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3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之”、“的”互补 被引量:6
1
作者 徐阳春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5-67,共3页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之”和“的”在语用上是互补的 :带文言色彩的偏正短语用“之” ,反之用“的”。本文对“之”和“的”的用法作了比较 ,归纳出只能用“之”的情况和只能用“的”的情况 ,认为语篇的语体对用“之”还是用“的”会作出...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之”和“的”在语用上是互补的 :带文言色彩的偏正短语用“之” ,反之用“的”。本文对“之”和“的”的用法作了比较 ,归纳出只能用“之”的情况和只能用“的”的情况 ,认为语篇的语体对用“之”还是用“的”会作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助词 互补 现代汉语 '' '的' 语用
原文传递
文言中“其”和“之”的用法
2
作者 庄荣贞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38-41,共4页
本文对文言虚词“其”、“之”字的词性。
关键词 语法功能 使用频率 用法 文言虚词 "其" "" 词性
下载PDF
民诉法之教义学当如何展开 被引量:9
3
作者 严仁群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41,共16页
民诉法之教义学也必须坚持“从现行法出发”,但此一思维路径仍不时被背离。应利用粗疏的现行法容纳预备合并等诉讼方式,通过合理解读现行法消解“案由不同不能合并审理”等不当观念。应重点研究疑难案件,并据此检验自身。应强化诉讼标... 民诉法之教义学也必须坚持“从现行法出发”,但此一思维路径仍不时被背离。应利用粗疏的现行法容纳预备合并等诉讼方式,通过合理解读现行法消解“案由不同不能合并审理”等不当观念。应重点研究疑难案件,并据此检验自身。应强化诉讼标的等重点概念的贯穿力,应将基本原则具体化,并从具体规则中反向提取一般规则,这样可强化民诉法教义学的体系性,并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准演绎性。法教义学并非纯粹的解释论,立法论应以法教义学为基础。应注重对两大法系“共识”性民诉规则和原理的梳理,应尽量避免误读外国法。援用其他学科知识时应注意学科之间的良好“接合”,并注重引入科学性较强学科的成果。应通过精细的论证展现法教义学的力量,注意避免价值独断,并通过具体案例澄清社科法学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诉法教义 从现行法出发 重点概念的贯穿力 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原文传递
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教育史研究——以孔子之“学”的阐释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于述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106,共9页
教育史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史研究应该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在"入境"、"构境"和"引人入境"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对孔子之"学"的阐释上,如果超越"规律—原则—方... 教育史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史研究应该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在"入境"、"构境"和"引人入境"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对孔子之"学"的阐释上,如果超越"规律—原则—方法"这一技术化进路,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之,我们将会发现:对于孔子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的"学",并非服于任何外在目的、对象化、工具性的知识活动,而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的生命和生活历程,其间充满了精神张力和乐感韵律。学与不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进入此境;而教,不过是通过在境中言并引人入境,有效介入学者的精神世界,让学者进入居间引发、欲罢不能的状态。"入境"意味着进入时间(历史的时间而非物理的时间),感受并顺应"生命—生活"的节拍,在自我兴发中不断超越既成状态。这其实也是"学习"和"教育"的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历史文化语境 孔子
下载PDF
过去之探基与未来之启思——论海德格尔“存在之终极学”的根本旨趣
5
作者 张柯 黄璐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存在之终极学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一种重要学说,但长期以来由于文本出版滞后的原因而罕被关注。存在之终极学在概念上命名着“终结即开端”的这种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广义上意指通过臻于极端而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狭义上意指海德... 存在之终极学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一种重要学说,但长期以来由于文本出版滞后的原因而罕被关注。存在之终极学在概念上命名着“终结即开端”的这种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广义上意指通过臻于极端而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狭义上意指海德格尔思想本身。存在之终极学的根本旨趣在于:首先,存在之终极学标志着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基础揭示;其次,存在之终极学既是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理论总结,同时又是海德格尔对本己思想的历史性定位;最后,存在之终极学是对同一者道路的争辩与沉思,对过去的探基与对未来的启思是统一的,我们对过去的深刻理解已经是在激活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终极 本有 存在与人关联 基础问题
原文传递
高濑武次郎的陆象山论
6
作者 符方霞 邓红 《云梦学刊》 2024年第4期67-75,共9页
高濑武次郎是近代日本著名阳明学家,在中国哲学史的其他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他的《陆象山》实为世界第一本论述陆象山的专著,他的《日本之阳明学》一书对陆象山学说也有精彩论述。
关键词 陆象山 高濑武次郎 阳明 《日本阳明
下载PDF
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体系化与范畴定位思想的阐发与再构
7
作者 曾利沙 邓薇 《上海翻译(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6,共6页
方梦之先生是应用翻译(学)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引领者和建设者,他有关应用翻译(学)体系化与范畴定位的思想博大精深,挖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应用翻译(学)的守正与创新研究极为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三个有关问题:我国73种独立翻译学的... 方梦之先生是应用翻译(学)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引领者和建设者,他有关应用翻译(学)体系化与范畴定位的思想博大精深,挖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应用翻译(学)的守正与创新研究极为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三个有关问题:我国73种独立翻译学的发展趋势呈何种特征?2)如何从方先生的本体观、对象范围观、学科体系观、范畴定位观出发,辩证认识独立翻译学的本质属性、学理性、体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其普遍原理性?3)如何深度阐发方先生的译学思想,全景式整合构建应用翻译研究的逻辑范畴体系?本文旨在为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研究成果的对外传播提供独特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梦思想 科体系 范畴定位 整合 守正与创新
原文传递
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原则——方梦之译学思想的启示 被引量:6
8
作者 蓝红军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6,F0003,共6页
进行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建设需要确立指导性原则和思想,回答定位与定向、话语来源、理论内涵、思维方法等基本问题。方梦之是应用翻译领域的先驱学者,其译学思想为我们确立了以实践为导向建构应用翻译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1)按照现实来... 进行应用翻译理论体系建设需要确立指导性原则和思想,回答定位与定向、话语来源、理论内涵、思维方法等基本问题。方梦之是应用翻译领域的先驱学者,其译学思想为我们确立了以实践为导向建构应用翻译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1)按照现实来认识翻译理论的应用性和应用翻译的理论性;2)贴合实践发展应用翻译的理论话语;3)基于实践丰富应用翻译的理论内涵;4)立足本来,坚持整体的、发展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梦思想 应用翻译理论体系 方法论 实践导向
原文传递
与中国乐律学建构相关问题之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洪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1期35-39,共5页
文章结合笔者的中国乐律学学习、研究实践,从今之乐律学与古之乐律学、今之乐律学相关理论的古文献解读、今之乐律学与文化关联的适度阐释——三方面,提出了当下中国乐律学研究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与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乐律 乐律 乐律古文献解读 乐律古文献文化阐释
下载PDF
齐学及其源流新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聂济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齐学之名起于齐地,通常认为其源流为齐稷下学和汉之齐学,是地域之学,并随汉之今文经学的歇息而戛然而止。实际上,齐学具有强大的延伸力和包容性,远非齐地之学可以概括。稷下学、汉之太学的官学性质及其思想文本的经典化,促成它渐变为中... 齐学之名起于齐地,通常认为其源流为齐稷下学和汉之齐学,是地域之学,并随汉之今文经学的歇息而戛然而止。实际上,齐学具有强大的延伸力和包容性,远非齐地之学可以概括。稷下学、汉之太学的官学性质及其思想文本的经典化,促成它渐变为中国学术主流之一。魏晋时,齐学的支流渐与道教相合。魏晋后,齐学的主流因学术重心的迁移而式微。在清代中晚期,齐学又随着今文经学的复兴而再兴。反观齐学的演进轨迹,我们看到自由之学术,要以回应时代的呼唤为内容,要为时代之进步而张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稷下 清今文经
下载PDF
颜回之“学”与“乐”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梦娇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59-62,66,共5页
在《论语》中,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在其中的记述中受到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孔子不仅赞其"好学不怠",以"仁贤"相许,更是对颜回的"不改其乐"的精神赞赏有加。后代学者不仅对颜回之"学"推... 在《论语》中,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在其中的记述中受到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孔子不仅赞其"好学不怠",以"仁贤"相许,更是对颜回的"不改其乐"的精神赞赏有加。后代学者不仅对颜回之"学"推崇备至,而且对于颜回之"乐"也极尽探寻,使得颜回的形象和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越来越突出。通过介绍颜回好学不怠和不改其乐的优秀品质,来重点探寻一下,颜回之"学"的内容、目的以及颜回之"乐"的所在和境界,以此来解释英年早逝的颜回为何会受到后世如此的推崇和爱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回 颜回 颜回“乐”
下载PDF
黄宾虹书画“民学”观的新史学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帅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0-261,共2页
倡导"民史"则是新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画家和美术史家的黄宾虹灵活运用这一新兴思想来关照美术,并转化为《国画之民学》、"道咸中兴说"以及他的书法创作理论。他明辩笃行,最终把这种思想融入到书画创作之中,... 倡导"民史"则是新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画家和美术史家的黄宾虹灵活运用这一新兴思想来关照美术,并转化为《国画之民学》、"道咸中兴说"以及他的书法创作理论。他明辩笃行,最终把这种思想融入到书画创作之中,成就了自我。故我们说,黄宾虹的美术思想是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 民史 《国画 “道成中兴说”
下载PDF
湘学述要
13
作者 秦薰陶 秦仪(整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19-22,共4页
《湘学述要》一文刊于《行健月刊》1943年12月第5卷第12期,又刊《湖南教育》1943年第45、46期,又刊《湖南教育通讯》1946年4月第5、6期合刊,又刊《大同半月刊(长沙)》1946年第3期,又刊《自强月刊》1947年第1卷6、7期。该文的第二部分&qu... 《湘学述要》一文刊于《行健月刊》1943年12月第5卷第12期,又刊《湖南教育》1943年第45、46期,又刊《湖南教育通讯》1946年4月第5、6期合刊,又刊《大同半月刊(长沙)》1946年第3期,又刊《自强月刊》1947年第1卷6、7期。该文的第二部分"近三百年之湘学"又改题为《三百年来湖南学术文化思想》,其一部分单独发表于《桢干》期刊。后因《桢干》停刊,《三百年来湖南学术文化思想》一文余下部分又由编辑介绍到《民治之声》报社,于1947年发表。令人不解的是,秦薰陶又有题名近似而内容不同的《三百年来湖南学术文化思潮》一文,发表在1946年的《社会评论(长沙)》上。该文在多处刊载,内容均有小小变动。兹据《行健月刊》整理,篇后有编辑简评。《行建月刊》是创刊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9月18日的政治评论刊物。该刊由北平东北行健学会主编,行健月刊社发行。它积极宣传抗日,对国内问题、国防与军备、资源与实力、各国政策、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曾发专号研讨苏俄国情。由于与东北协会主编的《黑白半月刊》都以"传达东北消息,研究东北问题"为主旨,内容多重复,经两种刊物主编协商,决定自民国二十三(1934)年7月《行健月刊》5卷1期起,《行健月刊》开始专载关于现代学术和时事问题的文章,《黑白半月刊》则载有关东北问题的文章。两刊联合编辑、联合征稿,来稿一律视为同意在两刊内刊载,稿酬也统一划定。秦薰陶,字慵安,湖南宁乡人。1928年经湖南省指导委员会派遣至宁乡担任宁乡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主席兼县宣传部长。同年在《宁乡周报》发表文章《三民主义的普遍性和永久性》及《三民主义的科学性》。1936年,秦薰陶在《凤哕月刊》第1卷第2期发表自创诗词《五箴》,并在《教学生活》上发表多篇文章;1937年,在《国防建设》第1卷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薰陶 述要 渊源 近三百年来
下载PDF
也论大学之“大”与大学之“学”
14
作者 马勇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1,共3页
在综述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学之“大”的要素,主要有大校长、大师、大学生、大文化、大德与大爱等。并尝试概括与分析了大学之“学”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性,即:大学的空间叫学府;大学的时间叫学年、学期、学时;大学的主体叫... 在综述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学之“大”的要素,主要有大校长、大师、大学生、大文化、大德与大爱等。并尝试概括与分析了大学之“学”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性,即:大学的空间叫学府;大学的时间叫学年、学期、学时;大学的主体叫学者与学子;大学的核心管理叫学术事务管理;大学的风气叫学风。进一步从大学之“大”与大学之“学”的双向耦合中探讨两者的根本联系,揭示大学的本质规定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 ”要素联系
下载PDF
高校“仕之悠哉学”现象探析
15
作者 刘自团 《煤炭高等教育》 2008年第3期18-20,共3页
当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着"仕之悠哉学"现象,其产生既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和高校内部行政权力泛化的影响,又与职业社会地位和高校内部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与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有关。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当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着"仕之悠哉学"现象,其产生既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和高校内部行政权力泛化的影响,又与职业社会地位和高校内部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与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有关。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扩大高校自主权,减少对外行政依附的同时,倡导民主治校;提高行政官员自律意识,建立高校行政人员的专业资格制度;完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与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悠哉 官本位 行政权力 术权力
下载PDF
孙中山的科学哲学——以《孙文学说》中的“生元”说为中心
16
作者 武上真理子 《近代中国》 2009年第1期1-17,共17页
一、开篇身处现代我们所耳熟能详的'科学'一词,在日本或者说在东亚扎根,其历史并不久远。英语'science'被翻译成'科学'这个汉语单词始于明治初期及中期交接的日本。①不久,这个日式汉语在以中国为首的汉语圈普... 一、开篇身处现代我们所耳熟能详的'科学'一词,在日本或者说在东亚扎根,其历史并不久远。英语'science'被翻译成'科学'这个汉语单词始于明治初期及中期交接的日本。①不久,这个日式汉语在以中国为首的汉语圈普及,更成为象征近代的词汇。孙中山也遇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这个问题。一般来说,科学被定义为'将人类探索事物构造和法则的理性的认知活动及其成果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②这也是孙中山科学观的根本。夫科学者,统系之学也,条理之学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式 中心 生元 中国 真知 特识
原文传递
朱子在儒家心性之学中的地位之我见
17
作者 杨泽波 《朱子学刊》 2000年第1期166-179,共14页
尽管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朱子是孔子之后第一人,但朱子在儒家心性之学中的地位其实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牟宗三写作《心体与性体》重新梳理宋明理学脉络判其为别子为宗之后,更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尽管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朱子是孔子之后第一人,但朱子在儒家心性之学中的地位其实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牟宗三写作《心体与性体》重新梳理宋明理学脉络判其为别子为宗之后,更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并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朱子主观上想全面继承孔子心性之学,只因对孔子的仁性学说理解不透,才在兼糅并蓄的过程中有所偏斜,终于未能完成全面综合孔子心性学说的历史使命,壮志未酬,留下了千古之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原因 心性 观点 别子
原文传递
黄老刑名之学溯源札记
18
作者 魏启鹏 《语言历史论丛》 2009年第1期36-42,共7页
本文就黄老刑名之学溯源,认为刑名之学的来源与西周王朝十分重视的“正名”相关。如清人王鸣盛言“刑名犹言名实”;以名实相应为宗旨的刑名之学,在周室《谥法》中已有显现,其滥觞极有可能亦在西周中期。
关键词 周室 来源 宗旨 札记 刑名 犹言 名实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学”寻根 被引量:59
19
作者 叶坦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9-71,共13页
中国现今经济学的“根”在哪里?有无“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或“中国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到底是否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如此等等,成为有争议的经济理论问题。本文从系统考察汉语“经济”一词的原初语义与运用实例入手... 中国现今经济学的“根”在哪里?有无“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或“中国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到底是否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如此等等,成为有争议的经济理论问题。本文从系统考察汉语“经济”一词的原初语义与运用实例入手,考辨其切实涵义与变迁轨迹,及其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经济之学”与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逐步发展的“经济学”的分析,考证中国接受“西学”并探索建立“中国经济学”之努力的艰难历程。文章强调跨世纪学术深进的基础与前提是对本世纪学术研究史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唯有在中国成为经济学独立分支学科的特有价值,指出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发展与具体应用的要求双向互动,推动“经济”内涵与理论方法的发展演进,提示中西方经济学之渊源关系及后来的发展呈多向性、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政治经济 “中国经济 西方经济 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 经济 广义政治经济 古代汉语 梁启超 经济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被引量:46
20
作者 漆侠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26,共23页
宋学在对古代儒家经典的探索中,形成与汉学迟然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在其创始阶段(庆历新政前后),即表现出疑经等重大特色。它摆脱了汉儒以来章句之学的束缚,以通经致用为目的,重实际、讲实用、务实效,以期实现“内圣... 宋学在对古代儒家经典的探索中,形成与汉学迟然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在其创始阶段(庆历新政前后),即表现出疑经等重大特色。它摆脱了汉儒以来章句之学的束缚,以通经致用为目的,重实际、讲实用、务实效,以期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最高理想,从而创造了义理之学。不容忽视,宋学的建立与庆历新政有着本质的联系,而范仲淹则起着组织和带头作用。嘉、治平年间,宋学步入发展阶段,形成著名的四大学派,其中以王安石为首的荆公学派占据主导地位,而以二程、张载为首的洛、关理学派终北宋一代则处于形成时期。四派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也表现出思想和学术上的重大分歧。南宋一朝,宋学发展到演变阶段,作为它的分支的理学兴盛起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同时与之对立的则有浙东事功派。由于理学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同现实生活脱节,日益走上空疏道路,因此隐伏了必然衰落的因素。宋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向理学的演变,无不与两宋以来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浙东事功派 胡安国 范仲淹 宋高宗 欧阳修 《春秋传》 内圣外王 庆历新政 章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