总反应率(ORR)为100.0%(14/14),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92.9%(13/14);部分缓解(PR)率为7.1%(1/14)。CAR-T细胞治疗后有12例(85.7%)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1级1例、2级4例、3级6例、4级1例;1例(例3)发生CAR-T细胞相关脑病综合征(CRES);全部14例患者均有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3例CR患者均发生B细胞发育不全。上述不良反应均可控。中位随访441(182~923)d,中位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分别515(95%CI 287~743)d、207(95%CI 123~301)d。结论 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Ph+ B-ALL安全有效,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CD19 白血病 B淋巴细胞 急性 费城染色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