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孙汉骁
邢凤存
谢武仁
钱红杉
-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川东北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同期多排碳酸盐台缘带不对称沉积结构及成因”(编号:41302089)和“川北江油-剑阁地区早三叠世近源重力流滑塌砾石早期白云石化记录及其地质意义”(编号:41672103)联合资助
-
文摘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加里东运动早期拉张—伸展作用导致四川盆地周缘坳陷加深,其后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碰撞挤压,形成了晚奥陶世以上扬子地区为中心,西北、西部、南部三面环隆的古地理格局。②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可划分出(混积)滨岸、碳酸盐缓坡、(混积)陆棚相等沉积相类型。宝塔组—临湘组主要发育碳酸盐缓坡相;五峰组沉积期海侵达到高峰,碳酸盐缓坡被淹没,发育(混积)陆棚相深水黑色页岩;观音桥组沉积期发生的海退导致大部分地区由深水陆棚转为浅海陆棚亚相;各时期古隆起周缘均有(混积)滨岸相发育,受物源影响部分地区具有混合沉积特征。③研究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格局受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等因素综合控制,在沉积相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上均有体现。
-
关键词
(混积)滨岸
碳酸盐缓坡
(混积)陆棚
岩相古地理
沉积演化
宝塔组—临湘组
五峰组
观音桥组
晚奥陶世
四川盆地
-
Keywords
(mixed)shore
carbonate gentle slope
(mixed)shel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sedimentary evolution
Baota Formation-Linxiang Formation
Wufeng Formation
Guanyinqiao Formation
Late Ordovician
Sichuan Basin
-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