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 被引量:53
1
作者 马庆株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23,61,共8页
藏语中亲眼见到的与不是亲眼见到的事情表示法不同,汉语中有类似现象,这都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有关,由此可以解释趋向动词“来/去”和含“来/去”的复合趋向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可以根据在“来/去”或者“X来/去”前动... 藏语中亲眼见到的与不是亲眼见到的事情表示法不同,汉语中有类似现象,这都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有关,由此可以解释趋向动词“来/去”和含“来/去”的复合趋向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可以根据在“来/去”或者“X来/去”前动词的分布情况找出动词的小类,发现它们各自的语义特征。凡是动作造成可见结果的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反之,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如果既可能见到结果,又可能见不到结果,那么在可能见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在可能见不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否可以看到或者感觉到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这个范畴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和主观方面的感知,可以说明汉语的理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动词 汉语动词 说话人 “去” 语言学 语义范畴语法 《现代汉语八百词》 是非问 马庆株
原文传递
固化的“用来”及其相关的句法格式 被引量:62
2
作者 储泽祥 曹跃香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30,共9页
本文认为,"毛巾用来洗脸"一类句子里的"用来"已经固化了.在"我用毛巾来洗脸"这样的句子里,"来"起连接"用毛巾"与"洗脸"的作用,"毛巾"话题化前移以后,格局发生变... 本文认为,"毛巾用来洗脸"一类句子里的"用来"已经固化了.在"我用毛巾来洗脸"这样的句子里,"来"起连接"用毛巾"与"洗脸"的作用,"毛巾"话题化前移以后,格局发生变化,即变成"毛巾我用[]来洗脸","来"连接的是"用"和"洗脸",由于长期、频繁地使用,"用"与"来"发生跨层结合,逐渐凝固成一个整体,作用和意义也趋向专门化,表示功用义,并抑制了"来"表示目的的作用.由"用来"标记的功用句在句法上也有相应的表现."是……的"结构套入"用来"功用句,使功用义变得主观化."把"字结构、"被"字结构与"用来"功用句的嵌套,使支配性、被支配性得到强调.文章还对固化的性质、作用、固化与语法化的区别做了简单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 句法格式 “是……的”结构 相关 “把”字结构 “被”字结构 “用” 毛巾 专门化 主观化 语法化 句子 连接 义变 强调
原文传递
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 被引量:54
3
作者 梁银峰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342,共10页
本文从"来"的初始语法化格式"V(+NP)+来"入手,详细探讨了"来"由实词演变为事态助词的过程,认为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在隋代已经正式确立,而不是现在学术界流行的说法——产生于唐五... 本文从"来"的初始语法化格式"V(+NP)+来"入手,详细探讨了"来"由实词演变为事态助词的过程,认为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在隋代已经正式确立,而不是现在学术界流行的说法——产生于唐五代。从最初的来源看,事态助词"来"是由连动式"V(+NP)+来"中的趋向动词"来"虚化而来的,体现了实词语法化进程的一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事态助词 语源 语法化理论
原文传递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月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年第3期36-44,共9页
本文谈三个问题:1.趋向补语“来”、“去”的立足点问题;2.趋向补语“来”、“去”表示的是动作的受事者或施事者的趋向;3.如何分辨句末的“来”、“去”是趋向补语还是连动句的第二个动词。
关键词 句子 趋向补语 立足点 说话人 趋向动词 连动句 受事者 表示 汉语
原文传递
焦点标记“来” 被引量:32
5
作者 鲁晓琨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30,共11页
本文所要探讨的“来”是“我来介绍一下”和“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中的“来”。笔者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应用焦点理论对上述两句中的“来”作出了统一的解释,证明“来”是句子的焦点标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焦点标记“是”和“来... 本文所要探讨的“来”是“我来介绍一下”和“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中的“来”。笔者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应用焦点理论对上述两句中的“来”作出了统一的解释,证明“来”是句子的焦点标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焦点标记“是”和“来”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是”和“来”的语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焦点 对比焦点 焦点标记 语用意义
原文传递
连动结构中的“来” 被引量:24
6
作者 辛承姬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3-58,共6页
关键词 连动结构 处所宾语 《围城》 钱钟书 趋向动词 语义特征 运动方式 行为动作 心理动词
下载PDF
汉语动相补语“来”、“去”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31
7
作者 梁银峰 《语言科学》 2005年第6期27-35,共9页
动相补语“来”、“去”位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它们的形成过程存在相似之处:(i)“来”和“去”引申出“以来、以后”的意思,这种意义的“来/去”经常跟在某些动词或状态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情状发生之后,接着发生另... 动相补语“来”、“去”位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它们的形成过程存在相似之处:(i)“来”和“去”引申出“以来、以后”的意思,这种意义的“来/去”经常跟在某些动词或状态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情状发生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可表示为“V来/去VP2”;(ii)在“V来/去VP2”的基础上,有些“V来/去”不需要后一分句也能打住,可以表示为“V来/去#”,这时“V来/去”的主要作用不是指明后面的谓词短语(VP2)所表达的事件开始发生的时间,而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或实现,从而发展为动相补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相补语
下载PDF
概数助词“来”和“多”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谊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80-84,共5页
对于概数助词“来”和“多”,目前学界看法很不一致。本文对“来”和“多”的分布情况加以考察,比较其分布和搭配的异同。从表义辖域看,“来”的义域可以上下延伸。从语用倾向看,“多”只能表示略多,“来”既可表示略少,也可表示... 对于概数助词“来”和“多”,目前学界看法很不一致。本文对“来”和“多”的分布情况加以考察,比较其分布和搭配的异同。从表义辖域看,“来”的义域可以上下延伸。从语用倾向看,“多”只能表示略多,“来”既可表示略少,也可表示略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语法 概数助词 表义辖域 语用倾向 "" "多" 分布 搭配
下载PDF
湖北公安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 被引量:28
9
作者 朱冠明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3-257,共5页
本文介绍了湖北公安方言(属西南官话)中几个特殊的语法现象,包括:语气词“来”、“V人子”式形容词、“把+O+V+它”式处置式,并从古代文献中找出这些语法现象的早期用例。
关键词 V人子 “把+O+V+它”式处置式 语法现象 方言 公安 湖北 西南官话 古代文献
原文传递
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辨证 被引量:30
10
作者 邢福义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讨论"十来(个)、三十来(碗)"之类表示概数的结构,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构造形式。一般认为,这类结构是"来"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边。本文指出,就数词而言,概数助词"来"只能出现在... 本文讨论"十来(个)、三十来(碗)"之类表示概数的结构,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构造形式。一般认为,这类结构是"来"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边。本文指出,就数词而言,概数助词"来"只能出现在段位数词(十、百、千等)后边,个位数词(一、三、九等)不能直接跟"来"构成概数结构;就数量词而言,只有由度量衡单位构成的数量词才能进入这一结构。第二部分,讨论含义状况。在表义上,对于本数来说,这类结构是表示"略多"、"略少"还是"左右",学界意见严重分歧。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认为最切合语言实际的概括是"左右"。现代汉语里肯定如此,近代汉语里应该也是如此。写作本文,强调一条原则:"事实终判"。即:以语言事实作为最终判定的权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数结构 构造形式 段位数词 表义状况 左右
原文传递
时间方位词“来”对事态助词“来”形成的影响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9
11
作者 梁银峰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4-59,共6页
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词“来”的语义和语法 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 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词“来”的语义和语法 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些语境中它也可以转化为事态助词“来”,这加速了事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事态助词
下载PDF
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来”“来了”“来来”“来嘅” 被引量:19
12
作者 史秀菊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山西晋语区活跃着一个句末助词"来",是兼表"过去时"与"已然态"的助词,且有成句作用。连用的句末助词"来嘅""来了"和"来来"分布在不同市县,其中"来了"和"来... 山西晋语区活跃着一个句末助词"来",是兼表"过去时"与"已然态"的助词,且有成句作用。连用的句末助词"来嘅""来了"和"来来"分布在不同市县,其中"来了"和"来来"中的后一音节"了"和"来"应是"了也"的合音形式,"来嘅"的"嘅"应是"去也"的合音形式。这种连用形式应是近代汉语句末助词"来"和"去也""了也"功能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事态助词
原文传递
汉语中的两种不及物动词与汉语第二语言习得 被引量:12
13
作者 袁博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1-101,共11页
不及物动词一般分为两类:纯不及物动词和假不及物动词.纯不及物动词表示自发的动作和动作的方式.假不及物动词表示状态变化等.英语和汉语在这两类不及物动词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句法差别.本文研究这些区别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句... 不及物动词一般分为两类:纯不及物动词和假不及物动词.纯不及物动词表示自发的动作和动作的方式.假不及物动词表示状态变化等.英语和汉语在这两类不及物动词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句法差别.本文研究这些区别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句法中是否有不同的体现.研究发现,不及物动词的区别习得得比较晚,且不以直线的形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不及物动词 第二语言习得 句法 "" "笑" 英语
原文传递
陕北、内蒙古晋语中“来”表商请语气的用法及其源流 被引量:21
14
作者 邢向东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7-396,479,共10页
陕北和内蒙古的晋语中,"来"可表请求、邀约、商量、提议等祈使语气,可以合称"商请语气"。主要句子格式有"NP+VP+去+来""NP+VP+来"。通过对神木、绥德、清涧、佳县、吴堡、内蒙古丰镇等晋语方言... 陕北和内蒙古的晋语中,"来"可表请求、邀约、商量、提议等祈使语气,可以合称"商请语气"。主要句子格式有"NP+VP+去+来""NP+VP+来"。通过对神木、绥德、清涧、佳县、吴堡、内蒙古丰镇等晋语方言中"来"的用法调查,发现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表现在共同的句式"VP去+来""咱们+VP+来",共同的副词"一搭、也"和介词短语"给咱"等,差异表现在是否有"你/我+VP+来"以及"来+我+VP"。近代汉语学界对"来"表祈使的用法做过考察,发现这种用法在东汉以后的汉译佛典中即已出现,此后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元代达到高峰。笔者穷尽搜检了几部元明口语文献,对这种用法的使用特点及其从元至清的变化作了考察,发现今晋语中"来"表商请的用法在继承元代口语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来"表商请用法的高频使用可以作为晋语与元代北方口语之间存在承续关系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商请 语气词 源流
原文传递
表示概数的“多”和“来”的全方位考察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德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0-16,共7页
“多”和“来”都能用来表示概数,前者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大,后者表示接近于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虽然“多”和“来”有共同的义域,但它们分布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即不是完全对应的。例如,我们可以... “多”和“来”都能用来表示概数,前者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大,后者表示接近于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虽然“多”和“来”有共同的义域,但它们分布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即不是完全对应的。例如,我们可以说“三十多斤”“三十来斤”,但是我们可以说“一斤多苹果”,而不能说“一斤来苹果”。搞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多”,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来”,不仅有利于认识汉语的语法现象,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工作。 关于“多”和“来”的分布情况,吕叔湘先生早在1957年就撰文作了专门研究,以后,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刘月华先生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也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其中吕叔湘先生的论述最为详细。吕先生在《数量词后的来、多、半》一文中,把“多”和“来”的分布情况归纳为以下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 量词 数词 全方位考察 概数 度量单位 名词 吕叔湘 公制单位
下载PDF
吴语中的“来”和“来”字结构 被引量:14
16
作者 钱乃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吴语中表示方位的“来”起源于动词,逐步应化为介词和语气助词,由介词“采”构成了4个“来”字结构,也能用作动词和介词,进而成为表示进行体和存续体的体动词,再虚化为语气动词。本文试用明清以来散见于各种小说、曲艺和传教士方... 吴语中表示方位的“来”起源于动词,逐步应化为介词和语气助词,由介词“采”构成了4个“来”字结构,也能用作动词和介词,进而成为表示进行体和存续体的体动词,再虚化为语气动词。本文试用明清以来散见于各种小说、曲艺和传教士方言著作中的吴语语料证明“来”和“来”字结构的这些语法功能以及它们的演受过程,着重说明吴语的进行体、存续体与普通话有关用法的异同,并列举了当代普遍流行于吴语各地的这类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语 字结构 功能 演变
下载PDF
“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丽彩 《广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155-156,共2页
趋向补语“来”、“去”和宾语的次序问题,前人已经作了很多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还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格式里趋向补语只能用“来”,有的格式里“来”、“去”都可以;为什么有的格式里“来”、“去”只能在... 趋向补语“来”、“去”和宾语的次序问题,前人已经作了很多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还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格式里趋向补语只能用“来”,有的格式里“来”、“去”都可以;为什么有的格式里“来”、“去”只能在宾语前,有的只能在宾语后,有的格式里前后都可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意义 “去”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助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树铮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9-50,共2页
北京话的“了、着、过”是使用非常频繁的动态助词(“了”还兼语气助词),但它们在各方言的用法却不很一致。本文讨论山东寿光方言中这几个助词的用法。 壹 寿光方言的“了” 北京话的“了”有两个。“了<sub>1</sub>”用... 北京话的“了、着、过”是使用非常频繁的动态助词(“了”还兼语气助词),但它们在各方言的用法却不很一致。本文讨论山东寿光方言中这几个助词的用法。 壹 寿光方言的“了” 北京话的“了”有两个。“了<sub>1</sub>”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了<sub>2</sub>”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参看《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4年。了<sub>1</sub>一般称为动态助词,了<sub>2</sub>一般称为语气助词(或称语气词)。北京话的“了<sub>1</sub>”,寿光方言读[(?)],写作“了”;北京话的“了<sub>2</sub>”,寿光方言读[],写作“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了” 方言 动态助词 语气助词 形容词 “着” 否定句 《现代汉语八百词》
原文传递
从来牟的释义谈中国栽培大麦起源问题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廷文 冯宗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本文根据古今文献对经典文字“来牟”的解释 ,参考羌、藏、汉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考古研究 ,论证了“来”是裸大麦青稞 ,“牟”是麦 ,来牟是青稞麦。我国羌、藏族地区在公元前 30 0 0年已栽培青稞。
关键词 裸大麦 青稞 起源 栽培大麦 “牟” 考证 民族文化
下载PDF
论六言诗的格律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亦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21,共9页
若论六言诗句的出现,时代颇为久远。刘勰认为六言七言“杂出诗骚”。现存诗集所能见到的六言诗,最早为东汉孔融的《六言三首》。三首诗均押微部韵(除“来”属之部),句句押韵。有人亦视为一首。这是六言古诗。此后三国魏的曹丕、嵇... 若论六言诗句的出现,时代颇为久远。刘勰认为六言七言“杂出诗骚”。现存诗集所能见到的六言诗,最早为东汉孔融的《六言三首》。三首诗均押微部韵(除“来”属之部),句句押韵。有人亦视为一首。这是六言古诗。此后三国魏的曹丕、嵇康,两晋的陆机,南北朝的王褒、庾信、陆琼等人的六言诗,均属古体。唐代六言诗也不多,宋洪迈:“予编唐人绝句,得七言七干五百首,五言二千五百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格律 六言诗 南北朝 七言 押韵 诗句 诗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