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6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ndred综合征基因热点突变筛查赤峰市聋哑学校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 被引量:58
1
作者 戴朴 朱秀辉 +10 位作者 袁永一 朱庆文 滕国春 张昕 刘丽贤 王嘉陵 冯勃 翟所强 康东洋 刘新 黄德亮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97-500,共4页
目的利用基因筛查方法调查赤峰地区聋哑儿童Pendred综合征(Pendred's syndrome, PDS)基因(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的发生频率,并通过颞骨CT检查证实基因筛查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调查对象来自赤峰市聋哑学校学生141例... 目的利用基因筛查方法调查赤峰地区聋哑儿童Pendred综合征(Pendred's syndrome, PDS)基因(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的发生频率,并通过颞骨CT检查证实基因筛查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调查对象来自赤峰市聋哑学校学生141例。所有受检患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以序列分析方法检测PDS基因IVS7-2位点的A-G突变情况,发现PDS基因IVS7-2 A-G纯合或杂合突变均回访,进一步行颞骨CT检查以及甲状腺B超和甲状腺功能检查,进行基因筛查结果和颞骨CT检查结果的比较分析。结果PDS外显子7+8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0例聋哑学生具有IVS 7-2 A-G突变。9例为纯合突变,11例为杂合突变。回访时除2例患者因健康原因未进行复查,其余18例聋哑学生接受颞骨CT检查,其中16例患者CT证实为典型的前庭水管扩大。16例患者甲状腺B型超声波显示6例患者甲状腺略大于正常,但无明显临床意义,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通过PDS基因热点突变的筛查可以发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基因筛查是辅助此病诊断的新型手段,此项技术在大规模耳聋患者的病因学筛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点突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庭水管
原文传递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60
2
作者 辛德莉 韩旭 +7 位作者 糜祖煌 李靖 秦玲 魏田力 陈小庚 刘禧杰 侯安存 李贵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3-546,共4页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对370份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套式PCR扩增MP种特异16S核蛋白体RNA(16S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药物敏感实...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对370份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套式PCR扩增MP种特异16S核蛋白体RNA(16S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药物敏感实验测定MP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MIC并筛选出耐药株;设计套式PCR扩增红霉素作用靶位23S核蛋白体RNA(23SrRNA)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全自动DNA测序,测得序列与NCBI已登录的MP标准株M129(登录号)(68422)23SrRNA基因作比对。结果370份临床标本中分离MP50株,分离阳性率为13.5%。50株中敏感株4株,耐药株46株(占92%)。耐药菌株的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MIC值均升高。4株敏感株和肺炎支原体国际标准株FH的23SrRN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的MP基因序列相同,46株耐药株的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41株突变位点在23SrRNAV区中心环的2063位,其中40株发生了A—G的点突变,1株发生了A—c的点突变;另5株突变位点在2064位,A→G。结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耐药性的分子基础是23SrRNA基因的点突变,其中2063位点突变占主导地位。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的肺炎支原体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及交沙霉素的MIC值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肺炎 大环内酯类 抗药性 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RNA 核糖体 23S 点突变
原文传递
猪雌激素受体基因(ESR)点突变的PCR-SSCP检测 被引量:26
3
作者 姜运良 李宁 +1 位作者 习欠云 吴常信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4-216,共3页
雌激素受体基因(ESR)是控制猪高产仔数的主效基因之一,具有明显的基因效应:BB型比AA型母猪胎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高出1 40~3 37和0 63~3 58头,是目前商品猪育种和生产中重点检测的主要基因之一。常规采用PCR -RFLPs方法区分该基因... 雌激素受体基因(ESR)是控制猪高产仔数的主效基因之一,具有明显的基因效应:BB型比AA型母猪胎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高出1 40~3 37和0 63~3 58头,是目前商品猪育种和生产中重点检测的主要基因之一。常规采用PCR -RFLPs方法区分该基因由点突变造成的3种不同的基因型。本研究建立1种基于PCR的SSCP(single-strand e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方法对猪ESR该位置的点突变进行检测,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和不需要酶切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基因 点突变 PCR-SSCP 雌激素受体基因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和种族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群体热点突变的分布和频率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戴朴 于飞 +12 位作者 韩冰 吴皓 袁永一 李琦 王国建 刘新 贺佳 黄德亮 康东洋 张昕 袁慧军 张丽君 韩东一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04-808,共5页
目的调查中国各地区聋哑人群的缝隙连接蛋白β2基因(gap junction beta-2 gene,GJB2)235delC 突变的流行和分布情况,为在中国进行准确有效的耳聋基因诊断工作提供流行病学数据和经验。方法收集来自中国26个地区的3004例非综合征型聋患... 目的调查中国各地区聋哑人群的缝隙连接蛋白β2基因(gap junction beta-2 gene,GJB2)235delC 突变的流行和分布情况,为在中国进行准确有效的耳聋基因诊断工作提供流行病学数据和经验。方法收集来自中国26个地区的3004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以及368例汉族健康对照和98例维吾尔族健康对照,应用多聚酶链扩增-限制性酶长度多态性技术进行235delC 突变筛查。结果总计有488例(16.3%)患者带有至少一个235delC 突变等位基因,其中233例(7.8%)纯合突变,255例(8.5%)杂合突变,比较各地区耳聋人群的情况,235delC 纯合突变的频率从0%到14.7%,235delC 杂合突变的频率从1.7%至16.1%。结论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亚洲人群,中国的非综合征型聋人群具有较高的235delC 突变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 GJB2 235delC 突变简易快速的检测方法将可以为广大的中国耳聋群体服务,仅通过扫描这一常见突变,在某些地区高达15%的患者可以因鉴别为纯合突变型获得确诊,而235delC 杂合型患者和阴性患者则应进一步进行 GJB2全部编码序列和其他耳聋相关基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感音神经性 点突变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一株新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1
5
作者 远方 屈淑平 +2 位作者 崔崇士 曹鸣庆 马荣才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6-140,共5页
从大白菜软腐组织中分离出一株软腐病细菌BC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致病性检测和 16SrDNA序列分析 ,该分离物被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 (Erwiniacarotovorasubsp .carotovora ,Ecc)的一个新菌株 ,编号为BC1。... 从大白菜软腐组织中分离出一株软腐病细菌BC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致病性检测和 16SrDNA序列分析 ,该分离物被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 (Erwiniacarotovorasubsp .carotovora ,Ecc)的一个新菌株 ,编号为BC1。这是首次从 16SrDNA序列水平上对在我国分布的软腐欧文氏菌进行鉴定。EccBC1的 16SrDNA序列与其它软腐欧文氏菌株的 16SrDNA序列之间同源性达 98 7%~ 99 3% ,而且在系统发育树中独立于Ecc其它菌株。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EccBC1具有至少 2种不同的 16SrDNA序列 ,它们都在第 4 5 9位和 4 73位 (相对于大肠杆菌 16SrDNA序列 )发生碱基突变 ,同一基因中两个突变位点之间彼此互补 ,处于 16SrRNA螺旋H17颈部 ,而且这两处碱基变异只存在于BC1菌株中。通过与其它软腐欧文氏菌亚种和菌株 16Sr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还进一步鉴定出一些BC1菌株特异的 16SrDNA碱基突变位点。本文报道的EccBC1两个 16SrDNA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为AY30 90 6 8和AY30 90 6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DNA 突变 系统发育分析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 大白菜 软腐病 胡萝卜亚种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牦牛轮状病毒VP6基因序列分析及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5
6
作者 周芳 岳华 +3 位作者 张斌 李凡 陈曦 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65-1473,共9页
轮状病毒(rotavirus,RV)VP6基因是RV的主要分子检测靶点,但该基因的点突变会影响RV的分子检测。本试验的目的是在研究牦牛RVVP6基因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建立检测牦牛RV的RT-PCR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采用Prime 5.0设计引物,从30个牦... 轮状病毒(rotavirus,RV)VP6基因是RV的主要分子检测靶点,但该基因的点突变会影响RV的分子检测。本试验的目的是在研究牦牛RVVP6基因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建立检测牦牛RV的RT-PCR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采用Prime 5.0设计引物,从30个牦牛腹泻样本中扩增得到14个位于931—1 338bp牦牛RVVP6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与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相比,牦牛RVVP6基因在931—1 110bp间出现多处点突变,而在1 100—1 338bp之间序列高度保守。据此设计检测引物,成功建立了检测牦牛RV的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只扩增出牦牛RV及BRV的特异片段,对其他无关病原无扩增;检测下限为0.45pg·μL^(-1),灵敏性较好。所建立方法对牦牛RV的检出率明显优于现有检测BRV的RT-PCR方法,为牦牛RV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对BRV的检出也与其他方法具有很好的符合率,也可以用于BRV的检测。对234份犊牦牛腹泻粪便样本的RV检出率:西藏为60.00%(36/60)、青海为95.00%(57/60);四川为85.19%(46/54);云南为90.00%(54/60),证明牦牛RV感染是当前导致犊牦牛腹泻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轮状病毒 VP6基因 点突变 RT-PCR
下载PDF
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在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重度感音聋患者中分布频率的观察 被引量:33
7
作者 李琦 戴朴 +9 位作者 黄德亮 袁永一 朱庆文 韩冰 刘新 于飞 康东洋 张昕 薛丹丹 金政策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93-897,共5页
目的进行全国范围的 SLC26A4基因 IVS7-2 A>G 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快速筛查和临床基因诊断提供证据。方法应用自主研制的 SLC26A4基因 IVS7-2A>G 突变检测试剂盒对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1979例散发的非综合... 目的进行全国范围的 SLC26A4基因 IVS7-2 A>G 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快速筛查和临床基因诊断提供证据。方法应用自主研制的 SLC26A4基因 IVS7-2A>G 突变检测试剂盒对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1979例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聋患者进行 IVS7-2 A>G 突变筛查,比较不同地区、民族的 IVS7-2 A>G 突变携带频率。结果在中国大陆不同地区1979例耳聋患者中发现 SLC26A4 IVS7-2A>G 纯合突变90例,杂合突变155例,总的携带率12.38%。不同地区间的携带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4.4899,P<0.05),华中地区最高,西南地区最低;不同民族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5.4456,P<0.05),汉族携带率最高为13.88%,藏族最低携带率为0。不同民族间的两两比较汉族与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非综合征性聋患者中 IVS7-2A>G 突变携带率相当高,中国不同地区、民族间 SLC26A4基因 IVS7-2 A>G 突变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SLC26A4的基因诊断可作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快速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畸形 点突变 流行病学 分子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钱军 薛永权 +3 位作者 虞斐 吴亚芳 潘金兰 陆定伟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07-310,共4页
目的 联合应用四种克隆性分析法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早期诊断进行研究。方法 对临床上怀疑为MDS的 5 0例患者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姐妹染色单体分化 (SCD)染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和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目的 联合应用四种克隆性分析法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早期诊断进行研究。方法 对临床上怀疑为MDS的 5 0例患者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姐妹染色单体分化 (SCD)染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和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等技术分别检测染色体畸变、细胞周期时间、8三体 (+8)和N ras突变。结果  4 5例符合FAB诊断标准 ;5例不符合FAB标准 ,其中 2例患者只有红系病态造血改变 ,形态学诊断均为可疑RA ,另 3例患者无涉及三系的病态造血改变 ,形态学诊断分别为增生性贫血 (1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例 )。在这 5例患者中 ,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 4例具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SCD检测证实 2例细胞周期时间延迟 ;FISH检测发现 3例存在 +8异常 ;PCR SSCP发现 1例存在N ras外显子 1突变 ,证实它们实际上均为RA患者。结论 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SCD、FISH和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诊断 细胞遗传学 姐妹当色单体分化染色 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突变的主要类型和临床特征 被引量:29
9
作者 韦企平 孙艳红 +2 位作者 宫晓红 张守康 王瑞歧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 探讨国人 L 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L HON)患者线粒体 DNA(mt DNA)突变的主要类型和临床特征。 方法 对来自 117个家系的 119例双眼视神经疾病患者分 2组进行基因检测 ,A组 37例为临床确诊 L HON患者 ,B组 82例属可疑 L HON患者... 目的 探讨国人 L 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L HON)患者线粒体 DNA(mt DNA)突变的主要类型和临床特征。 方法 对来自 117个家系的 119例双眼视神经疾病患者分 2组进行基因检测 ,A组 37例为临床确诊 L HON患者 ,B组 82例属可疑 L HON患者。 2组均采用单链构像多态分析 ,采用突变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确定 11778位点 ,采用序列分析法确定 346 0及 14 4 84位点。对检测结果为 11778位点突变的 L HON患者 ,收集其病史和临床资料。 结果  A组中 11778位点突变和 14 4 84位点突变者分别为 33例(89.2 %)和 3例 (8.1%) ,B组中仅有 2 6例 (31.7%) 11778位点突变者。 2组均未检测到 346 0位点突变者 ;所有 11778位点突变者均有特征性临床表现 :中心视力急性或缓慢下降 ,不伴眼球疼痛 ,多在 10~ 2 5岁发病 ,视野检查结果显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等 ,视力恢复率为 8.6 %~ 11.6 %。 结论 我国 L HON患者中11778位点突变率高 ,临床特征与白种人 11778位点突变 L HON患者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线粒体 DNA突变 类型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刘禧杰 辛德莉 +4 位作者 李靖 王斯 史大伟 崔菲菲 付小燕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730-1733,共4页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对370例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巢式PCR扩增MP种特异16S 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临床分离株对红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对370例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巢式PCR扩增MP种特异16S 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临床分离株对红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并筛选出耐药株;除23S rRNA结构域Ⅴ区外,通过PCR扩增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有关的23S rRNA结构域Ⅱ区及核糖体蛋白L4、L22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全自动DNA测序,测得序列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已登录的MP标准株M129的相应基因序列作比对。结果370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MP50株。其中敏感株4株,耐药株46株。耐药株的红霉素MIC显著升高。50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均未出现23S rRNA结构域Ⅱ区的基因突变。在核糖体蛋白L4中,其中6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分别出现了58位C→A、66位T→G、81位G→T、162位C→A和(或)430位A→G点突变。在核糖体蛋白L22中,50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均出现了508位T→C点突变,且其中11株和标准株FH还分别出现了62位C→A、65位T→A和(或)279位T→C点突变。结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23S rRNA结构域Ⅴ区中心环的药物作用靶位基因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在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体内诱导出耐药株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大环内酯类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耐药性 点突变 核糖体蛋白L4 核糖体蛋白L22
下载PDF
昆虫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秀霞 梁沛 高希武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以昆虫鱼尼丁受体为作用靶标的新型杀虫剂,由于其作用机制独特,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已经有多种害虫的田间种群对该类药剂产生了抗性,甚至导致田间防治失败。本文在综述昆虫对双酰胺...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以昆虫鱼尼丁受体为作用靶标的新型杀虫剂,由于其作用机制独特,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已经有多种害虫的田间种群对该类药剂产生了抗性,甚至导致田间防治失败。本文在综述昆虫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抗性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酰胺类杀虫剂 抗药性 靶标抗性 点突变 代谢抗性
原文传递
Leigh综合征的线粒体DNA突变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王朝霞 袁云 +3 位作者 陈清棠 杨艳玲 张月华 戚豫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了解中国人Leigh综合征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特点。方法 对 1 2例LS患者用Southern杂交和PCR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的方法检测有无mtDNA的缺失及T8993G、T8993C、T91 76C、A8344G、A32 4 3G等点突变。结果 在 4例患者中发现mtDNA... 目的 了解中国人Leigh综合征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特点。方法 对 1 2例LS患者用Southern杂交和PCR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的方法检测有无mtDNA的缺失及T8993G、T8993C、T91 76C、A8344G、A32 4 3G等点突变。结果 在 4例患者中发现mtDNA点突变 ,包括T8993G 1例、T8993C 1例、A8344G 2例 ,定量分析表明突变型mtDNA的比例均较高 ,为 87 2 %~ 97 8%。未发现mtDNA的大片段缺失及T91 76C、A32 4 3G点突变。结论 LS在遗传方面有显著的异质性 ;根据不同的病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IGH病 线粒体DNA 点突变
原文传递
21-羟化酶缺乏症患者CYP21基因点突变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廖相云 张雅芬 顾学范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70-674,U003,共6页
目的 了解CYP2 1基因编码区的常见突变谱和突变热点 ,并分析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方法 对来自 51个家庭的 52例 2 1 羟化酶缺乏症患者的全长CYP2 1基因分两个片断进行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 ,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巢式PCR扩... 目的 了解CYP2 1基因编码区的常见突变谱和突变热点 ,并分析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方法 对来自 51个家庭的 52例 2 1 羟化酶缺乏症患者的全长CYP2 1基因分两个片断进行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 ,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巢式PCR扩增 ,再根据突变的特点分别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和扩增产生酶切位点 (ACRS)的方法 ,检测 6种突变 :P3 0L、I2g(内含子 2的nt 656a/c→g剪切突变 )、E3Δ8nt(外显子 3第 111~ 113密码子的 8bp缺失 )、I172N、V2 81L和Q3 18X。结果 在 10 2个等位基因中 ,除了 2 7个等位基因外都能够确定基因型。最常见的突变为I2g ,其发生频率为 3 1% ,其次为I172N( 2 3 % ) ,Q3 18X( 14 % ) ,V2 81L( 9% ) ,P3 0L( 3 % ) ,E3Δ8nt( 2 % ) ,其中有 2个以上复合突变的等位基因占 6%。失盐型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I2g( 4 5 7% )和Q3 18X( 2 6% )。单纯型最常见的突变为I172N( 4 0 7% )和I2g( 18 5% )。结论 本组 52例患者中 73 %的等位基因突变为上述 6种突变 ,以I2g和I172N为突变热点 ,2种突变占 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羟化酶缺乏症 CYP21 基因点突变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小儿
原文传递
APC and K-ras gene mutation in aberrant crypt foci of human colon 被引量:21
14
作者 Ping Yuan~1 Meng Hong Sun~2 Jin Sheng Zhang~1 Xiong Zeng Zhu~2 Da Ren Shi~2 ~1Department of Pathology,Medical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2Department of Pathology,Cancer Hospital/Cancer Institut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Dr.Ping Yuan Studying Province.studying in Medical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worked in Department of Pathology,Wannan Medical College,having eighteen papers published.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52-356,共5页
AIM:To study the genetic alteration in ACF and to define the possibility that ACF may be a very early morphological lesion with molecular changes,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F and colorectal adenoma even... AIM:To study the genetic alteration in ACF and to define the possibility that ACF may be a very early morphological lesion with molecular changes,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F and colorectal adenoma even carcinoma. METHODS: DNA from 35 CRC, 15 adenomas, 34 ACF and 10 normal mucus was isolated by means of microdissection. Direct gene sequencing of K-ras gene including codon 12, 13 and 61 as well as the mutation cluster region (MCR) of APC gene was performed. RESULTS: K-ras gene mutation frequency in ACF, adenoma and carcinoma was 17.6% (6/34), 13.3% (2/15), and 14.3% (5/35) respectively, showing no difference (P 】 0.05) in K-ras gene mutation among three pathologic procedures. The K-ras gene mutation in adenoma, carcinoma and 4 ACF restricted in codon 12 (GGT GAT), but the other 2 mutations from ACF located in codon 13 (GGC GAC). K-ras gene mutation was found more frequently in older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polypoid cancer. No mutation in codon 61 was found in the three tissue types. Mutation rate of APC gene in adenoma and carcinoma was 22.9% (8/35) and 26.7% (4/15), which was higher than ACF (2.9%) (P 【0.05). APC gene mutation in carcinoma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age of patients, location, siz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umor. CONCLUSION: ACF might be a very early morphological lesion in the tumorogenesis of colorectal tumor.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 and gene mutation status was different in ACF and adenoma. ACF is possibly putative microadenoma that might be the precursor of adenoma.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 subgroup of colorectal carcinomas might undergo a way of normal epithelium ACF carcinoma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s APC ADENOMA Colorectal Neoplasms DNA mutational Analysis Gene Frequency Genes ras Humans point mutation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下载PDF
5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发生HBV逆转录酶区单独A181位点突变的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赵攀 钟彦伟 徐东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89-291,共3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与HBV逆转录酶区单独A181位点突变的关系。方法对5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后逆转录酶区出现单独A181位点突变的慢性HBV感染者做回顾性调查与随访,并分析其突变前后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5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HBV感...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与HBV逆转录酶区单独A181位点突变的关系。方法对5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后逆转录酶区出现单独A181位点突变的慢性HBV感染者做回顾性调查与随访,并分析其突变前后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5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3例发生逆转录酶区A181V突变的病例均对恩替卡韦产生了应答,2例发生逆转录酶区A181T突变的病例血清HBV DNA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结论 5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逆转录酶区的单独A181位点的突变为自然产生,HBV逆转录酶区发生自然突变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点突变 基因 病毒 恩替卡韦
下载PDF
中国大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和散发病例的最新基因突变分析(英文)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俊岭 沈璐 +8 位作者 雷立芳 徐倩 周洁 刘玉涛 关文娟 潘乾 夏昆 唐北沙 江泓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2-489,456,共8页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散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中最新基因频率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DNA sequenc ing)方法对43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AD-SCA)家系先证者和237例散发患者进行了SC...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散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中最新基因频率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DNA sequenc ing)方法对43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AD-SCA)家系先证者和237例散发患者进行了SCA1,SCA2,SCA3/M JD,SCA6,SCA7,SCA8,SCA10,SCA12,SCA17亚型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亚型致病基因核苷酸重复突变检测分析,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和DNA直接测序方法对91例排除了以上SCA亚型突变的ADCA家系先证者和196例散发患者进行了SCA5,SCA11,SCA13,SCA14,SCA15/16/29,SCA27,SCA31和SCA35亚型的点突变及插入缺失突变检测。结果:在430个AD-SCA家系中,发现有25个SCA1家系(5.81%)、27个SCA2家系(5.81%)、267个SCA3/M JD家系(62.09%)、8个SCA6家系(1.86%)、8个SCA7家系(1.86%)、1个SCA12家系(0.23%)、1个SCA17家系(0.23%)和2个SCA35家系(0.47%),91个ADCA家系未明确基因分型(21.16%);在237例散发SCA患者中,发现有6例SCA1患者(2.53%)、9例SCA2患者(3.80%)、23例SCA3/M JD患者(9.70%)和3例SCA6患者(1.27%),196例SCA患者未明确基因分型(82.7%);未发现SCA8,SCA10和DRPLA亚型核苷酸重复突变和SCA5,SCA11,SCA13,SCA14,SCA15/16/29,SCA27和SCA31亚型点突变或插入缺失突变。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SCA3/M JD为最常见的SCA亚型,其次为SCA2,SCA1,SCA6和SCA7亚型,SCA12,SCA17和SCA35亚型比较少见,SCA5,SCA8,SCA10,SCA11,SCA13,SCA14,SCA15/16/29,SCA27,SCA31和DRPLA亚型罕见。在AD-CA家系和散发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基因型暂不明的病例,说明SCA的遗传异质性,可能是由于部分ADCA家系存在其他致病基因的作用,大部分散发SCA患者除遗传因素外还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核苷酸重复 点突变 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PDF
遗传性红细胞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杜传书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综述了近30余年来作者等对遗传性红细胞葡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研究的概况。主要包括:①蚕豆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遗传学及防治研究,否定了花粉诱发溶血的论断;在国内首先证实葡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G6 PD)缺乏是蚕豆病的... 本文综述了近30余年来作者等对遗传性红细胞葡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研究的概况。主要包括:①蚕豆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遗传学及防治研究,否定了花粉诱发溶血的论断;在国内首先证实葡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G6 PD)缺乏是蚕豆病的遗传背景;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降低了蚕豆病的发病率。②对G6 PD缺乏所致新生儿核黄疸进行了综合防治,取得了满意效果。③对全国13省、市、自治区及12个民族进行了大规模的基因频率调查,发现本病呈“南高北低”规律;对G6PD缺乏症患者血样进行了变异型鉴定,发现17种新变异型。④在广东省从DNA水平找到中国人中存在6种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病 遗传病 G6PD缺乏症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FUT2基因点突变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苏宇清 吴国光 +3 位作者 魏天莉 李大成 喻琼 梁延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39-241,共3页
目的 了解中国汉族人分泌型基因 (FUT2 )点突变的情况。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及分子克隆测序法对 4 1名中国汉族个体的FUT2基因进行检测 ,并与Kelly报道的分泌型基因的序列作比较分析。 结果  4 1名中国汉族个体中未见G4 2 8A突变 ,... 目的 了解中国汉族人分泌型基因 (FUT2 )点突变的情况。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及分子克隆测序法对 4 1名中国汉族个体的FUT2基因进行检测 ,并与Kelly报道的分泌型基因的序列作比较分析。 结果  4 1名中国汉族个体中未见G4 2 8A突变 ,但发现A385T和C35 7T突变 ,其中 2 4人有A385T突变 ,17人无A385T突变 ,而所有个体都有C35 7T的同义突变。结论 在 4 1名中国汉族人群中没有发现在非洲和高加索人非分泌型中常见的G4 2 8A点突变 ,但存在着A385T、C35 7T两种不同于白种人的FUT2基因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T2基因 点突变 测序 分子克隆 中国汉族人群
下载PDF
湖北省大流行期和流行后期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特性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方斌 刘琳琳 +3 位作者 李翔 叶国军 余晓 宋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了解湖北省大流行期和流行后期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流行分布、基因进化、抗原表位和耐药位点等方面的差异情况。方法对2009-2014年湖北省大流行期和流行后期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系统进化树、进化速率和氨基酸... 目的了解湖北省大流行期和流行后期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流行分布、基因进化、抗原表位和耐药位点等方面的差异情况。方法对2009-2014年湖北省大流行期和流行后期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系统进化树、进化速率和氨基酸突变位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流行期病毒核酸阳性率大于流行后期,但大流行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进化速率均小于流行后期,且神经氨酸酶进化速率在两个时期都大于血凝素。血凝素抗原表位突变位点K163Q、A186T、S185T和S203T在大流行期与流行后期病毒的分布数和位置存在不同偏嗜,流行期鲜有的H275Y耐药位点在流行后期的三株病毒中被发现。结论流行后期的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化速率不断提高,抗原表位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位点不断积累,防控工作愈加严峻,需进一步加强该病毒基因特性和耐药分析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 H1N1亚型 疾病暴发流行 点突变
原文传递
中国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基因变异的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杰 张礼壁 +5 位作者 米山彻夫 侯晓辉 郑红 方勇 原稔 荻原昭夫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1-298,共8页
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分离的32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在WP1编码区,经PCR-RFLP方法鉴定,并经核酸测序进一步证实为疫苗株。其中5株为Ⅰ型疫苗株,16株Ⅱ型疫苗株,11株Ⅲ型疫苗株。以同样的分析方法... 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分离的32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在WP1编码区,经PCR-RFLP方法鉴定,并经核酸测序进一步证实为疫苗株。其中5株为Ⅰ型疫苗株,16株Ⅱ型疫苗株,11株Ⅲ型疫苗株。以同样的分析方法检测这些毒株基因组的3D聚合酶编码区,发现2株Ⅰ型疫苗株在3D区的431个核苷酸序列为野毒序列,即这2株为Sabunl因型(VP1)与野毒基因型(3D)重组株;其余3株Ⅰ型疫苗株未发现基因重组,16株Ⅱ型疫苗株中11株为Sabin2基因型(VP1)与Sabin3基因型(3D)重组株,3株为Saibn2基因型(VP1)与(Sabin1+Sabin2)基因型(3D)重组株,其余2株未发现基因重组。11株Ⅲ型疫苗株中只有1株发生重组,为Sabin3基因型(VP1)与Non-Sabin基因型(3D)重组株。另外,对5'末端非编码区与神经毒力相关的关键位点(Ⅰ型的480-G和525-U,Ⅱ型的481-A及Ⅲ型的422-U)基因的检测发现,5株Ⅰ型疫苗株中,1株在位点525-U突变,碱基C置换U;3株在位点480-G突变,碱基A置换G;另1株未发现突变。16株Ⅱ型疫苗株均在位点481-A突变,碱基G置换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基因重组 点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