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PM_(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52
1
作者 余学春 贺克斌 +2 位作者 马永亮 段凤魁 杨复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7,共5页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2-3、SO2-4、PO3-4、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2-3、SO2-4、PO3-4、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SO2-4、NO-3及NH4+为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物种,分别占PM2.5质量的10.6%、7.4%和5.7%;7种WSOC的浓度为0.011~0.118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0.01%~0.1%,其中浓度最高的为乙二酸,其次为乙酸、丙二酸、丁二酸等;对PM2.5各化学组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PM2.5及OC的高浓度污染均出现在冬季采暖期,而WSOC则出现在夏季;对乙二酸与其他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乙二酸与SO2-4、K+、NH4+、NO-3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0.83,0.57,0.49,0.33),而与Cl-、Na+、Mg2+、Ca2+、EC、OC相关性较差(r=0.24,0.22,0.12,0.05,0.13,0.10).由乙二酸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相关性等特征初步推断,北京市PM2.5二元羧酸的主要来源为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而非来源于机动车、海盐或土壤的一次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wsoc 硫酸盐 OC/BC 乙二酸
下载PDF
Composition, source, mass closure of PM_(2.5) aerosols for four forests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46
2
作者 Li Li Wu Wang +6 位作者 Jialiang Feng Dongping Zhang Huaijian Li Zeping Gu Bangjin Wang Guoying Sheng Jiamo F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05-412,共8页
PM2.5 aerosols were collected in forests along north latitude in boreal-temperate, temperat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climatic zones in eastern China, i.e., Changba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CB), Dongping National ... PM2.5 aerosols were collected in forests along north latitude in boreal-temperate, temperat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climatic zones in eastern China, i.e., Changba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CB), Dongping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Chongming Island (CM), Dingh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DH), Jianfengling Nature Reserve in Hainan Island (HN). Th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PM2.5, organic carbon (OC), elemental carbon (EC), 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 (WSOC) as well as concentrations of ten inorganic ions (F?, Cl?, NO3?, SO42?, C2O42?, NH4+, Na+, K+, Ca2+, Mg2+) were determined. Aerosol chemical mass closures were achieved. The 24-hr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PM2.5 were 38.8, 89.2, 30.4, 18 μg/m3 at CB, CM, DH and HN, respectively. Organic matter and EC accounted for 21%–33% and 1.3%–2.3% of PM2.5 mass, respectively. The sum of three dominant secondary ions (SO42-, NO3-, NH4+) accounted for 44%, 50%, 45% and 16% of local PM2.5 mass at CB, CM, DH and HN, respectively. WSOC comprised 35%–65% of OC. The sources of PM2.5 include especially important regional anthropogenic pollutions at Chinese fores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aerosols FORESTS OC/EC wsoc inorganic ions
下载PDF
雷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及其与重金属的关系 被引量:25
3
作者 姜培坤 徐秋芳 杨芳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1,共4页
为了解高效栽培雷竹林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WSOC)状况 ,在浙江省雷竹主产区采集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WSOC含量范围为 ( 0 1 5 5 0±0 0 0 5 3)g·kg-1( 2 5℃提取 )和 ( 0 2 2 2 0± 0 0 0... 为了解高效栽培雷竹林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WSOC)状况 ,在浙江省雷竹主产区采集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WSOC含量范围为 ( 0 1 5 5 0±0 0 0 5 3)g·kg-1( 2 5℃提取 )和 ( 0 2 2 2 0± 0 0 0 63)g·kg-1( 1 0 0℃提取 ) ,雷竹林土壤WSOC含量和WSOC占土壤有机碳总量 (TOC)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立地条件相同的板栗林土壤和茶园土壤。雷竹林地增温覆盖措施增加了土壤WSOC的量 ,连续覆盖 5a的土壤WSOC比覆盖 1a的增加了 1倍。雷竹林土壤WSOC与土壤TOC、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及有效镉、钴、镍、铅、锌含量均有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P <0 0 1 )相关性 ,说明土壤水溶性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表 3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土壤 水溶性有机碳 养分 酶活性 重金属
下载PDF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与铜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曹军 李本纲 +2 位作者 徐福留 陶澍 林健枝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1-565,共5页
通过向土壤溶液中加入Cu2+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加入铜可以显著改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吸着平衡,并降低了其水溶性.影响程度在0.8mmol·l-1Cu以下随铜浓度的增加... 通过向土壤溶液中加入Cu2+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加入铜可以显著改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吸着平衡,并降低了其水溶性.影响程度在0.8mmol·l-1Cu以下随铜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加入0.5mmol·l-1铜的土壤中 WSOS含量从 0.27mg C·g-1降至0.047mg C·g-1,吸着系数从6.6×10-3l·g-1降至3.3×10-3l·g-1.另一方面,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铜离子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液相浓度单位取mmol·l-1,固相浓度取mmol·g-1土),k=9.l×10-3;n=3.40. 加入DOC后,k=9.2×10-3;n=3.66,没有明显改变土壤对铜的吸附性能.加入小同浓度的DOC,结果仍说明该浓度范围内DOC(<8mg C·l-1)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土壤对铜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溶性 有机碳 相互影响 吸附 污染监测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婧 迟凤琴 +4 位作者 魏丹 金梁 李玉梅 郭文义 徐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5-980,共6页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对黑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单施化肥(NPK)相比,配施有机肥(MNPK)、化肥配施生物炭(BNPK)、秸...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对黑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单施化肥(NPK)相比,配施有机肥(MNPK)、化肥配施生物炭(BNPK)、秸秆全量还田(SNPK)分别增加3.04%、2.44%、1.66%;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措施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6.28%、7.57%、14.18%;配施有机肥(MNPK)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秸秆还田(SNPK)和配施生物炭(BNPK)分别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17.20%和14.23%。配施有机肥能提高水溶性有机碳比例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机肥与化肥的配施(MNPK)对于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效调控其关键组分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物料 活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气溶胶水溶性有机物(WSOC)中二元羧酸的测定 被引量:10
6
作者 许士玉 胡敏 曾立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3-86,共4页
提出了BF3 /丁醇酯化衍生反应 GC/MS分析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有机物 (WSOC)中二元羧酸 (乙二酸、丙二酸和丁二酸 )的测定方法 .其相应酯化产物乙二酸二丁酯、丙二酸二丁酯和丁二酸二丁酯的线性范围为 1× 1 0 - 5mol·l- 1— 1... 提出了BF3 /丁醇酯化衍生反应 GC/MS分析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有机物 (WSOC)中二元羧酸 (乙二酸、丙二酸和丁二酸 )的测定方法 .其相应酯化产物乙二酸二丁酯、丙二酸二丁酯和丁二酸二丁酯的线性范围为 1× 1 0 - 5mol·l- 1— 1× 1 0 - 2 mol·l- 1,精密度分别为 1 6 7% ,3 0 4 %和 5 2 8% ;最低检测限分别为 1 9× 1 0 - 7mol·l- 1,1 1×1 0 - 7mol·l- 1和 1 2 5× 1 0 - 6mol·l- 1.并实测了北京市秋、冬两季乙二酸、丙二酸和丁二酸的平均浓度水平 ,分别为 4 44ng·m- 3 ,4 0ng·m- 3 ,30 2ng·m-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oc 二元羧酸 气溶胶 水溶性有机物 乙二酸 丙二酸 丁二酸 大气监测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棕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谢芳 韩晓日 +2 位作者 杨劲峰 战秀梅 唐亮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年第3期10-13,共4页
通过棕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差异显著,单施化肥处理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无肥处理,但微生物量碳含量高于无肥处... 通过棕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差异显著,单施化肥处理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无肥处理,但微生物量碳含量高于无肥处理;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处理WSOC和SMBC含量最高,M1N1PK和M2N1PK处理WSOC含量比无肥处理N1PK分别增加了80.3%和148.6%;单施有机肥处理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SMBC/TOC比值和WSOC/TOC比值均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及无肥处理,差异显著;单施化肥处理SMBC/TOC比值高于无肥处理,但WSOC/TOC比值低于无肥处理,这与SMBC与WSOC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棕壤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吴丹 沈开源 +4 位作者 盖鑫磊 夏俊荣 刘刚 李凤英 杨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37-3246,共10页
对南京北郊2014年1~11月的大气气溶胶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污染特征.WSOC在PM_(2.5),PM_10和TSP中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90±3.38、6.93±3.79、7.34±3.91μg/m^3,80%以上的WSOC集中在PM_(2.5)中.PM... 对南京北郊2014年1~11月的大气气溶胶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污染特征.WSOC在PM_(2.5),PM_10和TSP中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90±3.38、6.93±3.79、7.34±3.91μg/m^3,80%以上的WSOC集中在PM_(2.5)中.PM_(2.5)中WSOC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次之,与冬夏季较强的二次转化过程有关;春季粗粒径段浓度较高,受到土壤来源颗粒物的影响;秋季浓度最低.春秋季PM_(2.5)中WSOC浓度夜晚高于白天,受夜间不利扩散条件的影响较大;但冬夏季却是白天高于夜晚,与白天较强的光化学反应有关.降水对各个粒径的WSOC都有清除作用,对PM_(2.5)的清除效率最高;四个季节比较,夏季清除效率最高,达到54.9%.霾发生时,随着霾污染等级的加重,PM_(2.5)中WSOC浓度逐渐增加,从非霾天的3.84μg/m^3升高到重度霾天的11.23μg/m^3,增加了近4倍,在细粒子中的比例也增大,霾天稳定的天气条件有利于二次有机污染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oc 粒径分布 季节变化 昼夜变化 降水清除
下载PDF
水体与土壤中天然有机物与铜的络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9
作者 曹军 李本纲 +2 位作者 徐福留 陶澍 林健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6-730,共5页
采用络合滴定方法测定了不同反应条件下水体DOC和土壤WSOC与铜的络合参数 .比较了土壤WSOC与FA、HA及与水体DOC络合参数的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 :pH降低 ,络合稳定常数下降 ;滴定浓度范围降低 ,测定络合条件稳定常数升高 ;离子强度上升 ,... 采用络合滴定方法测定了不同反应条件下水体DOC和土壤WSOC与铜的络合参数 .比较了土壤WSOC与FA、HA及与水体DOC络合参数的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 :pH降低 ,络合稳定常数下降 ;滴定浓度范围降低 ,测定络合条件稳定常数升高 ;离子强度上升 ,络合稳定常数相应下降 .2个样的WSOC络合稳定常数测定结果分别为 4 6 6和 4 6 4,高于水体DOC ;络合容量分别为 0 0 79和 0 0 2 3mmol(Cu) mg(C) ,低于DOC .考虑到络合位初始浓度与其他因素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C WSO 络合作用 条件稳定常数 络合容量 水体 土壤 天然有机物
下载PDF
广州城区秋冬季大气颗粒物中WSOC吸光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欢 毕新慧 +3 位作者 彭龙 王新明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1,共6页
主要对广州秋季(2014年9月)和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1月)大气PM_(2.5)和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吸光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_(2.5)上WSOC的光吸收波长指数(AAE_(abs))秋、冬季分别为3.72±0.41和3.91±0... 主要对广州秋季(2014年9月)和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1月)大气PM_(2.5)和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吸光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_(2.5)上WSOC的光吸收波长指数(AAE_(abs))秋、冬季分别为3.72±0.41和3.91±0.70,低于北京和北美地区测量结果.WSOC在365 nm波长的质量吸收效率(MAE)秋、冬季分别为0.52 m^2·g^(-1)和0.92m^2·g^(-1),两个季节具有明显的差异.冬季WSOC的MAE值呈现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而秋季所有粒径段颗粒MAE_(WSOC)都比冬季低,特别是<0.95μm粒径段颗粒降低得更多,这表明秋季颗粒物中WSOC二次源的贡献更大一些,而且主要是富集在亚微米级颗粒物上.此外,对比本研究以及文献中报道的元素碳(EC)和WSOC的MAE值,可以发现在颗粒物受一次源排放影响较大的情况下,WSOC对于颗粒消光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 棕碳 质量吸收效率 光吸收 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茶园与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范利超 韩文炎 +1 位作者 李鑫 李治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9-1157,共9页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在0~100 cm土壤层次内,茶园土壤质量敏感性指标(WSOC/SOC)平均值、代谢熵(q CO2)平均值均大于林地,微生物熵(q MBC)平均值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SOC、WSOC及MBC呈显著正相关,向后筛选回归模型表明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依次为SOC>MBC>WSOC,对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则为WSOC>SOC>MBC。茶园土壤代谢作用强于林地,但茶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比林地差,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为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茶园土壤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基础呼吸 垂直分布
下载PDF
西安夏季碳气溶胶细粒子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随心 曹军骥 +1 位作者 赵竹子 沈振兴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4年第5期311-318,共8页
为了探讨西安高分辨率的大气碳气溶胶细粒子的变化特征,在2008年夏季8月4日—7日太阳辐射强烈、高温晴朗天气进行每2小时的连续PM_(2.5)样品采集,通过热光碳分析仪和TOC分析仪分析获得OC、EC、WSOC浓度变化序列,其日序列显示出机动车尾... 为了探讨西安高分辨率的大气碳气溶胶细粒子的变化特征,在2008年夏季8月4日—7日太阳辐射强烈、高温晴朗天气进行每2小时的连续PM_(2.5)样品采集,通过热光碳分析仪和TOC分析仪分析获得OC、EC、WSOC浓度变化序列,其日序列显示出机动车尾气排放为主导的昼夜变化特征。观测期OC/EC比值平均水平为6.41,应用EC示踪法估算出SOC每2小时平均浓度为11.64μg·m^(-3),占OC浓度的63.37%,与WSOC占OC浓度的60.22%相当,两者比值为1.01,说明西安夏季高温和强烈的太阳辐射利于光化学反应的发生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而且两者大部分为同一碳组分。分析SOC与O_3以及OC/EC比值序列变化,发现以O_3浓度和OC/EC比值来判断西安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存在优于单纯应用OC/EC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 EC wsoc SOC
下载PDF
Effect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on Organic Carbon,Carbon of Humus Acids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Soils of Copper Mine Tailings Sites 被引量:8
13
作者 SHEN Zhang-Jun WANG Yu-Peng +1 位作者 SUN Qing-Ye WANG We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71-279,共9页
Carbon of humus acids(HSAC)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are the most active form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arbon recycling. We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HSAC,wat... Carbon of humus acids(HSAC)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are the most active form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arbon recycling. We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HSAC,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hot water-extractable organic carbon(HWOC) and SOC in soil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f four copper mine tailings sites with differing vegetation succession time periods in Tongling,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HSAC,WSOC,HWOC and SOC increased with vegetation succession. WSOC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SOC in the tailings,and a linearly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HSAC and SOC in the tailings. However,the percentages of HSAC and DOC in the SOC decreased during vegetation succession. The rate of SOC accumulation was higher when the succession time was longer than 20 years,whereas the speeds of soil organic matter(SOM) decomposition and humification were slow,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HSAC and DOC increased slowly in the tailings. The percentage of carbon of humic acid(HAC) in HSAC increased with vegetation succession,and the values of humification index(HI),HAC/carbon of fulvic acid,also increased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HSAC and SOC in soils of the tailings sites. However,the HI value in the each of the tailings was less than 0.50. The humification rate of SOM was lower than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SOM,and the level of soil fertility was still very low in the tailings even after 40 years of natural rest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vic acid hot water-extractable organic carbon humic acid humification index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原文传递
一种在线测量颗粒物中WSOC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静玥 曾立民 董华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8-914,共7页
将气体-气溶胶收集仪(GAC)与一台湿法测量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值的TOC分析仪连接,开发了一套在线测量细粒子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的方法,解决了方法建立初期背景值较高的问题,确立了方法... 将气体-气溶胶收集仪(GAC)与一台湿法测量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值的TOC分析仪连接,开发了一套在线测量细粒子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的方法,解决了方法建立初期背景值较高的问题,确立了方法运行的条件,分析了造成方法测量不确定性的原因,并将其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20d的连续观测(3C-STAR).GAC-TOC在线测量WSOC的方法检测限为0.07μg.m-3,它能提供离线采样方法不能达到的高时间分辨率;将该方法所测WSOC浓度与热解法元素碳/有机碳(Elemental Carbon/Organic Carbon,EC/OC)分析仪所测得OC浓度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证明了其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整个观测期间WSOC平均值为(2.81±2.31)μg.m-3,占OC的比例的平均值为23%±13%,最高小时均值为77%;WSOC和OC显示了较为一致的日变化规律.观测结果表明,GAC-TOC在线测定WSOC的方法可连续实时的得到大气颗粒物中WSOC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oc 颗粒物 在线 GAC
原文传递
不同耕法下秸秆还田对土壤WSOC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玉梅 王根林 +5 位作者 李承阳 刘峥宇 孟祥海 王伟 邵广忠 胡颖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2-1237,共6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C均解析出2类3个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240/400 nm)和C2(245, 400/465 nm)及类蛋白质组分C3(220, 275/325 nm);无论浅翻还是深翻, 0~20 cm表土层C1>C2>C3, 20~30 cm土层C3组分的变化与C1, C2组分呈负相关,秸秆还田增加了30~50 cm土层C3组分的含量;荧光指数分析表明,土壤WSOC组成为非生物源与生物源的混合物, 10~20 cm土层异源特征明显,免耕与免耕秸秆覆盖20~50 cm土层自生源特征较强;秸秆深翻还田40~50 cm土层腐殖质的产生和积累趋势增强, C2/C1比值高于秸秆浅翻还田和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草甸土 秸秆还田 耕法 wsoc
下载PDF
长三角中部城市PM_(2.5)中棕碳特性及潜在源区分析
16
作者 胡彦钧 刘敬琰 +1 位作者 叶招莲 赵竹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38-3151,共14页
棕碳(brown carbon,BrC)气溶胶可通过吸收太阳光影响地球辐射平衡。为了认识棕碳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需要了解其光学特性和来源。目前较多研究以PM_(2.5)中水溶性组分(WSOC)和甲醇溶组分(MSOC)作为棕碳代表物质,... 棕碳(brown carbon,BrC)气溶胶可通过吸收太阳光影响地球辐射平衡。为了认识棕碳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需要了解其光学特性和来源。目前较多研究以PM_(2.5)中水溶性组分(WSOC)和甲醇溶组分(MSOC)作为棕碳代表物质,但不足之处在于大部分研究未考虑颗粒物中WSOC和MSOC的萃取效率.常州是长三角中部典型的工业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因此,本研究选择常州市区作为观测点,通过对不同浓度PM_(2.5)滤膜,加入不同量的去离子水/甲醇,通过光学测定数据的对比及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确定了不同载荷的样品使用量范围、保证了样品的萃取效率.在此基础上,选择2017年3月到5月间采集的PM_(2.5)样品,对WSOC和MSOC质量浓度、光学吸收系数(absorption coefficient,Abs)、Angstrom指数(AAE)、单位质量吸收效率(mass absorption efficiency,MAE)进行分析,初步获取了常州地区春季棕碳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并通过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分析了研究区域及周边城市对棕碳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的质量浓度平均值(101.8±34.7)g·m^(-3),WSOC浓度范围为2.2—17.0μg·m^(-3),平均质量浓度(7.6±2.9)μg·m^(-3),MSOC浓度范围为3.6—22.7μg·m^(-3),平均质量浓度(12.1±4.6)μg·m^(-3),WSOC和MSOC大约占PM_(2.5)质量浓度的7.8%±2.3%和12.3%±3.6%,说明两者是PM_(2.5)中的重要化学组分之一;从光学数据上看,WSOC和MSOC在波长365 nm光下的光学吸收系数(Abs365,WSOC,Abs365,MSOC)分别为(6.12±2.63)×10^(-6) m^(-1)与(8.95±3.93)×10^(-6) m^(-1),虽低于我国北京、西安地区的观测数值,但在长三角属高值区,说明常州市颗粒物中BrC对大气中光学吸收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365—550 nm波长范围下,WSOC和MSOC的AAE指数分别为(6.04±0.59)和(6.40±0.64),根据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当气团轨迹途径常州西部(我国内陆区域),会导致较高的Abs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棕碳 水溶性有机碳 甲醇溶有机碳 光学特性.
下载PDF
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污染特征、吸光特性和来源研究
17
作者 张俊美 王志宇 +2 位作者 杨本勇 杨书申 杨凌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2-1078,共7页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碳质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吸光性和吸湿性,且含有有毒的组分,对区域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郑州是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大都市,对WSOC的短期或长期研究均很匮乏。为探究郑州大气PM_(2...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碳质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吸光性和吸湿性,且含有有毒的组分,对区域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郑州是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大都市,对WSOC的短期或长期研究均很匮乏。为探究郑州大气PM_(2.5)中WSOC的污染特征、季节变化、来源和吸光特性,于2020年12月-2021年10月4个不同季节连续采集PM_(2.5)样品,对WSOC的浓度(总有机碳分析仪)和吸光特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并结合水溶性无机离子(离子色谱),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热光反射碳分析仪)数据对WSOC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WSOC的质量浓度年平均值为(13.6±7.48)μg·m^(-3),且浓度具有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特征。与国内外研究对比发现,该研究的WSOC污染较严重,其对人体健康,对气候影响评估和预测的不确定性不容忽视。夏季WSOC对OC的贡献明显高于冬季,表明夏季二次生成的重要影响。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SOC主要来源包括生物质燃烧,二次生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其次是煤燃烧和土壤/建筑尘源。WSOC的光吸收指数(AAE)年平均值为6.88±1.31,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光吸收强度(A_(bs365))年平均值为(9.71±5.77)Mm^(-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水溶性棕色碳(BrC)与WSOC具有相似的来源,冬季生物质燃烧,夏季二次生成均为其主要来源。质量吸收效率(MAE_(365))年平均值为(0.710±0.206)m^(2)·g^(-1),与国内外研究相比,其大小处于中等水平,单位质量WSOC对郑州辐射强迫的影响不能忽略。Abs_(365)和MAE_(365)均具有与WSOC相同的季节变化特征,与不同季节WSOC的组成和排放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 污染特征 季节变化 来源 吸光特性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设施蔬菜栽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艳 杨丽娟 +2 位作者 周崇峻 闫玉娇 金鑫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8-181,共4页
为研究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在长期施肥条件下的演变特征,通过对自1988年开始的施用有机肥、化肥及有机肥化肥配施的设施蔬菜长期定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变化。与B组(施化肥)相... 为研究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在长期施肥条件下的演变特征,通过对自1988年开始的施用有机肥、化肥及有机肥化肥配施的设施蔬菜长期定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变化。与B组(施化肥)相比,A组(有机肥及有机肥+化肥配施)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明显增加;0~20cm、20~40cm、40~60cm3个土层中有机肥和氮肥配施肥处理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各处理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20cm土中最高,在3个土层中呈现高低高的趋势。长期施肥处理表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在设施栽培土壤中对施肥反应较敏感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各土层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溶性有机碳 有机肥 化肥
下载PDF
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生物质燃烧对PM_(2.5)中WSOC吸光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翟晓瑶 曹芳 +2 位作者 张世春 杨笑影 章炎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3-530,共8页
生物质燃烧排放大量具有光吸收能力的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东北地区生物质燃烧对气溶胶光吸收特性的作用,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采集三江平原的PM_(2... 生物质燃烧排放大量具有光吸收能力的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东北地区生物质燃烧对气溶胶光吸收特性的作用,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采集三江平原的PM_(2.5)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生物质燃烧指示剂(左旋葡聚糖)、有机碳(OrganicCarbon,OC)和WSOC的质量浓度,以及WSOC的光吸收强度(A_(365a))。根据左旋葡聚糖的质量浓度水平,将采样期间划分为生物质燃烧(BB)期和非生物质燃烧(NBB)期。对BB和NBB期间WSOC的光吸收强度与PM_(2.5)、OC、WSOC和左旋葡聚糖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生物质燃烧产生的WSOC对总WSOC的质量浓度和吸光能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在BB期间,PM_(2.5)、WSOC和左旋葡聚糖的质量浓度是NBB期间的10倍以上,WSOC的光吸收强度也相应增高了13倍。BB与NBB期间,PM_(2.5)与A365a的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8和0.34。BB期间左旋葡聚糖和A365a的相关指数(0.91)高于NBB期间(0.09),表明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PM_(2.5)有显著贡献,且排放了大量的吸光性棕色碳。在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WSOC的贡献高达74.6%,对WSOC的光吸收强度贡献高达46.2%;而在N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WSOC的贡献为26.8%,对WSOC的的光吸收强度贡献为22.6%。因此,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三江平原WSOC的质量浓度和光吸收强度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有机碳 棕色碳 生物质燃烧 光吸收强度
下载PDF
邯郸市PM_(1.0)、PM_(2.5)污染特征及在线水溶性离子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哲 王丽涛 +7 位作者 马笑 王煦 马思萌 孟琛琛 张霞 马永亮 段凤魁 黄涛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79,共7页
对2014年12月—2015年2月邯郸市大气中PM1.0、PM2.5以及PM2.5中的硝酸根(NO3^-)、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硫酸根(SO4^2-)进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PM1.0中干性成分(PM1.0DRY)和包含水分的PM1.0(PM1.0WET)分别占PM2.5的74.0%和81.... 对2014年12月—2015年2月邯郸市大气中PM1.0、PM2.5以及PM2.5中的硝酸根(NO3^-)、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硫酸根(SO4^2-)进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PM1.0中干性成分(PM1.0DRY)和包含水分的PM1.0(PM1.0WET)分别占PM2.5的74.0%和81.4%,PM1.0为PM2.5中的主要组成。利用锯齿型方法估算本地源和区域源对PM1.0、PM1.0~2.5、PM2.5的贡献,得出区域源对PM1.0的贡献为40.6%,明显高于对PM1.0~2.5与PM2.5贡献的32.3%和37.7%,因为PM1.0直径小,在大气中存在时间较长、传输距离远。根据NO3^-、WSOC、SO4^2-与PM1.0、PM1.0~2.5的相关系数,推断NO3^-、WSOC可能在PM1.0生成,而SO4^2-可能在PM1.0~2.5中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NO3^- wsoc SO4^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