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叙述方式的转换与小说翻译效果——以《水浒传》第47回三个译文为例 |
王克友
任东升
|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3
|
|
2
|
论《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艺术特色 |
张朝阳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06 |
7
|
|
3
|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
李时人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4
|
《水浒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 |
董阳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6
|
|
5
|
论“替天行道”——《水浒传》的思想倾向新探(一) |
雷会生
李克臣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9
|
|
6
|
关于《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方法的思考 |
王丽娟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9
|
|
7
|
怎样看待《水浒传》中的暴力行为 |
王前程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5
|
|
8
|
用接受美学读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
龙协涛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9
|
男权视野下的《水浒传》女性形象 |
李秋晨
|
《菏泽学院学报》
|
2009 |
6
|
|
10
|
施耐庵和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 |
李永祜
|
《菏泽学院学报》
|
2011 |
5
|
|
11
|
从施彦端的“仕途”论《水浒传》的作者 |
马成生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5
|
|
12
|
中晚明之交文学新探 |
孙康宜
张健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3
|
造反与招安的表面矛盾及宋江的心路历程 |
尤海燕
|
《菏泽学院学报》
|
2007 |
5
|
|
14
|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新证 |
浦玉生
|
《菏泽学院学报》
|
2011 |
5
|
|
15
|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
薛文秀
|
《菏泽学院学报》
|
2016 |
4
|
|
16
|
宋江“忠”、“义”思想的矛盾性与历史局限性 |
杨彭荔
|
《榆林学院学报》
|
2006 |
3
|
|
17
|
《水浒传》“灵官殿”小考——兼及《水浒传》成书时间问题 |
王平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4
|
|
18
|
曲亭马琴对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的接受与批判 |
勾艳军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9
|
梁山好汉绰号中的文化蕴含 |
石麟
|
《菏泽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0
|
萧让与《水浒传》中的书法描写 |
王双腾
|
《菏泽学院学报》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