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92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ndament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of IAP/LASG World Ocean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被引量:114
1
作者 金向泽 张学洪 周天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7-215,共19页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IAP / LASG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designed and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20-layer model, with enhanced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The model uses...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IAP / LASG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designed and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20-layer model, with enhanced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The model uses a triangular-truncated spectral horizontal grid system with its zonal wave number of 63 (T63) to match its atmospheric counterpart of a T63 spectral atmospher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a planned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system. There are 30 layers in vertical direction, of which 20 layers are located above 1000 m for better depicting the permanent thermocline. As previous ocean models developed in IAP / LASG, a free surface (rather than “rigid-lid” approximation) is included in this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20-layer model, some more detailed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ar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along / cross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adapted from the Gent-MacWilliams scheme. The model is spun up from a motionless stat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re taken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s of Levitus’ annual mean observatio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first 1000-year integration of a control experiment shows some encouraging improvements compared with the twenty-layer model, particularly in the simulations of permanent thermoclin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etc. resulted mainly from using the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However, the use of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imulated equatorial thermocline.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equatorial thermocline and the associated equatorial under current comes from reducing horizontal viscosity in the equatorial regions. It is found that reducing the horizontal viscosity in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Ocean may slightly weaken the overturning rate of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ERMOCLINE Isopycnal mixing
下载PDF
Timing of Magma Mixing in the Gangdisê Magmatic Belt during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被引量:105
2
作者 MOXuanxue DONGGuochen +3 位作者 ZHAOZhidan GUOTieying WANGLiangliang CHENT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6-76,共11页
Abundant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MMEs) extensively distribute in granitoids in the Gangdise giant magmatic belt, within which the Qüxü batholith is the most typical MME-bearing pluton. Systematic sampl... Abundant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MMEs) extensively distribute in granitoids in the Gangdise giant magmatic belt, within which the Qüxü batholith is the most typical MME-bearing pluton. Systematic sampling for granodioritic host rock,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and gabbro nearby at two locations in the Qüxü batholith, and subsequent zircon SHRIMP II U-Pb dating have been conducted. Two sets of isotopic ages for granodioritic host rock,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and gabbro are 50.4±1.3 Ma, 51.2±1.1 Ma, 47.0±l Ma and 49.3±1.7 Ma, 48.9±1.1 Ma, 49.9±1.7 Ma, respectively. It thus rules out the possibilities of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being refractory residues after partial melting of magma source region, or being xenoliths of country rocks or later intrusions.Therefor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hree types of rocks mentioned above likely formed in the same magmatic event, i.e., they formed by magma mixing in the Eocene (c. 50 Ma). Compositionally, granitoid host rocks incline towards acidic end member involved in magma mixing, gabbros are akin to basic end member and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are the incompletely mixed basic magma clots trapped in acidic magma. The isotopic dating also suggested that huge-scale magma mixing in the Gangdise belt took place 15-20 million years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the India-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underplating of subduction-collision-induced basic magma at the base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Underplating and magma mixing were likely the main process of mass-energy exchange between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 during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accre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the 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e and related mineralization beneath the por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o the north of the collision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isotopic dating GRANITES magma mixing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Qüxü pluton Gangdisê TIBET
下载PDF
论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 被引量:98
3
作者 张锦泉 叶红专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87-92,共6页
对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各种环境中混合沉积作用的特点,并总结出了其主要的控制因素,即构造作用、气候、沉积物的供给、再改造和再沉积作用。这些因素常共同起作用,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对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各种环境中混合沉积作用的特点,并总结出了其主要的控制因素,即构造作用、气候、沉积物的供给、再改造和再沉积作用。这些因素常共同起作用,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沉积环境 沉积作用
下载PDF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合成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被引量:68
4
作者 陈建峰 邹海魁 +2 位作者 刘润静 曾晓飞 沈志刚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12,共4页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术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介绍了一种独创性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即超重力反应沉淀法。从成核动力学、传质、多相体系中分子或原子尺度上的混合机理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阐述 ,依此为指导 ,成功地制备出粒度分...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术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介绍了一种独创性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即超重力反应沉淀法。从成核动力学、传质、多相体系中分子或原子尺度上的混合机理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阐述 ,依此为指导 ,成功地制备出粒度分布窄化的纳米粉体。介绍了目前合成的碳酸钙、氢氧化铝、碳酸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 纳米材料 合成 制备 应用
下载PDF
用CFD研究搅拌槽内的混合过程 被引量:82
5
作者 周国忠 王英琛 施力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86-890,共5页
在CFX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了用于混合过程计算的程序 ,并在流动场计算的基础上对单层涡轮桨搅拌槽内的混合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数值研究 .对速度场和浓度场联立求解与单独求解两种处理方法分别进行了计算 ,计算得到的浓度响应曲线与文献数据... 在CFX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了用于混合过程计算的程序 ,并在流动场计算的基础上对单层涡轮桨搅拌槽内的混合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数值研究 .对速度场和浓度场联立求解与单独求解两种处理方法分别进行了计算 ,计算得到的浓度响应曲线与文献数据趋势一致 ,两种方法计算的混合时间变化规律一致 ,联立求解计算得到的混合时间略小于单独求解 ,但是联立求解的计算量非常大 .计算结果表明 :混合过程与计算采用的流动场密切相关 ;混合时间大小不仅与监测点位置有关 ,还与加料位置有关 ,在搅拌桨附近加料混合时间最小 ,在槽底部加料混合时间最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时间 计算流体力学 CFD 涡轮搅拌桨 搅拌槽
下载PDF
花岗岩混合问题:与玄武岩对比的启示——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一 被引量:88
6
作者 张旗 潘国强 +2 位作者 李承东 金惟俊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41-1152,共12页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本文从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对比出发,探讨了花岗岩混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者认为,花岗岩混...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本文从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对比出发,探讨了花岗岩混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者认为,花岗岩混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次要的和局部的。岩浆混合的能力或能干性(competence of mixing)主要取决于岩浆的黏性和温度,而黏性又与硅氧四面体有关。相对于玄武岩,花岗岩的SiO_2含量高,温度低,因此,花岗质岩浆的混合能干性很低。玄武质岩浆的混合是mixing(以化学混合为主),而花岗质岩浆的混合通常只是mingling(以机械混合为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达到mixing的程度,例如,埃达克岩与地幔混合形成的高镁安山岩或高镁埃达克岩。许多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研究表明,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大多是闪长质成分的,其初始成分大多是玄武质的。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而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过花岗质岩浆的证据。与玄武质岩浆的起源比较,花岗质岩浆从一开始熔融就是不均一的,这源于源区的不均一及熔融过程的复杂性。花岗质岩浆原始均一性的假定是不可能的。花岗岩成分的变化以及在哈克图解中成分点的"连续谱系",主要是由源区不均一性引起的,混合和分异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次要的。花岗质岩浆从源区生成、迁移、直至在地表喷出或在浅部定位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均一化和不均一化的过程。但是,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黏性大,上述过程及岩浆演化的程度和规模都受到限制,也限制了岩浆混合的程度和规模。许多人仅从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来研究花岗岩的成因,而很少考虑花岗岩物理性质对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混合作用 玄武岩 黏性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和差示量热扫描的面条面团水分状态研究 被引量:93
7
作者 刘锐 武亮 +4 位作者 张影全 张鹤岭 张波 黄柏林 魏益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88-294,共7页
为了解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明确真空度及和面时间对水分状态的影响,该研究以3个小麦品种(济麦20、宁春4号、济麦22)磨制的面粉为材料,采用真空和面制作低水分面条面团(含水率35%),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low-field nu... 为了解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明确真空度及和面时间对水分状态的影响,该研究以3个小麦品种(济麦20、宁春4号、济麦22)磨制的面粉为材料,采用真空和面制作低水分面条面团(含水率35%),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差示量热扫描(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2种技术,测定不同真空度(0、0.06、0.09 MPa)和搅拌时间(4、8、12 min)下面团中水分的形态和分布,并进一步分析2种技术测定水分形态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主要以弱结合水形态存在。不同品种的小麦粉面团的水分形态及分布存在差异,强筋小麦粉(济麦20)制作面团的水分自由度较低。真空和面(0.06 MPa)可以促进水分与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降低面团中水分子流动性,促进水分结构化;而非真空或过高真空度均会导致面团中水分自由度增加。济麦20、济麦22小麦粉和面时间为8 min时,面团水分流动性较低;而宁春4号小麦粉面团在4 min时,水分自由度较低;继续搅拌,深层结合水减少、弱结合水增多。LF-NMR和DSC测得面团水分状态的结果具有一致性。LF-NMR测得的弱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DSC测得的可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695),且深层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非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564)。研究结果为认识制面过程中水分的作用,优化和面工艺和调整产品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 和面 核磁共振(NMR) 差示量热扫描(DSC) 低水分面条面团 水分形态和分布
下载PDF
除草剂混用、混剂及其药效评价 被引量:70
8
作者 林长福 杨玉廷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7,共3页
详细叙述了除草剂的混用、混剂及其目的意义 ,混用后的联合作用方式及科学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除草剂 混用 混剂 药效评价 联合作用方式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大庙岩体时代及成因 被引量:65
9
作者 章永梅 张华锋 +1 位作者 刘文灿 周志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165-3181,共17页
华北北缘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出露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在空间上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带。四子王旗大庙岩体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内部普遍发育暗色微粒包体(MMEs),是认识花岗岩岩石成因和演化的关键。... 华北北缘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出露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在空间上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带。四子王旗大庙岩体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内部普遍发育暗色微粒包体(MMEs),是认识花岗岩岩石成因和演化的关键。本文对包体及寄主岩进行了同位素测年、岩相学、矿物化学、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寄主岩石中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平均为265±7Ma(2σ),包体中单颗粒黑云母Rb-Sr年龄为253±5Ma(MSWD=0.85),属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包体具塑性外形及岩浆结构,存在多种不平衡矿物组合;MME中的斜长石An组分及黑云母斑晶中MgO成分呈多期震荡,同时总体上均显示出幔部高于核、边部的特征,暗示斑晶可能为围岩捕虏晶,这种相似的成分变化指示包体与寄主岩相互作用引起的结晶环境改变,标志着岩浆成分的变化,是岩浆混合的标志之一;主量和微量数据进一步证明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Rb/Sr-K/Rb变化关系反映包体非结晶分异或黑云母堆晶的产物,而Ce/Pb-Ce、Ba-δEU和P_2O_5-δEu图及其他微量元素比值图等均表明花岗闪长岩体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这也得到岩浆物理化学条件的支持。岩浆底侵和岩浆混合作用是该区岩体形成的主要机制和方式。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不同于加厚地壳和俯冲洋壳熔融的TTG和埃达克质岩石,而黑云母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构造背景很可能为同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部 四子王旗 岩体时代 magma mixing 岩浆混合作用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岩石地球化学 黑云母 暗色微粒包体 花岗闪长岩体 花岗岩 微量元素分析 矿物化学 LA-ICPMS trace elements mineral Late PALEOZOIC Inner Mongolia genesis Early Mesozoic
下载PDF
复配对芦苇末基质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5
10
作者 李谦盛 裴晓宝 +1 位作者 郭世荣 李式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6,共4页
研究了芦苇末基质与泥炭、蛭石、珍珠岩等常用基质混合后的体积收缩、容重、孔隙分布和吸水性等物理性状的变化规律。当芦苇末混合 10 %~ 2 5 %蛭石时 ,复配基质的总孔隙度在 75 %左右 ,持水孔隙约 5 5 % ,而通气孔隙在 15 %~2 0 % ,... 研究了芦苇末基质与泥炭、蛭石、珍珠岩等常用基质混合后的体积收缩、容重、孔隙分布和吸水性等物理性状的变化规律。当芦苇末混合 10 %~ 2 5 %蛭石时 ,复配基质的总孔隙度在 75 %左右 ,持水孔隙约 5 5 % ,而通气孔隙在 15 %~2 0 % ,固、液、气三相比例适合作物生长 ;同时按这一比例混合的基质吸水性得以最大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基质 芦苇末 物理性状 体积收缩 容重 孔隙分布 吸水性
下载PDF
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麻粒岩类和辉石岩类捕虏体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6
11
作者 张国辉 周新华 +2 位作者 孙敏 陈绍海 冯家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0-197,共8页
系统研究了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二辉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Sr、Nd、Pb同位素特征。虽然未确定捕虏体的形成时代,但同位素特征显示它们可能为较近期(中生代以来)形成。低的Rb/Sr与高的87Sr/86Sr比值的解耦表明捕... 系统研究了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二辉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Sr、Nd、Pb同位素特征。虽然未确定捕虏体的形成时代,但同位素特征显示它们可能为较近期(中生代以来)形成。低的Rb/Sr与高的87Sr/86Sr比值的解耦表明捕虏体的形成经历了较强的混合作用。在二元同位素相关图上,三类具不同矿物组成的辉石岩与二辉麻粒岩有密切关系,即二辉麻粒岩投点位置是三类辉石岩的共同端点。综合考虑捕虏体的空间分布及其在Sr、Nd、Pb同位素协变图上的关系,可以认为层离作用可较好地解释这些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麻粒岩类 辉石岩类 捕虏体 锶同位素
下载PDF
混合序列加权和的完全收敛性和强收敛性 被引量:47
12
作者 吴群英 《应用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讨论了 ρ混合序列加权和的完全收敛性和强收敛性 。
关键词 ρ^ ~混合序列 加权和 完全收敛 强收敛 Story定理 Thrum定理 随机变量序列 概率空间
下载PDF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热水的化学组成 被引量:50
13
作者 赵平 金建 +2 位作者 张海政 多吉 梁廷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1-72,共12页
羊八井地热田深、浅层热水都是Cl-Na类型,具有相同的B/Cl比值,说明深层热水在上升通道中与冷水相混合形成了浅层热水。浅层流体自西北向东南流动,温度逐渐降低。浅层热储内普遍存在着水岩交换反应,对热水的化学组成有一定... 羊八井地热田深、浅层热水都是Cl-Na类型,具有相同的B/Cl比值,说明深层热水在上升通道中与冷水相混合形成了浅层热水。浅层流体自西北向东南流动,温度逐渐降低。浅层热储内普遍存在着水岩交换反应,对热水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影响。石英和玉髓地热温度计分别适用于计算深、浅层的热储温度。纳木错(湖)不是羊八井地热田的补给区。深层热水在井筒内绝热汽化时不会出现SiO2结垢,CaCO3是否会在井筒壁沉淀需要放喷较长时间来检验。文中还阐述了对热水的化学组分进行监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田 热水 化学组成 热储 西藏 羊八井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黄羊山花岗岩和包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14
作者 杨高学 李永军 +3 位作者 吴宏恩 司国辉 金朝 张永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197-3207,共11页
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黄羊山岩浆混合花岗岩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11±12Ma,首次获得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00±6Ma,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均属于晚石炭世,前者代表黄羊... 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黄羊山岩浆混合花岗岩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11±12Ma,首次获得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00±6Ma,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均属于晚石炭世,前者代表黄羊山岩浆混合花岗岩成岩年龄,后者代表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的形成年龄,表明两者是同时代形成的,属于300Ma前后准噶尔周边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寄主岩石具有高硅、低铝、贫钙镁、富碱和高分异的特征,寄主岩石、包体和辉绿岩脉成分均落在了混合趋势线上,寄主岩富集Rb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Ta和Ti等元素,δEu值(为0.01)极低,具有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和高正的ε_(Nd)(t)值。黄羊山碱性花岗岩是在后碰撞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幔源岩浆发生底垫作用,由于幔源岩浆底垫作用,下地壳温度升高而熔融形成酸性壳源岩浆,部分幔源岩浆沿着地壳中的深断裂带上涌,发生不同程度壳幔混合形成的,其中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就是基性的幔源岩浆和酸性的壳源岩浆不同程度的混合的记录者,研究区的辉绿岩脉是幔源岩浆直接分异演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卡拉麦里地区 黄羊 混合花岗岩 包体 锆石 U-PB 测年 地质意义 EASTERN JUNGGAR AREA MAGMA mixing 幔源岩浆 HOST ROCK HIGH TEMPERATURE 加权平均 辉绿岩脉 底垫作用 PRODUCT mixing PROCESS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高寒矿山充填配比优化 被引量:51
15
作者 赵国彦 马举 +2 位作者 彭康 杨清 周礼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9-565,共7页
采用中心复合试验研究采场温度、灰砂质量比和固相质量分数对高寒矿山充填料浆的强度特性和流动特性影响规律.利用多项式近似隐式极限状态方程,建立充填体强度、充填料浆坍落度和充填材料成本响应面回归模型.以回归模型响应值的满意度... 采用中心复合试验研究采场温度、灰砂质量比和固相质量分数对高寒矿山充填料浆的强度特性和流动特性影响规律.利用多项式近似隐式极限状态方程,建立充填体强度、充填料浆坍落度和充填材料成本响应面回归模型.以回归模型响应值的满意度为输入,使用加权几何平均算法求得料浆充填性能整体满意度,采用基于整体满意度准则的非线性多目标优化技术对充填配比参数进行优化,得到高寒矿山不同采场温度范围下最佳灰砂质量比及充填料浆输送浓度.结果表明:采场温度低于5℃时,固相质量分数70%、灰砂质量比1:6的料浆整体满意度可达0.4~0.5,满足低温充填要求,且整体满意度随温度变化较小;当采场温度增至5℃之上时,温度提高充填性能整体满意度迅速增大,固相质量分数65%、灰砂质量比1:6的料浆满意度增大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 充填材料 混合 多目标优化 响应面法 中心复合试验
原文传递
DDS的杂散分析及频率扩展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郭德淳 费元春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3-66,80,共5页
介绍了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DDS)成功开发的基础上扩展其频率上限的一些方法 ,同时对其杂散进行了分析。DDS芯片采用 AD985 2 ,控制电路采用 TMS32 0 C31,该数字频率合成器通过编程可方便地完成调幅、调频和调相功能 。
关键词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杂散分析 频率扩展
下载PDF
撞击流反应制取“超细”白炭黑 被引量:44
17
作者 伍沅 陈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81-1386,共6页
用反应 沉淀法制取超细固体产物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高且均匀的过饱和度环境 .在有关撞击流性质研究的基础上 ,研发了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 (SCISR) .它具有全混流 无混合流串联循环的特殊流动结构和撞击区微观混合强烈的特点 .后者可... 用反应 沉淀法制取超细固体产物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高且均匀的过饱和度环境 .在有关撞击流性质研究的基础上 ,研发了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 (SCISR) .它具有全混流 无混合流串联循环的特殊流动结构和撞击区微观混合强烈的特点 .后者可以创造高且均匀的过饱和度 ,产生大量晶核 ;低过饱和度的无混合区有利于微晶表面稳定和钝化 .利用该反应器进行普通沉淀法制取“超细”白炭黑的实验研究 ,确定了最优操作条件 ,并与传统的搅拌槽反应器 (STR)进行了比较 .SCISR可以半间歇或连续操作 .制得产品粒径范围 0 5~ 2 0 μm ,平均粒径 1 1~ 1 6 μm ,比STR产品细、粒径分布窄 .反应产物干燥实验结果表明后处理过程中粒径稳定 ,不发生微细颗粒并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流 反应器 超细粉体 白炭黑 沉淀法
下载PDF
脉冲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苏玉民 杨云龙 +4 位作者 王增长 武丽文 李晋 范建 翟金慧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0-52,共3页
将传统的连续式配水改为间歇式脉冲式配水,可改善反应器内的水力环境,促进基质与生物体之间的有效接触。脉冲配水使污泥的有机负荷COD达27.5g/(L·d),HRT降到约3h,加速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47d培养出良好... 将传统的连续式配水改为间歇式脉冲式配水,可改善反应器内的水力环境,促进基质与生物体之间的有效接触。脉冲配水使污泥的有机负荷COD达27.5g/(L·d),HRT降到约3h,加速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47d培养出良好的颗粒污泥。脉冲配水不会造成冲击负荷和中间产物积累,也不会造成大量污泥流失。在高负荷条件下,颗粒污泥中确实出现了大量的八叠甲烷球菌凝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UASB反应器 污泥 颗粒化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方法综述 被引量:30
19
作者 王捷 贾渝 《公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9-103,共5页
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有 3种 :Yildirim (Y)法、Bahia(B)法和 Shenoy(S)法。本文对 3种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 。
关键词 改性沥青混合料 拌和 压实 温度 确定方法 综述 公路工程 沥青混凝土路面
原文传递
溶析结晶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20
作者 鲍颖 王永莉 王静康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04年第6期438-443,共6页
溶析结晶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提纯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近年来人们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比如显著影响结晶产品性质的溶析剂加入点的混合技术,与超临界流体技术耦合的溶析结晶微粒制造技术。本文从应用开发、动力学... 溶析结晶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提纯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近年来人们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比如显著影响结晶产品性质的溶析剂加入点的混合技术,与超临界流体技术耦合的溶析结晶微粒制造技术。本文从应用开发、动力学、聚集与混合、晶形与多晶型、超临界流体溶析结晶五个方面回顾了溶析结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析结晶 动力学 混合 晶形 多晶型 超临界流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