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祸”恐惧与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楚形象 被引量:5
1
作者 葛桂录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5-98,共4页
英国历史学家皮尔逊抛出的“黄祸论”是建立在极端欧洲中心论和种族歧视基础之上的。萨克斯·罗默创造的傅满楚形象是20世纪初英国对华恐惧投射的产物,也是“黄祸论”在文学里最典型的体现。在他身上体现了英方对中国觉醒的忧虑,对... 英国历史学家皮尔逊抛出的“黄祸论”是建立在极端欧洲中心论和种族歧视基础之上的。萨克斯·罗默创造的傅满楚形象是20世纪初英国对华恐惧投射的产物,也是“黄祸论”在文学里最典型的体现。在他身上体现了英方对中国觉醒的忧虑,对科技知识向有色人种传播的恐惧和对于东方智慧将能够融合古今知识的不安。中国人就是这样被视为不可接受的他者,遭人仇视与谴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祸论 种族主义偏见 中国形象
下载PDF
“力”与“德”之辨:近代中国知识界对进化论的认识
2
作者 田甜 《近代史学刊》 2024年第2期139-150,M0007,共13页
甲午战后,进化论传入中国,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相契合,引发了中国知识界对追求国家富强之路的讨论。在西方文明等级论的影响下,中国知识界所追求的进化目标是文明和富强共进。一方面,西方的“文明”话语让国人认识到“强权即公理”,故... 甲午战后,进化论传入中国,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相契合,引发了中国知识界对追求国家富强之路的讨论。在西方文明等级论的影响下,中国知识界所追求的进化目标是文明和富强共进。一方面,西方的“文明”话语让国人认识到“强权即公理”,故大力宣传生存竞争和“鼓民力”等观点;另一方面,强权主义对中国的道德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知识界又从反思进化论和批判强权的视角,对“道德进化”进行探讨。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界结合西方的“黄祸论”思潮阐发对进化论的认识,从崇拜“黄种”英雄到破除“尚力”,从宣扬生存竞争到主张互助进化。至民国初年,知识界突破了“强权即公理”的西方文明观念,倡导一种与中国传统资源相结合的、具有人道主义的新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 强权主义 道德 “黄祸”
下载PDF
美国亚裔刻板印象:黄祸论到模范族裔 被引量:3
3
作者 邵怡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5-30,34,共7页
美国历史上的亚裔形象经历了从黄祸论到模范族裔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二者共同之处在于都只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出于自身利益对亚洲民族的主观界定。黄祸论滥觞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中,与当时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出一源;模范族裔神... 美国历史上的亚裔形象经历了从黄祸论到模范族裔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二者共同之处在于都只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出于自身利益对亚洲民族的主观界定。黄祸论滥觞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中,与当时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出一源;模范族裔神话离间了亚裔与其他族裔,束缚了亚裔的个性发展,认同族裔间的共享历史是瓦解这一虚假光环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亚裔 刻板印象 黄祸论 模范族裔
下载PDF
“黄祸论”与日俄战争期间的日本外交——以人种意识为视点 被引量:3
4
作者 许赛锋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7,共6页
三国干涉与"黄祸论"曾一度加重了日本的人种意识忧虑。当日俄战争临近,面对再度喧嚣的"黄祸论",为避免引起列强的猜疑与干涉,日本极力在舆论和外交上消除"黄祸"的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像对俄军事活动中... 三国干涉与"黄祸论"曾一度加重了日本的人种意识忧虑。当日俄战争临近,面对再度喧嚣的"黄祸论",为避免引起列强的猜疑与干涉,日本极力在舆论和外交上消除"黄祸"的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像对俄军事活动中利用人种意识为其服务那样,继续通过宣扬"同种联合"论调对中国进行接近与渗透,无疑有利于其扩大和独霸在东亚的利益。日本这种针对东西方时呈现出的两面性人种意识,在随后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多次体现,成为其战败前实用主义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祸论 日俄战争 人种意识 日本外交
下载PDF
杰克·伦敦笔下的中国 被引量:2
5
作者 曾令富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6-59,共4页
以批判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而赢得中国读者喜爱的杰克.伦敦,也发表过不少描写中国和华人的作品,丑化华人形象,宣扬"白人至上"论和"黄祸"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揭示杰克.伦敦笔下的... 以批判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而赢得中国读者喜爱的杰克.伦敦,也发表过不少描写中国和华人的作品,丑化华人形象,宣扬"白人至上"论和"黄祸"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揭示杰克.伦敦笔下的中国形象所透露的种族主义思想,进而探索他这类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及其恶劣影响,以期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了解以及对作家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克·伦敦 华人形象 种族主义 “黄祸”论
下载PDF
《东方杂志》中“黄祸论”述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陶海洋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12,共12页
"黄祸论"是西方列强以种族主义诬蔑东方社会的一种侵略理论,日俄战争爆发以后,《东方杂志》有很多文章涉及或专门述评了"黄祸论"。这些文章彰显了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苦难历史,体现了时人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满,... "黄祸论"是西方列强以种族主义诬蔑东方社会的一种侵略理论,日俄战争爆发以后,《东方杂志》有很多文章涉及或专门述评了"黄祸论"。这些文章彰显了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苦难历史,体现了时人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满,并呼吁中国实行宪政改革。一战爆发后,因日本不断扩大在华特权,国人开始揭露日本的侵略本相,并更多认识"黄祸论"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杂志》 黄祸论 宪政 侵略
下载PDF
杰克·伦敦太平洋作品中的麻风病书写与中国想象
7
作者 谭晓亮 赵祥凤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0-56,共7页
夏威夷是杰克·伦敦中后期创作中的重要地理场域。夏威夷书写相当程度上是伦敦地缘意识形态的真情流露。伦敦的麻风病书写不仅展示土著的腌臜破败,还隐伏着政治隐喻——麻风病被指责为“中国疾病”。尽管伦敦有意痛斥白人在夏威夷... 夏威夷是杰克·伦敦中后期创作中的重要地理场域。夏威夷书写相当程度上是伦敦地缘意识形态的真情流露。伦敦的麻风病书写不仅展示土著的腌臜破败,还隐伏着政治隐喻——麻风病被指责为“中国疾病”。尽管伦敦有意痛斥白人在夏威夷的非正义行为,却在无意识中迎合了殖民者的民族偏见。此外,日俄战争时期,作为战地记者的伦敦多次在文学作品中透露强烈的仇华情绪,其间的中国书写既想象式地塑造华人麻木不仁、安土重迁的负面形象,又不遗余力地渲染“黄祸”思想。伦敦的麻风病书写和中国想象与西方的主体性权威形成了互文性耦合关系,目的是为联邦政府攫取亚太地区的政治利益提供合法性辩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克·伦敦 太平洋作品 麻风病书写 中国想象 黄祸
下载PDF
索洛维约夫与俄罗斯汉学
8
作者 张冰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1期72-76,共5页
作为俄国"白银时代"人文思想界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弗·谢·索洛维约夫也写过汉学方面的文章,却很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其文章看,索洛维约夫对我国先秦诸子中的孔老学说,也有一定的深度认识。但在俄罗斯汉学界,索... 作为俄国"白银时代"人文思想界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弗·谢·索洛维约夫也写过汉学方面的文章,却很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其文章看,索洛维约夫对我国先秦诸子中的孔老学说,也有一定的深度认识。但在俄罗斯汉学界,索洛维约夫却又是"黄祸"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尽管他所说的"黄祸",实际上是指一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与后来人所谓的"黄祸"意思截然不同。毫无疑问,索洛维约夫的汉学思想是当今治汉学者不可轻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洛维约夫 孔老哲学 “黄祸” 汉学
原文传递
《蝴蝶君》对华裔美国人刻板印象的体现和颠覆
9
作者 张旭慧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4-76,共3页
西方人认为东方的男子不是凶狠的傅满洲便是懦弱的陈查理;东方的女子要么是恶魔般的龙女,要么则是乖巧的娃娃;蝴蝶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而爱情的主角通常也是一男一女。黄哲伦通过《蝴蝶君》讲述的爱情故事对上述三类刻板印象进行了展现和... 西方人认为东方的男子不是凶狠的傅满洲便是懦弱的陈查理;东方的女子要么是恶魔般的龙女,要么则是乖巧的娃娃;蝴蝶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而爱情的主角通常也是一男一女。黄哲伦通过《蝴蝶君》讲述的爱情故事对上述三类刻板印象进行了展现和颠覆,意在表明东方和西方只有沟通才能相互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蝴蝶君 黄祸论 模范族裔神话 蝴蝶夫人情结
下载PDF
清末新小说中的“黄祸”论评析
10
作者 郑丽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0-34,共5页
"庚子事变"后,源起于蒙古大军西征欧洲所引发的"黄祸"论沉渣泛起。清末新小说以其文学想象与虚构所做出的反应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借鉴日本模式以求新变乃是一种政治策略,民族国家意识成为政治格局考量的根本... "庚子事变"后,源起于蒙古大军西征欧洲所引发的"黄祸"论沉渣泛起。清末新小说以其文学想象与虚构所做出的反应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借鉴日本模式以求新变乃是一种政治策略,民族国家意识成为政治格局考量的根本底色,"醒狮"成为极具民族-文化特质的精神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小说 "黄祸" 民族国家
下载PDF
1920年代旅苏华侨的悲惨遭遇及其原因
11
作者 谢清明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第2期51-59,共9页
1920年代,苏联国家新立,财政经济极其困难。掠夺华侨财产成为苏联地方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手段包括以莫须有的罪名诈取华侨财产、发行毫无价值之公债、征收苛捐杂税以及使用各种行政手段直接没收财产。旅俄华侨受虐... 1920年代,苏联国家新立,财政经济极其困难。掠夺华侨财产成为苏联地方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手段包括以莫须有的罪名诈取华侨财产、发行毫无价值之公债、征收苛捐杂税以及使用各种行政手段直接没收财产。旅俄华侨受虐待的主要原因包括俄国社会传统的"黄祸"思维的影响、苏联政府处理涉侨事务的新思维以及旅苏侨界根深蒂固的矛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旅苏侨界被苏联政府"以华制华"的策略所压制,逐渐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华侨 财产 “黄祸”
下载PDF
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论20世纪初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6,共7页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不是对中国现实的客观描写,而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参与到西方文化的自我肯定、自我建构和自我超越中。即使是到了全球化、地球村逐步实现的20世纪初,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仍然是在可爱与可憎、天堂...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不是对中国现实的客观描写,而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参与到西方文化的自我肯定、自我建构和自我超越中。即使是到了全球化、地球村逐步实现的20世纪初,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仍然是在可爱与可憎、天堂与地狱的两极间摇摆。具体地说来,英国人由于其深厚的人文传统,关注中国形象所承载的"东方救赎"的主题;法国人对于异国情调和浪漫的追求使得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体现出浓郁的"新异国风味";而美国人则出于其自身利益,时而把中国人视为"黄祸的化身",时而又视其为"崛起的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东方救赎 新异国风味 “黄祸”
下载PDF
“黄祸”论的本源、本质及其最新霸权“变种”:“中国威胁”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史的主流及其法理原则的视角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6,共27页
近10年来,面对中国逐渐和平崛起的现实,美国某些政客、军人和学者时起时伏地、起劲地鼓吹"中国威胁"论。这种理论似乎言之凿凿,颇有"创新",实则以史为鉴,透过历史的"照妖镜",就不难看出它只不过是19世纪... 近10年来,面对中国逐渐和平崛起的现实,美国某些政客、军人和学者时起时伏地、起劲地鼓吹"中国威胁"论。这种理论似乎言之凿凿,颇有"创新",实则以史为鉴,透过历史的"照妖镜",就不难看出它只不过是19世纪中后期一度甚嚣尘上的俄国沙皇版"黄祸"论和德国皇帝版"黄祸"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最新变种,它们之间的DNA是一脉相承的;其对中国数千年来对外交往史实主流的歪曲,其危言耸听和蛊惑人心,为反华、侵华活动进行精神动员和舆论准备的"政治骗术",也是如出一辙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压迫、掠夺的痛苦经历表明,"黄祸"论——"中国威胁"论在本质上从来就是一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口号;同时,中国数千年来对外经济交往的史实及其中蕴含的法理原则也表明,"黄祸"论——"中国威胁"论是严重背离历史真实的。因此,善良的人们切勿对"黄祸"论——"中国威胁"论的实践后果掉以轻心,否则就会出现"居安而不思危"或"居危而不知危"的后果;切勿为美国霸权主义者"火中取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祸”论 最新霸权“变种” “中国威胁”论 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史的主流 法理原则
下载PDF
“一个军事民族”:杰克·伦敦日俄战争书写与帝国焦虑
14
作者 谭晓亮 赵祥凤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68-173,共6页
杰克·伦敦以日俄战争为背景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中,有关日本新闻审查、武士道规训和“黄祸”问题频频出镜。结合近代日本国家主义、美国主流意识以及同时期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格局不难发现,杰克·伦敦的战争书写与美国的地缘政... 杰克·伦敦以日俄战争为背景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中,有关日本新闻审查、武士道规训和“黄祸”问题频频出镜。结合近代日本国家主义、美国主流意识以及同时期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格局不难发现,杰克·伦敦的战争书写与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桴鼓相应。这也为探绎伦敦启示录般的预言——日本是“一个军事民族”提供了重要线索。事实上,伦敦频频告诫国人警惕日本“军事黄祸”,一方面,折射出俄国在战争中的失利引发西方白人普遍的焦虑心理;另一方面,则体认出杰克·伦敦对战后日本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和太平洋地区国际格局演变的准确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俄战争 军事黄祸 新闻审查 战争书写 焦虑心理
下载PDF
从多元历史视野宏观中国现代化问题:蒙古西征与人类文明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启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2,共20页
文章分析马克.尔文对于有关近代和近代早期中国现代化困难的各种理论的批驳,并指出11-12世纪以还中国人口的增长是中国本土"早期现代化/本土性的现代化"发展放缓的一个基本因素。与此同样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是第13-14世纪蒙... 文章分析马克.尔文对于有关近代和近代早期中国现代化困难的各种理论的批驳,并指出11-12世纪以还中国人口的增长是中国本土"早期现代化/本土性的现代化"发展放缓的一个基本因素。与此同样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是第13-14世纪蒙元政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冲击,引致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精英"(儒生/士人)的领导阶层建构的整体结构性变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儒学思想文化道义精神的变异与消沉,对明清政治、经济、道德和知识/文化的影响。文章比较分析(1)蒙古征服对中东地区阿拉伯-穆斯林人带来的冲击,(2)蒙古汗国对中世纪西欧(和日本)带来的恩惠,和(3)蒙古的征服和统治对以基辅和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地区不同的影响;以推论蒙古征服对在第10-15世纪处在早期近代化初阶(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萌芽)时期的中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西征 宋代抗元 阿拉伯人势力 伊斯兰文明 蒙元政权 黄祸与黄福 中世纪基督教 基辅和莫斯科 中国早期现代化
下载PDF
清末中国报刊对“黄祸”论的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福惠 《孝感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5-41,共7页
对于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喧嚣一时的“黄祸”论 ,中国有近 1 0种报刊作出过反应 ,一是译载过外国的有关文章 ,二是发表了若干辩驳和表达联想、感受的作品。由于译作者们受到认识水平和政治立场的限制 ,前者虽是客观译介 ,但... 对于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喧嚣一时的“黄祸”论 ,中国有近 1 0种报刊作出过反应 ,一是译载过外国的有关文章 ,二是发表了若干辩驳和表达联想、感受的作品。由于译作者们受到认识水平和政治立场的限制 ,前者虽是客观译介 ,但使人难窥全貌 ;后者近于人云亦云 ,未能根据事理详加批驳 ,在因中外关系而联系到内政时 ,还表达了若干错误见解 ,与孙中山先生对“黄祸”论的回应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报刊 “黄祸”论 反应 认识水平 政治立场 侵略扩张 清朝未期
下载PDF
“黄祸论”与日中两国的民族主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福惠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9-146,共8页
"黄祸论"是西方用以向同种示警,并对日本和中国进行诬蔑、丑诋与寻衅的核心话语之一。其说利用"历史记忆"掩饰自利的现实目的,对自己在东亚地区的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予以合理化,反诬自卫者和潜在的竞争者为"祸... "黄祸论"是西方用以向同种示警,并对日本和中国进行诬蔑、丑诋与寻衅的核心话语之一。其说利用"历史记忆"掩饰自利的现实目的,对自己在东亚地区的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予以合理化,反诬自卫者和潜在的竞争者为"祸"。"黄祸论"泛滥之际,适逢近代日本和中国的民族主义高涨,因而两者如同水火交激。日本的民族主义者或者嫁祸于人,或者宣扬"日本人种优越论"、"万世一系"的"国体优越论",以及皇国主义和泛亚洲主义,从种族、国体、文化精神等方面形成了自我优胜的想象,终于走上了自我膨胀、对外侵略的道路,既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也使自己遭受巨大挫折;而中国的民族主义或者强调"救亡"、"自卫"与"自省",或者强调中国固有文明的理性精神,在批驳"黄祸论"的同时,仍然坚持人道、正义和人类和谐的理想。在"黄祸论"刺激下的两种民族主义,带来了不同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祸论” 日本 中国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国际关系视野下的“黄祸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旭红 蒋涛涌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4-57,共4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祸论”,实际上是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及瓜分中国而推行的一种“合纵联横”式的外交策略。列强鼓吹这一谬论的目的,或想缓解彼此关系,或想挑拨敌对国与他国之间的关系、恶化敌对国国际环境。为此,列强在“妖魔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祸论”,实际上是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及瓜分中国而推行的一种“合纵联横”式的外交策略。列强鼓吹这一谬论的目的,或想缓解彼此关系,或想挑拨敌对国与他国之间的关系、恶化敌对国国际环境。为此,列强在“妖魔化”中国为“黄祸”的同时,甚至也相互攻击对方为“黄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祸论 国际关系 策略
下载PDF
“黄祸论”:一个帝国主义的政治修辞
19
作者 孙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9-18,F0003,共11页
“黄祸论”是19~20世纪之交出现的帝国主义政治话语,是西方列强对自身基于强权得到的利益有可能丧失的恐惧的表征。本文梳理了这一政治话语的产生及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意味,考察了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在陈述“黄祸论”时不同于资本主义... “黄祸论”是19~20世纪之交出现的帝国主义政治话语,是西方列强对自身基于强权得到的利益有可能丧失的恐惧的表征。本文梳理了这一政治话语的产生及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意味,考察了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在陈述“黄祸论”时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逻辑,最后概观了中国舆论和知识人对“黄祸论”的批判,指出“黄祸论”不过是帝国主义之间博弈的修辞,与中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祸论 威廉二世 巴枯宁 孙中山
下载PDF
历史语义学与跨文化图像:域外“黄祸”漫画的缘起(1895-1905)
20
作者 宋宪程 《媒介批评》 2023年第1期351-373,共23页
历史语义学在国际学界已备受推崇和借鉴,但现有研究还较少把图像文献纳入历史语义学视野,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黄祸”是一个处于东亚“鞍型期”的“历史基本概念”。在欧美,围绕这一概念产生了诸多漫画,它们在生产、传播及接受上... 历史语义学在国际学界已备受推崇和借鉴,但现有研究还较少把图像文献纳入历史语义学视野,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黄祸”是一个处于东亚“鞍型期”的“历史基本概念”。在欧美,围绕这一概念产生了诸多漫画,它们在生产、传播及接受上都颇为广泛。缘起于1895—1905年的“黄祸”漫画基本具备了后世“黄祸”视觉呈现的基本语义和模式,具体体现在宗教与国族的历史语义、价值与关系的图像症候、经济与反帝的真假讽刺等方面。总览“黄祸”漫画,可以发现潜藏的二元对立与语义关联的图像模式,以及其中善与恶、正面与负面的语义对立。总之,图像与历史语义学的结合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义学 跨文化 “黄祸”漫画 东亚形象 民族心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