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5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吾丧我”义解 被引量:34
1
作者 罗安宪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61,78,共9页
《齐物论》在《庄子》一书中篇幅较长,文意曲折、隐晦,是《庄子》诸篇中最难解的一篇。文章一开始借南郭子綦之口说:“吾丧我”。“吾丧我”实乃“齐物”之发端。然何为“吾丧我”?注家多解为“忘我”、“无我”,以至于“形如槁木... 《齐物论》在《庄子》一书中篇幅较长,文意曲折、隐晦,是《庄子》诸篇中最难解的一篇。文章一开始借南郭子綦之口说:“吾丧我”。“吾丧我”实乃“齐物”之发端。然何为“吾丧我”?注家多解为“忘我”、“无我”,以至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如郭象云:“吾丧我,我自忘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忘我” 无我 郭象
原文传递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彭彦琴 江波 杨宪敏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20,共8页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下载PDF
“有我”与“无我”:自然与理想的结合方式--论王国维“境界”说的诗境构成原理 被引量:13
3
作者 肖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70,共10页
长期以来,在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中,一个主要趋向是以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诠释"有我"与"无我"。这种诠释基于两种理由:王国维在1904年对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服膺和传播;王国维对"有我"、"无... 长期以来,在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中,一个主要趋向是以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诠释"有我"与"无我"。这种诠释基于两种理由:王国维在1904年对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服膺和传播;王国维对"有我"、"无我"的表述与叔本华对"优美"、"崇高"观念表述的相似性。这是一种基本观念错误的诠释。因为《人间词话》的基本思想是与叔本华美学相反对的,它是奠基在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诗学)思想基础上的;王国维的"有我"与"无我"的美学内涵来源于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两概念,它们表现的是诗歌境界中自我对理想与自然的两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有我 无我 席勒
原文传递
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殿仁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0,共3页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是其根脉所系、魂魄所在。尊重历史、牢记历史、以史资政,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这股思潮不...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是其根脉所系、魂魄所在。尊重历史、牢记历史、以史资政,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这股思潮不仅在理论上十分荒谬,而且在现实中危害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根基 无我 党的优良传统 尊重历史 思潮 荒谬
原文传递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理论的发展线索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煌明 李红专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44,共6页
关键词 宋明理学 线索 道德理性 “有我” 无我 内在逻辑 平民心态 精英意识 理想追求 周敦颐
原文传递
论教师的自我意识 被引量:9
6
作者 潘慧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8-120,共3页
教师的自我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自我意识存在三种不同的状态:无我、有我、超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是教师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教师 自我意识 无我 有我 超我
下载PDF
美在自由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世英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3-230,2,共8页
文章从中西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实际和发展趋势的角度探讨美的最基本内涵。认为古希腊对美的衡量标准重在功用,中世纪基督教美学思想认为美在于超越感性形象,直到文艺复兴后,人的自由、理性的特征逐渐从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文章从中西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实际和发展趋势的角度探讨美的最基本内涵。认为古希腊对美的衡量标准重在功用,中世纪基督教美学思想认为美在于超越感性形象,直到文艺复兴后,人的自由、理性的特征逐渐从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美在自由"从文艺复兴开始日益明确,成为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的标志。西方传统美学大体上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基础上,美在自由的思想占主导,其发展过程是由自由的抽象性走向自由的具体性。中国传统美学的主流,大体上是建立在道家"原始的天人合一"之本体论基础的"意象"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是深藏于"意象"说中的美在自由的思想不断挣脱儒家名教纲常的束缚而力求自拔的历史。就中国而言,更多地发掘"意象"说中的自由思想,给"无我"之美增添一点自我表现的神采。就西方而言,传统的自我专制主义过于跋扈,需要有点中国式的"无我"之美加以节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自我 无我
原文传递
“四玄”:章太炎的“新经学”构想 被引量:9
8
作者 黄燕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21,167,共17页
经典是民族语言、文化与思想的象征性符号。中国古代的经典系统每隔数百年就会发生一次重建运动,如从五经到七经、九经、十三经的演变,又如清代段玉裁的"二十一经"、沈涛的"十经"、刘恭冕的"二十一经"和... 经典是民族语言、文化与思想的象征性符号。中国古代的经典系统每隔数百年就会发生一次重建运动,如从五经到七经、九经、十三经的演变,又如清代段玉裁的"二十一经"、沈涛的"十经"、刘恭冕的"二十一经"和龚自珍的"六艺之配"等。晚清章太炎也通过回归原典的方式,以《周易》、《论语》、《老子》和《庄子》建构了"四玄"经典系统,并为"四玄"建立了"域中四圣"的传道谱系、"无我"的一贯道体,以及忠恕、克己、绝四等修养工夫论,从而将儒释道思想融通为一,形成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经学,即四玄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四玄 无我 忠恕 克己 绝四
下载PDF
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梯级设定 被引量:9
9
作者 辛艳丽 彭泽元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1年第1期52-53,共2页
一、七年级:突出真实性。实现“无我”→“真我”的单向转变 七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开始有了较大提升。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在观察力方面,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等都比小学有了显著的进步,道德理想观念... 一、七年级:突出真实性。实现“无我”→“真我”的单向转变 七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开始有了较大提升。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在观察力方面,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等都比小学有了显著的进步,道德理想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世界观的形成更高一个层次,开始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试图评价自己,但各项能力又都发展得不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训练 初中阶段 梯级 巩固和发展 无我 内心世界 七年级 精确性
下载PDF
谈哈金小说写作中的无我状态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瑞芸 《华文文学》 2006年第2期13-16,共4页
《等待》不仅是写真实,而且是写寻常人生的真实,作者一点一滴写的尽是日常之事,甚至连社会的重大事件都不去触及,连当时文革时期的险恶形势都是被挡在那个部队医院的围墙之外的。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尤其文革之后,大时代一直是一个热门的... 《等待》不仅是写真实,而且是写寻常人生的真实,作者一点一滴写的尽是日常之事,甚至连社会的重大事件都不去触及,连当时文革时期的险恶形势都是被挡在那个部队医院的围墙之外的。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尤其文革之后,大时代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且是一个在西方入那里最容易讨巧的话题。《等待》这个貌似平庸的爱情故事发射出它真正的光芒——揭示人性的光芒。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哈金手中现代中国人的故事《等待》超越了流行的和流行过的“批判”或“伤痕”的层次,抵达了文学作品的真正高度: 写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小说 无我 真实 日常
下载PDF
辩者有不见:当叶维廉遭遇宇文所安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万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3,共7页
叶维廉和宇文所安都以中西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诗学思想,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他们二人眼中的中国诗学正好相反。叶维廉认为中国诗完全达到了“无我”和“以物观物”的境界,宇文所安则认为中国诗记录了诗人真实情感和真实经验... 叶维廉和宇文所安都以中西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诗学思想,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他们二人眼中的中国诗学正好相反。叶维廉认为中国诗完全达到了“无我”和“以物观物”的境界,宇文所安则认为中国诗记录了诗人真实情感和真实经验。他们一个看到的是诗中无我,一个看到的是诗中全是真实的自我。然后,他们根据自己看到的图像拼出中国诗学的全景。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看起来容易解释:他们以风格不同的诗人为对象,阐发了中国诗学中的不同传统。但是,在他们的比较研究思路的背后,却有相同的误区,即他们为了突出中西文学思想的不同,各自从西方理论中找出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套用在中西文学的对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宇文所安 无我 自传 比较诗学
下载PDF
正念冥想改善焦虑的心理机制探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俊香 连怡遥 王中会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30-33,共4页
焦虑障碍是影响焦虑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人群中较为流行的症状。以焦虑与自我的关系为视角,焦虑的认知理论、自我意识理论、自我调节理论、情绪STROOP的自我损耗理论从四个方面解释了焦虑产生的心理机制。基于“无我”观的正念冥... 焦虑障碍是影响焦虑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人群中较为流行的症状。以焦虑与自我的关系为视角,焦虑的认知理论、自我意识理论、自我调节理论、情绪STROOP的自我损耗理论从四个方面解释了焦虑产生的心理机制。基于“无我”观的正念冥想训练可破解焦虑与自我的关系,其改善焦虑的心理机制是:监控接纳有助于个体改变认知偏见和反应调节策略;去中心化的元认知有助于减少自我指向的注意,使个体及早识别和阻断消极认知模式,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调节,预防或减少自我损耗,达到自知其心、自治其心、自净其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冥想 焦虑 自我 无我 去中心化
下载PDF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赖永海 《浙江学刊》 1987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中国佛学的某些特点入手,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并借此就教于学术界。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就开始了。东汉人之看佛教,多视之为神仙方术。本来与“羽化升仙”格格不入的“涅槃”,被理解成“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于无为,而得为佛”(袁彦伯《后汉纪》);以“空”、“无我”等思想为理论基石而创立佛教的释迦自身,被描绘成“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牟子理惑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牟子理惑论》)的“神人”“至人”;本义为“无生”的阿罗汉,也成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问题 魏晋南北朝 传统思想 外来宗教 部派佛教 般若学 无我 佛教中国化 学术界 中国佛学
下载PDF
论有我的非还原物理主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梅剑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1-179,207-208,共21页
物理主义是当代哲学解释心灵的主流立场。在物理主义框架下处理意识问题和伦理规范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条主要进路。一方面,物理主义者关于物理主义本身存在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非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批评。针对无我的还原物理主... 物理主义是当代哲学解释心灵的主流立场。在物理主义框架下处理意识问题和伦理规范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条主要进路。一方面,物理主义者关于物理主义本身存在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非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批评。针对无我的还原物理主义,有我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既拒斥物理主义内部的还原论,也拒斥反对物理主义的二元论,在非还原论的思路下发展了物理主义的系统观点,拓展了物理主义的未来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主义 意识 心理因果 有我 无我
原文传递
论由崇圣向平等、自由观念的转变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泽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4期37-44,共8页
崇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圣人是天人合一的中枢,是社会和历史的主宰,是理性、理想、智慧和真、善、美的人格化,既是人们的认同对象,又是追求的目标。圣人,在各家各派、各行各业中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从更高的抽象意义上看,上... 崇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圣人是天人合一的中枢,是社会和历史的主宰,是理性、理想、智慧和真、善、美的人格化,既是人们的认同对象,又是追求的目标。圣人,在各家各派、各行各业中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从更高的抽象意义上看,上述品格几乎是相同的或一致的。普遍的崇圣意识形成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崇圣问题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不能尽论,仅从政治文化角度作一侧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崇圣 圣王 自由观念 天人合 先哲 思想自由 圣人崇拜 无我 圣主
原文传递
从无我到自我实现: 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 被引量:8
16
作者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80-1889,共10页
智慧者同时具备“无我”与自我实现两种特征。社会生态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去自我中心式的“无我”心态可以促进个体在人生困境或冲突类问题中的智慧表现;人格特质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并且短期追... 智慧者同时具备“无我”与自我实现两种特征。社会生态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去自我中心式的“无我”心态可以促进个体在人生困境或冲突类问题中的智慧表现;人格特质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并且短期追踪研究表明智慧可以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与体验。参照人格特质与情境的相关争论,整合智慧两种取向下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实证研究,提出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模型:“无我”基础心态促进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实践,继而最终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或境界,同时伴随该境界的内心充实、满足与平静体验又会加强“无我”心态。未来具体研究方面:(1)关注不同文化下自我类型的影响;(2)揭示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的动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自我 自我实现 无我 智慧推理
下载PDF
论理学的圣人无我及其向圣王专制的转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泽华 李冬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8-25,共8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崇圣。春秋以前的文化以崇神为特征,春秋以降,由崇神转向崇圣。神是非人格的,而圣则是人中之杰,崇圣是在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肯定了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从对神的崇拜转向对圣人的认同,就其文化意...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崇圣。春秋以前的文化以崇神为特征,春秋以降,由崇神转向崇圣。神是非人格的,而圣则是人中之杰,崇圣是在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肯定了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从对神的崇拜转向对圣人的认同,就其文化意义而言,是一次文化转型。诸子百家皆崇圣,但各家所崇圣人有所不同。概言之,圣人有两类,一为具体的圣人,即历史上存在的圣人或诸子虚拟的圣人,二是理论化的圣人,即原则的人格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观 无我 宋儒 传统政治文化 自我意识 圣王 天理 转化 天道 专制
下载PDF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 被引量:7
18
作者 彭彦琴 杨宪敏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9年第4期3-6,50,共5页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禅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惟我 无我 实证 禅定
下载PDF
超越女性话语,走向“无我”境界——艾丽斯·默多克小说的美学追求,兼论《在网下》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雅华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91,共10页
艾丽斯·默多克是当代英国具有非凡才智的女作家、哲学家。她的小说以其深邃的哲理、生动的故事情节、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当今世界文坛,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开放的、多维的艺术世界和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本文试图从默多... 艾丽斯·默多克是当代英国具有非凡才智的女作家、哲学家。她的小说以其深邃的哲理、生动的故事情节、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当今世界文坛,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开放的、多维的艺术世界和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本文试图从默多克的小说创作理念入手来评介她的小说叙事话语、美学主张,以及她小说的非女性主义写作特征,并以她的第一部小说《在网下》为例来阐释小说中的男性叙述角度,从而揭示默多克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对“无我”境界的不懈追求,对人的存在问题、对生活和艺术本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多克 无我 男性叙述角度 角色 《在网下》
原文传递
论庄子思想中“道”与“行”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颜世安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1期51-57,共7页
庄子主张道不可知、不可言,而且不可行,因为道是自然境界,人不能以刻意的方式进于自然境界。但是另一方面,道又是可“行”的。合于自然境界的行为,是以朴实无我的方式去行事,包括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物关系。庄子道论不只是抽象... 庄子主张道不可知、不可言,而且不可行,因为道是自然境界,人不能以刻意的方式进于自然境界。但是另一方面,道又是可“行”的。合于自然境界的行为,是以朴实无我的方式去行事,包括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物关系。庄子道论不只是抽象的“境界”,更重要的是重建一种人与世界之间的交往关系。道与行的问题,和道与知、言的问题一样,都是这种新交往关系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不可行 无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