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盆地滑脱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86
1
作者 王椿镛 张先康 +1 位作者 吴庆举 祝治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13-620,共8页
在华北盆地中西部的临城一巨鹿深地震反射剖面上,CDP叠加剖面在双程走时2.5-4.5s部分显示出一系列连续性好、能量强的低角度反射事件,在剖面上显示的延伸距离达40km.这些反射事件解释为滑脱断层,它自西向东倾角变缓... 在华北盆地中西部的临城一巨鹿深地震反射剖面上,CDP叠加剖面在双程走时2.5-4.5s部分显示出一系列连续性好、能量强的低角度反射事件,在剖面上显示的延伸距离达40km.这些反射事件解释为滑脱断层,它自西向东倾角变缓,发育在深度为skin(剖面西端)至10km(东端)的结晶基岩中.在剖面的浅部显示出两个相似的单边断陷盆地,其主断裂以铲形归并到这一滑脱构造.上盘在伸展过程中向东滑移,拉张和重力滑动作用可能是形成这些断裂的主要原因.剖面东部的中下地壳内众多的反射事件具有叠层状的特征,并遭受强烈的变形,可能表示地幔物质上涌侵入至地壳内.岩浆侵入在地壳上部形成附加的伸展应力场,同时使下地壳增热,粘度下降,某些矿物发生脱水作用,脱出的水上移并储存于中地壳内.伸展应力场及热和水的作用促进滑脱构造的形成.邢台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表明,这一地区脆韧过渡带的深度为10-25km,滑脱面为过渡带的上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华北盆地 地震学
下载PDF
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砂岩渗透率与变形关联性三轴试验研究 被引量:57
2
作者 俞缙 李宏 +3 位作者 陈旭 蔡燕燕 武娜 穆康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3-1213,共11页
为了探讨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渗透率与变形的关联性,采用岩石伺服三轴试验系统,在不同围压和渗透压条件下,利用稳态法对砂岩全应力–应变过程进行渗透率试验研究。根据试样渗透率变化与其破坏过程的对应关系,分析全应力–应变过... 为了探讨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渗透率与变形的关联性,采用岩石伺服三轴试验系统,在不同围压和渗透压条件下,利用稳态法对砂岩全应力–应变过程进行渗透率试验研究。根据试样渗透率变化与其破坏过程的对应关系,分析全应力–应变过程中试样渗透率随其脆性、延性变化的特点及渗透率–轴向应变和渗透率–体积应变之间的关联性。试验结果表明:(1)在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试样初始渗透率、峰值强度随着围压与渗透压的改变而改变。(2)在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下连续加载的全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率先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进入弹塑性阶段后,渗透率变化曲线随围压变化呈现增大、持平及减小3个不同趋势。其中,渗透率曲线持平的现象为三轴渗透试验研究中的新现象。(3)围压较高时,若形成局部压缩带,则试样进入弹塑性阶段后,渗透率的变化趋势是由岩石微裂隙的萌生、扩展与岩石骨架颗粒压碎这2个主要因素共同决定的。(4)岩石微裂隙的萌生、扩展对渗透率增大起积极作用,岩石骨架颗粒压碎形成的压缩带对渗透率增大起抑制作用。(5)岩石进入塑性阶段后,随围压增大,渗透率由上升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的现象先于脆–延转换的临界状态发生。(6)岩石的体积应变对渗透率有一定影响,在脆–延转换阶段存在体积应变增大而渗透率减小的现象,这需要其他能够更精确地测量体积应变变化的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渗透压–应力耦合 渗透率 三轴压缩 压缩带 全应力–应变过程 脆–延转换
下载PDF
断层-盖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56
3
作者 付晓飞 贾茹 +3 位作者 王海学 吴桐 孟令东 孙永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0-309,共10页
基于岩石力学特征测试和野外露头解剖,分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断裂在膏盐岩盖层和砂砾岩储集层中的变形机制,研究断层封闭机理并建立天然气保存综合定量评价图版。随埋深增加,膏盐岩从脆性阶段向脆-塑性、塑性阶段转... 基于岩石力学特征测试和野外露头解剖,分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断裂在膏盐岩盖层和砂砾岩储集层中的变形机制,研究断层封闭机理并建立天然气保存综合定量评价图版。随埋深增加,膏盐岩从脆性阶段向脆-塑性、塑性阶段转变,库车坳陷膏盐岩从脆性向脆-塑性转化的深度约为1 740 m,从脆-塑性向塑性转化的深度约为3 400 m。断裂在脆性膏盐岩中变形形成贯通性断裂,可用断接厚度表征断层垂向封闭性;断裂在脆-塑性膏盐岩盖层中变形形成涂抹,涂抹因子(SSF)值3.5为膏盐岩涂抹连续与否的临界值,为判断脆-塑性膏盐岩中断裂垂向封闭性的标准;断裂一般不断穿塑性膏盐岩。断裂在砂砾岩中变形形成断层角砾岩型断裂带,不具封闭能力,天然气在断层圈闭中聚集数量取决于控圈断裂两盘岩性对接幅度,圈闭范围内最小对接幅度决定断层圈闭气水界面和气柱高度。综合考虑膏盐岩脆塑性转化深度、临界断接厚度、SSF值、圈闭范围内最小对接幅度4因素,建立了大北—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保存综合定量评价图版,为断层圈闭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膏盐岩盖层 脆塑性转化 断接厚度 泥岩涂抹因子 盖层封闭性 断层封闭性
下载PDF
深部不同深度岩石脆延转化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谢和平 高明忠 +4 位作者 付成行 鲁义强 杨明庆 胡建军 杨本高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1-715,共15页
岩石脆延转化力学行为规律是深部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深地工程安全高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为研究深部不同深度岩石脆延转化力学行为差异性规律,以松辽盆地1000~6400 m不同赋存深度的砂岩、砾岩和安山岩为研究对象,开... 岩石脆延转化力学行为规律是深部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深地工程安全高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为研究深部不同深度岩石脆延转化力学行为差异性规律,以松辽盆地1000~6400 m不同赋存深度的砂岩、砾岩和安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同一深度岩石不同应力水平下、不同深度岩石同一应力水平下以及不同深度岩石原位应力水平下的常规三轴实验,并采用峰前和峰后脆性指标分析了岩石的脆性特征,初步揭示了深部不同深度岩石脆延转化力学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差异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岩石脆延转化并非是瞬时的,而是存在一个脆延性逐渐转换的应力区间。同一深度岩石不同应力水平下其脆延特征主要受围压影响。对于1600 m深砂岩,其脆性整体上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减小,出现了从脆性—延性—应变硬化的转变,并且其峰后塑性逐渐增强,直到峰后呈现完全塑性。50~70 MPa应力水平范围为1600 m深砂岩的脆延转化区间;相同围压下不同深度岩石的脆延特征主要受其本身矿物组分的影响。对于松辽盆地岩石样品,其硬相矿物和中等相矿物的含量总体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其脆性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由浅至深表现出延性—脆延转化—脆性的特征;不同深度岩石原位应力水平下其峰后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不同的特征:1000~3500 m深砂岩表现出峰后应变软化特征、4800 m深砂岩和5100~5600 m深砾岩表现出峰后脆性特征、6400 m以深的安山岩表现出峰后塑性流动特征。岩石的脆延特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岩石的矿物组分和应力环境对其脆延特征的影响存在博弈现象。随着深度的增加硬相矿物和中等相矿物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岩石的脆性增长,而岩石加载应力水平的增加,又会抑制岩石的脆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岩石 不同深度岩石 脆延性转化 脆性指标 原位应力环境
下载PDF
岩石圈流变机制的确定及影响岩石圈流变强度的因素 被引量:32
5
作者 臧绍先 李昶 魏荣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1期50-60,共11页
讨论了确定岩石圈流变强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Byerlee定律 ,给出了在Anderson断层系统下三种断层的摩擦滑动强度公式 .利用小标本岩石实验结果外推 ,用大标本实验结果作约束 ,得到岩石圈几种典型岩石的脆性破裂规律 .利用上述结果和传... 讨论了确定岩石圈流变强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Byerlee定律 ,给出了在Anderson断层系统下三种断层的摩擦滑动强度公式 .利用小标本岩石实验结果外推 ,用大标本实验结果作约束 ,得到岩石圈几种典型岩石的脆性破裂规律 .利用上述结果和传统的方法 ,分别得到了鄂尔多斯和山西裂谷两个典型地区的流变强度随深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 ,以往的计算对岩石圈流变强度的估计过高 ,对脆性形变区估计不足 ,流变机制估计不对 ;岩石圈有力学分层的特性 ,但各地分层的深度范围不同 ,使得成层和力学作用变得复杂 .讨论了水、应变率以及多相矿物对流变强度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脉性破裂 脆性-延性形变转换 应变率 岩石圈 流变机制 流变强度
下载PDF
The crustal structures of the central Longmenshan along and its margins as related to the seismotectonic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27
6
作者 JIA ShiXu LIU BaoJin +7 位作者 XU ZhaoFan LIU Zhi FENG ShaoYing ZHANG JianShi LIN JieYan TIAN XiaoFeng LIU QiaoXia GUO Wen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777-790,共14页
In 2010,a 500-km-long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seismic profile was completed,running northwest from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This profile orthogonally crosses the meizoseismal area of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 In 2010,a 500-km-long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seismic profile was completed,running northwest from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This profile orthogonally crosses the meizoseismal area of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which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Longmenshan.The profile also passes through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Plateau,along which a new deep seismic sounding observation system was set up that was much improved over previous datasets and enabled abundant observations to be recorded.Seismic wave phase records that reflec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ectonic blocks,especially the complicated phas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A 2D crustal P-wave velocity model for the orogenic belt in the central Longmenshan and its margins was determined,and crustal struc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ble Sichuan Basin and the thickened northwestern Sichuan Plateau were characterized.Lithological variations within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lateau,especially a great velocity decrease and plastic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strong lithologic weakening in lower crust,were detected.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orogenic belt lying between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Plateau,a giant shovel-like upwelling is observed that dips gently in the lower part and at higher angles in the upper part;this is infer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fault systems in the central Longmenshan.An upwelling in the upper-middle crust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orogenic belt is associated with steeply dipping thrusts that strongly uplift the upper crust and crystalline basement beneath a central fault system in the Longmenshan.The data,combined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previous geological results,enable a discussion of basin-and-range coupling,orogenic tectonics,the crustal fault system,and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central L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seismic sounding crustal structure central Longmenshan crustal uplift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Wenchuanearthquake
原文传递
大理岩脆-延性转换的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朱珍德 张勇 王春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5,共5页
为探讨高水压对大理岩变形、强度、脆-延转化特性及破坏断裂损伤劣化的影响,取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大理岩分别进行高水压、高围压、低围压作用下全应力-应变过程三轴压缩对比试验,对大理岩破坏断裂断口进行微观扫描电镜试验,分析不... 为探讨高水压对大理岩变形、强度、脆-延转化特性及破坏断裂损伤劣化的影响,取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大理岩分别进行高水压、高围压、低围压作用下全应力-应变过程三轴压缩对比试验,对大理岩破坏断裂断口进行微观扫描电镜试验,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大理岩断口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在低围压作用下莫尔强度包络线近似为线性,在高围压作用下莫尔强度包络线为非线性.高外水压力的存在抑制了岩石脆性向延性的发展,降低了岩石的强度,对软化区裂纹的扩展起到加剧作用.通过微观数字图像实验分析可知,高围压比低围压条件下大理岩断口裂纹长度小、密度大,分布均匀.给出了高水压、高围压作用下岩石破裂产生的微观损伤力学机理,为进一步分析高围压、高内外水压条件下非圆形洞室围岩失稳破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脆-延性转换 微观机理 全应力-应变过程
下载PDF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形态参数对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浙辉 朱晓光 +3 位作者 张学东 漆宗能 王佛松 蔡忠龙 《高分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68-473,共6页
研究了非晶的聚氯乙烯(PVC)/丁腈橡胶(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特性,主要包括形态参数─—分散相粒径(d)、体积分数()、特别是分散相粒径分布(б)对其脆动转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临界值(d)或>临界值()时... 研究了非晶的聚氯乙烯(PVC)/丁腈橡胶(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特性,主要包括形态参数─—分散相粒径(d)、体积分数()、特别是分散相粒径分布(б)对其脆动转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临界值(d)或>临界值()时,PVC/NBR产生脆韧转变.而且dC随。的增大而减小;随б的增大而增大。增大不利于增韧和脆韧转变的发生。也是影响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的重要形态参数,理论预示与实验结果很好相符.结果并给出PVC/NBR共混物的冲击韧性也是分散相粒间基体层厚度(T)的单参数函数.当T>T时,共混物为脆性;当T≤T时,共混物韧性剧增成为超韧合金.虽然,以分子链结构参数分类,PVC介于准韧性和脆性聚合物之间.结果证实,准韧性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的Tc判据仍然适用于PVC/NBR共混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共混物 橡胶 增韧 聚氯乙烯 丁腈
下载PDF
热力耦合作用下无烟煤煤体变形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冯子军 万志军 +3 位作者 赵阳升 李根威 张源 王冲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24-1630,共7页
利用自主研制的"600℃20MN伺服控制高温高压岩体三轴试验机"系统,研究φ200mm×400mm大尺寸无烟煤试样在恒定500m原岩应力状态(轴压12.5MPa、围压15MPa),以10℃/h的升温速率从20℃升至600℃过程中的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 利用自主研制的"600℃20MN伺服控制高温高压岩体三轴试验机"系统,研究φ200mm×400mm大尺寸无烟煤试样在恒定500m原岩应力状态(轴压12.5MPa、围压15MPa),以10℃/h的升温速率从20℃升至600℃过程中的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无烟煤煤体的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即20℃~200℃热膨胀阶段、200℃~400℃缓慢压缩阶段和400℃~600℃剧烈压缩阶段。其中,400℃~450℃为无烟煤煤体变形由脆性机制转变为韧性机制的临界温度范围,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无烟煤煤体变形脆-韧性转变的主要因素,且具有明显的温压等效性,即较高的临界温度所需转化压力较低。热力耦合作用和热解产气是影响煤体变形的关键因素,尤其在高温阶段,热解产气对变形起到主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温度 压力 无烟煤 热解 脆-韧性转变
下载PDF
东天山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与金矿带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强 杨兴科 +1 位作者 张连昌 姬金生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东天山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是该地区一条重要的构造变形带,该带近EW向波状延伸,长600 km,宽10(20 km,分为南北两个子带。独特的构造背景,使其成为东天山金成矿带的主体部分。脆-韧性转换变形是与区域性韧性剪切带密切相关的一类构造... 东天山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是该地区一条重要的构造变形带,该带近EW向波状延伸,长600 km,宽10(20 km,分为南北两个子带。独特的构造背景,使其成为东天山金成矿带的主体部分。脆-韧性转换变形是与区域性韧性剪切带密切相关的一类构造现象,其过程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变形转换过程中的一系列动力学行为,是带内成矿流体活动的主导因素,成矿流体的活动又促进了岩石矿物变质、变形作用,因此脆-韧性变形转换带具有极其重要的成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脆-韧性变形 金矿带 成矿预测 变形作用 成矿流体 金矿床
下载PDF
单晶硅纳米加工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熙淳 梁迎春 +1 位作者 董申 李广慧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2000年第3期21-24,共4页
对内部无缺陷的单晶硅的纳米切削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对单晶硅纳米切削中的切屑形成过程和加工表面的形成过程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用第一原理应力计算方法对单晶硅纳米切削过程中的脆塑转变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纳米切削 分子动力学模拟 加工机理 脆塑转变
原文传递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Nitrogen-alloye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被引量:14
12
作者 Yu-ping LANG Hua-peng QU +1 位作者 Hai-tao CHEN Yu-qing WE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91-98,共8页
Research progress on nitrogen alloye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was expound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grades. In addition,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of nitrogen-alloye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were dis... Research progress on nitrogen alloye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was expound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grades. In addition,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of nitrogen-alloye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were discussed, in cluding the solubility of nitrogen, brittle ductile transition, and welding. On this basis,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fu- 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nitrogen alloye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lied in the three fields of high-performance steels, resource saving steels, and biologically friendly steel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research of ni- trogen-alloye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alloye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nitrogen solubility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WELDING
原文传递
逾渗理论及聚合物脆韧转变逾渗模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瑞成 羊海棠 +1 位作者 彭采宇 冯辉霞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30,共5页
在介绍逾渗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描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BDT)中的逾渗模型的提出、发展及应用.并指出对BDT逾渗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明显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提出了可深入着手研究的五个方向,即建立系列聚合物... 在介绍逾渗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描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BDT)中的逾渗模型的提出、发展及应用.并指出对BDT逾渗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明显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提出了可深入着手研究的五个方向,即建立系列聚合物和系列共混体系的逾渗模型、将其宏观性能与组分特征参数建立联系、展开脆韧转变的逾渗理论的过程研究、进行纳米共混物脆韧转变的逾渗研究以及聚合物体系逾渗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逾渗 逾渗阈值 脆韧转变 聚合物共混体
下载PDF
MBS核-壳改性剂增韧聚氯乙烯的形态结构及性能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明 刘浪 +2 位作者 周超 刘哲 张会轩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6,共5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在交联的丁苯(SBR)乳胶粒子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制得MBS核-壳接枝共聚物,并将其作为增韧剂与聚氯乙烯(PVC)共混制备MBS/PVC共混物。分析了MBS的结构特征,考察了不同核壳比的MBS在PVC中的分散...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在交联的丁苯(SBR)乳胶粒子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制得MBS核-壳接枝共聚物,并将其作为增韧剂与聚氯乙烯(PVC)共混制备MBS/PVC共混物。分析了MBS的结构特征,考察了不同核壳比的MBS在PVC中的分散状态以及对MBS/PVC共混物力学性能和透光性能的影响,以制备高透光高韧性的MBS/PVC共混物。实验结果表明:当MBS壳层中PMMA量少时,MBS粒子在PVC基体中不能实现良好分散,MBS粒子呈聚集状态;随着MBS壳层中PMMA含量增加,MBS粒子由团聚状态转变成网络状,当MBS壳层量增加到一定量时,MBS粒子以单一粒子状态实现均匀分散。随着MBS壳层量增加,使PVC/MBS共混物实现脆韧转变所需的SBR橡胶的质量分数降低,共混物的透光率降低;小粒径MBS增韧PVC的主要机制是基体的剪切屈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改性剂 结构特征 聚氯乙烯 增韧机制 脆韧转变
原文传递
Micro-and submicrostructural evidence for high-temperatur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deformation of hornblende: Case study of high-grade mylonites from Diancangshan, western Yunnan 被引量:13
15
作者 CAO ShuYun, LIU JunLai? & HU L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GPMR),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e Tectonics and Lithoprobing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 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0期1459-1470,共12页
OM (optical microscope)/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micro- and sub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hornblende rocks sheared at high temperatures from the Diancangshan area, western Yunnan reveals evidence for de... OM (optical microscope)/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micro- and sub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hornblende rocks sheared at high temperatures from the Diancangshan area, western Yunnan reveals evidence for deformation in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of hornblende at middle crustal level (about 637℃ and 0.653 GPa) and mechanisms of deform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me are further discussed. Sheared hornblende rocks at middle crustal level have typical mylonitic microstructures, shown by coarse porphyroclasts and fine matrix grains. Different mineral phases in the rocks show distinct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Hornblende and feldspar grains are intensely deformed with ob- vious grainsize reduction, but quartz grains are recrystallized dominantly by grain growth. Hornblende grains show typical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nature. Initial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s of porphyro- clasts have strong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of grains during deformation. There are mainly two types of porphyroclasts, type I "hard" porphyroclasts and type II "soft" porphyroclasts, with [001]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to external shear stresses respectively. "Hard" porphyroclasts generally occur as compe- tent grains that are rarely deformed or sometimes deformed by fracturing and dislocation tangling. "Soft" porphyroclasts are highly deformed primarily by dislocation tangling (as shown in the cores of the porphyroclasts), but twinning, dislocation glide and climb probably due to hydrolytic weakening also contribute to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of the porphyroclasts into fine grains in the matrix. The micro- and submicrostructures of the two types of porphyroclasts and fine-grained matrix provide powerful evidence for the behavior of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of hornblende grai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winning nucle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that operate during dynamic recrystalliza- tion of hornblende crystals at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100) [001] twin gliding and dislocation creep (dis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nblend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micro-and submicrostructures TWINNING NUCLEATION recrystallization Diancangshan
原文传递
壳内低速层与地震活动关系 被引量:14
16
作者 姜本鸿 袁登维 吴玉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9-15,共7页
本文根据华北、扬子地台、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速度结构、介质特征、地震活动分布等特征,认为地壳中的低速层是在地壳中的弱化层,它与壳内低阻或高导层相对应,在地质构造上反映中地壳大型层间韧性剪切带,与地震活动的层状分布深度范围相对... 本文根据华北、扬子地台、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速度结构、介质特征、地震活动分布等特征,认为地壳中的低速层是在地壳中的弱化层,它与壳内低阻或高导层相对应,在地质构造上反映中地壳大型层间韧性剪切带,与地震活动的层状分布深度范围相对应,粘滑机制是壳内地震活动非常重要的机制,反映了岩石变形呈脆韧性过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地震活动性 低速层
下载PDF
尼龙6超韧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汪晓东 金日光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1996年第4期48-51,共4页
介绍了国外在尼龙6超韧化改性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主要介绍几种尼龙6共混物及其增韧的机理。
关键词 超韧化 改性 尼龙6塑料 聚酰胺树脂
下载PDF
考虑损伤阈值影响的岩石脆-延性转化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超 曹文贵 王江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50,57,共7页
普通岩石在三向受力状态下随着围压由低到高,会表现出由脆性向延性转化的特征。首先,在深入探讨岩石压缩变形机理与变形过程特征的基础上,并针对Lemaitre应变等价性理论的不足之处,基于能量理论建立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损伤模型;其次,从... 普通岩石在三向受力状态下随着围压由低到高,会表现出由脆性向延性转化的特征。首先,在深入探讨岩石压缩变形机理与变形过程特征的基础上,并针对Lemaitre应变等价性理论的不足之处,基于能量理论建立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损伤模型;其次,从岩石并非一受力就会产生损伤这一客观事实出发,建立了能反映损伤阈值影响的岩石单元强度度量方法与损伤演化模型。最后,在上述模型基础之上,建立了可体现岩石在三轴试验中脆-延性转化特征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脆—延性转化 统计损伤理论 本构模型 损伤阈值
下载PDF
围压效应下砂岩声发射与压缩变形关系的细观模拟 被引量:14
19
作者 穆康 李天斌 +4 位作者 俞缙 蔡燕燕 刘士雨 涂兵雄 江浩川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786-2793,共8页
通过三轴压缩试验和声发射(AE)试验,得到砂岩不同围压下全应力–应变过程的声发射数据。基于室内试验结果,采用颗粒流软件PFC2D,从细观角度模拟不同围压下砂岩压缩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时空分布,并考虑张拉和剪切2种裂纹的不同发育规律,... 通过三轴压缩试验和声发射(AE)试验,得到砂岩不同围压下全应力–应变过程的声发射数据。基于室内试验结果,采用颗粒流软件PFC2D,从细观角度模拟不同围压下砂岩压缩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时空分布,并考虑张拉和剪切2种裂纹的不同发育规律,建立砂岩压缩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特征与脆延转换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低围压下声发射经历"平静期"、"发展期"、"爆发期"和"回落期",声发射主要为张拉裂纹,且集中在剪切带上,并伴随少量剪切裂纹;高围压下声发射在"爆发期"后并没有明显的回落;峰值强度前弥散分布的剪切裂纹数量大于张拉裂纹,峰后相对集中而贯通的张拉裂纹数量超过剪切裂纹;张拉裂纹为主的声发射体现出脆性破坏特征,剪切裂纹大量发育则预示着试样由脆性向延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围压效应 声发射 压缩变形 脆延转换 细观模拟
原文传递
海冰在单轴压缩下的韧-脆转化机理及破坏模式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晓东 王安良 季顺迎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31,共12页
海冰的破坏模式在不同加载速率下呈现出韧-脆转化特征.为研究海冰的韧-脆转化机理,本文对渤海东北部海域的平整冰进行了现场单轴压缩试验.该试验采用的海冰为典型的h2型柱状冰,其盐度变化范围为5.5‰–7.4‰,试样温度在–15°C至–1... 海冰的破坏模式在不同加载速率下呈现出韧-脆转化特征.为研究海冰的韧-脆转化机理,本文对渤海东北部海域的平整冰进行了现场单轴压缩试验.该试验采用的海冰为典型的h2型柱状冰,其盐度变化范围为5.5‰–7.4‰,试样温度在–15°C至–18.3°C之间.试验中对几何尺寸为50 mm×50 mm×107 mm的长方体试样施加垂直于生长方向的压缩载荷,由此得到海冰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单轴压缩强度.在试验过程中所采用的应变率区间为4.5×10^(–5)–7.5×10^(–3)s^(–1).由于在不同加载速率下海冰应变率的不同,海冰呈现出3种不同的破坏模式:在加载速率较低时,海冰强度随加载速率的提高而增大,海冰中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通过蠕变作用释放而抑制了裂纹扩展,最终呈现为韧性破坏模式;当应变率在9×10^(–4)–5×10^(–3)s^(–1)区间时,海冰内部的裂纹能够沿主轴方向稳定生长并产生贯穿整个试样的主裂纹,形成劈裂破坏,海冰则呈现为韧-脆转化破坏;当加载速率较高时,海冰试样的裂纹尖端无法稳定生长而产生斜向裂纹并构成碎裂破坏,海冰则呈现为脆性破坏模式.以上试验结果还表明,每种破坏模式均有与之对应的强度-应变率关系,且海冰在不同应变率下的破坏模式决定了其单轴压缩强度特征,是其发生韧-脆转化的主导因素.此外,本文还对海冰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等效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单轴压缩强度 韧-脆转化 破坏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