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被引量:14
1
作者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 2012年第4期397-399,共3页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 “六病”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六病”辨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江涛 臧云彩 +3 位作者 谢秋利 喻苗苗 李想 赵智茹 《河南中医》 2023年第7期973-977,共5页
《伤寒论》“六病”与《黄帝内经》“六经”具有本质区别,六经是循行于体表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等作用。六病指的是仲景在阴阳辨证基础上根据人体态势来划分的三阴病、三阳病;六病是无形的、功能性的,反映患者气的整体态势... 《伤寒论》“六病”与《黄帝内经》“六经”具有本质区别,六经是循行于体表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等作用。六病指的是仲景在阴阳辨证基础上根据人体态势来划分的三阴病、三阳病;六病是无形的、功能性的,反映患者气的整体态势,包含人体代表寒热的阴阳属性,以及升降出入的气机态势。十二正经等经络系统客观存在,而六病的态势是无法肉眼捕捉的,需要通过有形的症状去征察背后气的态势和病机实质,最后在治法上通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性,遵循一定原则,顺人体向愈之势而为,调动人体气机,使失常的状态恢复常态。十二经均可有六病,反之,六病均可出现十二经经络循行路线或所联属脏腑的病变。六病对表、中、里三部受邪的部位亦尤为重视,而六病的失常部位可以出现在经络循行线及络属的脏腑。只要明白六经、六病的实际含义并结合仲景条文的内容,均可对仲景条文中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含义作出准确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 “六病” 三阴病 三阳病 张仲景
下载PDF
以《伤寒论》“六病”正《类证活人书》“六经脉病”之误 被引量:1
3
作者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 2015年第1期6-8,共3页
《类证活人书》的"足六经",即"足六经脉",却误为"经络",后人对"六经"的争论,与单用简称的"经"也有关系,如果用固有全称"经脉"概念,"六经"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 《类证活人书》的"足六经",即"足六经脉",却误为"经络",后人对"六经"的争论,与单用简称的"经"也有关系,如果用固有全称"经脉"概念,"六经"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省掉了后面的经脉,导致"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的误解。《素问·热论》是外感热病的六经脉分证,未形成系统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是系统理论,是在《素问·热论》六经脉分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病” “六经脉病”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伤寒论》 《类证活人书》
下载PDF
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 2012年第11期1419-1420,共2页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现代《伤寒论》研究中,概念的混淆使用已经影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表述,因此应该及时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病 六经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 被引量:10
5
作者 尹相乾 姚博 马文辉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以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对寒温进行了梳理,指出伤寒和温病可以进行初步的统一;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做到辨证论治,而不局限...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以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对寒温进行了梳理,指出伤寒和温病可以进行初步的统一;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做到辨证论治,而不局限于病名之辨;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辨证分析,提出相应的中医诊疗思路,为基层诊疗机构提供了防治方案;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基于对人的整体气血的认识,总结出一套刺激表系统以增强肺卫之气的导引术,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了经济、有效、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六病 流派 寒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防治 经方 葛根汤 调肺汤 导引术
下载PDF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文辉 孙小红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57-259,共3页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通过对《伤寒论》中的六时、六病、合病、并病及六病欲解时的探讨,以及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划分,提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通过对《伤寒论》中的六时、六病、合病、并病及六病欲解时的探讨,以及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划分,提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并与空间病位相关联,因而认为“六病”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可揭示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三阴三阳 六时 六病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的康守义腹诊经验探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盼飞 王艳 +1 位作者 谭天阳 苏庆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9期126-130,共5页
学者们普遍承认《伤寒论》在中医腹诊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如今应用《伤寒论》腹诊的医家仍不多见。三部六病流派创始人刘绍武先生入室弟子康守义老师意识到了《伤寒论》腹诊的诊疗价值,经过多年实践,对《伤寒论》中的腹诊形成了较为系统... 学者们普遍承认《伤寒论》在中医腹诊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如今应用《伤寒论》腹诊的医家仍不多见。三部六病流派创始人刘绍武先生入室弟子康守义老师意识到了《伤寒论》腹诊的诊疗价值,经过多年实践,对《伤寒论》中的腹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本文将从腹诊手法、腹诊准备、腹部观察、按揉、深按五部分全面总结和探析康守义老师的腹诊理论、方法和应用。重点总结和阐述了上腹部的胸胁苦满、痞硬、硬痛,中腹部的腹主动脉搏动亢进、水泛波、压痛,下腹部的少腹急结等腹诊特征。并指出腹动亢进、胸胁苦满、水泛波分别是桂枝剂、柴胡剂、苓桂剂的应用指征等临床要点。这些内容属于中医腹诊及《伤寒论》研究的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诊 《伤寒论》 三部六病 胸胁苦满 腹主动脉搏动亢进 康守义
下载PDF
试论刘绍武对《伤寒论》厥阴病的辨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燕茹 马文辉 《山西中医》 2013年第7期43-44,共2页
《伤寒论》厥阴病篇存在较多的争议和疑问,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刘绍武先生通过对《伤寒论》厥阴病篇条文的研究,认为厥阴病的提纲应为:"厥阴之为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厥阴病属于表部的阴性病,当以当... 《伤寒论》厥阴病篇存在较多的争议和疑问,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刘绍武先生通过对《伤寒论》厥阴病篇条文的研究,认为厥阴病的提纲应为:"厥阴之为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厥阴病属于表部的阴性病,当以当归四逆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病位 病性 刘绍武 三部六病
下载PDF
刘绍武从“肺热”论治慢性支气管炎
9
作者 霍茫茫 杨荣梅 +2 位作者 朱正东 姚博 马文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885-889,共5页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或吸烟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刘绍武先生是全国首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科研及临床...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或吸烟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刘绍武先生是全国首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科研及临床工作六十余载,通读各家著述,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在慢性肺部疾患的诊疗与研究中经验丰富。刘绍武老先生基于三部六病理论分析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认为一般肺部疾患与感染外邪相关,多属于“肺热”,以自拟方调肺汤治疗。调肺汤以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并以麻杏石甘汤缓解肺部炎症清解肺热,同时以生脉散增强心脏功能。针对局部,整体协调,兼顾相关脏腑。并且刘绍武老先生还提出临床要注意麻黄、五味子、及罂粟壳的使用,其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绍武 三部六病 调肺汤 慢性支气管炎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贯通温热病文献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尹相乾 马文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7期122-126,共5页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医诊疗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繁多,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六经辨证等。这给广大医生辨治外感热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温病学中温热病的方证归纳到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将能够简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温病学的历史著作、病因、辨证、治疗范围以及前人试图统一寒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其研究进度,以期对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三阴三阳辨证 三部六病 温热病 寒温统一 《伤寒论》
下载PDF
中医气血之统一性及其哲学基础
11
作者 李曼 朱永旺 +1 位作者 姚博 马文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073-4076,共4页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所创立之新型中医理论——三部六病学说,其中三部六病之整体气血论是指每个局部是整体成比例之缩小,即每个局部包含了整体之全部信息,机体之整体性表现在气血,通过气血循行达成机体统一。在临证实践中,血府逐瘀...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所创立之新型中医理论——三部六病学说,其中三部六病之整体气血论是指每个局部是整体成比例之缩小,即每个局部包含了整体之全部信息,机体之整体性表现在气血,通过气血循行达成机体统一。在临证实践中,血府逐瘀汤证中体现行气活血,气血同调;当归补血汤证中黄芪体现益气养血,气血同源;补阳还五汤证中体现益气活血,气血互根。文章对中医气血之统一性理论加以分析,并对其所蕴含哲学基础等方面进行论述,纠正了长期以来“经络学说”脱实就虚的境地,使中医整体观念理论落实到“经脉气血”本质上,真正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六病 整体气血论 气血统一性 中医 哲学
原文传递
刘绍武运用调神平亢汤治疗溢脉型失眠经验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锦江 马文辉 +2 位作者 韩利霞 张晋岳 马焰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34-2737,共4页
通过总结三部六病创始人刘绍武先生运用调神平亢汤治疗溢脉型失眠的临床经验,分析刘老对溢脉型失眠病因病机的认知,从而阐明调神平亢汤在三部六病学说中的临床应用依据。进一步剖析验方调神平亢汤的组成、方义及功效,同时附典型医案加... 通过总结三部六病创始人刘绍武先生运用调神平亢汤治疗溢脉型失眠的临床经验,分析刘老对溢脉型失眠病因病机的认知,从而阐明调神平亢汤在三部六病学说中的临床应用依据。进一步剖析验方调神平亢汤的组成、方义及功效,同时附典型医案加以解释与印证。刘老认为溢脉型失眠的病因病机为情志过极,肝失条达,久致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应采用疏肝泄热,镇静安神的治疗方法,并自拟调神平亢汤治疗该病。刘老运用调神平亢汤治疗溢脉型失眠,是从整体出发,运用协调疗法,体现了其"四脉定性,依脉定方"的学术思想,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神平亢汤 溢脉 失眠 刘绍武 三部六病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杜秀娟运用协调疗法辨证面神经炎经验撷菁 被引量:2
13
作者 续旭 郭丹丹 +1 位作者 赵雪杉 杜秀娟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11期47-50,共4页
健康的人体需要阴阳的相对平衡,治疗时需要使人体各种失和状态重归于平和状态。根据杜教授经验,面神经炎的发病皆因诸般不和所引起,人体正气亏虚,风痰瘀痹阻滞经脉,虚实寒热相杂,唯和能调。在治疗上主张分期治疗,以“调和气血、平衡阴... 健康的人体需要阴阳的相对平衡,治疗时需要使人体各种失和状态重归于平和状态。根据杜教授经验,面神经炎的发病皆因诸般不和所引起,人体正气亏虚,风痰瘀痹阻滞经脉,虚实寒热相杂,唯和能调。在治疗上主张分期治疗,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为目的,以“扶正祛邪、补偏救弊”为总则,治疗以用三部六病学说协调基方协调整体为主,配伍引药直达病所,善用虫类药搜剔经络,同时清除痰瘀等病理产物。临证效如桴鼓,其临床学术经验具有鲜明特色,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炎 三部六病学说 协调疗法
下载PDF
从“质能转换”论中医之阴阳 被引量:1
14
作者 闫新宇 王俊阁 +2 位作者 王曼 赵竞一 韩金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44-147,共4页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质能转换”的高度概括和运用,是中医学理论最基本的概念,中医各家学说,立论各异。本文以人生命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从物质论的质量表现态、能量表现态和“质能转换”相对平衡态阐述阴阳的起源,阴阳在人体生命“质...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质能转换”的高度概括和运用,是中医学理论最基本的概念,中医各家学说,立论各异。本文以人生命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从物质论的质量表现态、能量表现态和“质能转换”相对平衡态阐述阴阳的起源,阴阳在人体生命“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状态和代谢运动规律,以及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诊断学、药物学之阴阳的具体内涵。明确《伤寒论》辨津液输布离合是“质能转换”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津液一元,根源一致而互根互用,津液的质量表现态是“质能转换”的基础,津液的能量表现态是“质能转换”的功用。《伤寒论》“六病辨证体系”以津液的质量表现态、能量表现态及“质能转换”论探究人的生命体生老病死的生理病理规律,明晰六病病机、病传规律、治则治法和理法方药。因此,“质能转换”论是中医理论阴阳分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质能转换 津液 六病辨证体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马文辉教授治疗痛风用药经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正东 姚博 +1 位作者 马文辉 张晨英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19期12-17,共6页
目的:采用Excel、SPSS 23和SPSS Modeler 14.1,分析挖掘马文辉教授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文辉教授门诊就诊的痛风患者的信息,进行性别年龄的分析、四气五味及药物功效的分析、药... 目的:采用Excel、SPSS 23和SPSS Modeler 14.1,分析挖掘马文辉教授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文辉教授门诊就诊的痛风患者的信息,进行性别年龄的分析、四气五味及药物功效的分析、药物的频次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收集处方205例,总共205人次,男女比例为11∶1;涉及药物119味,频次最高的药物为车前子、丝瓜络、忍冬藤、土茯苓;四气以寒性药物为主,五味以苦味药物为主,其中清热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类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中,频次最高的组合为“丝瓜络、车前子”“忍冬藤、车前子”“土茯苓、车前子”;聚类分析中得出8组新方,根据以上总结出经验方白头翁浊痹汤。结论:马文辉认为痛风属于“浊毒”为患,治疗上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则为清热祛湿、利尿通络、泄浊化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痛风 三部六病
下载PDF
“三部六病”调神平亢汤治疗溢脉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16
作者 牛栋良 丁庆学 +1 位作者 李嵘 王荣林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861-1864,共4页
目的:观察“三部六病”调神平亢汤治疗溢脉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中医证候积分、睡眠质量及睡眠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89例溢脉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n=44)和... 目的:观察“三部六病”调神平亢汤治疗溢脉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中医证候积分、睡眠质量及睡眠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89例溢脉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n=44)和联合组(n=45)。西药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联合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增加服用“三部六病”调神平亢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以及睡眠脑电图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联合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两组患者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且联合组明显短于西药组(P<0.05);两组觉醒时间虽明显缩短,但联合组觉醒时间较西药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均明显增加,且联合组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REM睡眠时间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REM睡眠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三部六病”调心神平亢汤联合艾司唑仑能有效改善溢脉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减少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六病 失眠 调神平亢汤 溢脉证 睡眠脑电图
下载PDF
试论“上鱼际脉”在眼科诊治中的指导作用
17
作者 宋宙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736-740,共5页
现代中医眼科学注重“望”诊和“问”诊,常常忽略“切”诊。寸口脉搏,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反映。寸部脉统括上焦,即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而头面五官疾病在脉诊中属于《黄帝内经》“上竟上”的范畴。“上鱼际脉”,即“溢脉”,名称首见于... 现代中医眼科学注重“望”诊和“问”诊,常常忽略“切”诊。寸口脉搏,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反映。寸部脉统括上焦,即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而头面五官疾病在脉诊中属于《黄帝内经》“上竟上”的范畴。“上鱼际脉”,即“溢脉”,名称首见于当代已故名老中医刘绍武的“三部六病”理论,该脉过寸口直到腕横纹,遂上鱼际,轻可切之跳动,重可望见搏动。但在诸多脉学专著或专论中,缺乏对脉位中常见的“上鱼际脉”的脉象描述和临床指征的详细论解。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上鱼际脉”最常见的3种病机:肝胆火旺,气血逆冲;中气不足,升降失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阳失合,浮阳上越。因此,笔者以医案的形式探讨“上鱼际脉”在眼科疾病诊治中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鱼际脉 “三部六病”理论 中医眼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