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4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84
1
作者 周永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7,共11页
信访制度是我国的一种历史产物,近10年来信访持续升温,信访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对此,信访部门官员和学者们提出强化信访与取消信访这两种针锋相对的改革思路。通过把信访潮放到整个社会中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信访潮的涌起是契约社会... 信访制度是我国的一种历史产物,近10年来信访持续升温,信访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对此,信访部门官员和学者们提出强化信访与取消信访这两种针锋相对的改革思路。通过把信访潮放到整个社会中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信访潮的涌起是契约社会的兴起与人治的纠纷解决机制的矛盾,强化信访将把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引向人治。目前强化信访制度是一个建立在错误的理论之上的错误的制度选择,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强化法院的功能,将信访机构还原为一个下情上达的信息传递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制度 纠纷解决机制 人治 法治
下载PDF
“公共利益”是什么?——社会功利主义的定义及其宪法上的局限性 被引量:181
2
作者 张千帆 《法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本文从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出发 ,论证社会功利主义为“公共利益”提供了最恰当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 ,“公共利益”就是全部私人利益之和 ,而法律的基本目标就是个人利益总和的最大化。尽管如此 ,“公共利益”仍然很难准确计算 ,因而在很... 本文从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出发 ,论证社会功利主义为“公共利益”提供了最恰当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 ,“公共利益”就是全部私人利益之和 ,而法律的基本目标就是个人利益总和的最大化。尽管如此 ,“公共利益”仍然很难准确计算 ,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例如土地征收和城市拆迁 ,政府计划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是通过制度决定的。由于代议制民主和功利主义具有天然联系 ,议会一般被认为是“公共利益”的最适当决定者。最后 ,议会代表的多数人利益可能和少数人权利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 ,议会权力及其所定义的“公共利益”必须通过宪政机制而受到限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利益 功利主义 民主 法治 宪政
下载PDF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现实路径 被引量:119
3
作者 刘剑文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25,共12页
税收法定原则与现代国家相伴而生,是民主法治理念在税收领域的体现,也因此成为税法上的"帝王原则"。该原则的核心在于控制和规范征税权,保护纳税人权利。过去,税收法定原则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足够尊重,呈现出税收法律供给不足... 税收法定原则与现代国家相伴而生,是民主法治理念在税收领域的体现,也因此成为税法上的"帝王原则"。该原则的核心在于控制和规范征税权,保护纳税人权利。过去,税收法定原则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足够尊重,呈现出税收法律供给不足、操作性不强、执行不严等问题。在本土语境下,应当澄清和走出广义的法律界定、保守的立法策略和改革的惟效率论等认识误区,将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作为推动改革发展和法治建设的突破口。落实路径应分三步走:一是从"无法"到"有法",在改革中全面加快税收法律化进程;二是从"有法"到"良法",提高立法质量,并在适当时机推动该原则入宪;三是从"良法"到"善治",将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全过程纳入法治框架,并在税收法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财政法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收法定原则 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 民主法治
原文传递
为全面法治重构政策与法律关系 被引量:78
4
作者 肖金明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40,共5页
长期以来,法学界大都将政策限定在政党政策意义上并探讨与法律的关系,对政策及其与法律的关系的法学认识总体上概括了政党政策与国家法律的相互关系,但也存在一些对政策现象的重大误读,将政策与法律割裂开来。重识和重构政策与法律的关... 长期以来,法学界大都将政策限定在政党政策意义上并探讨与法律的关系,对政策及其与法律的关系的法学认识总体上概括了政党政策与国家法律的相互关系,但也存在一些对政策现象的重大误读,将政策与法律割裂开来。重识和重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需要全面理解法治,在"善法良策"的价值取向上寻求政策与法律的一体性。既要防止政策对法治的反动,又要避免法律在与政策的分离甚至分立中走向僵化。正确理解和实践政策与法律的关系,需要区分实践层面上多元化的政策法律现象,既要关注政策向法律的适度转化,又要关注政策法建设和法律政策的作用,还要促进政策法治化尤其是公共政策过程化和程序化。毫无疑问,这对于全面理解法治和构建全面法治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法 法律政策 法治化
原文传递
行政权力运行与行政程序 被引量:38
5
作者 赵永行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7-80,共4页
从行政权力的运行特征、运行的态势看,必须有行政程序作为行政权力运行的安全装置。发挥行政程序的规范作用以及提高其权威性和约束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其纳入法治轨道。目前。
关键词 行政权力 运行 行政程序 法治
下载PDF
农村法治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56
6
作者 李昌麒 许明月 +2 位作者 卢代富 高宽众 鲁篱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34,共9页
本文的基本框架是在准备为中共中央第九次法制讲座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着重从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意义、国外农业和农村法治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以及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若干重要环节等三个方面... 本文的基本框架是在准备为中共中央第九次法制讲座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着重从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意义、国外农业和农村法治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以及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若干重要环节等三个方面,对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中国 法治建设 法制 社会稳定 农业 基础地位 产业化
下载PDF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被引量:65
7
作者 邓建华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67,共7页
加强"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面临乡村呈现空心化,乡村主体自治缺位,后备干部资源匮乏,乡村治理权威性减弱,法... 加强"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面临乡村呈现空心化,乡村主体自治缺位,后备干部资源匮乏,乡村治理权威性减弱,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法治保障不健全,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足以及乡土文化流失严重等困境。以自治为核心内容赋予乡村主体自治,以法治为根本保证夯实乡村法治理念,以德治为内在支撑营造乡村德治氛围,通过"三治合一"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加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乡村治理体系 综合治理
下载PDF
新时代“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 被引量:64
8
作者 张明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24,共8页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重构:自治、法治、德治的统一 被引量:50
9
作者 吴理财 杨刚 徐琴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4,共9页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迁,乡村治理结构和乡村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迁,乡村治理结构和乡村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维护乡村社会良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自治、法治、德治等三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分析其成效及限度的基础上,试图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重构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乡村治理 自治 法治 德治
下载PDF
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 被引量:45
10
作者 张中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7-244,共8页
人类关于法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在西方和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和实践及其与德治的关系表明,法治之法应有道德性,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社会控制模式
原文传递
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意蕴、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 被引量:48
11
作者 范逢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94,共9页
当前国家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集体无意识"的非理性和反理性因素导致无法完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构建"而发生国家治理的"现代性欠缺",由此引发各种危机。基于中国国情,推进国家治理的战略性演进,需要展... 当前国家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集体无意识"的非理性和反理性因素导致无法完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构建"而发生国家治理的"现代性欠缺",由此引发各种危机。基于中国国情,推进国家治理的战略性演进,需要展现国家治理的开放性与自主性。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基于法治、民主与科学的治理品质要求,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在实践中,需要在治理制度层面推进"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在治理结构层面推进"二元"到"三元"的转变,在治理机制层面实现"政府垄断"到"多元协同"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现代化 法治化
下载PDF
法治化:政府行为·财政行为·预算行为 被引量:31
12
作者 张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17,共7页
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分为个人、企业和政府三大类。只有三者的行为都受法律有效约束时 ,社会才处于法治状态。市场经济具有等价交换的内在要求 ,法治化既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佳手段 ,也是它的必然结果。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 ,市场... 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分为个人、企业和政府三大类。只有三者的行为都受法律有效约束时 ,社会才处于法治状态。市场经济具有等价交换的内在要求 ,法治化既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佳手段 ,也是它的必然结果。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 ,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由政府直接推动的 ,因此 ,政府行为的法治化对经济的市场化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财政法治化是政府行为法治化的着力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化 政府行为 财政行为 预算行为 依法治国 市场经济 经济市场化
下载PDF
善治与合法性 被引量:39
13
作者 姚大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5,共10页
按照传统的政治哲学,合法性是由民主政治或公平原则提供的。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合法性——善治。这种观点对传统的合法性理论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并非所有通过民主政治产生的政府都是完全合法的,因为它可能没有满足善治的要求;另一方面,... 按照传统的政治哲学,合法性是由民主政治或公平原则提供的。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合法性——善治。这种观点对传统的合法性理论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并非所有通过民主政治产生的政府都是完全合法的,因为它可能没有满足善治的要求;另一方面,不经民主政治产生的政府也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合法性,因为它满足了善治的要求。因此,一个政府是完全和充分合法的,既要获得人民的同意,也要满足善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治 民主 公平 合法性 法治
原文传递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努力建设法治中国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林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37-45,共9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到2049年整体建成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法治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深化法制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到2049年整体建成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法治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深化法制改革,制定建设法治中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事业的领导,坚持民主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公正,通过法治重构社会公平正义机制,不断加强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切实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全方位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法制改革 法治中国 反腐治权
下载PDF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3)目标: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被引量:38
15
作者 梁凤波 毛振明 +1 位作者 程天佑 陈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2-87,共6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的目标,这是一个现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耳熟能详、所有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努力去实现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困难重重,困难在于&q...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的目标,这是一个现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耳熟能详、所有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努力去实现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困难重重,困难在于"一小时锻炼"的三个组成都存在问题:(1)国家规定的体育课严重开设不足且体育课教学质量低下;(2)体育大课间的形式与内容的贫瘠导致的无力和低效;(3)传统的"班级体育活动"名存实亡。而其背后的根由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思想影响、依法治教的不严、体育教师的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校园运动安全的干扰和处理机制不力。要实现"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必须精准地逐一对上述诸多困难和阻力源进行分析,还要找到其动力源和应该进行的工作。为此,对"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问题与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校内一小时体育锻炼 素质教育 依法治教 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大课间
下载PDF
中国特色国家监察权的法治化建构策略——基于对监察“二法一例”法治化建构的系统性观察 被引量:38
16
作者 魏昌东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1-175,共15页
基于权能集成与功能再造而生成的国家监察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权的法治化,是"中国式"法治主义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基于权力结构功能性均衡与人权保护二元维度的考察,国家监察权法治化的... 基于权能集成与功能再造而生成的国家监察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权的法治化,是"中国式"法治主义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基于权力结构功能性均衡与人权保护二元维度的考察,国家监察权法治化的进展尚存在短板。基于优化权利保障、均衡权力结构、统一法秩序及正当程序的要求,亟待从留置措施、权力结构关系与监察调查程序三个方面提升监察权法治化的标准,通过渐进性的完善方案推进法治化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国家监察权 法治化 更新路向
原文传递
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 被引量:28
17
作者 任剑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4,共8页
本文依据马克思·韦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三种理想类型的划分 ,从两个方面解释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从政治哲学建构的角度看 ,中国传统政治是一种在伦理与道德之间确立其合法性根据的“德化的统治”的政治形态 ,主要表现为传... 本文依据马克思·韦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三种理想类型的划分 ,从两个方面解释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从政治哲学建构的角度看 ,中国传统政治是一种在伦理与道德之间确立其合法性根据的“德化的统治”的政治形态 ,主要表现为传统型统治 ;从政治运行状态看 ,中国传统政治则表现为将伦理榜样与政治权威合而为一的魅力型统治。循此分析 ,进一步论述了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类型的历史正当性和缺失 ,以及其与现代政治合法性的三个区别 ,指出从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伦理道德建构转变为中国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法理建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这一过程则是不可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 德化的统治 传统型统治 魅力型统治 法理型统治
下载PDF
非典突发事件冲击下的法治 被引量:28
18
作者 王晨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8,共8页
非典突发事件从新的角度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挑战。它不仅考验现行法律体系和政府体制,而且考验政府的法治观念。事实证明,只有法治才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紧急状态来临时,在正常状态下被遮蔽的法律制度中的缺陷可以... 非典突发事件从新的角度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挑战。它不仅考验现行法律体系和政府体制,而且考验政府的法治观念。事实证明,只有法治才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紧急状态来临时,在正常状态下被遮蔽的法律制度中的缺陷可以被暴露和发现,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并实现法治的跳跃性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紧急状态下立法的局限,把握适用紧急处置权的原则,及时对因紧急状态立法而出现的法律规范间的矛盾进行协调,健全相应的机制和制度,进一步完善法治。非典突发事件也集中揭示了我国宪政存在的问题。能否成功地应对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自觉地见微知著,从宪政角度认识问题,取决于能否制定和强化各种保证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法律机制和程序,从而推动我国宪政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紧急状态 紧急处置权 公共领域 依法行政 立法 法治 宪政
原文传递
反贫困法律问题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孟庆瑜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32,共9页
反贫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国贫困问题的产生有其法律制度性根源。反贫困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法律机制的介入。反贫困立法属特别立法 ,应以对农村特殊贫困群体的救济和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 ,以实... 反贫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国贫困问题的产生有其法律制度性根源。反贫困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法律机制的介入。反贫困立法属特别立法 ,应以对农村特殊贫困群体的救济和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 ,以实现权利义务在相关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反贫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问题 反贫困工作 立法 中国 法律制度
下载PDF
基于国家治理新动向的国家审计若干思考 被引量:36
20
作者 宋常 黄文炳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3,共7页
国家审计是为满足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家审计是为满足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推进与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国家治理诸多领域得到新发展,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家治理中全面、法治、改革、高质效、反腐、民本、高科技等七个新动向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工作的重大部署,深入探讨并提出强化政策执行跟踪审计、依法审计、绩效审计、反腐审计、民生审计等方面的建议,以便国家审计适应国家治理新动向,更好地发挥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国家治理 新动向 依法治国 深化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