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被引量:108
1
作者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2,共6页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30%。介入治疗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根据左心室造影图像判断VSD的形态和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操作中要避免右房室瓣腱索的缠绕、瓣...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30%。介入治疗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根据左心室造影图像判断VSD的形态和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操作中要避免右房室瓣腱索的缠绕、瓣膜的损伤和心律紊乱的发生。术后应严密观察,及早处理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本文详细介绍了膜部和肌部VSD的诊断,规范化的操作方法,术中和术后可预测的情况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寰 张玉顺 +5 位作者 王海昌 刘兵 魏晓梅 陈兰芳 代政学 王晓燕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68-269,272,共3页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情况。方法:521(男189,女332)例,年龄1.0~65(27±19)岁住进我科行ASD封堵术的患者,对封堵术后发生AVB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3(男5,女8)例(2.5%)封堵术后发生AVB...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情况。方法:521(男189,女332)例,年龄1.0~65(27±19)岁住进我科行ASD封堵术的患者,对封堵术后发生AVB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3(男5,女8)例(2.5%)封堵术后发生AVB,年龄4~44(23±12)岁。其中2例在发生AVB后撤出封堵器,其余11例均成功植入封堵器。3例为Ⅰ°AVB,4例Ⅱ°ⅠAVB,4例Ⅱ°ⅡAVB,2例Ⅲ°AVB。7例植入的封堵器在38mm以上;3例4~8岁幼儿,植入的封堵器在22~28mm;1例为15岁青少年,所植入封堵器为34mm;另2例为成人,植入的封堵器分别为30mm和34mm。所有患者AVB均恢复正常。结论:ASD介入封堵术有发生AVB的可能,AVB多见于植入大型号封堵器的患者,多数AVB是能够恢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其处理(附9例报道)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寰 张玉顺 +8 位作者 刘建平 刘兵 王海昌 魏晓挴 陈兰芳 代政学 王垒 马东江 王晓燕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选择我科年龄小于12岁VSD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高度AVB的患儿,共计9(男4,女5)例,连续观察所有患儿封堵术前以及发生高度AVB后ECG的...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选择我科年龄小于12岁VSD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高度AVB的患儿,共计9(男4,女5)例,连续观察所有患儿封堵术前以及发生高度AVB后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①术中发生高度AVB5例,分别在AVB后10min~46h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其中3例为持续Ⅲ度AVB,经处理后2例转为持续Ⅱ度Ⅱ型,1例仍为持续Ⅲ度AVB;间歇性Ⅱ度Ⅱ型和Ⅲ度AVB各1例。②4例在术后12h~10d出现AVB,3例在AVB后1~12d恢复;1例未恢复,给予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3例为间歇性高度或Ⅲ度AVB,1例为持续性Ⅲ度AVB。③术后AVB恢复的3例,在高度AVB时,ECG均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AVB后3~5d,ECG电轴左偏进一步加重,以后电轴左偏逐渐减轻,左前分支阻滞逐渐消失,至恢复时ECG仅遗留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小儿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有发生高度AVB的危险。对于高危患者,应尽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心内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蔡力 罗莹 +3 位作者 郑竹虚 周晓芳 黄启华 陶剑虹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 评价心房颤动 (房颤 )伴长 RR间期患者电复律后房室结功能 ,探讨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  2 0例房颤伴长 RR间期的患者 ,均在电复律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测定房室结功能。结果 除 1例为一度房室阻滞外 ,其余 1 9例... 目的 评价心房颤动 (房颤 )伴长 RR间期患者电复律后房室结功能 ,探讨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  2 0例房颤伴长 RR间期的患者 ,均在电复律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测定房室结功能。结果 除 1例为一度房室阻滞外 ,其余 1 9例房室结功能均正常。结论 房颤伴长 RR间期不应作为临床诊断二度房室阻滞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电复律
原文传递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价值 被引量:17
5
作者 侯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CHD)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CHD患者212例,均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测。比较2种方法检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测...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CHD)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CHD患者212例,均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测。比较2种方法检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阳性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对心肌缺血有症状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律失常检出类型中,动态心电图对房性逸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左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总满意度为96.22%,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的7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有效提升CHD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房室传导阻滞 满意度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估 被引量:15
6
作者 曾春苗 彭双林 阮天成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因房室传导阻滞入住心内科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5例(试验组),术中使用美敦力3830-65 cm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中低位间隔部左室面... 目的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因房室传导阻滞入住心内科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5例(试验组),术中使用美敦力3830-65 cm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中低位间隔部左室面,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起搏器程控及心电图检查,测定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功能,以及测定QRS波宽度等;术后3个月行胸片、心脏彩超检查,了解有无电极移位、室间隔穿孔,初步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同时选取2017年我院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25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阻抗均较术中有所下降;同一时间段,试验组的阻抗低于对照组,QRS波宽度亦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阈值及感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现明显起搏器电极脱位、室间隔穿孔。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良好,起搏参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近期疗效 安全性 起搏阈值 感知功能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庞伦祥 梁永华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例(29.2%)。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博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25.17±9.57、7.21±0.93、6.79±1.23;B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房室阻滞
下载PDF
心脏结周消融治疗缓慢心律失常 被引量:13
8
作者 方冬平 任澎 +4 位作者 郭成军 李国庆 李果 姚娟 张英川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结周消融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症状严重,拟行起搏器治疗的功能性心动过缓患者,在影像解剖和心内电图神经电位指引下行导管射频消融。结果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1例有器质性心脏病,6例房室阻滞,4... 目的探讨心脏结周消融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症状严重,拟行起搏器治疗的功能性心动过缓患者,在影像解剖和心内电图神经电位指引下行导管射频消融。结果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1例有器质性心脏病,6例房室阻滞,4例窦房结功能障碍。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周围均记录到神经电位,放电10~15 s神经电位消失。消融中先出现迷走神经激惹效应,之后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改善。9例术中心动过缓消失,1例失败。随访2~12个月,2例复发,余症状消失,无并发症。结论心脏结周消融治疗迷走介导的缓慢心律失常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去神经消融 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阻滞
原文传递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倩 刘亚宁 +1 位作者 赵彦蕾 谢瑞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23-1227,共5页
目的:分析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检出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03至2017-10期间于我科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和(或)高度房室阻滞首次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无房颤病史患者85例,其中病窦患者36例,高... 目的:分析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检出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03至2017-10期间于我科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和(或)高度房室阻滞首次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无房颤病史患者85例,其中病窦患者36例,高度房室阻滞患者41例,病窦合并高度房室阻滞患者8例。术后平均随访(386.73±285.73)d,观察患者房颤的发生情况,分别比较起搏器基本工作模式[包括心房感知-心室感知(AS-VS)模式、心房感知-心室起搏(AS-VP)模式、心房起搏-心室感知(AP-VS)模式、心房起搏-心室起搏(AP-VP)模式]、心房起搏比例(AP%)、心室起搏比例(VP%)、超声心动图结果以及患者基本情况对房颤发生的影响。结果: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房颤发生率为22.35%。房颤与性别、AP-VP模式、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有关(P均<0.05),与年龄、基础疾病、起搏器植入指征、肝肾功能损伤、AS-VS模式、AS-VP模式、AP-VS模式、AP%、VP%、左心室射血分数无关(P均>0.05)。房颤与左心房内径呈线性相关,左心房内径每增加1 mm,房颤发生的风险增加1.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VP模式(OR=1.042, 95%CI:1.006~1.078,P=0.021)、左心房内径(OR=1.359,95%CI:1.124~1.644,P=0.002)以及服用钙拮抗剂(OR=0.073,95%CI:0.012~0.458,P=0.005)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房颤发生率较高,AP-VP模式、左心房增大以及服用钙拮抗剂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房颤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室阻滞
下载PDF
运用心电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对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的临床分析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10
作者 武求花 龚春 武洪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6期4515-4519,共5页
背景 房性期前收缩(PACs)的潜在危害性已逐渐受到重视.对于频发、提前率大的PACs,其检出率尤为重要,动态心电图是此类心律失常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传统模板分析法(简称模板法)临床运用已久,分析比较耗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心电散点图及... 背景 房性期前收缩(PACs)的潜在危害性已逐渐受到重视.对于频发、提前率大的PACs,其检出率尤为重要,动态心电图是此类心律失常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传统模板分析法(简称模板法)临床运用已久,分析比较耗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心电散点图及其逆向技术(简称散点图法)是一种新的诊断技术,能对PACs进行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nPACs)患者心电散点图的特征进行总结,结合逆向技术与2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相鉴别,进一步提高PACs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108例,nPACs≥100次/24 h患者作为A组,2度Ⅰ型AVB患者作为B组.A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分别通过模板法及散点图法进行分析,对PACs、nPACs、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总心搏数的数量进行比较.运用《几何画板》对A组未下传的前、后点集与B组阻滞前、后点集的直线斜率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前、后点集关于45°等速线的对称性进行比较.结果 模板法PACs、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检出数量小于散点图法,总心搏数检出数量大于散点图法(P<0.05).A组PACs未下传或B组阻滞前、后点集的直线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下传前点集直线斜率倒数与后点集直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阻滞前点集直线斜率倒数与后点集直线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散点图法不仅可以快速识别动态心电图中的nPACs,而且可以统计其数量,提高PAC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以及与2度Ⅰ型AVB的鉴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期前收缩复合征 心律失常 心性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描计术 Lorenz-RR散点图 逆向技术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红党 林洪启 +5 位作者 张戈军 潘湘斌 刘煜昊 程兆云 高传玉 韩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0期3323-3328,共6页
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发生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经股动脉TAVI患者65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根据TAVI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发生CAVB分... 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发生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经股动脉TAVI患者65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根据TAVI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发生CAVB分成两组:CAVB组和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组(NCAV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年龄为(69.1±7.3)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CAVB组为15例,NCAVB组为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1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OR值(95%CI)为3.325(2.132~13.061),P=0.005],主动脉瓣严重钙化[OR值(95%CI)为1.271(1.052~3.326),P=0.030]是TAVI围手术期CAVB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为11/15(11例),高于NCAVB组的6.0%(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严重钙化是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围手术期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原文传递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明 曾子芸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1-844,共4页
目的:分析评价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1949年-2014年CNKI、VIP、CMB三大数据库关于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的文献352篇,选择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 目的:分析评价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1949年-2014年CNKI、VIP、CMB三大数据库关于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的文献352篇,选择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文献,计2 109例患者,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①麻黄细辛附子汤与西医治疗:OR=4.19,95%可信区间为[2.75,6.39],Z=6.66,P<0.00001,RR=1.29,95%可信区间为[1.19,1.39],Z=6.42,P<0.00001,RD=-0.20,95%可信区间为[-0.26,-0.15],Z=7.04,P<0.00001。②麻黄细辛附子汤+西医治疗与西医治疗:OR=4.36,95%可信区间为[2.87,6.60],Z=6.94,P<0.00001,RR=1.30,95%可信区间为[1.21,1.40],Z=6.92,P<0.00001,RD=-0.24,95%可信区间为[-0.29,-0.15],Z=8.49,P<0.00001。③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其他中医药治疗:OR=3.17,95%可信区间为[2.15,4.70],Z=5.78,P<0.00001,RR(total)=1.31,95%可信区间为[1.18,1.44],Z=5.38,P<0.00001,RD=-0.20,95%可信区间为[-0.27,-0.13],Z=5.83,P<0.00001。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优于单纯西医疗法及其他中医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细辛附子汤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低钾血症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被引量:12
13
作者 罗素群 辛燕 《心电学杂志》 2004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方法分析82例低钾血症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低钾病因、临床表现、血钾浓度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及房室传导阻滞的转归、合并症对房室传导阻滞治愈时间的影响。结果①低钾血症所致...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方法分析82例低钾血症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低钾病因、临床表现、血钾浓度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及房室传导阻滞的转归、合并症对房室传导阻滞治愈时间的影响。结果①低钾血症所致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急性失钾及青壮年,②虽多有心律不齐但少有低心排血量的表现,③血钾降低程度与房室传导阻滞程度不平行,一~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瞬间互变,④房室传导阻滞消失时间较血钾恢复正常的时间短,合并低血镁或酸中毒者(均占半数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治愈时间延长。结论低钾血症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经积极有效补钾后,恢复快,预后好,不必急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免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钾血症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 并发症 病因 临床表现
下载PDF
Lev氏病及其心电图特点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继鸿 许原 +1 位作者 王立群 张海澄 《心电学杂志》 2002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报告6例Lev氏病及其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6例高龄晕厥、心电图为单侧束支传导阻滞伴间歇性一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均进行常规心内希氏束电图检查 ,确定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 ,并确定是否存在双侧束支传导阻滞。结果6例房室... 目的报告6例Lev氏病及其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6例高龄晕厥、心电图为单侧束支传导阻滞伴间歇性一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均进行常规心内希氏束电图检查 ,确定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 ,并确定是否存在双侧束支传导阻滞。结果6例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均位于希浦系(H_V间期 )。心电图、心内电图及临床表现的特点符合Lev氏病 ,且都植入了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结论熟悉Lev氏病的临床及心电图特征 ,是其能获及时诊断与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LEV氏病 房室传导阻滞 晕厥 心电图
下载PDF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束支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燕青 赵青 +2 位作者 赵亮 王茂敬 蔡尚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将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及临床预后进行对比,评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LBBP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需永久起搏... 目的将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及临床预后进行对比,评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LBBP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需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LBBP组和RVSP组,分别行相应起搏治疗。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Ts)标准差(Tsd-12-LV)、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Ts之差(Ts-LV-RV)、左心室充盈时间与RR间期比值(LVFT/R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QRSd)、QTc间期(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起搏参数。结果①成功实施LBBP 50例,RVSP 50例,术后随访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变化均稳定,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术前相比,LBBP组术后6个月QRSd[(110.00±10.96)ms对(120.22±22.61)ms]、Ts-LV-RV[(33.88±5.50)ms对(38.68±10.33)ms]、LVFT/RR[(42.38%±3.57%)对(54.54%±5.62%)]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EDD、Tsd-12-LV、QTc间期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P组术后6个月LVEDD、LVEF、Ts-LV-RV、QTc间期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FT/RR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d、Tsd-12-LV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随访期内未出现心肌穿孔、囊袋出血及导线脱位等并发症,无再发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住院或死亡等相关事件。结论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LBBP术中及半年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且在改善电-机械同步性方面优于RV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电-机械同步
原文传递
胎儿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严华林 李一飞 +1 位作者 周开宇 华益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2-667,共6页
胎儿房室传导阻滞属于胎儿缓慢性心律失常。当母体血清抗-SSA/Ro、抗-SSB/La抗体阳性时,胎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和相关围生期胎儿/新生儿死亡率显著升高。母体血清自身抗体可经胎盘转运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导致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免... 胎儿房室传导阻滞属于胎儿缓慢性心律失常。当母体血清抗-SSA/Ro、抗-SSB/La抗体阳性时,胎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和相关围生期胎儿/新生儿死亡率显著升高。母体血清自身抗体可经胎盘转运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导致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免疫损伤,从而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如果能进行胎儿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可能阻止病情进展,改善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胎儿的预后并提高其生存率。文章综述胎儿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产前诊断、胎儿期干预及预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抗-SSA/Ro抗体 抗-SSB/La抗体 产前诊断 胎儿
下载PDF
两周程序康复在急性下壁心梗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附9例报告) 被引量:10
17
作者 戴若竹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二同程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对9例合并有Ⅱ~Ⅲ。AVB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两周程序康复。结果:所有病人均如期完成康复程。有6例患者在出院前顺利完成了症状限制性踏车运动试验,随访3... 目的:探讨二同程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对9例合并有Ⅱ~Ⅲ。AVB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两周程序康复。结果:所有病人均如期完成康复程。有6例患者在出院前顺利完成了症状限制性踏车运动试验,随访3~34月,所有患者均能不同程度地参加家务活动、锻炼或轻松工作。结论;下壁急性心肌梗塞合并Ⅱ。AVB患者慎重采用两周方案仍是可行的,但务须严格掌握禁忌症并采用个体化的原则.才能保证康复活动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康复程序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AVB 心梗 房室传导阻滞 出院 院前 踏车运动试验 禁忌症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冯胜强 陈士良 李兰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 AVB发生的影响。  结果 :AVB发生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 ,狭窄程度越高 ,则 AVB发生率越高 ,L 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唯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P=0 .0 0 2 9,OR=8.86 0 1)。  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的严重阻塞是 AVB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房室传导阻滞 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植入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患者随访报告及最佳适应证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超 吴立群 +2 位作者 刘丽 华伟 方丕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2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 探讨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最佳适应证人群。方法 分析国内首批植入Micra AV患者(n=5)入选标准、随访数据,观察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接受治疗患者心脏主导节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n=4)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n=1),无窦房结功... 目的 探讨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最佳适应证人群。方法 分析国内首批植入Micra AV患者(n=5)入选标准、随访数据,观察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接受治疗患者心脏主导节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n=4)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n=1),无窦房结功能异常。以心房机械感知为基础的房室同步起搏比例在所有患者中均超过70%。术前有症状的患者(n=3),术后自觉症状显著改善。术后4例患者(男2例,女2例)报告新症状,出现在日常活动时,其中3例轻微、1例严重,后者被迫做出生活方式调整;另1例为术后2天患者,未评估运动相关症状。结论 Micra AV可以通过感知心房机械运动提供VDD模式房室同步起搏。机械感知算法决定该起搏器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应充分评估患者临床情况,选择最佳适应证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 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器 房室传导阻滞 心动过缓
原文传递
Late recurrent high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fter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a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被引量:8
20
作者 YANG Rong SHENG Yan-hui CAO Ke-jiang ZOU Jiang-gang ZHANG Hao HOU Xiao-feng XU Di YONG Yong-hong ZHOU Lei KONG Xiang-q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9期3198-3200,共3页
High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DAVB)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 We report one patient who developed transient HDAVB seven days a... High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DAVB)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 We report one patient who developed transient HDAVB seven days after transcathter closure of PMVSD and had recurrent HDAVB 42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oventricular block TRANSCATHETE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