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echolocation frequency and body size in two species of hipposiderid bats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Shuyi ZHAO Huihua +3 位作者 FENG Jiang SHENG Lianxi WANG Hui WANG Lix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7期1587-1590,共4页
Frequencies of echolocation calls with maximum power of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and Horsfield’s leaf-nosed bats during searching phase were 74.1 and 92.1 kHz, respectively. Head-body length, forearm length and body... Frequencies of echolocation calls with maximum power of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and Horsfield’s leaf-nosed bats during searching phase were 74.1 and 92.1 kHz, respectively. Head-body length, forearm length and body mass of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were 82.9 mm, 89.7 mm and 59.1 g,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Horsfield’s leaf-nosed bats were 68.4 mm, 61.3 mm and 19.7 g, respectively. Echolocation frequency and the three parameters of body size, head-body length, forearm length and body mass, were all negatively correlated,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86, -1.58 and -2.19,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thereby proved that echolocation frequency and body siz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in the two species of hipposiderid b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hipposideros armiger) Horsfield’s leaf-nosed bats (hipposideros larvatus) ECHOLOCATION CALLS BODY size.
原文传递
贵州6种蝙蝠的核型 被引量:4
2
作者 谷晓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2-116,共5页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贵州6种蝙蝠的核型。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2n=44,染色体臂数(FN)为58;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染色体数是2n=46,FN为50,黄大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2n=32,FN为60;角菊头蝠(R...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贵州6种蝙蝠的核型。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2n=44,染色体臂数(FN)为58;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染色体数是2n=46,FN为50,黄大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2n=32,FN为60;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2n=62,FN为60;云南菊头蝠(R.yunnanensis)2n=44,FN是60;犬蝠(Cynopterus sphinx)2n=34,FN=58。其中白腹管鼻蝠、云南菊头蝠和犬蝠为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菊头蝠 蹄蝠 犬蝠 核型
下载PDF
Acoustic signal dominance in the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of a nocturnal mammal
3
作者 Chun-Mian Zhang Cong-Nan Sun +2 位作者 Jeffrey R Lucas Jiang Feng Ting-Lei Jiang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92-599,共8页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in animals is common,and is particularly well studied in signals that include both visual and auditory components.Multimodal signals that combine acoustic and olfactory components are less wel...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in animals is common,and is particularly well studied in signals that include both visual and auditory components.Multimodal signals that combine acoustic and olfactory components are less well known.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gonistic interactions in many mammals,but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is type of communication in nocturnal mammals.Here,we used male Great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Hipposideros armiger to investigate multimodal signal function in acoustic and olfactory aggressive displays.We monitore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heart rate[HR])when H.armiger was presented with 1 of 3 stimuli:territorial calls,forehead gland odors,and bimodal signals(calls+odors).Results showed that H.armiger rapidly increased their HR when exposed to any of the 3 stimuli.However,the duration of elevated HR and magnitude of change in H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more when acoustic stimuli were presented alone 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olfactory stimuli alone.In contrast,the duration of elevated HR and magnitude of change in H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bimodal stimuli than with olfactory stimuli alone,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HR response to acoustic and bimodal stimuli.Our previous work showed that acoustic and chemical signals provided different types of information;here we describe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the responses to those signal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olfactory and acoustic signals are non-redundant signal components,and that the acoustic component is the dominant modality in male H.armiger,at least as it related to HR.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acoustic signals dominate over olfactory signals during agonistic interactions in a nocturnal mam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agonistic interactions heart rate hipposideros armiger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OLFACTION
原文传递
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回声定位声波、形态及捕食策略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敏 冯江 +4 位作者 李振新 周江 赵辉华 张树义 盛连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629-1632,共4页
研究了普氏蹄蝠 (Hipposiderospratti)不同状态 (飞行、悬挂 )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 (捕食策略、捕食地和食物类型 ) .结果表明 ,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 FM型 ,在不同状态下 ,主频率有一定的差异 ,飞行状态的... 研究了普氏蹄蝠 (Hipposiderospratti)不同状态 (飞行、悬挂 )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 (捕食策略、捕食地和食物类型 ) .结果表明 ,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 FM型 ,在不同状态下 ,主频率有一定的差异 ,飞行状态的主频率略低于悬挂状态 ,表明普氏蹄蝠是利用多谱勒补偿效应来适应飞行速度引起的主频率变化 ,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捕食 ;同时飞行状态下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及FM带宽略低于悬挂状态 ,而声脉冲重复率和能率环略高于悬挂状态 ,表明普氏蹄蝠在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特征的声波进行捕食 .由回声定位声波推断和野外观察可知 ,普氏蹄蝠可能在树冠周围以盘旋方式 (在昆虫高峰期 )或以捕蝇器式 (在昆虫高峰期之后 )捕食中等偏大的振翅昆虫 (如甲虫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蹄蝠 回声定位声波 形态 捕食策略
下载PDF
中国翼手类新记录——小蹄蝠 被引量:13
5
作者 谭敏 朱光剑 +2 位作者 洪体玉 叶建平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4-208,共5页
2006年9月7日在广西宁明县明江镇峙东村防空洞捕捉到21只蝙蝠(其中做成2号泡制标本),体型小,前臂长32.4—36.0mm,体重3.7—4.5g。马蹄叶相对较简单,前叶前端无缺刻,无附小叶,中叶几乎均等横向排列4个圆形突起腺体,后叶被3个纵隔几近均... 2006年9月7日在广西宁明县明江镇峙东村防空洞捕捉到21只蝙蝠(其中做成2号泡制标本),体型小,前臂长32.4—36.0mm,体重3.7—4.5g。马蹄叶相对较简单,前叶前端无缺刻,无附小叶,中叶几乎均等横向排列4个圆形突起腺体,后叶被3个纵隔几近均等地分为4个室;鼻尖隔膜略微膨胀形成肾形肉垂。耳相对较大,往前折略微超出吻端。经鉴定为中国新记录——小蹄蝠(Hipposideros cineraceus)。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蹄蝠 翼手类 新记录 中国
下载PDF
大蹄蝠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谷晓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21,共3页
研究了大蹄蝠的核型、C 带和Ag NORs。大蹄蝠的染色体数目是 2n =3 2 ,NF =60 ,No.8染色体上有一明显的次缢痕。大蹄蝠有丰富的结构异染色质 ,主要以着丝粒带的形式存在 ;且有若干对染色体部分或全部异染色质化 ;一对Ag NORs稳定地出现... 研究了大蹄蝠的核型、C 带和Ag NORs。大蹄蝠的染色体数目是 2n =3 2 ,NF =60 ,No.8染色体上有一明显的次缢痕。大蹄蝠有丰富的结构异染色质 ,主要以着丝粒带的形式存在 ;且有若干对染色体部分或全部异染色质化 ;一对Ag NORs稳定地出现于No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C-带 AG-NORS 大蹄蝠 核型分析
下载PDF
广西发现局部白化中蹄蝠幼仔一例 被引量:8
7
作者 洪体玉 周善义 +4 位作者 叶建平 周志勤 朱光剑 谭敏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0,共3页
2008年6月,在广西桂林市郊冷水塘村发现一例白化雌性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幼仔,属局部白化现象,白化区域包括背部中线靠右侧的小区域以及尾膜边缘和右足。该中蹄蝠幼仔前臂长49.1mm,体重10.8 g。
关键词 白化 中蹄蝠 幼仔
下载PDF
贵州省果树蹄蝠的分类记述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天友 侯秀发 +1 位作者 谷晓明 周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0-573,F0002,共5页
2008年10月在贵州省荔波县进行翼手目动物多样性调查中,于该县永康乡采集到2号蹄蝠标本,经与国内外记载过的蹄蝠科bicolor族群的标本进行比较,这2号标本的体型较小,前臂长分别为44.26mm、42.48mm,耳大而圆,耳长22.02mm、22.58mm;鼻叶简... 2008年10月在贵州省荔波县进行翼手目动物多样性调查中,于该县永康乡采集到2号蹄蝠标本,经与国内外记载过的蹄蝠科bicolor族群的标本进行比较,这2号标本的体型较小,前臂长分别为44.26mm、42.48mm,耳大而圆,耳长22.02mm、22.58mm;鼻叶简单,前鼻叶外侧没有小附叶,中鼻叶不发达;后鼻叶稍宽于前鼻叶和中鼻叶,被3纵隔分为4个部分,P2弱小,但未消失,位于齿列线外侧,这些特征与中国和泰国记载的果树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一致。另对贵州早期文献中记载的双色蹄蝠H.bicolor标本进行了查阅,认为其应归为果树蹄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蹄蝠 双色蹄蝠 蹄蝠科 贵州
下载PDF
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的恢复周期决定声脉冲跟随率 被引量:3
9
作者 唐佳 付子英 +1 位作者 JEN PHILIP H.-S. 陈其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1-808,共8页
为探究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恢复周期特点及其对声脉冲跟随率的影响,实验采用模拟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自然状态下的恒频-调频发声信号为声刺激,在5只听力正常的大蹄蝠上记录了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和恢复周期(n=93).结果发... 为探究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恢复周期特点及其对声脉冲跟随率的影响,实验采用模拟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自然状态下的恒频-调频发声信号为声刺激,在5只听力正常的大蹄蝠上记录了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和恢复周期(n=93).结果发现,根据神经元恢复率达50%时的双声刺激间隔(inter pulse interval,IPI),可将其分为长时恢复型(long recovery,LR;47.4%)、中等时间恢复型(moderater ecovery,MR;35.1%)和短时恢复型(short recovery,SR;17.5%).每种类型依据其恢复率随IPI增加而呈现的不同变化又可进一步分为单IPI反应区神经元,多IPI反应区神经元,以及单调IPI反应神经元.LR,MR和SR型神经元恢复率达50%时的平均IPI分别为(64.0±24.8),(19.6±5.8)和(7.1±2.4)ms(P<0.001),相对应的平均理论每秒声脉冲数分别为(18.2±7.0),(55.4±15.7)和(171.3±102.9)Hz(P<0.001).结果提示,单IPI和多IPI反应区神经元具有特殊IPI反应特性,能对蝙蝠捕食和巡航期间所处的时相做出准确判断,而单调IPI反应神经元对IPI变化的敏感性较强,但时相判断性较差.另外LR,MR和SR型神经元恢复周期和理论脉冲跟随率的平均结果均能与这种蝙蝠回声定位期间3个时相的发声行为相匹配,且神经元恢复周期参与决定声脉冲跟随率,满足了蝙蝠巡航、捕食的行为学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恢复周期 声脉冲跟随率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
下载PDF
大蹄蝠的核型、G-带和C-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谷晓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9-11,共3页
研究了大蹄蝠的核型、G -带和C -带。大蹄蝠的染色体数目是 2n =3 2 ,NF =60 ,No .8染色体上有一明显的次缢痕。大蹄蝠有丰富的结构异染色质 ,主要以着丝粒带的形式存在 ;且有若干染色体部分或全部异染色质化。
关键词 核型 大蹄幅 G-带 C-带 染色体 结构异染色质 着丝粒带 翼手目
下载PDF
大蹄蝠多普勒正负补偿效应的声波特征与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绪中 胡开良 +2 位作者 韦力 徐栋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3-669,共7页
利用单摆装置模拟大蹄蝠的飞行状态并实时记录其回声定位信号,以研究其多普勒频移补偿行为。与其静息状态下的超声波特征比较,发现大蹄蝠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有多普勒正补偿效应:叫声频率随相对速度改变而成正相关变化;当相对速度最大时... 利用单摆装置模拟大蹄蝠的飞行状态并实时记录其回声定位信号,以研究其多普勒频移补偿行为。与其静息状态下的超声波特征比较,发现大蹄蝠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有多普勒正补偿效应:叫声频率随相对速度改变而成正相关变化;当相对速度最大时,其叫声频率相对静息状态频率降低最多,而相对速度为零时,叫声频率回复到静息时频率。而当大蹄蝠远离目标时,有多普勒负补偿效应:叫声频率随相对速度改变成正相关变化,叫声频率在相对速度最大时,升高最多,但相同速度下升高之值较正补偿值低得多。另外,负补偿效应出现的频率较正补偿值低,这可能是由蝙蝠生理结构的限制以及自然状态下罕见的多普勒负补偿条件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蹄蝠 回声定位 多普勒正补偿 多普勒负补偿
下载PDF
大蹄蝠回声定位信号特征与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 被引量:4
12
作者 付子英 唐佳 +1 位作者 JEN Philip Hung-Sun 陈其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采用超声监测仪录制超声信号和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下丘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requency tuning curves,FTCs)的方法,探讨了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频率调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采用超声监测仪录制超声信号和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下丘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requency tuning curves,FTCs)的方法,探讨了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频率调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大蹄蝠回声定位叫声为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ed,CF-FM)信号,一般含有2~3个谐波,第二谐波为其主频,CF成分频率(Mean±SD,n=18)依次为:(33.3±0.2)、(66.5±0.3)、(99.4±0.5)kHz;电生理实验共获得72个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Q10-dB值的范围是0.5~95.4(9.2±14.6,n=72),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在回声定位主频附近的神经元具有尖锐的频率调谐特性。结果表明,大蹄蝠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存在相关性,表现为最佳频率在回声定位信号主频附近的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的Q10-dB值较大,具有很强的频率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定位信号 下丘神经元 频率调谐 大蹄蝠
下载PDF
大蹄蝠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伟伟 乔芬 +2 位作者 蔡玮 林植华 韦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脊椎动物基因组含有丰富的微卫星信息。本研究对翼手目动物中的大蹄蝠全基因组及其基因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含有微卫星编码序列的基因进行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大蹄蝠全基因组大小为2.24 Gb,共含有497883个微卫星,其中,数量和... 脊椎动物基因组含有丰富的微卫星信息。本研究对翼手目动物中的大蹄蝠全基因组及其基因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含有微卫星编码序列的基因进行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大蹄蝠全基因组大小为2.24 Gb,共含有497883个微卫星,其中,数量和比例最多的是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类型,分别有173953个(34.94%)和222591个(44.71%),相对丰度分别为77.78 loci/Mb和99.52 loci/Mb。微卫星数量从单碱基重复到六碱基重复单元最多的类型分别为(A)_(n)、(AC)_(n)、(TAT)_(n)、(TTTA)_(n)、(AACAA)_(n)和(TATCTA)_(n),比例分别为95.14%、55.25%、38.41%、22.17%、48.68%和20.30%。不同基因区和基因间区的数量及丰度不同,其中基因间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大,分别为322666个和2541.57 loci/Mb,编码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小,分别为1461个和461.98 loci/Mb。基因间区和全基因组的微卫星的分布特征相似。编码区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三碱基重复单元,外显子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单碱基、二碱基和三碱基重复单元。在微卫星丰度分布的位置特征分析中,基因上游500 bp、外显子、内含子和基因下游500 bp各个区域微卫星丰度分别为16400.94 loci/Mb、972.12 loci/Mb、2180.66 loci/Mb和3899.89 loci/Mb。大蹄蝠基因中含有微卫星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1461条,被注释到的基因有1226个。GO注释到63个主要功能基因中,并分配到26439个GO条目。KEGG富集最显著的是信号传导通路,含有146个基因。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大蹄蝠高质量微卫星的筛选提供参考,还将进一步为翼手目其他物种的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微卫星在全基因组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大蹄蝠 全基因组 微卫星 GO分析 KEGG富集
下载PDF
重庆穿洞遗址大马蹄蝠化石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武仙竹 王运辅 王超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2008年,重庆穿洞遗址发掘出一具保存较好的晚更新世大马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5个大马蹄蝠化石地点,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标本。对该地点化石材料观测显示:大马蹄蝠在与其他翼手目标本进行... 2008年,重庆穿洞遗址发掘出一具保存较好的晚更新世大马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5个大马蹄蝠化石地点,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标本。对该地点化石材料观测显示:大马蹄蝠在与其他翼手目标本进行形态对比时,可以根据其个体大小、颅骨形状及齿式特征等进行多项有效鉴别。在大马蹄蝠演化方面,从化石材料上观察,更新世晚期大马蹄蝠桡骨长度与现生标本基本一致,这反映出大马蹄蝠在更新世晚期其飞翔能力与现生标本相似(桡骨长度增大,这是翼手目与一般哺乳动物相比在演化方面的特化现象)。穿洞大马蹄蝠化石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更新世晚期时三峡地区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繁茂的森林植被,并且分布有为翼手目提供居址栖息的大型岩溶洞穴;晚更新世时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冰期气候等恶劣环境现象,未曾对长江三峡地区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马蹄蝠 骨骼化石 穿洞遗址 长江三峡 晚更新世
下载PDF
两种同域分布蹄蝠在开阔度不同的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乐 叶建平 +2 位作者 朱光剑 刘志霄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2-257,共6页
在广西桂林研究了同域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中蹄蝠(H.larvatus)在不同开阔度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变化。用超声波仪录制自由悬挂和分别释放于人工"大棚"和"小棚"内飞行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 在广西桂林研究了同域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中蹄蝠(H.larvatus)在不同开阔度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变化。用超声波仪录制自由悬挂和分别释放于人工"大棚"和"小棚"内飞行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超声分析软件分析声脉冲时程、主频率及声脉冲间隔,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结果表明:中蹄蝠声波的主频在悬挂状态下最高,小棚内飞行时次之,大棚内飞行最低;两种蹄蝠声波的脉冲时程和脉冲间隔在悬挂状态下最长,大棚内飞行次之,小棚内飞行最低。总之,这两种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能够随所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生境的复杂度调节声讯号,具有明显的声波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蹄蝠 中蹄蝠 回声定位 环境开阔度 声音可塑性
下载PDF
在不同状态和生境复杂度中大蹄蝠回声定位叫声的可塑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艳丽 邵永刚 +4 位作者 刘志霄 刘奇 陈毅 张佑祥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8-244,共7页
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对其适应不同状态、生境以及捕食和社会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和生境下的可塑性,通过室内行为实验,对大蹄蝠在4种不同状态(室内飞行、静息、布袋内和手持)和4种不同... 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对其适应不同状态、生境以及捕食和社会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和生境下的可塑性,通过室内行为实验,对大蹄蝠在4种不同状态(室内飞行、静息、布袋内和手持)和4种不同生境复杂度(室外、室内0棵树、室内1棵树、室内5棵树)条件下飞行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FM型,通常连续发出2-4个脉冲组成一个脉冲组。对比大蹄蝠在4种不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发现,主频按静息、布袋内、手持、飞行的顺序依次降低,后端FM频宽则按手持、布袋内、飞行和静息的顺序依次变短;而脉冲间隔和脉冲时程则均按静息、飞行、布袋内、手持的顺序依次增加。对比大蹄蝠在4种不同生境复杂度中飞行的回声定位叫声发现,主频按室外、室内0棵树、室内1棵树、室内5棵树依次提高,而脉冲时程及脉冲间隔则依次缩短;室外放飞条件下的后端FM频宽比室内飞行的短。研究结果说明,大蹄蝠在不同状态、不同生境复杂度条件下的回声定位叫声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蹄蝠 回声定位叫声 行为状态 生境复杂度 可塑性
下载PDF
广东发现二种局部白化蝙蝠 被引量:3
17
作者 洪体玉 巩艳艳 +2 位作者 杨剑 胡慧建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0-322,共3页
动物的白化主要是由于动物的黑色素细胞缺乏或者黑色素生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一种体色异常现象。白化现象有完全白化和局部白化两种,部分白化指皮肤、毛发等的局部白化;完全白化是指由于完全缺少黑色素,皮肤和毛发白色,眼睛红色。
关键词 白化 南长翼蝠 果树蹄蝠
下载PDF
大蹄蝠的食物组成及对森林虫害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宝银 贺红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6期12884-12885,共2页
[目的]研究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的食物组成及其对森林虫害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粪便分析和直接观察法分析大蹄蝠捕食食物的组成,并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森林虫害发生情况。[结果]鞘翅目(31.59%~37.21%)和鳞翅目(15.38%~22.8... [目的]研究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的食物组成及其对森林虫害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粪便分析和直接观察法分析大蹄蝠捕食食物的组成,并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森林虫害发生情况。[结果]鞘翅目(31.59%~37.21%)和鳞翅目(15.38%~22.87%)在大蹄蝠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大蹄蝠的主要食物组成部分;随着大蹄蝠种群数量的锐减,大蹄蝠活动半径区域内森林的虫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在0~4 km半径区域内森林虫害平均发生率由2006年的14.25%上升到2010年的26.93%。[结论]为大蹄蝠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蹄蝠 食物组成 森林虫害
下载PDF
四川地区大蹄蝠某些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毅 侯万儒 +2 位作者 胡锦矗 成英 李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4-288,共5页
对大蹄蝠的某些年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左侧第 1上臼齿的磨损情况 ,将大蹄蝠划分为 7个年龄组。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中假乳头的分布 ,右侧假乳头发达者最多 ,占73 68% ,平均长度为 7 2 91 9± 2 330 2mm (N =1 4)。左侧发达... 对大蹄蝠的某些年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左侧第 1上臼齿的磨损情况 ,将大蹄蝠划分为 7个年龄组。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中假乳头的分布 ,右侧假乳头发达者最多 ,占73 68% ,平均长度为 7 2 91 9± 2 330 2mm (N =1 4)。左侧发达者仅占 1 5 79% ,平均长度为 9± 1 0 0mm (N =3)。从皮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可见 ,具皮叶者多数为雄性 (72 % ) ,但雌性亦有 2 1 1 %的个体有皮叶。结果还表明 ,皮叶的发达程度不与年龄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蹄蝠 年龄特征 假乳头 皮叶
下载PDF
湖南发现的中蹄蝠形态结构及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磊 吴倩倩 +4 位作者 石胜超 任锐君 刘宜敏 余子寒 邓学建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6期515-518,522,共5页
2015年7月26日在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 m)进行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时通过雾网采集到一只蹄蝠标本(HUNNU15SF42,雌性),2016年7月28日在该处调查时通过同样的方法又采集到一只蹄... 2015年7月26日在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 m)进行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时通过雾网采集到一只蹄蝠标本(HUNNU15SF42,雌性),2016年7月28日在该处调查时通过同样的方法又采集到一只蹄蝠标本(HUNNU16SF21,雄性),两只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分别为66.46 mm和69.19 mm,颅全长分别为22.14 mm和21.88 mm,齿式为1.1.2.3/2.1.2.3=30。带回实验室经过形态对比和Cyt b基因序列鉴定,确认这两只蹄蝠为蹄蝠科(Hipposideridae)蹄蝠属(Hipposideros)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属于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中蹄蝠 系统进化树 新纪录 湖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