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PD-1和PD-L1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邢玉斐 潘雪 +1 位作者 钱斌 施敏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收治的48例晚期NSCLC患者(肺癌组),并选择同期体检中心性别、...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收治的48例晚期NSCLC患者(肺癌组),并选择同期体检中心性别、年龄匹配的3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百分比和单核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将能接受序贯采样的单纯采用化疗治疗2~4周期患者,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RECIST1.1)标准评估病情,筛选疾病部分缓解(PR)者7例为疗效PR组,疾病进展(PD)者10例为疗效PD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T细胞、CD8+T细胞表面PD-1和单核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差异。结果肺癌组患者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9±7.4)%比(20.6±6.2)%,(19.9±9.8)%比(14.0±5.6)%,均P<0.05];肺癌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33.1±15.1)%比(13.6±5.3)%,P<0.001]。疗效PR组CD4+T、CD8+T细胞表面PD-1和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基线水平[(22.8±8.5)%比(25.9±7.8)%、(17.1±8.4)%比(20.4±8.6)%和(18.1±6.9)%比(31.3±13.2)%](均P<0.05);疗效PD组三者表达率则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基线水平[(33.5±6.5)%比(23.9±4.2)%、(25.2±9.1)%比(19.1±8.8)%和(43.1±18.3)%比(29.7±10.6)%](均P<0.05)。结论NSCLC患者外周血T细胞和单核细胞上存在PD-1和PD-L1的异常表达,提示PD-1/PD-L1信号在T细胞与单核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参与肺癌细胞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协同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诱导不同来源的贴壁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月丹 谢玮 +2 位作者 邱玉华 顾宗江 张学光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0-144,共5页
通过贴壁的方法分离胚肝、脐带血、造血动员后的外周血及正常人外周血中的树突状细胞 (DC )的前体细胞 ,体外采用细胞因子诱导 ,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表型分析 ;同时比较了不同来源DC的增殖、分泌IL 12的能力及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 通过贴壁的方法分离胚肝、脐带血、造血动员后的外周血及正常人外周血中的树突状细胞 (DC )的前体细胞 ,体外采用细胞因子诱导 ,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表型分析 ;同时比较了不同来源DC的增殖、分泌IL 12的能力及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和脐带血幼稚型T细胞 (naiveTcell)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造血动员后的外周血细胞产生的DC数量和纯度均较高 ,而且能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为功能性D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协同刺激分子 幼稚型T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体外诱导扩增大鼠树突状细胞及其特性鉴定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云甫 孙圣刚 +5 位作者 何国厚 陈吉相 杨敬宁 李罗清 曹学兵 吴雄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 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 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 将大鼠骨髓细胞培养 48h后, 去除悬浮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2wk。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培养的DC的形态学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  目的: 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 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 将大鼠骨髓细胞培养 48h后, 去除悬浮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2wk。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培养的DC的形态学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MHC-Ⅱ类分子、B7 -1、B7- 2的表达水平。将DC与同种异体T细胞混合培养,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细胞密度的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培养的DC胞浆突起大而长, 呈树突状, 具有DC的典型形态。培养 2wk的DC表面MHC -Ⅱ类分子表达的阳性率为 74. 2%, B7- 1、B7 -2分别为 81%、76%。培养的DC具有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将大鼠骨髓细胞经贴壁去除悬浮的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可获得足量、较高纯度的DC, 为研究D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MHC-Ⅱ类分子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共刺激分子的检测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健 贾国泉 +4 位作者 吴瑞斌 陈永井 胥萍 吴敏智 张学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13-1114,1124,共3页
目的检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探讨其在RGH免疫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RGH及对照组血中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CD28,CD25,Fas,FasL,4-1BB)的水平。结果 RGH组CD3+,CD4+... 目的检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探讨其在RGH免疫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RGH及对照组血中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CD28,CD25,Fas,FasL,4-1BB)的水平。结果 RGH组CD3+,CD4+/CD8+,CD4+CD28+细胞百分数(59.48±10.9,0.89±0.20,27.69±7.3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69.79+5.63,1.14+0.39,33.68±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8-,CD25+细胞百分数及Fas(6.55±4.46,15.81±8.62,27.58±3.1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1.93±1.36,7.13±5.13,23.11±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RGH外周血CD3+,CD4+/CD8+下降,CD4+CD28+低表达,及CD25+和Fas高表达,可能是RGH复发的免疫障碍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共刺激分子 疱疹 生殖器 复发性 流式细胞仪 免疫调节
下载PDF
B7-H3:Another Molecule Marker for Mo-DCs? 被引量:8
5
作者 Guangbo Zhang Qiuming Dong +2 位作者 Ying Xu Gehua Yu Xueguang Zhang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07-311,共5页
Using a newly generated monoclonal antibody (2E6) against human B7-H3, we explor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molecule on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monocytes (Mo-DCs). Its expression was examined by means of immunos... Using a newly generated monoclonal antibody (2E6) against human B7-H3, we explor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molecule on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monocytes (Mo-DCs). Its expression was examined by means of immuno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ic (FCM)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7-H3 was expressed in the course of Mo-DC maturation induced with interleukin 4 (IL-4)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The expression could be detected at all the stages of Mo-DC differentiation, and remained at a quite stable level. Interestingly, B7-H3 was not expressed by T cells and B cells, even these cells were activated respectively by PHA or PWM. A weak expression could be detected on resting monocytes. These data showed that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of B7-H3 at a high level was found on imDCs and mDCs derived from monocytes. Due to no expression on T cells and B cells, we speculate that B7-H3 might be another valuable molecule marker for Mo-D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3 costimulatory molecule Mo-DC monoclonal antibody
原文传递
肝炎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骨桥蛋白和共刺激分子表达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晓君 黄春燕 杜合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血清骨桥蛋白(OPN)和共刺激分子(B7-H3)表达情况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血清骨桥蛋白(OPN)和共刺激分子(B7-H3)表达情况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以及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的CHE、OPN和B7-H3表达情况,分析疾病严重程度与CHE、OPN和B7-H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联合检测和单独检测的效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CHE、OPN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B7-H3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患者疾病进展,患者CHE、OPN水平显著降低,B7-H3显著升高,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清CHE、OPN水平呈现负相关,与B7-H3水平呈现正相关。联合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CHE、OPN和B7-H3表达情况与其病情进展程度呈显著相关,可作为患者疾病进展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炎 血清胆碱酯酶 骨桥蛋白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在小鼠哮喘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程晓明 钱桂生 +2 位作者 张彦琦 黄春基 王长征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 (DC)表面共刺激分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 12 0只 ,分为 3组 (每组 4 0只 ) :哮喘组 [用卵蛋白 (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磷酸盐缓冲液 (PBS)对照组 (以PBS替代OVA致敏和激发 )、...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 (DC)表面共刺激分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 12 0只 ,分为 3组 (每组 4 0只 ) :哮喘组 [用卵蛋白 (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磷酸盐缓冲液 (PBS)对照组 (以PBS替代OVA致敏和激发 )、健康对照组。对 3组小鼠取肺组织做病理观察 ,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计数细胞并分类 ,ELISA测血清特异性IgE(sIgE)及脾脏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 (IL) 4和IL 5水平。分离、培养脾脏DC ,用流式细胞仪 (FACS)测CD11c,鉴定表型。用FACS分析哮喘小鼠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 、CD86表达的变化 ;并将哮喘小鼠的DC与健康小鼠的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 ,ELISA测培养上清IL 4和IL 5水平。结果 哮喘小鼠肺组织表现为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改变 ,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增加 (P <0 0 1) ,血清sIgE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脾脏T淋巴细胞IL 4和IL 5的水平亦显著升高 (P <0 0 1)。与PBS对照组比较 ,哮喘小鼠CD80 表达上调 ,CD86无明显变化。哮喘小鼠DC能刺激健康小鼠T淋巴细胞IL 4和IL 5水平升高 (P <0 0 1)。结论 DC可能通过上调CD80 在哮喘Th2类免疫反应的维持和放大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表面共刺激分子 小鼠 哮喘 动物模型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1 on the Immune Escape of Bladder Cancer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永华 庄乾元 +2 位作者 周四维 胡志全 兰儒竹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9年第1期77-79,共3页
B7-H1, a recently described member of the B7 family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is thought to be involved in tumor immune escape by inducing T-cell apoptosi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7-H1 and... B7-H1, a recently described member of the B7 family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is thought to be involved in tumor immune escape by inducing T-cell apoptosi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7-H1 and immune escape of bladder cancer, B7-H1 expression in 50 cases of bladder cancer was detected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Survival curves were con- struct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Cox regression model.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B7-H1 immunostaining in normal bladder tissue and bladder cancer was 0 and 72%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B7-H1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logical grade, clinical stage and recurrence (P〈0.05). The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B7-H1 positive group than in those with B7-H1 negative group and multi-variabl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7-H1 could be regarded 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in evaluating the prognosis of bladder cancer.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B7-H1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neoplastic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of bladder cancer. The manipulation of B7-H1 may become a beneficial target for immunotherapy in human bladder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dder neoplasm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1 immune escape
下载PDF
共刺激信号分子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莹 瞿文 +8 位作者 王一浩 刘惠 李丽娟 丁少雪 吴玉红 关晶 付蓉 王化泉 邵宗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0-1115,共6页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CD86)的表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ITP患者30例、完全缓解ITP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CD5^+...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CD86)的表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ITP患者30例、完全缓解ITP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CD5^+、CD19^+CD80^+、CD19^+CD86^+、CD41a^+Ig G、CD41a^+Ig M及CD19^+B细胞内Ig G和Ig M的表达,并与ITP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初诊ITP患者B1(CD19^+CD5^+)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CD80^+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B胞内抗体Ig G和Ig M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ITP患者Ig G和Ig M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难治组ITP患者治疗前后Ig G和Ig M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CD80^+细胞数与Th1的表达水平及Th1/Th2的比例呈正相关(r=0.502,r=0.471,P<0.05)。CD19^+CD80^+细胞数与Ig G和Ig M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52,r=0.467,P<0.05),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424,P<0.05)。Ig G和Ig M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658,r=^-0.526,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共刺激信号增强,导致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介导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参与ITP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B淋巴细胞 共刺激分子 血小板抗体
下载PDF
鼠抗人B7-2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陶然 石云杰 +7 位作者 孙中文 马泓冰 徐颖 程钢 孙玮丽 周立峰 邱玉华 张学光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3-207,共5页
以天然高表达膜型B7-2分子的人恶性B淋巴瘤经胞株Daudi和B7-2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B7-2为免疫原及检测细胞株,采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1株稳定分泌抗人B7-2单抗的杂交瘤,命名为6A5。快速定性试纸法鉴定6A5属小鼠IgG1亚类。经体内诱生... 以天然高表达膜型B7-2分子的人恶性B淋巴瘤经胞株Daudi和B7-2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B7-2为免疫原及检测细胞株,采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1株稳定分泌抗人B7-2单抗的杂交瘤,命名为6A5。快速定性试纸法鉴定6A5属小鼠IgG1亚类。经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抗,小鼠腹水形成的阳性率为80%,腹水的收获量平均为5.9 ml/只小鼠。经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腹水中抗体蛋白的得率为1.1 mg/m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单抗6A5与L929-B7-2、PBTC、Raji和Daudi的阳性结合率分别为99.9%、4.6%、90.6%和99.1%。将6A5(终浓度为5μg/ml)加入到Daudi细胞的培养体系中,经显微镜观察及MTT法分析,6A5对Daudi细胞的生长在24 h内具有抑制作用(P<0.05)。以丝裂霉素处理的L929-B7-2为刺激细胞,PBTC为反应细胞,加入6A5共同培养。经MTT法分析,6A5能阻断B7-2介导的协同刺激信号,抑制PBTC增殖(P<0.05)。提示6A5是一株功能性抗体,在B7-2分子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2 基因转染细胞 协同刺激分子 单克隆抗体 腹水 抑制
下载PDF
孕早期干预CD80/CD86协同刺激信号对自然流产模型免疫活性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跃华 朱晓勇 +4 位作者 李大金 朱影 王明雁 袁敏敏 孟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37-539,543,共4页
目的 :探讨孕早期干预协同刺激信号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免疫活性细胞MHC Ⅱ类抗原和协同刺激分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建立自然流产模型组CBA×DBA 2和协同刺激信号干预组CBA×DBA 2 (CBA小鼠在孕 4天腹腔注射CD80及CD86mAb各 0 1... 目的 :探讨孕早期干预协同刺激信号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免疫活性细胞MHC Ⅱ类抗原和协同刺激分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建立自然流产模型组CBA×DBA 2和协同刺激信号干预组CBA×DBA 2 (CBA小鼠在孕 4天腹腔注射CD80及CD86mAb各 0 1mg)。分别于孕第 14天计数两组的胚胎吸收率 ,于孕第 9天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孕鼠脾细胞MHC Ⅱ类抗原与协同刺激分子CD80 (B7 1)、CD86 (B7 2 )、CD2 8和CD15 2 (CTLA 4 )的表达。结果 :孕早期干预协同刺激信号后 ,孕第 14天的胚胎吸收率显著下降 (P <0 0 5 ) ;孕第 9天免疫活性细胞CD80、CD86和CD2 8的表达显著下降 (P <0 0 1) ;CTLA 4的表达则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MHC Ⅱ类抗原的表达无显著改变 (P >0 0 5 )。结论 :孕早期体内干预协同刺激信号使免疫活性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CD2 8表达下调和CTLA 4表达上调 ,及母胎界面Th2型免疫偏离 ,从而诱导系统性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刺激分子 自然流产模型 胚胎吸收率
下载PDF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蕾 沈华英 +4 位作者 吴敏 於葛华 邱玉华 周照华 张学光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5,共4页
为研究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并探讨其在Graves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本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术检测了 19例Graves病患者和 11例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 (CD2 8、B7、CD40、CD40L、 4 ... 为研究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并探讨其在Graves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本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术检测了 19例Graves病患者和 11例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 (CD2 8、B7、CD40、CD40L、 4 1BB、OX40 )的表达。结果表明 ,19例初诊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呈现异常改变 ,表现为CD3+ 和CD4+T细胞显著下降 (P <0 0 5 ,P <0 0 1) ,CD4+ /CD8+ T细胞比值倒置 (P <0 0 1) ,共刺激分子CD2 8在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T细胞亚群CD4+ CD2 8+ 、CD8+ CD2 8+ 细胞数量均减少 (P <0 0 5 ,P <0 0 1) ,而 4 1BB分子表达显著地升高 (P <0 0 5 )。随防 10例治疗后缓解患者 ,T细胞亚群失衡明显改善 ,共刺激分子CD2 8的表达水平上调 (P <0 0 1) ,而4 1BB分子的表达明显下降 (P <0 0 1) ,T细胞亚群CD4+ CD2 8+ 、CD8+ CD2 8+ 细胞数量均增加 (P <0 0 1) ,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TMAb )的表达水平均下降 (P <0 0 1,P <0 0 1)。从而表明 ,T细胞亚群的异常及共刺激分子CD2 8、 4 1BB的表达改变与Graves病的免疫病理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病 T细胞亚群 共刺激分子 CD28
原文传递
共刺激分子OX4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陆陆 刘翠平 +4 位作者 方琪 薛群 蒋建华 韩春茹 蒋觉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上共刺激分子OX40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4月至l2月收治的75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病例组,选择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上共刺激分子OX40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4月至l2月收治的75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病例组,选择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36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组受试者肘静脉血中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上OX40的表达,并分析病例组的OX40^+Treg细胞比例与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缺血半暗带体积、核心梗死灶体积、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同时比较病例组的OX40^+Treg细胞比例在血管内治疗或静脉溶栓前后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OX40^+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与其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s=0.271,P=0.018),与其缺血半暗带体积、核心梗死灶体积、梗死灶体积亦均呈正相关关系(rs=0.435,P=0.000;rs=0.343,P=0.003;rs=0.245,P=0.034)。病例组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术后第7天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患者的术后第3、7天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4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上异常表达,并与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及再灌注治疗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调节性T细胞 OX40 缺血性脑损伤 共刺激分子
原文传递
一株鼠抗人PD-1功能性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振华 陈永井 +3 位作者 王勤 白利雄 王雪峰 张学光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29,共6页
研制特异性鼠抗人PD-1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以高表达人PD-1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L929/PD-1作为免疫原,常规免疫BALB/c小鼠,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以L929/PD-1作为抗体筛选细胞,L929/mock为对照细胞... 研制特异性鼠抗人PD-1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以高表达人PD-1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L929/PD-1作为免疫原,常规免疫BALB/c小鼠,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以L929/PD-1作为抗体筛选细胞,L929/mock为对照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反复筛选和多次克隆化培养,筛选出分泌特异性鼠抗人PD-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Ig亚型快速定性试纸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竞争结合抑制试验和MTT增殖实验对单抗进行生物学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成功获得1株特异、稳定分泌鼠抗人PD-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6E2。对6E2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结果提示,该单抗能够识别活化T细胞表达的PD-1分子,且在体外能够显著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获得的特异性鼠抗人PD-1功能性单克隆抗体,通过激发PD-1负性途径能够有效抑制T细胞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PD-1信号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刺激分子 PD-1 单克隆抗体 T细胞
原文传递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白介素18的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潘建玲 关秀茹 +1 位作者 马学华 何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78-580,共3页
本研究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其配体CD28的表达水平及白介素18的作用。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4例ITP患者和34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其配体CD2... 本研究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其配体CD28的表达水平及白介素18的作用。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4例ITP患者和34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其配体CD28的表达,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IL-18。结果表明: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0、CD86表达率(4.21±2.27%,7.19±5.1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4±0.87%,4.08±1.96%,P<0.01)。ITP组血浆IL-18含量为(538.31±111.33)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含量为(489.44±49.07)pg/ml。IL-18含量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395,P<0.05)。结论:ITP患者CD80和CD86共刺激分子过度表达,患者血浆中IL-18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共刺激分子CD80、CD86与ITP发病密切相关,IL-18在ITP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共刺激分子 淋巴细胞 CD80 CD86 CD28 白介素18
下载PDF
PD-L1和PD-L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薛春燕 谢荃沁 +4 位作者 徐云 徐斌 张大川 糜亚琴 蒋敬庭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PD-L1和PD-L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7例卵巢癌组织PD-L1和PD-L2的表达,取1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作为对照;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PD-L1、PD-L2表达水平单独或联合分析对... 本研究旨在探讨PD-L1和PD-L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7例卵巢癌组织PD-L1和PD-L2的表达,取1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作为对照;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PD-L1、PD-L2表达水平单独或联合分析对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离TIL及其亚群分析PD-L1、PD-L2的表达。结果显示,PD-L1和PD-L2主要表达在卵巢癌细胞膜上和细胞质中。PD-L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4.16%,PD-L2的高表达率为22.08%,对照组均低表达。PD-L1表达与患者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26)。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PD-L1、PD-L2高表达组OS较低表达组显著缩短[风险比(hazard ratio,HR)=2.689,P=0.0005;HR=2.204,P=0.01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PD-L1高表达(HR=2.275,P=0.023)、PD-L2高表达(HR=2.314,P=0.021)、FIGO分期(HR=11.229,P=0.024)是影响卵巢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将PD-L1及PD-L2均低表达作为判断指标,OS显著延长(HR=3.396,P<0.0001)。结合前期研究结果,PD-L1阴性且T盒子转录因子(T-box transcription factor,T-bet)^+TIL高浸润的患者OS较其他患者更长(P=0.001),而PD-L1阳性且T-bet^+TIL低浸润的患者OS最短。研究提示PD-L1及PD-L2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对卵巢癌的临床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 T盒子转录因子 卵巢癌
原文传递
γδT淋巴细胞及其亚型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中的分布研究
17
作者 王姜琳 梁冬雨 +3 位作者 汪国庆 赵江峰 汤明明 杨慧健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5期592-595,602,共5页
目的研究γδT淋巴细胞及其亚型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中的分布并探讨γδT淋巴细胞在GD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6-1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内分泌门诊确诊的GD患者59例作为GD组,另选择同期6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 目的研究γδT淋巴细胞及其亚型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中的分布并探讨γδT淋巴细胞在GD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6-1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内分泌门诊确诊的GD患者59例作为GD组,另选择同期6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相关甲状腺指标[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及其亚型的比例,分析γδ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HLA-DR及协同刺激分子CD40配体(CD40L)与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水平。结果GD组TSH水平低于对照组,FT3、FT4、TPOAb、TG-Ab、TRA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组Vδ1γδ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Vδ2γδ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D组γδ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HLA-DR表达水平及协同刺激分子CD40L、ICOS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患者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亚型改变表现为Vδ1γδT淋巴细胞比例上调与Vδ2γδT淋巴细胞比例下调,γδT淋巴细胞功能活化并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D40L、ICOS可能是促进GD产生自身抗体及自身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ΓΔT淋巴细胞 表面活化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 诱导性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曾慧 吴德沛 +2 位作者 欧阳建 何广胜 王秀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82-1085,共4页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MDS发病机制积累信息。以38例初治MD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FAB分型将他们进一步划分为RA/RARS、RAEB/RAEB-t组;以11例献血员为...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MDS发病机制积累信息。以38例初治MD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FAB分型将他们进一步划分为RA/RARS、RAEB/RAEB-t组;以11例献血员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154、CTLA-4、PD-1、CD25的表达。结果表明:MDS组CD28表达下降,CD154升高,CTLA-4、PD-1、CD25表达明显升高。随着疾病恶性程度的增高,RAEB/RAEB-t组CTLA-4、PD-1的表达以及CTLA-4/CD28比值亦较RA/RARS组升高。结论:MDS患者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存在异常改变,其表达异常可能在MDS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共刺激分子 CD3^+CD4^+T细胞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顾静 方勇 +1 位作者 汪鸿 朱一蓓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3,sB7-H3)与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临床诊断T2DM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3,sB7-H3)与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临床诊断T2DM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33例非T2DM人群作为对照组。入选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T2DM无颈动脉斑块组(T2DM-NCAS)与T2DM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T2DM-CAS)。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水平。结果 T2DM-NCAS组的sB7-H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CAS组的sB7-H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CAS组的sB7-H3水平显著高于T2DM-NCAS组(P<0.05)。血清sB3-H7水平与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sB7-H3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诊断价值(P<0.05)。结论血清sB7-H3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sB7-H3或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刺激分子 sB7-H3 2型糖尿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可溶性PD-1协同HSP70-肽复合物抑制荷瘤小鼠肝癌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小红 张桂梅 +2 位作者 贺宇飞 张慧 冯作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5-658,共4页
目的 :研究基因转染和表达的可溶性PD 1(solubleprogrammeddeath 1,sPD 1)对HSP70 肽疫苗抗肿瘤效果的影响及协同机制。方法 :以HSP70 肽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 ,用半定量RT PCR技术检测和分析HSP70 肽疫苗对小鼠脾细胞上PD 1及其配... 目的 :研究基因转染和表达的可溶性PD 1(solubleprogrammeddeath 1,sPD 1)对HSP70 肽疫苗抗肿瘤效果的影响及协同机制。方法 :以HSP70 肽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 ,用半定量RT PCR技术检测和分析HSP70 肽疫苗对小鼠脾细胞上PD 1及其配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体内转染表达sPD 1,用MTT比色法检测HSP70 肽疫苗免疫小鼠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脾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单独的sPD 1就有抗肿瘤效应。HSP70 肽疫苗不仅能预先在动物体内诱导肿瘤特异性的CTL ,而且可使脾细胞上抑制性共刺激受体PD 1及其配体的表达显著升高。用sPD 1与HSP70 肽疫苗联合治疗荷瘤小鼠 ,能提高脾CTL的杀伤效率并延长HSP70 肽疫苗的免疫效果。结论 :sPD 1可通过阻断PD 1与其配体的结合作用 ,及减弱PD 1的负反馈抑制作用 ,而增强HSP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刺激分子 PD-1 B7-H1 HSP70-肽复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