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特大地震前电离层主要参量变化 被引量:44
1
作者 余涛 毛田 +1 位作者 王云冈 王劲松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3-499,共7页
利用GPS-TEC和厦门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前我国地区电离层的形态和变化。其中,利用JPL提供的电离层TEC地图数据分析发现,在地震前3天的下午16~18 LT,汶川以东南约20。范围内的我国地区电离层TEC出现了10-15 TECU的显... 利用GPS-TEC和厦门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前我国地区电离层的形态和变化。其中,利用JPL提供的电离层TEC地图数据分析发现,在地震前3天的下午16~18 LT,汶川以东南约20。范围内的我国地区电离层TEC出现了10-15 TECU的显著增强,同时在南半球磁力线共轭区也出现了电离层TEC增强现象,增强幅度约10 TECU,在此区域外全球其他地区未见明显TEC增加或减少。从TEC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在地震前6天(5月6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电离层TEC减小现象,与9日出现的电离层TEC增强现象相比,此次减小的幅度较小(约4 TECU)、区域较大(经度方向约80°),在南半球磁力线共轭区域未见如此大面积的TEC同步减小现象。主要分析厦门站数据并参照少数其他台站测高仪资料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多个电离层垂测站均观测到电离层的异常扰动。发现震前3天地震附近地区出现了电离层参量异常增加,与以往研究发现的震前电离层参量异常减小的结果不一致,初步分析此次震前震前3天电离层参量异常增加可能与该区域电场突然增加有关,可能是本次地震的电离层前兆;震前6天电离层参量的异常减小可能与发生在5月5日的地磁小扰动有关,具体因素需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电离层 先兆 TEC fof2
原文传递
南极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中华 刘瑞源 +3 位作者 刘顺林 张北辰 胡红桥 綦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对南极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1995~2002年观测数据的月中值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主要特征:foF2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存在“磁中午异常”现象;年变化中中午foF2在太阳活动低年不... 对南极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1995~2002年观测数据的月中值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主要特征:foF2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存在“磁中午异常”现象;年变化中中午foF2在太阳活动低年不出现“冬季异常”,在太阳活动高年出现“半年异常”,即两分点高于两至点.本文结合中山站所处的地理位置,考虑太阳辐射电离、磁层的驱动和中性大气成分变化等因素,分析了这些现象的产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南极 中山站 fof2
下载PDF
Study of the ionospheric anomaly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20
3
作者 YU Tao MAO Tian WANG YunGang WANG JingS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1080-1086,共7页
The behavior of the ionosphere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nalyzed with the global TEC and ionospheric foF2 observed at Xiamen. It can be found from TEC maps that in the afternoon (16―18LT) on May 9, 2008, 3 d... The behavior of the ionosphere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nalyzed with the global TEC and ionospheric foF2 observed at Xiamen. It can be found from TEC maps that in the afternoon (16―18LT) on May 9, 2008, 3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re is an enhancement of TEC with an amplitude of 10―15 TECU appearing in the east-south direction of Wenchuan, and another enhancement appears at the conjugate region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ith an amplitude of 10 TECU, but no obvious in-crement or decrement can be seen in other regions on global scale. It can also be found that on May 6 (6 days before the great earthquake), there is a decrement of TEC with small amplitude of 4TECU and larger area with 80° along the longitude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re is no synchronous decrement observed at the conjugate region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ere are also many anomalies ob-served by ionosondes across China. The result shows that foF2 and TEC abnormally increase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ervious results that ionospheric parameters decreased prior to earthquakes.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nhancement on May 9 mayb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s-sible enhancement of ionospheric electric fields, and it may be an ionospheric precursor of earth-quakes. Whereas the decrement on May 6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geomagnetic disturbance appearing on May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异常 地震前 汶川 电离层参数 地球电离层 地磁场扰动 华南地区 TEC
原文传递
电离层暴时的f_oF_2预报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丹俊 吴健 王先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3,共6页
电离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本文利用BP网络非线性输入-输出映射的特点预报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由于foF2在太阳活动高低年、不同经纬度、不同季节有着不同变化特点,本文仅以海口站、长春站的数据为例分别对1994年和2001年的foF2... 电离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本文利用BP网络非线性输入-输出映射的特点预报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由于foF2在太阳活动高低年、不同经纬度、不同季节有着不同变化特点,本文仅以海口站、长春站的数据为例分别对1994年和2001年的foF2进行预报,预报结果表明发生电离层暴时用神经网络法预报foF2比国际参考电离层更有优势.此外,由于不同用户对预报精度的需求不同,本文以海口站2000、2001年的预报结果为例构建了残差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f2 暴时预报 BP网络 残差模型
下载PDF
Analysis of ionospheric anomaly preceding the Mw7.3 Yutian earthquake 被引量:16
5
作者 Li Wang Guo Jinyun +1 位作者 Yu Xuemin Yu Hongjua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4年第2期54-60,共7页
On February 12,2014,a large Mw7. 3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utian of Xijiang Province,China.We processed the global ionosphere maps provided by CODE( the 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and the foF2( the cr... On February 12,2014,a large Mw7. 3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utian of Xijiang Province,China.We processed the global ionosphere maps provided by CODE( the 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and the foF2( the critical frequency of F2-layer) data of Chongqing ionosonde station to analyze the 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Solar activities and magnetic storm were checked by the sliding inter quartile range method to remove their effects on the ionosphere. A positive ionospheric anomaly with the large amplitude of 20 TECU was observed near the epicenter on February 3( 10th day before the earthquake). In addition,the foF2 at Chongqing station had an unusual increase of more than 40% on the day,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E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anomaly. The global disturbance represents that the peak of TEC anomaly didn’t coincide with the vertical projection of epicenter. The TEC anomalous area was closer to the equator,and it mainly occurred from local time 16 ∶ 00 to 20 ∶ 00. An enhancement of TEC with the small amplitude also appeared in the magnetically conjugated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tian earthquake ionosphere anomaly TEC fof2
下载PDF
南北极冬季F2层电离层特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爱琴 张北辰 +1 位作者 黄际英 刘瑞源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1-39,共9页
利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Tromso站1996、1997、1998及2002年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中山站(6月份)和Tromso站(12月份)上空冬季foF2的日变化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山站和Tromso站F2层电离层的极区特征,进一步揭示了极... 利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Tromso站1996、1997、1998及2002年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中山站(6月份)和Tromso站(12月份)上空冬季foF2的日变化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山站和Tromso站F2层电离层的极区特征,进一步揭示了极区电离层特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中山站和Tromso站虽然地理纬度接近,foF2日变化形成机理不完全相同。由于地磁纬度的差异,极区对流与日侧光致电离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两站日侧电离层的不同变化形态,中山站foF2日变化主峰出现在磁地方时中午附近,而Tromso站foF2日变化主峰出现在地方时正午附近;两站日侧foF2受太阳辐射流量影响较大,极光沉降粒子电离在太阳活动低年对中山站foF2日变化形态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电离层 fof2 中山站 Tromso站
下载PDF
日本M_W 9.0级特大地震前电离层扰动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闫相相 单新建 +2 位作者 曹晋滨 汤吉 王飞飞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利用JPL提供的TEC地图数据和日本NICT提供的测高仪数据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级特大地震(Tohoku-oki Earthquake)前上空的电离层变化.GIM TEC地图数据分析发现,3月1~4日GPS TEC在赤道异常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扰动,其中3月1日... 利用JPL提供的TEC地图数据和日本NICT提供的测高仪数据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级特大地震(Tohoku-oki Earthquake)前上空的电离层变化.GIM TEC地图数据分析发现,3月1~4日GPS TEC在赤道异常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扰动,其中3月1日和2日的扰动幅度和范围较大,以上很可能是由于3月1日爆发的9小时磁暴所致;此外,震前3天即3月8日04-14UT期间赤道异常区电离层TEC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现象,异常最大幅度达30TECU,并伴随有南半球磁共轭区增强现象.日本境内的4个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分析显示,3月8日4个台站同时出现了foF2增强现象,其中Okinawa和Yamagawa两个站增幅明显.分析发现震前3天地震上空区域电离层参量异常增强,认为这可能与大气层和电离层垂直电场的变化有关,这种电场的变化有可能是地震产生的电磁信号传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地震 电离层 TEC fof2 电场
下载PDF
中国地区电离层f_oF_2的重构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春 宋磊 +1 位作者 班盼盼 孙树计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5-309,共5页
提出了一种以中国参考电离层为背景的中国地区电离层foF2的区域重构方法,该方法根据foF2时间和空间相关性,将foF2的估计值与中国参考电离层模型值之差的相对值作为区域变化参量,引入电离层距离、经度因子和纬度因子等参数实现了电离层... 提出了一种以中国参考电离层为背景的中国地区电离层foF2的区域重构方法,该方法根据foF2时间和空间相关性,将foF2的估计值与中国参考电离层模型值之差的相对值作为区域变化参量,引入电离层距离、经度因子和纬度因子等参数实现了电离层区域重构.利用我国电离层foF2的数据,对该方法的重构精度进行了评估,实现了中国地区的电离层区域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fof2 电离层重构
下载PDF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电离层foF2参数 被引量:7
9
作者 孔庆颜 柳文 +3 位作者 凡俊梅 焦培南 冯静 王俊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38-1443,共6页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电离层f_oF_2参数提前1小时预测.从f_oF_2时间序列本身的变化特征出发,根据时间序列相关分析结果确定网络输入参数.选用当前时刻f_oF_2值,预测时刻前一天的f_oF_2值,预测时刻前7天f_oF_2平均值,当前时刻前7天...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电离层f_oF_2参数提前1小时预测.从f_oF_2时间序列本身的变化特征出发,根据时间序列相关分析结果确定网络输入参数.选用当前时刻f_oF_2值,预测时刻前一天的f_oF_2值,预测时刻前7天f_oF_2平均值,当前时刻前7天f_oF_2平均值,f_oF_2的一阶差分及表示当前时刻t的变量共六个参数作为神经网络输入,下一时刻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出.对于太阳活动高年平均预测相对误差小于6%,均方根误差小于0.6 MHz,太阳活动低年平均预测相对误差小于10%,均方根误差小于0.5 M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fof2 短期预测 电离层
下载PDF
电离层参数短期预报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孔庆颜 冯静 +1 位作者 柳文 凡俊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68-1976,共9页
对国内外电离层参数短期预报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几种作者最新研究的电离层f_0F_2参数短期预报方法.包括基于混沌时间序列分析的电离层f_0F_2参数提前15min(分钟)准实时预测方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提前1h(小时)现报方法、提... 对国内外电离层参数短期预报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几种作者最新研究的电离层f_0F_2参数短期预报方法.包括基于混沌时间序列分析的电离层f_0F_2参数提前15min(分钟)准实时预测方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提前1h(小时)现报方法、提前1~3d(天)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相似日短期预报方法以及综合预报模型方法.利用中国垂测站多年的观测数据对各种算法的预测精度进行了评估,并与国内外相关算法进行了定性或定量比较,各种预报方法都在前人的预报精度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提前15min(分钟)预测方法平均相对误差小于4%,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2MHz,可以用于实时性和精度要求较高的短波系统;提前1小时预报方法在太阳活动高年平均预测相对误差小于6%,均方根误差小于0.6MHz,太阳活动低年平均预测相对误差小于10%,均方根误差小于0.5MHz,平均相对误差比前人研究的自相关方法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对于提前1~3d(天)短期预报,综合预报模型方法充分利用了神经网络方法、自相关方法以及相似日方法的优点,获得了高于任何一种单一方法的精度,对于中国9个垂测站(海口、广州、重庆、拉萨、兰州、北京、乌鲁木齐、长春、满洲里)在不同太阳活动性条件下的历史数据进行了精度测试,提前1天和提前3天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小于10%和小于15%,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综合更多预报方法,具有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的潜力.文中提出的针对不同尺度进行电离层参数预测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且精度高、易实现,对从事电离层短期预报算法研究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预报 电离层 人工神经网络 fof2 综合模型
下载PDF
化学物质SF_6和H_2O释放扰动电离层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四成 方涵先 +1 位作者 杨升高 翁利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64-2469,共6页
基于包含扩散方程和离子化学反应方程.的化学物质释放二维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比较了两类性质不同的气体(SF6和H2O)的扰动特性,结果表明:1)与H2O相比,SF6的扩散速度较慢,反应速率较快,对电离层影响的程度和区域... 基于包含扩散方程和离子化学反应方程.的化学物质释放二维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比较了两类性质不同的气体(SF6和H2O)的扰动特性,结果表明:1)与H2O相比,SF6的扩散速度较慢,反应速率较快,对电离层影响的程度和区域更大更广,更能有效地造成电离层"空洞";2)10kg的H2O,SF6,H2和CO2分别在电离层高度释放,在10min内SF6对电离层临界频率的影响幅度最大,H2O,H2和CO2的影响依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物质释放 电离层人工改变 临界频率
下载PDF
武汉地区电离层TEC和N_mF_2及板厚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熊波 万卫星 +2 位作者 刘立波 宁百齐 郭建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5-131,共7页
通过利用武汉电离层观测站(114.4°E,30.6°N)1980—1990年对EST-Ⅱ卫星信标的法拉第旋转测量的TEC(电子浓度总含量)数据,以及由测高仪测量的1980—1990年间的f0F2(F2层临界频率)数据,研究了武汉地区TEC,NmF2(最大电子浓度)... 通过利用武汉电离层观测站(114.4°E,30.6°N)1980—1990年对EST-Ⅱ卫星信标的法拉第旋转测量的TEC(电子浓度总含量)数据,以及由测高仪测量的1980—1990年间的f0F2(F2层临界频率)数据,研究了武汉地区TEC,NmF2(最大电子浓度)和板厚的季节变化,同时比较了IRI和武汉单站模式在预测NmF2季节性方面的有效性.武汉单站模式在预测NmF2季节性变化方面优于IRI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 F0F2 NmF2 板厚 季节变化
下载PDF
短波信道与其链路穿过的电离层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云冈 余涛 +6 位作者 曾中超 王劲松 杨平 毛田 赵必强 苏卫东 贾毅萍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4,共7页
电离层的状态及其变化在短波通信、天波超视距雷达和短波广播等依赖天波技术的系统应用中有重要意义.以前很少看到关于短波信道与其链路穿过电离层的状态及其变化的同步观测及其相关性定量描述.本文利用2011年7月21-27日厦门—武汉链路... 电离层的状态及其变化在短波通信、天波超视距雷达和短波广播等依赖天波技术的系统应用中有重要意义.以前很少看到关于短波信道与其链路穿过电离层的状态及其变化的同步观测及其相关性定量描述.本文利用2011年7月21-27日厦门—武汉链路短波信道观测数据和2011年12月10-16日西安武汉—莆田链路短波信道观测数据,以及厦门、武汉、西安电离层垂直观测数据,对西安—武汉—莆田链路短波信道、厦门—武汉链路短波信道及其链路穿过的电离层特征参量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西安—莆田链路短波信道的最大可用频率(MUF)与该链路的中点(武汉)电离层F层临界频率(foF2)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74;(2)西安—莆田链路MUF与链路端点(西安)电离层foF2的相关系数稍小些,西安武汉链路MUF与链路两端(武汉、西安)电离层foF2的相关系数也稍小些,但都接近于0.930;(3)西安—莆田链路MUF与厦门(距离莆田约为140 km)电离层foF2也比较小,为0.912;(4)西安一武汉链路MUF与厦门(距离武汉约770 km)电离层foF2的相关系数更小一些,为0.877;(5)根据厦门电离层垂测仪的观测,去除掉与电离层Es相关的数据后,厦门一武汉短波信道MUF与厦门电离层foF2的相关系数为0.557;不去除时,其相关系数几乎为零.这些结果对于提高短波信道预测能力和短波信道信息在依赖天波技术系统中应用水平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信道观测 电离层垂直观测 fof2 MUF
原文传递
中国低纬地区foF2实测数据缺失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万德焕 黄江 +4 位作者 徐杰 邓柏昌 孔德宝 胡猛 全宏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71-2081,共11页
利用美国NOAA和澳大利亚IPS提供的foF2实测数据,研究中国低纬地区foF2数据缺失的分布特征以及产生缺失的相关原因.结果表明:(1)foF2缺失是一个夜间现象,白天的缺失远比晚上少,并且在夏季的6或7月份的缺失最多、春秋季月份缺失较多、冬... 利用美国NOAA和澳大利亚IPS提供的foF2实测数据,研究中国低纬地区foF2数据缺失的分布特征以及产生缺失的相关原因.结果表明:(1)foF2缺失是一个夜间现象,白天的缺失远比晚上少,并且在夏季的6或7月份的缺失最多、春秋季月份缺失较多、冬季月份则较少;(2)从一个太阳周期变化上看,foF2的缺失与太阳黑子数有着相反的变化规律,即太阳黑子数越高foF2的数据缺失越少,反之则越高.(3)foF2晚上时段的缺失在午夜前和午夜后的分布有明显不同,表现为夏季时段,午夜后的缺失占据主导;而在春秋季节,则表现为午夜前的缺失占据主导.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晚间foF2缺失的直接原因是扩展F层的出现所造成,并且不同类型的扩展F层造成的缺失分布也会不一样.统计表明,晚间foF2缺失与扩展F层的相关系数高达0.93.本文第一次从数据缺失上,对中国低纬地区foF2实测数据进行研究,得到比较完整的缺失分布特征,并给出了产生缺失的原因,可能对以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f2 fof2缺失 扩展F层(SF)
原文传递
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壮凯 刘祎 +2 位作者 刘静 张学民 周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7-340,I0001,共15页
基于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中(116.45°E,8.33°S)附近的澳大利亚达尔文站和位于震中磁力线共轭区域的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以及相同区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对该地震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 基于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中(116.45°E,8.33°S)附近的澳大利亚达尔文站和位于震中磁力线共轭区域的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以及相同区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对该地震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震前同时观测到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和总电子含量(TEC)时间序列的异常。基于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直流电场耦合模式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热层-电离层环流耦合模式(NCAR/HAO TIEGCM)对震前震中及其对应磁力线共轭点区域的电子密度异常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地震异常电场的作用下,地震区域及其对应半球的磁共轭区域的TEC和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NmF2发生了明显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fof2 TEC TIEGCM模拟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预测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金会彬 张灿 秦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03-407,共5页
在电离层风暴期,现存的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预测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根据磁层ap系数和太阳黑子月均值作为风暴期训练序列,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预测新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比现有的预测方法(STOR... 在电离层风暴期,现存的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预测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根据磁层ap系数和太阳黑子月均值作为风暴期训练序列,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预测新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比现有的预测方法(STORM模型和Cander提出的神经网络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f2 神经网络 风暴期 电离层 太阳活动
下载PDF
一种电离层短期预报的新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静 柳文 +1 位作者 凡俊梅 孔庆颜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3期15-20,共6页
提出了一种电离层短期预报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自相关方法,继承了其简单易实现的优点,但在精度上有了较大提高。利用满洲里、乌鲁木齐、北京和海口电离层观测台站的f0F2数据给出了该方法预报精度的定量估计。该方法对于提前1~Nh的... 提出了一种电离层短期预报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自相关方法,继承了其简单易实现的优点,但在精度上有了较大提高。利用满洲里、乌鲁木齐、北京和海口电离层观测台站的f0F2数据给出了该方法预报精度的定量估计。该方法对于提前1~Nh的预报(冬季、分季N=1h,夏季N=3h)与自相关方法具有相同的精度,但提前Nh以上预报时则有明显的改善,尤其在冬季,均方根相对误差往往可以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短期预报 相似日 fof2
下载PD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xtreme ultraviolet solar radiation proxies during minimum activity levels 被引量:1
18
作者 A.G.Elias C.R.Martinis +4 位作者 B.F.de Haro Barbas F.D.Medina B.S.Zossi M.Fagre T.Duran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40-547,共8页
Four extreme ultraviolet(EUV)solar radiation proxies(Magnesium II core-to-wing ratio(MgII),Lymanαflux(Fα),10.7-cm solar radio flux(F10.7),and sunspot number(Rz))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last four consecutive solar a... Four extreme ultraviolet(EUV)solar radiation proxies(Magnesium II core-to-wing ratio(MgII),Lymanαflux(Fα),10.7-cm solar radio flux(F10.7),and sunspot number(Rz))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last four consecutive solar activity minima to investigate how they differ during minimum periods and how well they represent solar EUV radiation.Their variability within each minimum and between minima was compared by considering monthly means.A comparison was also made of their role in filtering the effect of solar activity from the critical frequency of the ionospheric F2 layer,foF2,which at mid to low latitudes depends mainly on EUV solar radiation.The last two solar cycles showed unusually low EUV radiation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four proxies.Regar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UV“true”variation and that of solar proxies,according to the foF2 filtering analysis,MgII and Fαbehaved in a more stable and suitable way,whereas Rz and F10.7 could be overestimating EUV levels during the last two minima,implying they would both underestimate the inter-minima difference of EUV when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two mini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EUV radiation solar minimum fof2 solar activity solar EUV proxy
下载PDF
2017年9月磁暴期间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的传播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乐惠 姜春华 赵正予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8-515,共8页
本文利用同一经度(大约100°E)中低纬三台测高仪(普洱22.7°N,101.05°E,乐山29.6°N,103.75°E,张掖39.4°N,100.13°E)的观测数据,对2017年9月6号太阳耀斑爆发引起的强烈地磁暴期间的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 本文利用同一经度(大约100°E)中低纬三台测高仪(普洱22.7°N,101.05°E,乐山29.6°N,103.75°E,张掖39.4°N,100.13°E)的观测数据,对2017年9月6号太阳耀斑爆发引起的强烈地磁暴期间的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Large Scale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LSTIDs)的传播特性进行了估计.本文首先对2017年9月2日—11日期间三站观测数据进行人工度量,获取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foF2在三站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17年9月8日21:00 BJT(BeiJing Time,BJT=UT+8)至9日03:00 BJT强磁暴恢复相期间存在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LSTIDs),因此本文利用foF2在不同台站的互时延特征来分析并计算LSTIDs传播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磁暴期间,通过对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观测,不同时刻期间处于不同纬度的台站其电离层响应是不同的,表现为出现不同形态的电离层正相暴和电离层负相暴;(2)此次磁暴期间(2017年9月8日19:00 BJT—9日05:00 BJT),利用三个处在不同纬度台站的foF2对磁暴响应的互延时,计算出LSTIDs水平传播速度在425~800 m/s范围之间,其波长大概在2200~4000 km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扰动周期延长,9月8日21:35 BJT—9日00:05 BJT期间周期约1.2 h,9日00:05 BJT开始扰动周期逐渐达至1.5 h;(3)LSTIDs具有从高纬度传向低纬度的传播特性,根据计算得出LSTIDs传播的方位角为181±0.2°,可确定磁暴引发的LSTIDs基本是朝赤道向传播的,与之前报道过关于磁暴诱发的LSTIDs传播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测仪 fof2 LSTIDs 磁暴 电离层暴 传播特性
原文传递
F-box基因FOF2在拟南芥盐和冷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选明 孙孟思 +4 位作者 李新梅 贺热情 屈丽娜 唐冬英 赵小英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127,共8页
FOF2为F-box蛋白家族成员,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生理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FOF2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其在拟南芥抗盐和冷胁迫响应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FOF2在拟南芥根、茎生叶和果荚中表达较高,并且其表达受... FOF2为F-box蛋白家族成员,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生理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FOF2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其在拟南芥抗盐和冷胁迫响应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FOF2在拟南芥根、茎生叶和果荚中表达较高,并且其表达受盐和冷胁迫诱导.FOF2过表达株系对盐胁迫敏感,与野生型相比种子萌发率低、幼苗主根较短;相反,fof2突变体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则减弱.FOF2过表达和缺失突变体种子萌发对冷胁迫无响应,但其主根在冷处理中分别比野生型短或者长.盐处理下,FOF2过表达株系中盐胁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fof2突变体中则升高;冷处理下,FOF2过表达株系中冷胁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fof2突变体中则降低.结果表明,FOF2在植物抗盐胁迫响应中起负调控作用,在抗冷胁迫响应中则可能起正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分析 fof2 F-box基因 逆境胁迫 拟南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