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海狗与海狼——从精神分析角度论《荒野的呼唤》和《雪虎》 |
易建红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8
|
|
2
|
略谈中国的盗墓小说 |
袁武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7
|
|
3
|
无可抗拒第二世界的魅惑——以网络玄幻小说《诛仙》为例 |
朱玉兰
肖伟胜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7 |
5
|
|
4
|
从《红字》看霍桑的自我分裂与白日梦 |
马小麒
|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
2006 |
4
|
|
5
|
论狄更斯笔下小杜丽的母亲形象 |
黄华
|
《安康学院学报》
|
2011 |
4
|
|
6
|
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浅析——基于《希望的原理》第一卷 |
乌宏雯
|
《西部学刊》
|
2024 |
0 |
|
7
|
女性白日梦的书写——论网络文学中灰姑娘原型叙事 |
程维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5 |
3
|
|
8
|
从“纯爱”到“穿越”——网络言情小说模式的演变 |
陈红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3
|
|
9
|
潜意识与文学创作——弗洛伊德文艺心理学批判 |
孙小光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0
|
心的飞翔——弹词中的女扮男装故事与女作家写作心态 |
文迎霞
|
《南昌高专学报》
|
2004 |
0 |
|
11
|
受挫的白日梦——《杀人未遂》解读 |
韩冷
|
《德州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2
|
激情中的自由——茨威格的“白日梦”——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说起 |
涂琳琳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3
|
“天才的白日梦”与“现实苦闷”的挣扎——李白诗中精神困境探奥 |
王锐
徐定辉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1
|
|
14
|
无意识与儿童文学作家创作 |
马力
|
《昆明学院学报》
|
2014 |
2
|
|
15
|
感知狂欢深处的怪诞--以爱伦·坡《红死魔的面具》为例 |
杜文悦
|
《贺州学院学报》
|
2020 |
2
|
|
16
|
屈原的死亡情结 |
金道行
|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17
|
布洛赫著作中的精神分析批判 |
梦海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8
|
林林总总“白日梦”——中国古代“记梦”诗内容综述 |
赵亚平
|
《沈阳大学学报》
CAS
|
2009 |
2
|
|
19
|
维果茨基创造力观及其教育意义 |
崔菲菲
|
《长治学院学报》
|
2014 |
1
|
|
20
|
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前奏:布洛赫对弗氏“白日梦”的乌托邦化解析重构 |
许秩嘉
|
《理论界》
|
202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