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63
1
作者 钱传海 张金艳 +1 位作者 应冬梅 林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0-467,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以及福建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这种下层暖湿、...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以及福建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这种下层暖湿、上层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伴有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东移南压的演变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9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伴有弓状回波;对流有效位能积累、释放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对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对流天气发生前高层的干冷空气倾斜状向下侵入到对流层中低层附近,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量锋区及锋区上强的垂直涡柱为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对流有效位能 干侵入
下载PDF
对流有效位能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叶爱芬 伍志方 +2 位作者 肖伟军 胡胜 刘运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4-490,共7页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最大的;CAPE850与强降水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与雷雨大风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三者中,CAPE850与强对流的相关系数最高,但计算MUCAPE,了解大气的极端不稳定状况可以减少漏报的几率;CAPE变化趋势与强对流日的对应关系在前后汛期有不同的表现,前汛期对应关系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有效位能 强降水 雷雨大风
下载PDF
1998年7月20~21日武汉地区梅雨锋上突发性中-β系统的发生发展分析 被引量:44
3
作者 张小玲 陶诗言 张庆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5-397,共13页
1998年 7月 2 1日鄂东南地区出现特大暴雨 ,其中武汉市出现 1h降水量超过 88mm的突发性大暴雨 (简称“98.7”大暴雨 )。通过诊断分析发现 :武汉地区的“98.7”突发性大暴雨是中 β尺度系统强烈发展引起的 ;在暴雨发生前武汉附近整个对... 1998年 7月 2 1日鄂东南地区出现特大暴雨 ,其中武汉市出现 1h降水量超过 88mm的突发性大暴雨 (简称“98.7”大暴雨 )。通过诊断分析发现 :武汉地区的“98.7”突发性大暴雨是中 β尺度系统强烈发展引起的 ;在暴雨发生前武汉附近整个对流层大气积聚了大量的水汽 ,整个层结接近饱和 ,并且蕴涵着大量对流有效位能 (CAPE) ;中 β尺度系统形成后停滞少动数小时 ,使中 β系统区域积累大量的可降水 ,引起“98.7”突发性强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 中-β尺度系统 有效位能 cape 降水过程分析 1998年 7月 武汉地区 梅雨锋
下载PDF
东北冷涡不稳定能量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落区的关系 被引量:41
4
作者 陈力强 张立祥 周小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应用地面自动站1 h雨量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一次典型的东北冷涡过程(2005年7月8~14日)为例,根据冷涡环流特征,将冷涡过程划分为发展期、成熟期、减弱期3个阶段。发现冷涡发展阶段降水主要由其南部西风锋区湿斜压不稳定产生,属于... 应用地面自动站1 h雨量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一次典型的东北冷涡过程(2005年7月8~14日)为例,根据冷涡环流特征,将冷涡过程划分为发展期、成熟期、减弱期3个阶段。发现冷涡发展阶段降水主要由其南部西风锋区湿斜压不稳定产生,属于大范围混合型降水;而其他阶段降水主要由对流不稳定产生,以局地对流性降水为主。冷涡的不同发展阶段均可对应不稳定能量区,但其分布有较大差异,对流层低层的暖湿输送及辐合是不稳定能量积累的关键。发展阶段不稳定能量区分布于离冷涡中心较远的东南部;成熟期位于接近冷涡中心东南部;减弱期位于冷涡减弱形成的低压槽中。不同发展阶段不稳定能量与对流降水有不同的对应关系,冷涡发展期对流有效位能与较大的水汽通量是影响降水落区的主要因素;成熟期对流降水基本发生在对流有效位能区和925 hPa湿区的重叠区域;减弱期对流降水不但与对流有效位能、低层相对湿度有关,而且还取决于对流层低层辐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对流有效位能 降水落区
下载PDF
埃玛图微机制作及对流有效位能的计算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耀东 刘健文 +2 位作者 刘玉玲 张方友 吴宝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3-27,共5页
该文阐述了微机制作简化埃玛图的思路和方法,介绍了与对流密切相关的大气能量参数CIN、CAPE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两个实例,并对文中设计的大气能量计算方案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埃玛图 大气能量 CIN cape 对流 微机 有效位能
下载PDF
利用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陈英英 唐仁茂 +4 位作者 李德俊 向玉春 袁正腾 王慧娟 蔡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8-1156,共9页
利用FY-2D静止卫星、SWAN雷达产品和湖北随州CINRAD/SA雷达资料,结合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2011年7月26日湖北随州一次强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云团的生长中心与雷达反射率... 利用FY-2D静止卫星、SWAN雷达产品和湖北随州CINRAD/SA雷达资料,结合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2011年7月26日湖北随州一次强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云团的生长中心与雷达反射率因子大值区、云顶黑体亮温TBB低值区和陡变的温度梯度区相对应;云体的合并有助于对流云的发展和维持。单站雷达资料适用于局部回波的形态识别和动力场分析,在两次弓形回波过程个例中,第一次弓形回波产生了降雹,在发展强盛阶段,低层有弱回波区和较明显的入流缺口,出现速度模糊、风暴体倾斜的现象;而第二次则以强降水天气为主。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弓形回波过程有更多、更快的能量聚集和更丰沛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有利于冰雹的发生。FY-2D卫星反演的云顶温度和粒子有效半径之间的关系(T-Re)垂直分布显示,降雹的对流云中具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使得粒子有效半径增长缓慢,晶化温度低,没有明显的碰并增长带和降水(雨胚增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云 云顶黑体亮温 弓形回波 对流有效位能 T-Re分布
下载PDF
一次冷涡背景下强对流不稳定条件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李云静 张建春 +1 位作者 王捷纯 方纯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0-217,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在分析环流背景、探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选取不同的高度和温度,对比研究四种CAPE以及CAPE场与地面要素场的关系,对发生在辽宁沈阳的一次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不稳定条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在分析环流背景、探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选取不同的高度和温度,对比研究四种CAPE以及CAPE场与地面要素场的关系,对发生在辽宁沈阳的一次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不稳定条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水汽潜热是不稳定能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冷涡背景下低层暖湿平流、高层冷干平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累积,从而导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流温度CAPE可以反映午后发生强对流所必需的不稳定能量,对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不稳定条件 cape 冷涡
下载PDF
黔西南州冰雹时空分布及春夏冰雹环境条件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晓燕 罗松 杨玲 《暴雨灾害》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使用1961—2008年48年黔西南州8个县市气象站逐月冰雹日资料以及周边4个探空站资料,分析该州冰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冰雹天气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近48年来该州冰雹日数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其地区差异较大,大致是北多南少;全州一... 使用1961—2008年48年黔西南州8个县市气象站逐月冰雹日资料以及周边4个探空站资料,分析该州冰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冰雹天气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近48年来该州冰雹日数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其地区差异较大,大致是北多南少;全州一年12个月均有冰雹出现,春季冰雹日数最多,冬季次之,夏季再次之,秋季最少,4月冰雹最多,9月冰雹日数最少;该州年均冰雹日数与海拔高度呈较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34;通过对2004—2009年春夏冰雹天气发生前的CAPE值和垂直风切变分析发现,春季冰雹发生前,要求700hPa到200hPa垂直风切变达到0.002s-1以上,而对CAPE值要求不高,多在800J·kg-1以下;夏季冰雹发生前,一般要求CAPE值在700~2000J·kg-1之间,而垂直风切变大多在0.002s-1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时空分布 变差系数 cape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中国龙卷时空分布及其环境物理量特征 被引量:25
9
作者 冯佳玮 闵锦忠 庄潇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0-539,共10页
利用2004—2012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CFSR再分析资料,研究中国龙卷的时空分布以及三个龙卷频发区的环流背景场和环境物理量特征,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龙卷多发生于春夏季,午后傍晚较多,江苏和广东等平原地区出... 利用2004—2012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CFSR再分析资料,研究中国龙卷的时空分布以及三个龙卷频发区的环流背景场和环境物理量特征,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龙卷多发生于春夏季,午后傍晚较多,江苏和广东等平原地区出现龙卷概率最高。龙卷临近时,"江苏及其邻近地区"位于500 hPa槽前,850 h Pa上有西南急流,造成了较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在龙卷发生前地面对流有效位能均值达997.3 J/kg,0~1 km螺旋度均值达91 m^2/s^2,层结不稳定,动力抬升强;"东北地区"受深厚东北冷涡控制,整层水汽含量低,中低层比湿均值小于10 g/kg。通过比较环境物理量平均场的分布特征发现:螺旋度、垂直风切变、能量螺旋度指数和强龙卷参数对分析龙卷发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东北地区"对流有效位能和比湿均值远低于"江苏及其邻近地区"和"广东及其邻近地区",但高低空的温度直减率大、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强,该地区也会产生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环境参量 时空分布 对流有效位能 螺旋度
下载PDF
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梁俊平 张一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28-1340,共1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河南高、中、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地面存在温度和露点温度梯度及辐合线,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槽动力作用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而引起。(2)三次强对流天气对流层中下层有比较深厚的暖湿层结,热力和水汽条件充分,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干层,从而形成了低层暖湿、上层比较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大气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对流层中下层,对流有效位能非常大,配合一定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超级单体和飑线的发生和发展。综合来看,8月1日不稳定、水汽、垂直切变和动力条件最强,1 1日次之,7日相对较弱。强对流形成条件的强弱对对流系统的组织结构有一定影响。(3)雷达和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显示,强天气过程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单体回波结构,初始对流都在河南西南部和西部到山西南部的辐合线、干线附近生成,随后逐渐加强,形成多单体回波群(其中部分发展成为非典型超级单体)。成熟阶段,都发展成为线状对流系统,8月7日在河南北部形成由强对流单体组成的不连续的东北西南向线状对流回波,8月1和¨日在河南黄淮平原和华北平原高温高湿环境中形成了有组织的飑线。飑线东移过程中其前侧不断有暖湿空气辐合上升、后侧冷空气下沉辐散,互为对峙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相互作用是飑线得以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4)对流层中低层相对深厚的暖湿层结及其以上的干层是盛夏西南气流形势下河南强对流天气预报值得关注的内容,CAPE、△θ_(se(850-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气流 低层垂直风切变 高温高湿 对流有效位能 线状对流
下载PDF
中国典型区域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及其机制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邓德文 周筠珺 +2 位作者 赵鹏国 苏科学 刘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选取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的四川省、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利用2005—2010年地闪资料,研究了三个典型区域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三省地闪变化呈现不同的年际、月际及日际变化特征。地闪极性上,四川省西部高原及黑... 选取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的四川省、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利用2005—2010年地闪资料,研究了三个典型区域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三省地闪变化呈现不同的年际、月际及日际变化特征。地闪极性上,四川省西部高原及黑龙江省正地闪比例较四川省东部盆地和山东省高,这是由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雷暴云顶高度及南北方雷暴云电荷结构差异造成的。地面盛行风系与地形对雷电活动影响很大,迎风坡为雷电活动频发区域,且直接热力环流圈迎风坡地闪比例较间接热力环流圈高。雷电活动具有较大的区域性,其对气温及不稳定参量有较好的响应,雷暴过程中黑龙江省北部对流有效位能(CAPE)及对流抑制能量(CIN)远小于四川省东部及山东省中部,中层相对湿度及700 hPa相当位温四川省东部最大,山东省中部次之,黑龙江省北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活动 气候变化 cape LPCC 三圈环流
下载PDF
台风远外围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成因综合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黄忠 张东 +2 位作者 蔡安安 方一川 叶爱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1,I0002,共8页
为加深对台风外围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的认识,提高对华南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和预警的能力,利用广东中尺度天气监测网的多普勒雷达、自动站资料和NCAR/NCEP的再分析资料等对2004年8月发生在台风云娜外围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背景、... 为加深对台风外围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的认识,提高对华南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和预警的能力,利用广东中尺度天气监测网的多普勒雷达、自动站资料和NCAR/NCEP的再分析资料等对2004年8月发生在台风云娜外围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背景、水汽、CAPE、SI、WI、垂直速度和海风辐合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期受副热带高压和云娜外围下沉气流作用,地面连续高温,使低层大气内能不断积蓄;台风云娜向西北移动的过程中,华南上空的副热带高压和下沉气流减弱,在其外围弱低压槽、海风辐合和干线共同作用下触发了强对流;台风外围的稳定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强对流在台风外围螺旋云带末端的高温、不稳定和相对高湿舌发生;风指数WI用于华南地区雷雨大风预报比其它指数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外围 强对流 高温 海风 cape WI
下载PDF
环境与强对流(雹)云相互作用的个例模拟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秀明 钟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6-373,共8页
基于北京2005年5月31日雹云个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称shear)等环境因素演变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强对流云与局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长生命史的超级单体风暴需要shear和CAPE之间相... 基于北京2005年5月31日雹云个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称shear)等环境因素演变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强对流云与局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长生命史的超级单体风暴需要shear和CAPE之间相互配合,一般用理查逊数(Ri=CAPE/shear)表示。本文给出了个例中这种配合的具体表现:当对流有效位能达到1000 J.kg-1时,小的垂直风切变产生一般单体对流,对应Ri数>10,较强切变产生超级单体强对流,对应Ri数在1~5之间。环境影响对流形态,同时对流对局地环境也有明显影响:一般单体对流组成的飑线使其移动方向的局地环境shear增大,超级单体强对流随着其发展对环境shear的消耗明显,使得其周边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环境shear明显减小。强对流活动区域局地环境shear的减小和CAPE的降低相配合,使Ri数维持在1~5之间,有利于超级单体流型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云 cape 垂直风切变 理查孙数
下载PD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gene expressions might be oxidative stress targets in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被引量:13
14
作者 Salih Gencer Anil Cebeci Meliha Burcu Irmak-Yazicioglu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22-333,共12页
Oxidative stress is linked to increase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are important in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 We aim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accumulation ... Oxidative stress is linked to increase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are important in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 We aim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accumul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gastric cancer MKN-45 and 23132/87 cells following hydrogen peroxide (H202) exposure on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MMP-1, MMP-3, MMP-7, MMP-9, MMP-10, MMP- 1 1, MMP- 12, MMP-14, MMP- 15, MMP- 17, MMP-23, MMP-28, and β-catenin genes. Methods: The mRNA transcripts in the cells were determined by RT-PCR. Following H202 exposure,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viable cells was analyzed by 2',7'-dichlorofluorescein diaeetate (DCFH-DA). Caffeie acid phenethyl ester (CAPE) was used to eliminate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consequence of H2O2 exposure and its removal on the expressions of the genes were evaluat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Results: The expressions of MMP-1, MMP-7, MMP-14, MMP-15, MMP-17 and β-catenin in MKN-45 cells and only the expression of MMP-15 in 23132/87 cells were increased. Removal of the oxidative stress resulted in decrease in the expressions of MMP genes of which the expressions were increased after H202 exposure. β-catenin, a transcription factor for many genes including MMPs, also displayed decreased levels of expression in both of the cell lines following CAPE treatment. Conclusions: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remarkable link between the accumul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s of MMP genes in the gastric cancer cells and MMP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targets of therapy in gastric cancers due to its continuous exposure to oxidative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ve stress hydrogen peroxide (H20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expression eaffeicacid phenethyl ester cape
下载PDF
广西雷暴天气预报指标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梁维亮 屈梅芳 +1 位作者 赖珍权 翟丽萍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4年第3期15-19,57,共6页
利用2003-2012年的地面填图和探空资料,统计常用对流参数满足指定阈值条件时广西6个探空站出现雷暴天气的概率(简称"雷暴概率")。统计结果表明:整层比湿积分(IQ)、K指数(KI)和抬升指数(LI)与雷暴概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当IQ... 利用2003-2012年的地面填图和探空资料,统计常用对流参数满足指定阈值条件时广西6个探空站出现雷暴天气的概率(简称"雷暴概率")。统计结果表明:整层比湿积分(IQ)、K指数(KI)和抬升指数(LI)与雷暴概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当IQ、KI增大,或LI减小时,雷暴概率增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在0-200J·kg-1之间增长时雷暴概率迅速增大,但超过200J·kg-1后雷暴概率增大不明显。根据统计结果,选取IQ、KI和LI作为预报因子,CAPE作为消空因子,定义了一个适用于广西雷暴天气的经验预报指标。用2013年资料做试报检验,结果表明该指标对6小时内的雷暴天气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天气 IQ KI LI cape 经验预报指标
下载PDF
能量参数在中川机场雷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伟 高艳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1-797,共7页
我国目前的大气探空网,其时空观测密度尚不足以捕捉强对流天气信号。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发生在兰州中川机场的5次雷暴天气进行模拟,利用模拟结果并结合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雷暴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对流活动指数的变化,结果... 我国目前的大气探空网,其时空观测密度尚不足以捕捉强对流天气信号。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发生在兰州中川机场的5次雷暴天气进行模拟,利用模拟结果并结合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雷暴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对流活动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势能量(CAPE)和对流抑制能量(CIN)对中川机场雷暴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当CAPE>20 J.kg-1时就可能出现雷暴,>100 J.kg-1时雷暴较强;经过地面资料修正的CAPE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雷暴发生时间,描述雷暴发展过程中的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同时指出,使用数值模式预测雷暴时,积分时间不易过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川机场 雷暴 对流有效位势能量 对流抑制能量
下载PDF
对流有效位能预报能力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建春 王海霞 陶祖钰 《暴雨灾害》 2014年第3期290-296,共7页
利用每天4 次的NCEP 再分析资料和天津地区地面实测温度和露点资料,计算2001-2010 年5-9 月经过虚温订正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考察天津-般雷雨及雷雨大风发生前0~6 h 内的CAPE变化及其与雷雨和雷雨大风发生的关系.对4 000 多个样本... 利用每天4 次的NCEP 再分析资料和天津地区地面实测温度和露点资料,计算2001-2010 年5-9 月经过虚温订正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考察天津-般雷雨及雷雨大风发生前0~6 h 内的CAPE变化及其与雷雨和雷雨大风发生的关系.对4 000 多个样本的统计表明:-般雷雨发生前CAPE的平均值达1 455.2 J·kg^-1,比无雷雨的平均值大-倍以上;雷雨大风前CAPE 平均值高达2 500 J·kg^-1.显著性检验表明,CAPE 均值对于区分无雷雨、-般雷雨、雷雨大风的信度达99%.和沙氏指数的比较表明:对流有效位能在判别有无雷雨的能力上与沙氏指数相当,区分普通雷雨和雷雨大风天气的能力上超过沙氏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有效位能 雷雨 雷雨大风 预报阈值 显著性检验
下载PDF
Climatology of Lightning Activity in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Precipitation and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被引量:11
18
作者 Dong ZHENG Yijun ZHANG +2 位作者 Qing MENG Luwen CHEN Jianru D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65-376,共12页
This study examined lightning ac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ecipitation and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 in South China during 2001-12, based on data from the Guangdong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This study examined lightning ac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ecipitation and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 in South China during 2001-12, based on data from the Guangdong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satellite, and the ERA-Interim dataset. Two areas of high lightning density are identified: one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other to the north of Leizhou Peninsula. Large peak-current cloud-to-ground (LPCCG) lightning (〉75 kA) shows weaker land-offshore contrasts than total CG lightning, in which negative cloud-to-ground (NCG) lightning occurs more prominently than positive cloud-to-ground (PCG) lightning on land, While the frequency of total CG lightning shows a main peak in June and a second peak in August, the LPCCG lightning over land shows only a single peak in June. The ratio of positive LPCCG to total lightning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during February-April than during other times of the year. Diurnally, CG lightning over land shows only one peak in the afternoon, whereas CG lightning offshore shows morning and afternoon peaks. The rain yield per flash is on the order of 107-108 kg per flash across the analysis region,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opposite to that of lightning density. Our data show that lightning activity over land is more sensitive than that over offshore waters to CAP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ghtning activity and both precipitation and CAPE are associated with convection activity in the analys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LIGHTNING PRECIPITATION cape large peak current land-offshore contrast
下载PDF
玉溪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艾永智 杨传荣 李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91-1401,共11页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及T639数值模式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玉溪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与西南暖湿气流在云南...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及T639数值模式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玉溪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与西南暖湿气流在云南中北部交汇引发的,对流层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气旋式辐合中心等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其水汽主要源于孟加拉湾,水汽在低层集中和输送并在云南等地上空辐合,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中尺度强对流云带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及对流有效位能(CAPE)不连续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强对流云带发生、发展的位置和走向与前期地面辐合线基本一致,对流单体在CAPE不连续带大值区一侧容易加强和发展。综合分析地面流场和高分辨CAPE的分布,对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中尺度辐合线 高分辨率 cape
下载PDF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中三维理想地形上空对流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董继立 谈哲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309,共17页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情况下,气流经过三维地形可以形成不同性质的对流系统以及不同特征的地形流结构,其对流系统、地形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地形上空的对流触发、对流-地形流-重力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这些过程对于地形降水的性质、分...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情况下,气流经过三维地形可以形成不同性质的对流系统以及不同特征的地形流结构,其对流系统、地形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地形上空的对流触发、对流-地形流-重力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这些过程对于地形降水的性质、分布起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湿Fr数(Froude number),湿条件不稳定大气经过三维小尺度山地上空时其对流和地形流动存在4种不同的流域(flow regirnes):(1)下游传播对流模态;(2)上游传播和下游传播共存对流模态;(3)山峰附近准静止和下游传播共存对流模态;(4)下坡稳定和下游传播对流共存模态。地形上空对流系统主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机制形成:(1)地形直接的抬升或减速作用;(2)在地形流形成后,由于地形流本身特性(如上游分离、背风涡旋和下坡重力波破碎)触发。在较大的Fr数情况下,地形上空对流生成后反过来可以破坏上、下游的地形流结构,但对背风坡的重力波破碎影响较小。不同初始对流有效位能(CAPE)不仅可以影响对流系统的传播、发展,而且可以影响整体地形流性质。较低的初始CAPE有利于地形流的形成,此时对流对地形流结构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流场性质与低Fr数流域性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湿对流 重力波 地形流域 对流有效位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