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除学校神话 走向学习化社会——《去学校化社会》译者导读 被引量:17
1
作者 吴康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去学校化社会》是当代著名社会批判家、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的主要代表作。伊利奇在书中对"学校化社会"进行了猛烈批判,包括对现代学校的批判、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并提出了关于"去学... 《去学校化社会》是当代著名社会批判家、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的主要代表作。伊利奇在书中对"学校化社会"进行了猛烈批判,包括对现代学校的批判、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并提出了关于"去学校化社会"的一系列构想,包括强化自我解放意识、改变生活道路选择、更新政治评估标准以及创立全新教育制度。《去学校化社会》可为我们深入反思学校存在问题提供丰富的思想启迪,为我们全面认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供独特的方法引领,并为我们着力建设学习化社会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奇 激进的教育学 社会批判理论 学校化社会 去学校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
下载PDF
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述评 被引量:8
2
作者 漆玲玲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12,共4页
伊里奇是“非学校化社会”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学校不仅不能有效地履行它的教育职能,而且妨碍真正的学习和教育,使教育发生异化,应废除学校。
关键词 伊里奇 “非学校化” 教育思想 教育职能 隐蔽课程 美国
下载PDF
开放中的封闭:无界学习的教育危机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云杉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3年第5期1-12,共12页
本文辨析了“学习者中心”“教育的学习化”“转向学习结果”等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溯了自由选择、基于结果的学习、跨学科、能力与潜能等教学改革的制度背景。文章主体为四重叙事:技术所欲实现的“去学校化”努力,政治维度上的“学习者... 本文辨析了“学习者中心”“教育的学习化”“转向学习结果”等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溯了自由选择、基于结果的学习、跨学科、能力与潜能等教学改革的制度背景。文章主体为四重叙事:技术所欲实现的“去学校化”努力,政治维度上的“学习者中心”形为解放话语、实则强制逻辑,经济维度上从适应外部工作需要到自主迁移,能力不得不潜能化甚至绩效化,相应教学内容空洞化,教育削弱了知识权威却获得了跨越边界的流通信用,最终,伊利奇所批判的制度铁笼蜕变为一袭贴身且更严苛的战袍,走向开放的学习却止于封闭。本文以此洞悉全球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话语中,政治、经济、技术与教育的复杂关系,并探及教育解决政治经济难以解决的麻烦的困难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者中心 “去学校化社会” 课程改革 教育危机 伯恩斯坦
原文传递
伊呈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及对我们的启示 被引量:4
4
作者 高燕 《现代教育论丛》 2007年第4期15-19,共5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学校愈加推崇。学校似乎在促进个体培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无以复加的重要作用。伊里奇却从另一个极端重新审视学校,对现代学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废除学校”的主张。他尝试以“教育网络”为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学校愈加推崇。学校似乎在促进个体培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无以复加的重要作用。伊里奇却从另一个极端重新审视学校,对现代学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废除学校”的主张。他尝试以“教育网络”为载体构建“非学校化社会”。尽管非学校化社会因无法满足人们快速、系统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需求而显得过于浪漫而今缺乏现实的可能性,但伊里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终身教育、完善学校功能无疑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奇 学校 非学校化社会
下载PDF
现代学校的负功能批判及其化解——基于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洵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借助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西方现代学校是否有助于教育公平、是否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助于世界的祛魅等三个常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分析中勾勒出西方学校制度在制造贫困、反教育性、隐性课程、世界宗教等方面的社会... 借助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西方现代学校是否有助于教育公平、是否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助于世界的祛魅等三个常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分析中勾勒出西方学校制度在制造贫困、反教育性、隐性课程、世界宗教等方面的社会负功能,并进而提出防止过度"学校化"、加强其他制度的教育品质、建立全社会终身学习网络等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奇 非学校化社会 现代性 负功能
下载PDF
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故与鼎新——伊万·伊利奇“去学校化社会”思想及其影响论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文杰 范国睿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02,共14页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引发了关于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论辩;在实践上激发了以“去学校化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制度变革的种种探索。但该思想忽视了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不对称性,所提出的“学习网络”具有潜在的不平等性,因而受到批评。而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这赋予“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新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该思想的再度关切。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更引领人们超越“去学校化社会”思想、重构迈向新教育生态的教育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奇 “去学校化社会” 学校教育制度变革 学习网络 教育生态重构
原文传递
两种对立的教育本质观:解析伊万·伊利奇对杜威的批评
7
作者 涂诗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2-98,共17页
伊万•伊利奇批评以杜威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教育思想。伊利奇对杜威的批判发生在“长1960年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反文化”。伊利奇的思想与“反文化”密切相关。伊利奇批评杜威忽视、容忍或助长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三种隐性课程... 伊万•伊利奇批评以杜威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教育思想。伊利奇对杜威的批判发生在“长1960年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反文化”。伊利奇的思想与“反文化”密切相关。伊利奇批评杜威忽视、容忍或助长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三种隐性课程:“控制和强迫”“升级和进步”及“欲望与期待”。伊利奇认为这些隐性课程揭示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真相。从此批评中可以看出伊利奇与杜威相左的教育本质观。伊利奇发现,现代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制造神话的仪式,它背离了人类应然教育的本质。这种背离是“价值建制化”的结果,同时也促使社会上其他价值建制化,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变成“学校化社会”。“价值建制化”与自由理念相悖。杜威认为,人类应然的教育本质内含三个维度: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教育、作为政治—伦理教化的教育和作为闲暇的教育。不同的教育本质观是不同的社会理想的产物。杜威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之中的理想,伊利奇的社会理想是超越社会的理想。因此,杜威将人的社会化作为人类教育的本质,而伊利奇则将启迪人的超越性作为人类教育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奇 杜威 去学校化社会 现代学校教育 教育本质 现代性
下载PDF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对“去学校化社会”命题的检视
8
作者 李德显 张心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6期38-46,共9页
在“去学校化社会”生长的理论土壤中充斥着不科学的因素:空洞的理论基础、偏激的方法论以及片面的视角。“去学校化社会”在实践中存在缺陷:废除学校的行为近乎空想,而学习网络又偏于简单。学校教育并非像伊里奇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若... 在“去学校化社会”生长的理论土壤中充斥着不科学的因素:空洞的理论基础、偏激的方法论以及片面的视角。“去学校化社会”在实践中存在缺陷:废除学校的行为近乎空想,而学习网络又偏于简单。学校教育并非像伊里奇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若想让学校的前路更加光明,就必须正视学校功能,让学校回归到本身的教育职能,关注学生人性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学校化社会》 伊万·伊里奇 学校教育
下载PDF
是“非学校化”,更是“非制度化”——对《非学校化社会》的再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丽 《现代教育论丛》 2014年第5期17-24,共8页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对学校弊端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了"学习网络"以取代学校,进而达到"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在中国学者对《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中,存在一种普遍批评:伊里奇主张"废...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对学校弊端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了"学习网络"以取代学校,进而达到"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在中国学者对《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中,存在一种普遍批评:伊里奇主张"废除所有类型的学校"是走向极端、非此即彼、因噎废食。事实上,伊里奇并非单纯地主张"非学校化",而是追求社会的"非制度化",想要扭转制度化给社会造成的不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学校化社会 非学校化 制度化 非制度化
下载PDF
伊里奇“去学校化”思想述评——学校批判视角下的“去学校化”理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萍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8-41,共4页
伊里奇作为去学校化运动的领袖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伊氏认为在制度化社会中学校非但不能履行教育职能,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教育和学习,因此必须废除异化的学校。代之学校的是教育网,它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生不断学习、交流、共享资源的机会... 伊里奇作为去学校化运动的领袖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伊氏认为在制度化社会中学校非但不能履行教育职能,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教育和学习,因此必须废除异化的学校。代之学校的是教育网,它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生不断学习、交流、共享资源的机会。置其去学校化思想于学校批判的视角下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教育组织形式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奇 去学校化 学校教育 教育网络
下载PDF
Can There Be a Society Without Schools?
11
作者 吴丹妮 《海外英语》 2017年第6期225-226,共2页
It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should go to school for learning.Advantages of schooling and drawbacks of schools are critically an-alysed in the text,which also include the suggestions about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lear... It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should go to school for learning.Advantages of schooling and drawbacks of schools are critically an-alysed in the text,which also include the suggestions about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the internet by Illich and it is im-practic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OOLS society deschooling ESSENTIAL
下载PDF
《去学校化社会》50年:重新发现伊利奇的教育思想内核
12
作者 徐芳健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88,共9页
伊万·伊利奇于1971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后,又通过各种文献、对话全面展现其“去学校化社会”思想的内涵。整体上,伊利奇秉持着“人道的激进主义”态度,立足于经由社会、历史、玄思等视角交叠而成的核心议题,呈现出其教育思想的... 伊万·伊利奇于1971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后,又通过各种文献、对话全面展现其“去学校化社会”思想的内涵。整体上,伊利奇秉持着“人道的激进主义”态度,立足于经由社会、历史、玄思等视角交叠而成的核心议题,呈现出其教育思想的内在脉络。事实上,通过对学校中潜在的“价值制度化”“教育神话”“隐性课程”等问题的批判性质疑,伊利奇逐步认识到最初所提“去学校化社会”策略的徒劳。因此,从提出废除学校转向对教育理念本身的反思,伊利奇不再接受“稀缺性假设”下的教育需求话语及其社会承诺。基于此,在“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诞生50年后的今天,考虑到该思想可能引发的教育改革实践的危险性,“去学校化”的诉求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政治要求上,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建立学习机构及其恰如其分的自由保障与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学校化社会 伊万·伊利奇 人道的激进主义 学习自由 教育解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