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狗与海狼——从精神分析角度论《荒野的呼唤》和《雪虎》 被引量:8
1
作者 易建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9-52,共4页
分析《荒野的呼唤》和《雪虎》两部小说,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作者杰克·伦敦的创作过程、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和他在荒野和文明之间的挣扎。
关键词 白日梦 俄狄浦斯情结 荒野 文明
下载PDF
略谈中国的盗墓小说 被引量:7
2
作者 袁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6-121,共6页
近几年中国兴起了盗墓小说热,而在中国小说初创的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就有大量与掘墓有关的小说。二者竟然有很多相同点,都与民间道教有关,都与白日梦的心理机制有关,都有有民间色彩的叙述者。在纯小说读者流失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 近几年中国兴起了盗墓小说热,而在中国小说初创的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就有大量与掘墓有关的小说。二者竟然有很多相同点,都与民间道教有关,都与白日梦的心理机制有关,都有有民间色彩的叙述者。在纯小说读者流失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墓小说 中国小说史 魏晋南北朝 民间道教 白日梦 民间色彩
下载PDF
无可抗拒第二世界的魅惑——以网络玄幻小说《诛仙》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朱玉兰 肖伟胜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35-38,共4页
大约从2000年开始盛行,2005年发展到黄金阶段,一直发展至今的网络玄幻小说创造了一个色彩迷离、神秘莫测、不受自然界规律、社会世界理性法则和日常生活规则制约的被称为"第二世界"的幻想世界。以《诛仙》为例,在这个架空世界... 大约从2000年开始盛行,2005年发展到黄金阶段,一直发展至今的网络玄幻小说创造了一个色彩迷离、神秘莫测、不受自然界规律、社会世界理性法则和日常生活规则制约的被称为"第二世界"的幻想世界。以《诛仙》为例,在这个架空世界中,创作者和阅读者一起做着"白日梦",摆脱世俗日常生活的刻板束缚、心灵自由翱翔、直接宣泄欲望和理想,以得到巨大的审美快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幻小说 第二世界 网络 白日梦 诛仙
下载PDF
从《红字》看霍桑的自我分裂与白日梦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小麒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3-16,共4页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儿.霍桑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者认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与创作家的“自我分裂”的观点,霍桑将自己精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几个方面体现在丁梅斯德、海斯特和帕儿身上:丁梅斯德体现了作者的迷...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儿.霍桑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者认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与创作家的“自我分裂”的观点,霍桑将自己精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几个方面体现在丁梅斯德、海斯特和帕儿身上:丁梅斯德体现了作者的迷茫和彷徨;海斯特代表了一个思索的霍桑、一个叛逆的霍桑、一个无奈的霍桑;帕儿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性和人类真诚情感的向往,是作者构建的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大众的“白日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霍桑 自我分裂 白日梦
下载PDF
论狄更斯笔下小杜丽的母亲形象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华 《安康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2-94,98,共4页
国内对狄更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等方面,忽视了贯穿其作品的暗线———对生身母亲的不满及对理想母亲的寻求。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的思想,细读其作品《小杜丽》,从小杜丽与父亲、小杜丽与白痴妇... 国内对狄更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等方面,忽视了贯穿其作品的暗线———对生身母亲的不满及对理想母亲的寻求。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的思想,细读其作品《小杜丽》,从小杜丽与父亲、小杜丽与白痴妇人麦吉、小杜丽与其兄姐这三层关系入手,分析作品主人公小杜丽的理想母亲形象,狄更斯渴望理想母亲的白日梦即昭然若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更斯 《小杜丽》 理想母亲 白日梦
下载PDF
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浅析——基于《希望的原理》第一卷
6
作者 乌宏雯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0期157-160,共4页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当时的社会困境作出了独特回应。希望哲学以“希望”为核心概念,强调人类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期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动力。布洛赫认为,希望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状态,更是一种具有本体论...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当时的社会困境作出了独特回应。希望哲学以“希望”为核心概念,强调人类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期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动力。布洛赫认为,希望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状态,更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它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困境与局限,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希望哲学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梦想、乌托邦精神以及未完成性等重要主题。它对传统哲学的静态思维模式提出挑战,主张以动态的、前瞻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我们思考人类的未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以及推动社会的积极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赫 希望哲学 乌托邦 白日梦
下载PDF
女性白日梦的书写——论网络文学中灰姑娘原型叙事 被引量:3
7
作者 程维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47-51,共5页
灰姑娘故事是最受欢迎的民间故事之一,以灰姑娘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也非常多。网络文学存在着明显的灰姑娘原型叙事倾向,主要原因是网络作家和女性读者都有着灰姑娘情结。灰姑娘情结实际上是女性对自己婚姻的期待和幻想,灰姑娘原型的网络... 灰姑娘故事是最受欢迎的民间故事之一,以灰姑娘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也非常多。网络文学存在着明显的灰姑娘原型叙事倾向,主要原因是网络作家和女性读者都有着灰姑娘情结。灰姑娘情结实际上是女性对自己婚姻的期待和幻想,灰姑娘原型的网络小说实际上是对女性白日梦的书写。灰姑娘实现了女性的白日梦,所以女性渴望变成灰姑娘,渴望得到王子的拯救。女性由于自己在男权社会上的从属地位,沉浸在变成灰姑娘的白日梦中不可自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白日梦 网络小说 灰姑娘 原型
下载PDF
从“纯爱”到“穿越”——网络言情小说模式的演变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1-76,共6页
随着港台言情小说的盛行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被新文学压抑近半个世纪的言情小说在上世纪末闪亮登场,并在网络时代重新繁荣。在中国言情小说史上,琼瑶模式曾引领了言情市场很多年。网络言情小说似乎也延续着琼瑶模式,经历了一个从"... 随着港台言情小说的盛行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被新文学压抑近半个世纪的言情小说在上世纪末闪亮登场,并在网络时代重新繁荣。在中国言情小说史上,琼瑶模式曾引领了言情市场很多年。网络言情小说似乎也延续着琼瑶模式,经历了一个从"纯爱"到"穿越"、从灰姑娘到玛丽苏的阶段,随后又出现了反琼瑶、反纯情等多元化现象。网络时代实现了言情小说模式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言情小说 纯爱 穿越 反琼瑶 白日梦
下载PDF
潜意识与文学创作——弗洛伊德文艺心理学批判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小光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5-48,共4页
论述了弗洛伊德文艺创作的本质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如白日梦一样的与现实对立的幻象,是一种潜抑愿望的达成。指出艺术作品达到了作家与读者潜意识的双向性满足,潜意识的艺术探索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尤其是女性作家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 论述了弗洛伊德文艺创作的本质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如白日梦一样的与现实对立的幻象,是一种潜抑愿望的达成。指出艺术作品达到了作家与读者潜意识的双向性满足,潜意识的艺术探索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尤其是女性作家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意识 白日梦 幻想 游戏
下载PDF
心的飞翔——弹词中的女扮男装故事与女作家写作心态
10
作者 文迎霞 《南昌高专学报》 2004年第4期36-39,共4页
明清女作家弹词创作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她们的创作往往表现一种自娱自乐的态度。而弹词的女扮男装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对女性才华的肯定和对女性情感世界的流露进一步揭示了女作家的写作心态,反映出她们飞升的白日梦。
关键词 女作家 弹词 女扮男装 故事 女性情感 词创作 中国文学史 写作心态 明清 反映
下载PDF
受挫的白日梦——《杀人未遂》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冷 《德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8-11,共4页
刘呐鸥的《杀人未遂》讲述的是关于罗君欲将情欲的白日梦在女银行职员身上实现,但却遭到对方拒绝而受挫的故事。作家表现了在新兴的物质文明下男性阳萎和阉割的焦虑。
关键词 《杀人未遂》 白日梦 阉割焦虑
下载PDF
激情中的自由——茨威格的“白日梦”——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说起 被引量:2
12
作者 涂琳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87-90,94,共5页
斯蒂芬.茨威格喜欢描写一些具有偏执狂色彩的人物及其激情状态下的心理。他总是赋予人物某种单一的欲念(如单相恋、对赌博的痴迷等),然后加以强调、夸张,从而使之成为支配人物喜怒哀乐、决定人物生死的力量。笔者在本篇中以《一个陌生... 斯蒂芬.茨威格喜欢描写一些具有偏执狂色彩的人物及其激情状态下的心理。他总是赋予人物某种单一的欲念(如单相恋、对赌博的痴迷等),然后加以强调、夸张,从而使之成为支配人物喜怒哀乐、决定人物生死的力量。笔者在本篇中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从作家笔下描写的人物激情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由的追求、作家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和对激情人物的肯定所体现出来的对激情中自由的追求,并联系现实生活中茨威格对自由的追求这三个方面,运用弗洛伊德的"作家与白日梦"理论,认为小说中展现的这种激情中的自由正是茨威格在精神世界中所追求的,就是他的"白日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情 自由 白日梦
下载PDF
“天才的白日梦”与“现实苦闷”的挣扎——李白诗中精神困境探奥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锐 徐定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41-50,共10页
受巴蜀原乡文化影响,加之盛唐的时代包容,“天才诗人”李白具有鲜明的“白日梦”精神特质,表现出高蹈的理想主义情结。在“白日梦”中,他是直上九万里云霄的大鹏,是已然“功成身退”的隐士;又是以建设清平盛世为己任的高贤,是与君王“... 受巴蜀原乡文化影响,加之盛唐的时代包容,“天才诗人”李白具有鲜明的“白日梦”精神特质,表现出高蹈的理想主义情结。在“白日梦”中,他是直上九万里云霄的大鹏,是已然“功成身退”的隐士;又是以建设清平盛世为己任的高贤,是与君王“风云际会”的辅弼大臣,并共同指向了对不朽生命价值的追求。同时,李白对社会现实以及生命现实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梦境与现实常常产生碰撞,李白也因此而“心迷神乱”,几近“癫狂”。其诗歌也在诗人难以自拔的精神困境当中呈现出悲壮的崇高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诗歌 “白日梦” 现实苦闷 精神困境
下载PDF
无意识与儿童文学作家创作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力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4,20,共5页
儿童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是作家的无意识,由他的自主情结所主宰,而创作的内容大都与其童年创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形象都是人类原型的表现,任何一种原型都有人类命运的碎片。原型的表现为儿童文学形象增添了深刻... 儿童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是作家的无意识,由他的自主情结所主宰,而创作的内容大都与其童年创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形象都是人类原型的表现,任何一种原型都有人类命运的碎片。原型的表现为儿童文学形象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深度。儿童文学创作的本质是作家的白日梦,是儿童愿望的达成,而象征的方法就是造梦的方法,是儿童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创作 自主情结 童年情结 潜意识 原型形象 白日梦
下载PDF
感知狂欢深处的怪诞--以爱伦·坡《红死魔的面具》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文悦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26-130,共5页
怪诞是狂欢化诗学的主体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作品《红死魔的面具》中,狂欢化的言语、言语行为和语义层面都深刻体现出怪诞。在言语层面,狂欢话语被感知,作品中怪诞形象的刻画和色彩装饰繁复的哥特... 怪诞是狂欢化诗学的主体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作品《红死魔的面具》中,狂欢化的言语、言语行为和语义层面都深刻体现出怪诞。在言语层面,狂欢话语被感知,作品中怪诞形象的刻画和色彩装饰繁复的哥特式场景描写给读者带来直观的超自然体验;在言语行为层面,叙述者的"显身"和"隐身"使读者获得对超自然现象的持续犹疑;在语义层面,现实与白日梦交织的二重世界表现出巨大的颠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诞 狂欢化 话语 叙述者 白日梦
下载PDF
屈原的死亡情结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道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7-22,共6页
运用精神分析研究屈原的自杀问题 ,认为深藏于屈原的无意识中有一个死亡情结 ,彭咸是屈原心中的原始意象。屈原是政治迫害狂。屈原的自杀是有其人格弱点的 ,自恋、犹豫与对君的钟情使他成了又一个哈姆雷特。而最终 ,屈原的死亡情结使他... 运用精神分析研究屈原的自杀问题 ,认为深藏于屈原的无意识中有一个死亡情结 ,彭咸是屈原心中的原始意象。屈原是政治迫害狂。屈原的自杀是有其人格弱点的 ,自恋、犹豫与对君的钟情使他成了又一个哈姆雷特。而最终 ,屈原的死亡情结使他成了永生的诗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死亡情结 辞赋 哈姆雷特 原始意象 自恋 诗人 永生 精神分析 无意识
下载PDF
布洛赫著作中的精神分析批判 被引量:1
17
作者 梦海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1-16,共6页
弗洛伊德的释梦是作为“不再被意识到的东西”的梦的解释学,而布洛赫的释梦是作为“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的梦的解释学。与弗洛伊德的夜梦、无意识之梦、被压抑之梦不同,布洛赫的梦是白日梦、有意识之梦、更美好的人生之梦。
关键词 布洛赫 弗洛伊德 白日梦 更美好世界的梦
下载PDF
林林总总“白日梦”——中国古代“记梦”诗内容综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亚平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34-37,共4页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日梦” 中国古典诗歌 “记梦”诗 内容
下载PDF
维果茨基创造力观及其教育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菲菲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12-115,共4页
维果茨基基于社会文化的视角,借助最近发展区理论阐述了创造力基本内容,分析了游戏、白日梦及学校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积极意义和对中小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维果茨基 创造力观 游戏 白日梦
下载PDF
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前奏:布洛赫对弗氏“白日梦”的乌托邦化解析重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秩嘉 《理论界》 2021年第7期70-77,共8页
布洛赫用"饥饿本能"取代"性本能",在人性论层面完成了对弗氏白日梦之动力源批判;用"尚未意识"取代"无意识",在意识结构层面完成了对弗氏白日梦之素材源批判;用"前进"取代"退行&... 布洛赫用"饥饿本能"取代"性本能",在人性论层面完成了对弗氏白日梦之动力源批判;用"尚未意识"取代"无意识",在意识结构层面完成了对弗氏白日梦之素材源批判;用"前进"取代"退行",在哲学"本质"层面完成了对弗氏白日梦之解析方式批判;用"具体的乌托邦"取代"幻觉化满足",在现实实践层面完成了对弗氏白日梦之实现方式的批判。经过"饥饿-尚未意识-前行-具体的乌托邦"这四层逻辑的递进展开,布洛赫试图实现对弗氏精神分析的乌托邦化改造,赋予"白日梦"全新的活力内涵,继而将精神分析的梦之元素吸收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维度,吹响了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赫 精神分析 白日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