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夕五考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天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5-85,共11页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七七丧葬 牛郎织女 西王母
下载PDF
七夕节形成再探
2
作者 段湘怀 《长春大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52-58,共7页
学界对七夕节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七夕节形成的时间及原因的探讨上,都有着各自的观点和论述。本文就这两个问题深入探究分析论证,厘清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表述,明确了七夕节最迟产生于魏晋时期,并详细阐述了七夕节形成的动因,阐明了七... 学界对七夕节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七夕节形成的时间及原因的探讨上,都有着各自的观点和论述。本文就这两个问题深入探究分析论证,厘清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表述,明确了七夕节最迟产生于魏晋时期,并详细阐述了七夕节形成的动因,阐明了七夕节独特的民俗意义,牵牛织女传说迎合了社会民众的内心需求和愿望。七夕节与乞巧节并不完全等同,二者形成的时间有先后之分。本研究力求在逻辑分析、论证上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形成 再探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地质文化村建设实践与思考——以福建杞溪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翔 段政 +5 位作者 董颖 陈荣 余明刚 宋庆伟 曹晓娟 钱迈平 《华东地质》 2022年第4期474-489,共16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不仅拥有丰富而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和城镇、乡村最密集的地区,且交通便利、产业齐全、经济发达,是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支撑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本文以福建省大田县杞溪村...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不仅拥有丰富而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和城镇、乡村最密集的地区,且交通便利、产业齐全、经济发达,是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支撑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本文以福建省大田县杞溪村为例,通过开展地质遗迹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综合调查和分析融合,将其规划、设计并建设成为一个以火山文化为特色的地质文化村。基于杞溪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经验,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我国在建设地质文化村时普遍存在单村资源和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认为地质文化村建设方向应遵循以点带面,发挥区域联动作用,使业态趋于完善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地质遗迹 地质文化村 乡村振兴 福建杞溪 中国东部火山岩带
下载PDF
牛女传说与七夕风俗研究的重大突破——论八十六年前出石诚彦《牵牛织女传说的考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赵逵夫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100,177,共6页
出石诚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很有影响的汉学家。他在1928年发表的《牵牛织女传说的考察》是20世纪研究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风俗最系统、最深入也最具创造性的论文之一。同时,其论文视野开阔,也很注重文献运用的学术规范。他第... 出石诚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很有影响的汉学家。他在1928年发表的《牵牛织女传说的考察》是20世纪研究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风俗最系统、最深入也最具创造性的论文之一。同时,其论文视野开阔,也很注重文献运用的学术规范。他第一次将天汉(银河)同汉水联系起来,同时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加以探讨,引述日本和欧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3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日两国长时间在学术上隔绝,作者去世早,他这篇论文在此前中国学者的论著中没有被引述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石诚彦 牛郎织女 天汉 汉水 七夕
原文传递
让中国传统节日成为我们节日的主流——对比中国七夕与西方情人节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杨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70-71,共2页
人们经常把中国的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相提并论,通过对两个节日在中国的现状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七夕比西方情人节更有文化底蕴,更浪漫,感情比之更持久,而西方情人节的节日氛围远胜七夕。作者针对中国的七夕在本土的冷清现状,分析... 人们经常把中国的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相提并论,通过对两个节日在中国的现状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七夕比西方情人节更有文化底蕴,更浪漫,感情比之更持久,而西方情人节的节日氛围远胜七夕。作者针对中国的七夕在本土的冷清现状,分析原因,最终倡导大家应该重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保留节日固有的习俗,恢复传统节日的地位,使我们自己的节日成为中国节日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情人节 传统节日 习俗
下载PDF
谈谈吴均诗文的“清拔之气”
6
作者 任伟 《河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9-62,共4页
作为齐梁时代优秀作家的吴均,其诗文以“清拔而有古气”的独特面貌为世所瞩目,但“清拔有古气”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学术界还涉及不多。本文试加分析,并进而探讨其内在本质。
关键词 风骨 气息 笔调 造语 内在本质
下载PDF
悲喜缠绵七夕词
7
作者 马俊芬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7-59,共3页
七夕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其附缀的神话传说、专属的女性群体和柔和轻灵的节日风俗,营造了缠绵而浪漫的特殊气氛。影响到文学创作,在七夕词中,凄美哀怨的爱情悲歌和欢乐热闹的节日环境描写,一喜一悲两种相反基调的共同存在及其理趣... 七夕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其附缀的神话传说、专属的女性群体和柔和轻灵的节日风俗,营造了缠绵而浪漫的特殊气氛。影响到文学创作,在七夕词中,凄美哀怨的爱情悲歌和欢乐热闹的节日环境描写,一喜一悲两种相反基调的共同存在及其理趣思想的影响,折射出了文学审美心态的七彩斑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词 节日气氛 爱情悲歌 理趣
下载PDF
关于古代“七夕诗”的几种创作现象
8
作者 赵逵夫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41,共14页
西汉宫廷中用"乞巧"的办法改变了民间七夕牵牛织女传说带有叛逆性的主导思想。东汉时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而传至中原,以后"乞巧"节俗在上层社会传开,并渐次传至民间。东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较多的文人七夕诗,民间七... 西汉宫廷中用"乞巧"的办法改变了民间七夕牵牛织女传说带有叛逆性的主导思想。东汉时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而传至中原,以后"乞巧"节俗在上层社会传开,并渐次传至民间。东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较多的文人七夕诗,民间七夕歌也出现。南北朝以前七夕诗仍主要以牛女相会为题材,此后以乞巧活动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加。文人们由于游学、仕宦等原因往往长久在外,夫妻分离,仕途中也难免有不顺之处,而这些都不便直接表现,所以常在七夕借牛女以抒怀,或借"巧""拙"等题目抒发个人的愤懑与不满。因为借题发挥,一些青年文人也希望借乞巧活动以增加文才与文运,故文人聚会吟诗或个人沉思抒情之事多,七夕节实际上成了一年中文人们创作最活跃的一天。同题共作、拟古、唱和、赠答,以及唱和中的和韵、次韵等现象很突出。因此,七夕节不仅是女儿节,实际上也成了中国古代的一个诗人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同题共作 拟古 赠答 唱和 组诗
下载PDF
昭馀祁与祁县名称辨
9
作者 高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0-54,共5页
昭馀祁是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一处古湖泊,"昭"作"明显"讲,"馀"与"祁"均作"多"讲,"昭馀祁"三字是水域辽阔之意。通过分析昭馀祁的名称演变,可梳理出其水域分割、萎缩和消... 昭馀祁是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一处古湖泊,"昭"作"明显"讲,"馀"与"祁"均作"多"讲,"昭馀祁"三字是水域辽阔之意。通过分析昭馀祁的名称演变,可梳理出其水域分割、萎缩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由于一个名为昭馀祁的泽薮,该泽薮之畔的土地被命名为祁,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姓奚封地于此,因地为氏,称为祁奚。昭公二十八年祁氏之田一分为七,其中一县即为祁县。祁县之名应源自水域名昭馀祁;而昭馀祁在分割、萎缩后仍能保留这一称呼来指代祁县附近的水域,主要因为此地称为祁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馀祁 祁县 祁奚 名称
下载PDF
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画的复兴 被引量:12
10
作者 毕梅雪 李绍毅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2-104,共13页
本文探讨了中国18世纪帝王肖像画复兴的历史背景,强调了郎世宁在清内廷供职期间所起的重要作用,揭示了郎世宁独特画风的形成缘由,特别是对欧洲袖珍画的借鉴作用。同时论及此画风在宫廷绘画中消长的历程和对18世纪文人肖像画的影响。
关键词 郎世宁 中国 十八世纪 帝王肖像画 宫廷绘画 审美 骑马像
原文传递
水与古代都城研究:论汉代昆明池的功能与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令福 《唐都学刊》 2008年第1期8-14,共7页
关键词 昆明池 军事功能 城市供水 园林 水产养殖 七夕传说
下载PDF
钱塘江齐溪水库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军良 梅益柔 +2 位作者 潘军 张安平 林春绵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7-551,共5页
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毒性,难降解,可生物积累等特点,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集了位于钱塘江源头的齐溪水库不同区域的沉积物样品,样品经预处理后通过GC-MS分析,结果表... 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毒性,难降解,可生物积累等特点,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集了位于钱塘江源头的齐溪水库不同区域的沉积物样品,样品经预处理后通过GC-MS分析,结果表明:齐溪水库中PAHs在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为26.17-2 013.25ng/g,人为活动频繁区域附近的点位样品质量分数普遍偏高,PAHs同系物主要以高环芳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沉积物 齐溪水库 分布
下载PDF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旭霞 李雅红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期46-49,共4页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文化 价值 民间文化 礼仪 风俗 中国 农耕文化 爱情 意识 妇女
下载PDF
隋唐及宋元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14
作者 杨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0期80-86,共7页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唐代诗文中有大量七夕书写,加强了七夕与男女情爱和现实政治的联系。与“巧”有关的节俗在唐代迅速发展,乞巧自唐始为占据优势地位的节俗。宋代七夕具有多元性,跨越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而存在。在民间,七夕高度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民众尤其都市市民成为过七夕的主力。在庙堂,七夕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完成了正统化、规范化、合法化的历史性转变。自元代始,七夕节走向稳定同一并逐渐衰落,元代七夕在史书、方志和文学戏曲作品中均有记载,尤其元杂剧大量化用牛女传说,虚笔与现实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节 七夕 牛女传说 乞巧 发展演变 特点
下载PDF
论牵牛织女爱情题材诗歌的形成与流变——兼议宋代“七夕”诗的创新 被引量:2
15
作者 樊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5-18,共4页
牵牛织女爱情故事的形成与古代农耕和蚕桑信仰有密切关系,以此为题材的"七夕"诗在汉代以后逐渐形成怨愤与哀愁的情调,并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诗人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为牵牛织女形象注入新的内涵,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 牵牛织女 “七夕”诗 宋诗 理学
下载PDF
汉魏六朝七夕诗的嬗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3-97,共5页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既与神话、民俗文化相关 ,也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在考察了先秦至唐代七夕诗的演变过程 ,详尽分析各个时代七夕诗的特点后 ,本文认为正是通过新素材的吸纳、视角的变换、典故的联类组合和意境的开...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既与神话、民俗文化相关 ,也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在考察了先秦至唐代七夕诗的演变过程 ,详尽分析各个时代七夕诗的特点后 ,本文认为正是通过新素材的吸纳、视角的变换、典故的联类组合和意境的开拓 ,七夕诗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神话 民俗 诗歌 嬗变
下载PDF
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的源起及流变
17
作者 周艳菊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融合了结缘、纪念等多重内涵,又有民众趋吉的心理沉淀其中。清乾隆以后,七夕分蚕豆结缘习俗便在福州一带流行开来,甚至只兴结缘而不闻乞巧。民国年间,结缘与乞巧在福州七夕中融合起来。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分豆结缘之风渐趋式微。进入21世纪,分豆结缘旧俗焕发新生。出于对和谐的追求,福州“邻里节”应运而生,它直接脱胎于传统的“结缘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民俗 七夕 分豆结缘
下载PDF
芪膝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18
作者 齐慧娟 汪玖瑛 +2 位作者 邵文妍 刘志杰 朱丹英 《山西中医》 2024年第7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芪膝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规范控制血糖,对照组予西药依帕司他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芪膝通痹方。治疗8... 目的:观察芪膝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规范控制血糖,对照组予西药依帕司他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芪膝通痹方。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生化指标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NCV)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膝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抗糖基化能力,有助于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气虚血瘀 芪膝通痹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论古代日本的七夕歌创作与神仙思想的关系——以《万叶集》为中心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忠锋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87-91,共5页
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歌是以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七夕传说为背景而创作的。笔者认为生活于万叶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七夕歌,其原因不仅仅是被七夕传说中的主人公"牵牛·织女"二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更主要的... 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歌是以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七夕传说为背景而创作的。笔者认为生活于万叶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七夕歌,其原因不仅仅是被七夕传说中的主人公"牵牛·织女"二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更主要的是被贯穿于传说中的神仙思想所吸引。本文通过对七夕歌创作的背景、方式以及内容等的分析,探讨古代中国的神仙思想对日本万叶时代七夕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叶集》 七夕歌 牵牛·织女 神仙思想
下载PDF
浅析电视晚会文化传承的创新策略——以《七夕奇妙游》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慧波 陆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70-73,共4页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河南卫视的七夕节晚会《七夕奇妙游》,利用视觉、听觉符号进行七夕节目包装策划,它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晚会用精巧的艺术构思、高超的技术手段、卓越的审美表现达到内...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河南卫视的七夕节晚会《七夕奇妙游》,利用视觉、听觉符号进行七夕节目包装策划,它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晚会用精巧的艺术构思、高超的技术手段、卓越的审美表现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融合,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提高了民族文化凝聚力,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奇妙游 文化传承 内容创新 技术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