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媒体时代网剧的破圈之路——以《隐秘的角落》为例
1
作者 边兆雨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78-181,共4页
近年来,国产悬疑类影视剧的发展突飞猛进,因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创作风格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由韩三平监制、辛爽执导,秦昊、王景春、张颂文、荣梓杉等领衔主演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因颇具现实意义的题... 近年来,国产悬疑类影视剧的发展突飞猛进,因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创作风格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由韩三平监制、辛爽执导,秦昊、王景春、张颂文、荣梓杉等领衔主演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因颇具现实意义的题材,引人入胜的剧情以及一众主演教科书式的演技,2020年一经上映便实现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该剧讲述了沿海小城的三个小孩在暑假期间爬山途中无意中拍摄到了一场谋杀案,从而牵扯出多个家庭纠缠的悬疑故事。本文拟通过分析该影视剧的视听语言,深入理解视听语言在悬疑类影视剧中的表现特点以及运用方法,并且尝试总结出悬疑类影视剧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共性视听语言因素,并且通过分析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探索出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网剧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秘的角落 视听语言 悬疑类影视剧 融媒体时代
下载PDF
《隐秘的角落》角色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先芸莹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5期67-69,共3页
海报通过细致构图,利用图像、色彩、文字等模态符号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勾勒角色特征及暗示故事情节,达到调动观众好奇心、引起观影兴趣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视觉语法分析热播剧《隐秘的角落》系列角色海报,探讨... 海报通过细致构图,利用图像、色彩、文字等模态符号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勾勒角色特征及暗示故事情节,达到调动观众好奇心、引起观影兴趣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视觉语法分析热播剧《隐秘的角落》系列角色海报,探讨其中不同模态符号之间如何共同构建图像语篇意义、传达信息,以期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解析海报的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秘的角落》 海报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 视觉语法
下载PDF
人性的善与恶——论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对小说《坏小孩》的改编 被引量:1
3
作者 谢珍晶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71-75,共5页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一面就是影视画面,影视画面包含了声音和场景两方面。而文学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呈现给读者的主要是语言,通过语言的张力来影响读者。两者艺术形式的不同导致了读者和观众阅读或观看感受的差异。在小...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一面就是影视画面,影视画面包含了声音和场景两方面。而文学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呈现给读者的主要是语言,通过语言的张力来影响读者。两者艺术形式的不同导致了读者和观众阅读或观看感受的差异。在小说《坏小孩》中主要通过描写"杀人犯"张东升的人生经历和"学霸"朱朝阳的成长经历来展现生活的阴暗面,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而在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对角色的呈现则显得更加复杂,在剧中,每个人物都是多面的,张东升的连续杀人是出于对"爱的维护",朱朝阳的逐渐黑化是出于对"亲情的守候",电视剧对角色的呈现更加具有思考性。同时导演在电视剧中还呈现了精彩的配乐和场景,使得电视剧的画面呈现的更加完美。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体现电视剧对人性的思考。人性不止具有"善"或"恶"的一面,人性应该是复杂的,这也是艺术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秘的角落 坏小孩 改编 影视艺术 人性
下载PDF
审美幻象构建与参与式文化的当代影像表达——以网剧《隐秘的角落》为例
4
作者 陈月瑶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23-127,共5页
随着媒介融合现象与IP影视化改编的不断成熟,网剧这一新型电视艺术逐渐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剧《隐秘的角落》一方面在叙事、镜头、空间造型美学及功能性配乐等方面进行了精英式的表达,呈现出充斥“余韵”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观众... 随着媒介融合现象与IP影视化改编的不断成熟,网剧这一新型电视艺术逐渐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剧《隐秘的角落》一方面在叙事、镜头、空间造型美学及功能性配乐等方面进行了精英式的表达,呈现出充斥“余韵”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观众倚靠跨媒介互动形式,通过社交媒体、同人写作及视频弹幕等方式参与元文本的重构与反哺,以表明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形态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对于探求当代影视艺术发展新的可能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参与式文化 《隐秘的角落》 余韵 文本盗猎
下载PDF
试评译文集《坏孩子和别的奇闻》的书名和插画
5
作者 杨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34期61-67,共7页
鲁迅先生翻译的契诃夫八部作品集的书名目前有“短篇小说”“小笑话集”“奇闻”等几种,其中以“奇闻”一词最常见也最为合适;新中国成立后重印或者再版的该译文集里面的八幅插画存在全部抽掉、部分删减、全部替代且插画数量增加等现象... 鲁迅先生翻译的契诃夫八部作品集的书名目前有“短篇小说”“小笑话集”“奇闻”等几种,其中以“奇闻”一词最常见也最为合适;新中国成立后重印或者再版的该译文集里面的八幅插画存在全部抽掉、部分删减、全部替代且插画数量增加等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尊重鲁迅先生的译介初心,初版插画的原貌和数量不能随意改变,因为鲁迅的契诃夫译介首先是出于把德译版本中苏联版画家玛修丁的八幅插画介绍到中国的考虑,所以他才会把契诃夫作品的译文集安排到《文艺连丛》系列,将插画提升到与正文并重的地位;鲁迅先生借助契诃夫作品引进玛修丁的这八幅木刻版画,借此分析西洋版画家作品的特点,以帮助中国木刻工作者取长补短形成自己风格、新文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书名 插画 奇闻 《文艺连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