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马迁班固生态观试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子今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83-89,共7页
作为史学大家 ,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记述都保留了若干生态史的信息。对于灾异史的记录和灾异的理解 ,马班也各有见解。通过对《史》《汉》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到作者学术个性的差异。班固对于灾异的理解与司马迁自然主义的倾向不... 作为史学大家 ,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记述都保留了若干生态史的信息。对于灾异史的记录和灾异的理解 ,马班也各有见解。通过对《史》《汉》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到作者学术个性的差异。班固对于灾异的理解与司马迁自然主义的倾向不同 ,多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在关注生态和经济的关系以及生态和民俗的关系时 ,司马迁比较重视前者 ,而班固似乎更为重视后者。班固对民俗的关注 ,似乎是从强化政治管理的动机出发的。有关西汉生态保护意识的资料 ,《汉书》所提供的要更多一些。但是以考古资料对证 ,重要资料也并不是没有遗漏。历来学者进行马班的比较 ,或“甲班而乙马” ,或“劣固而优迁” ,近数十年则后一种意见明显占上风。其实就生态观念的比较而言 ,或许可以得出“马班二史互有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班固 生态观 《史记》 《汉书》 自然主义 生态保护意识 史学
下载PDF
政治与学术之间的汉代章句学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荣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9,共7页
在汉代,章句学兼具政治和学术双重属性。作为政治活动,章句学的出现与儒术的兴起相伴,并得到了汉朝政府的大力支持,章句学的主体内容是儒家经典,主要作者是经师和博士;作为学术活动,章句学既包含文字训诂,也包括义理阐释,并由义理阐释... 在汉代,章句学兼具政治和学术双重属性。作为政治活动,章句学的出现与儒术的兴起相伴,并得到了汉朝政府的大力支持,章句学的主体内容是儒家经典,主要作者是经师和博士;作为学术活动,章句学既包含文字训诂,也包括义理阐释,并由义理阐释而滋生出强烈的学术派性。汉代章句在风格上也几经变迁。在繁盛期,章句的义理诠释部分十分臃肿;到了后期,章句逐渐复归于简约的风格。章句风格的转变与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的转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章句学 中国学术史 汉代经学 解释学
下载PDF
试论《盂兰盆经疏》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3
作者 王荟媛 李铭敬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4-112,158,共10页
《盂兰盆经》在东亚地区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自其传世后,历朝高僧大德撰述《盂兰盆经》注疏甚多,其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其中,唐代圭峰宗密禅师所造《盂兰盆经疏》影响尤为深远。该疏在平安时代末期文献《注好选》中已有引用痕迹,传入... 《盂兰盆经》在东亚地区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自其传世后,历朝高僧大德撰述《盂兰盆经》注疏甚多,其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其中,唐代圭峰宗密禅师所造《盂兰盆经疏》影响尤为深远。该疏在平安时代末期文献《注好选》中已有引用痕迹,传入日本时间当在此之前。镰仓时代,日本派遣僧人赴中国留学,律僧俊芿和禅僧圆尔辨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二人都携带大批中国典籍返回日本,其中就包括《盂兰盆经疏》的注释书--宋代灵芝元照所撰的《盂兰盆经疏新记》。此后,以记通疏,日本僧人开始借助新记理解疏文,客观上促进了《盂兰盆经疏》的出版与传播。该疏亦对日本中世和近世时期的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内容频繁为说话文学、唱导文学、佛经注疏和假名草子所征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汉籍传播 日本 宗密 《盂兰盆经疏》 《盂兰盆经疏新记》
原文传递
先秦儒家道论与汉代经学的兴起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祥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91,共5页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了经书的真理性。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道论 ,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和“微言大义”的经学解释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汉代经学 道论 认识论 经学解释学
下载PDF
禅境与佛性:汉藏古典园林审美精神比较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祝后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1,共4页
汉族园林审美精神内核在于禅心,而藏族林卡审美精神是执着于佛性境界。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族和藏族古典园林审美精神的差异性,系统分析内隐于园林审美精神中的民族性因素,挖掘出汉藏族园林艺术风貌异质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审美精神 藏式林卡 汉族古典园林 禅境 佛性
下载PDF
赵明诚所记《汉石经遗字》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虞万里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52-56,共5页
熹平石经为统一汉代经师家法文本歧异而刊刻,却因战乱和迁徙而毁弃、沉埋,范晔《后汉书》混淆汉熹平石经和魏三体石经,使字体、经数含混难知。唐宋不断有残石出土,宋代士大夫多据范书立论,越说越乱。唯赵明诚目验残石,详考文献,得出熹... 熹平石经为统一汉代经师家法文本歧异而刊刻,却因战乱和迁徙而毁弃、沉埋,范晔《后汉书》混淆汉熹平石经和魏三体石经,使字体、经数含混难知。唐宋不断有残石出土,宋代士大夫多据范书立论,越说越乱。唯赵明诚目验残石,详考文献,得出熹平石经刊刻不止六经;蔡邕所书为八分隶书,三体石经是曹魏所刊。更详校残石文字,揭示《鲁诗》与《毛诗》篇次不同,八百年后,罗振玉利用新出残石证实赵说,使我们能够真切看到汉代经师歧异文本的真实内涵,进一步认识汉代今古文的差异。赵明诚揭示汉石经"篇次不同"之说,不仅是石经研究更是经学研究史上值得表彰的一个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明诚 汉石经 魏石经 《鲁诗》 篇次异同
下载PDF
《五經文字》引石經輯考——兼論漢魏石經在唐代的接受
7
作者 顧永新 《岭南学报》 2021年第2期97-117,共21页
漢魏石經至隋唐時期已十不存一,但拓本傳承有緒,藏於祕府,“相承以爲七經正字”。唐代祕書省校書郎和正字專司“正定文字”,其中大篆和八分即源出石經(古文當亦如是),國子監書學博士的專業亦有“石經三體”。作爲正字運動的重要成果之一... 漢魏石經至隋唐時期已十不存一,但拓本傳承有緒,藏於祕府,“相承以爲七經正字”。唐代祕書省校書郎和正字專司“正定文字”,其中大篆和八分即源出石經(古文當亦如是),國子監書學博士的專業亦有“石經三體”。作爲正字運動的重要成果之一,大曆中張參所編《五經文字》直接援引漢石經(間及魏石經隸書)作爲字頭和部首字形的重要來源之一,後在開成中與九經三傳一道雕鐫上石。這樣,唐石經之中反映了漢魏石經文字形體的部分信息。本文悉數輯出《五經文字》明確稱引石經字頭和部首字形,並略取漢魏石經殘字可與其相對應者比較互證。本文所輯石經字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充已知漢魏石經的數量,豐富有關漢字隸楷演變細節的認知,對於石經和文字學研究也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石經 魏石經 張參 《五經文字》 輯佚
下载PDF
略论清人研究两汉经学传承的基本成就
8
作者 王正一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0-92,共3页
两汉时期作为我国经学的极盛时期,历代学者均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就两汉时期经学传承特点这一课题之研究,经历代学者到清代而达顶峰。其代表性的著作《授经图》、《经义考》、《传经表》和《两汉三国学案》,在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两汉时期作为我国经学的极盛时期,历代学者均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就两汉时期经学传承特点这一课题之研究,经历代学者到清代而达顶峰。其代表性的著作《授经图》、《经义考》、《传经表》和《两汉三国学案》,在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体现了清代学者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经学传承 《授经图》 《经义考》 《传经表》 《两汉三国学案》
下载PDF
徐复观的经学史研究
9
作者 邵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25-33,共9页
经学史研究是徐复观晚年学术特为用力之处。从对经学史研究的对象、内涵、价值的界定开始,徐复观对先秦经学的形成、《春秋》三传等问题的看法上都显现出古文经学的倾向,对西汉经学的传承及其价值提出表彰。虽然徐复观经学史研究中的某... 经学史研究是徐复观晚年学术特为用力之处。从对经学史研究的对象、内涵、价值的界定开始,徐复观对先秦经学的形成、《春秋》三传等问题的看法上都显现出古文经学的倾向,对西汉经学的传承及其价值提出表彰。虽然徐复观经学史研究中的某些论断未免有所不周,其中必有未竟之处,但他学术上闪光之论析、学术问题意识之敏锐和推动思考路径之转向,为经学史的书写提供了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性” 西汉经学 《春秋》
下载PDF
经学与汉赋的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涛 《殷都学刊》 2000年第1期62-69,共8页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官方学术和统治思想,辞赋则成为一代文学正宗,成为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有着一种不解之缘。汉赋的来源、创作主旨、思想内容和发展进程都闪动着经学的影子,而汉赋特别是大赋的消长又透露出...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官方学术和统治思想,辞赋则成为一代文学正宗,成为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有着一种不解之缘。汉赋的来源、创作主旨、思想内容和发展进程都闪动着经学的影子,而汉赋特别是大赋的消长又透露出经学演变的某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经学 辞赋 文学研究 铺陈 创作主旨
下载PDF
从形式到观念:孙颖舞蹈创作中的形象、方法与价值观
11
作者 王海涛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1-28,共8页
中国古典舞创作,实质上是技艺形态与思维形态在历史传承和舞台创新的交叠中完成的想象性重构。重构,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历史之维中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意蕴与精神。树立以民族性的身体与表征性的作品,体现文艺“两新”发展的核心。... 中国古典舞创作,实质上是技艺形态与思维形态在历史传承和舞台创新的交叠中完成的想象性重构。重构,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历史之维中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意蕴与精神。树立以民族性的身体与表征性的作品,体现文艺“两新”发展的核心。本文以当代中国古典舞奠基人、汉唐古典舞流派创建者孙颖教授为中心,从三个向度阐释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核心问题,即历史之维中构建形象、审美之维中承接气韵和文化之维中对接历史。同时,梳理创作中的典型、母题、史境等命题,为当前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所涉之症结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创作 汉唐古典舞 孙颖 史境 动作原型
下载PDF
论孙颖汉唐古典舞的乐舞意识
12
作者 苏畅 陈倩 《文学与文化》 2023年第3期136-143,共8页
中国古代乐、舞不分,乐、舞、诗一体,这种历史文化影响至深。孙颖作为舞蹈界汉唐古典舞一派的创始人,力图从历史遗存中去继承和发展古代鲜活的舞蹈形象和文化精神。在孙颖的舞蹈作品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他对古代乐舞意识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乐、舞不分,乐、舞、诗一体,这种历史文化影响至深。孙颖作为舞蹈界汉唐古典舞一派的创始人,力图从历史遗存中去继承和发展古代鲜活的舞蹈形象和文化精神。在孙颖的舞蹈作品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他对古代乐舞意识的传承与发展:舞蹈音乐体现出乐舞交融的叙事性与韵律性,舞蹈的诗化语言与古典意境又生动地体现出其形神兼备的诗性追求。孙颖的乐舞意识是他科学的继承观、发展观与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为中国古典舞创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与值得探讨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颖 汉唐古典舞 乐舞意识 音乐 诗歌
下载PDF
“泛古”之形与文化“失语”——近十年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亮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6期135-140,共6页
汉唐古典舞作品在2009至2019年的十年间,以历史的纵轴和现实的横轴为基本面向,一方面继承与发展汉唐古典舞的舞蹈语言与审美风格,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舞蹈语言模糊化、形象泛化和主题同质化的现象。这里以孙颖先生的泛古观为切入点... 汉唐古典舞作品在2009至2019年的十年间,以历史的纵轴和现实的横轴为基本面向,一方面继承与发展汉唐古典舞的舞蹈语言与审美风格,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舞蹈语言模糊化、形象泛化和主题同质化的现象。这里以孙颖先生的泛古观为切入点,审视近十年汉唐古典舞的作品创作,揭示部分汉唐古典舞作品正面临文化"失语"的困境。此外,基于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尝试提出应对思路,以期能够促进汉唐古典舞作品的创作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古典舞 近十年 作品创作 传承与发展 “泛古”之形 文化“失语”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创建史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海涛 迟轶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1期124-128,共5页
20世纪五十年代伊始,随着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建,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成为当今学科构建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并形成了自身独立的语言体系、风格属性以及审美标准。本文以汉唐流派的四个发展时期为基础,佐以文献学与口述史,梳理出该流派... 20世纪五十年代伊始,随着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建,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成为当今学科构建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并形成了自身独立的语言体系、风格属性以及审美标准。本文以汉唐流派的四个发展时期为基础,佐以文献学与口述史,梳理出该流派在本体建构与历史变迁中的独特地位与潜在影响。此外,笔者尝试将被符号化的"汉唐"置放于中国古典舞的历史语境之中,把艺术创作、舞蹈教学、历史研究等节点与主流舞蹈史进行对比思考,从而发生一种多向度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汉唐古典舞 戏曲舞蹈 创建史孙颖
下载PDF
中国汉唐古典舞博袖女班课程的文化内涵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杏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4期103-108,共6页
中国的古典舞蹈事业正值勃发之际,种种关于如何在中国传统经典性艺术美学视野下构建中国古典舞蹈等问题的思考,也将中国古典舞蹈的研究范围扩展至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层面。基于此,通过聚焦中国汉唐古典舞博袖女... 中国的古典舞蹈事业正值勃发之际,种种关于如何在中国传统经典性艺术美学视野下构建中国古典舞蹈等问题的思考,也将中国古典舞蹈的研究范围扩展至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层面。基于此,通过聚焦中国汉唐古典舞博袖女班课程的文化内涵,探析"博袖"作为文化符号纳入课程的文化构建,分析"物我交融,诗意尽显"的课程审美特征,多方位分析博袖女班课程以文化为核心的创制建构思路,将思路延展至当代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创作的层面,探讨博袖女班课程对于当下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袖 女班课程 中国汉唐古典舞蹈 中国古典美学
原文传递
论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兵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绵延300年的清代桐城派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固守着传统文人的儒家道统,以文章为己任,同时,又受到清代帝王及其统治集团的学术宗尚的影响。通过对桐城派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文论和选本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清廷任何一种学术宗尚... 绵延300年的清代桐城派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固守着传统文人的儒家道统,以文章为己任,同时,又受到清代帝王及其统治集团的学术宗尚的影响。通过对桐城派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文论和选本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清廷任何一种学术宗尚的确立、调整或变化都对桐城派诸家的学术主张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其古文理论以及选本的编选。当然,这种影响还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宗尚 桐城派 汉学 宋学 选本
下载PDF
汉唐经学传统与日本京都学派戏曲研究刍议 被引量:2
17
作者 童岭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72,73-77,共13页
20世纪初,秉承了汉唐经学传统的日本京都学派面对欧美汉学、罗振玉和王国维、东京学派的三重研究压力,也开始了他们的戏曲研究摸索之旅。京都学派经过前后三代学者狩野直喜、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的努力,形成了各自风格迥异,但却具有统... 20世纪初,秉承了汉唐经学传统的日本京都学派面对欧美汉学、罗振玉和王国维、东京学派的三重研究压力,也开始了他们的戏曲研究摸索之旅。京都学派经过前后三代学者狩野直喜、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的努力,形成了各自风格迥异,但却具有统一特质的戏曲研究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经学 京都学派 狩野直喜 青木正儿 吉川幸次郎
原文传递
贵州郑珍莫友芝师承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邹安欣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1-54,共4页
近代贵州名儒郑珍与莫友芝精研汉学,学风笃实,心性恬淡,雅好老庄;同时主张以学问入诗,可谓学行相近,颉颃西南。这与二人师承三位名师不无关系:莫与俦原本经术,为汉学名家;黎恂自禀心志,淡泊荣利;程恩泽兼采汉宋,开道咸宋诗之先河。郑、... 近代贵州名儒郑珍与莫友芝精研汉学,学风笃实,心性恬淡,雅好老庄;同时主张以学问入诗,可谓学行相近,颉颃西南。这与二人师承三位名师不无关系:莫与俦原本经术,为汉学名家;黎恂自禀心志,淡泊荣利;程恩泽兼采汉宋,开道咸宋诗之先河。郑、莫传承名师之学,而能发扬光大,故在西南为一时冠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隐逸 宋诗
下载PDF
孙颖晚期民族舞蹈观述评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平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进入新世纪后,孙颖在北京舞蹈学院设立"汉唐古典舞"专业后开始了教学实践,与此同时更是全面而系统地申说自己的"古典"主张。首先,他提出中国古典舞应提取各个时代的优长——汉的宏放、唐的圆熟、清的精细,混成一个... 进入新世纪后,孙颖在北京舞蹈学院设立"汉唐古典舞"专业后开始了教学实践,与此同时更是全面而系统地申说自己的"古典"主张。首先,他提出中国古典舞应提取各个时代的优长——汉的宏放、唐的圆熟、清的精细,混成一个新面目;其次,他认为古典舞教材几乎可以说就是京、昆武剧的"起霸";第三,他强调中国古典舞形式、审美、风格、气质的一元化。对此,笔者比较着孙颖的"破"与"立"之道明确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以上观点给予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汉唐古典舞 戏曲舞蹈 京昆舞蹈 继承观 发展观
下载PDF
明代《诗经》“汉学”研究论略
20
作者 刘毓庆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3期13-16,共4页
传统认为“汉学”盛于清世 ,实则在明代中叶就出现了“汉学”运动。《诗经》的复活 ,旨在打破朱子《诗》学的一统天下 ,寻求诗的原始意义。其间出现了三个流派 ,即尊序抑朱派、杂采汉宋派与辨正汉说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 ,对朱子《诗》... 传统认为“汉学”盛于清世 ,实则在明代中叶就出现了“汉学”运动。《诗经》的复活 ,旨在打破朱子《诗》学的一统天下 ,寻求诗的原始意义。其间出现了三个流派 ,即尊序抑朱派、杂采汉宋派与辨正汉说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 ,对朱子《诗》学进行了冲击 ,为明代《诗》学带来了新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尊序抑朱派 杂采汉宋派 辨正汉说派 《诗经》研究 《诗经 》汉学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