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青年》与“公共空间”——以《新青年》“通信”栏目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79-83,共5页
《新青年》"通信"栏目戏剧性的演变过程,显示了近代报刊民间化和政党化的双重影响,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投影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公共空间"既建构又解构的悖论性状况,使"现代性"在中国语境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面目。
关键词 《新青年》 “通信” 公共空间 现代性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 被引量:14
2
作者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6,170,共14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围绕着新旧文化与中西文化,曾经有过三场论战:《新青年》与林琴南、陈独秀与杜亚泉、张东荪与傅斯年之间的辩论。前者被认为是"新派",而后者,则是"旧派中的新派"。他们之间的区别,与其说是知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围绕着新旧文化与中西文化,曾经有过三场论战:《新青年》与林琴南、陈独秀与杜亚泉、张东荪与傅斯年之间的辩论。前者被认为是"新派",而后者,则是"旧派中的新派"。他们之间的区别,与其说是知识上的新旧,不如说是对传统的态度不同。杜亚泉、张东荪对西方新思潮的认知,不在其对手陈独秀、傅斯年之下,只是他们不赞成全盘推倒传统。经过这三场论战,《新青年》在口岸城市中大获全胜,因为城市青年需要一个激进的文化变革方案与可供行动的简便态度,但在边缘城市的"小镇青年"那里,他们不在乎新旧两派的态度差异,更注重从两派那里吸取"新知",对传统也保留了一份中庸的温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旧派中的新派 文化话语权 《新青年》 《东方杂志》
下载PDF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释读 被引量:14
3
作者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44,共12页
1920年9月"新青年社"的正式成立,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主要编辑之间、编辑者与出版者之间双重分裂的产物。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13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对于认知这种分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这... 1920年9月"新青年社"的正式成立,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主要编辑之间、编辑者与出版者之间双重分裂的产物。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13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对于认知这种分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这批书信中,有一封信的作者和另一封信的时间,学界目前的认定尚存在错误,应予纠正。1932年陈独秀致胡适一信,内涵特别丰富,有助于认知托派领袖陈独秀与胡适、李季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相关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胡适 李季 《新青年》 信札
原文传递
《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 被引量:11
4
作者 冯天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41,共10页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宣示民主精义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民主诉求,是中西文化相激相荡的产物,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处在艰难困顿关口应运而兴的。由那一时代历史条件所铸就,其民主诉求是外铄的、激进的、批判的、观念突进的和精英...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宣示民主精义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民主诉求,是中西文化相激相荡的产物,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处在艰难困顿关口应运而兴的。由那一时代历史条件所铸就,其民主诉求是外铄的、激进的、批判的、观念突进的和精英式的。这些特征对中国此后大半个世纪的历史过程发生重大影响,其优长与缺失,至今仍或隐或显地呈现,使人们有必要正视、解析,以作出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五四 民主
原文传递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11
5
作者 桑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3-184,共22页
既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都以《新青年》为发端和动因,实则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江苏教育会联手发动,以延续五四风潮冲击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未竟之业,用文化运动的形式推动国民革命的社会运动。《新青年》同人中,... 既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都以《新青年》为发端和动因,实则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江苏教育会联手发动,以延续五四风潮冲击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未竟之业,用文化运动的形式推动国民革命的社会运动。《新青年》同人中,除陈独秀、李大钊予以呼应鼓吹外,胡适明确表示不赞成,甚至认为使得新思潮运动变质,其余成员也不以群众性的社会政治运动为然,文字言论几乎没有响应,行动也相当疏离隔膜。只是在反击章士钊和学衡派的攻击时,对新文化运动有所辩护。不过,新文化运动思想上的确受《新青年》的影响,并将新思潮扩展到全国和社会各界,舆论又将《新青年》同人视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顺序,变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倒置叙述,掩盖了《新青年》内部分歧所体现的近代中国两种不同趋新取径的矛盾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胡适
原文传递
《新青年》陈独秀与康有为孔教思想论争的历史重探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春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7-131,共15页
在《新青年》上,陈独秀与康有为就孔教问题展开思想论争,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史事件。陈独秀与康有为共同享有"国民"的思想平台,两人都是就对方省略搁置的论域大加发挥,表面上看两相对峙,究其实质竟似两相补充。陈独秀及《青... 在《新青年》上,陈独秀与康有为就孔教问题展开思想论争,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史事件。陈独秀与康有为共同享有"国民"的思想平台,两人都是就对方省略搁置的论域大加发挥,表面上看两相对峙,究其实质竟似两相补充。陈独秀及《青年杂志》并未从一开始就把康有为和孔教作为论辩对手,至袁世凯这一头号敌人逝去、康有为派又强势推动孔教第二次国教化运动之际,《新青年》第二卷才将矛头对准康氏,并咬定孔教与帝制有因缘这一政治语言展开了攻伐。对照康有为的文章言论,可知陈独秀实际上大体接受了康氏救国基础在国民个体道德修养的观点,并有所补充。康、陈冲突,理论之本底端在个人独立主义与儒教"亲亲"伦理的摩擦。随着宪法会议"孔教定国教案"失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到第三卷第三号上,对孔教的讨论朝多元化方向敞开。然而康有为参与张勋复辟后,陈独秀排击孔教再趋严厉,并终其一生将康有为及"孔教"之名定在"复辟"的耻辱柱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康有为 《新青年》 孔教 国民
原文传递
“到北海去”——民国时期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 被引量:9
7
作者 林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46,共17页
民国初年北京都市格局重组,北海所处的内城中心区域崛起为新文化的中心。1925年开放的北海公园,引入茶座、图书馆、公共体育场、溜冰与划船等一系列设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青年提供了辅助与补充学校教育... 民国初年北京都市格局重组,北海所处的内城中心区域崛起为新文化的中心。1925年开放的北海公园,引入茶座、图书馆、公共体育场、溜冰与划船等一系列设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青年提供了辅助与补充学校教育的现代美育空间。北海公园与以新青年为主体的新文学存在相互定义、相互建构的关系,后者赋予前者以诗意的乌托邦色彩,前者则帮助后者确立自身群体性的精英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 北海 美育 新文化 新青年 新文学 乌托邦
下载PDF
《新青年》与现代白话文运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积玉 杜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9-56,共8页
《新青年》在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胜利的全过程中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凭借自身的舆论传播力量,运用各种传播技巧,催生了现代白话文运动,并使之迅速扩大;它促进了白话文理论的讨论和建设,使现代白话文理论从笼统走向精... 《新青年》在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胜利的全过程中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凭借自身的舆论传播力量,运用各种传播技巧,催生了现代白话文运动,并使之迅速扩大;它促进了白话文理论的讨论和建设,使现代白话文理论从笼统走向精细;它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使之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新青年》对现代白话文的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使现代白话文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彻底取代了文言在书面语言中的正统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现代白话文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从《新青年》到“新青年”:五四知识青年的《新青年》阅读与思想变革 被引量:8
9
作者 许高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9-145,共7页
《新青年》由"普通刊物"发展为全国的"金字招牌",与读者密不可分。《新青年》同人对"新青年"的营造,使其影响从上海、北京等中心场域扩展至全国,促进了《新青年》的大众化,引起了地方的再阐释与回响。通... 《新青年》由"普通刊物"发展为全国的"金字招牌",与读者密不可分。《新青年》同人对"新青年"的营造,使其影响从上海、北京等中心场域扩展至全国,促进了《新青年》的大众化,引起了地方的再阐释与回响。通过《新青年》同人与读者之间构建的社会交往网络,《新青年》在读者的阅读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革命""反孔""马克思主义"等概念在青年中的传播,促进了"青年"意识的觉醒,进而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社会群体——"五四青年"。《新青年》与读者之间的社会交往建构了新型的"阅读大众",构成时代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阅读大众 五四青年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语境与《新青年》的译诗 被引量:8
10
作者 熊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3-86,共4页
本文从五四时期的"革命"语境、传播媒介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新青年》译诗热潮兴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翻译数量、原作国别、诗歌形式、译者队伍等方面论述了《新青年》译诗的特征,并由此突出了译诗与新诗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新文化语境 《新青年》 译诗
下载PDF
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友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51,共7页
五四时期留英学生的思想活动鲜见论者讨论。本文以留英学生1917年初创刊于上海的《太平洋》杂志为中心,讨论其同人群体及其文化思想和教育主张。作为留英学界的一股知识力量,《太平洋》同人所提供的新思想观念,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 五四时期留英学生的思想活动鲜见论者讨论。本文以留英学生1917年初创刊于上海的《太平洋》杂志为中心,讨论其同人群体及其文化思想和教育主张。作为留英学界的一股知识力量,《太平洋》同人所提供的新思想观念,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积极推动和引导作用,这与以《新青年》作为运动的指导力量并无二致。但《太平洋》的思想背景有着浓厚的英伦调和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英学生 新文化运动 《太平洋》 《新青年》 调和主义
下载PDF
“五四知识分子”与知识共同体——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邓金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9-146,共8页
"五四知识分子"是中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世代,其独特性在于,代际认同与分化都是建立在报刊基础上的。与清代知识分子的"典籍文人"不同,这一代知识分子是"报章文人",其活动围绕报刊展... "五四知识分子"是中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世代,其独特性在于,代际认同与分化都是建立在报刊基础上的。与清代知识分子的"典籍文人"不同,这一代知识分子是"报章文人",其活动围绕报刊展开。以《新青年》等新刊物为中心,"五四知识分子"通过阅读报刊、报刊撰文、创办刊物的形式,彼此联络交际,构建了一个有着共同取向和志趣的社会文化空间,取得了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上的认同,进而形成共同体。但是,"五四知识分子"在取得认同的同时也在不断分化。分化的根本原因与思想和人生取向的分野分不开。追求趋时性、议论性的社会介入与追求基础性、恒久性的学术建设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五四知识分子"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知识分子 《新青年》 知识共同体
原文传递
新媒体与现代爱情观念的建构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莉 旷新年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2,共8页
爱情不是自然的本能的冲动,而是被现代话语建构起来的,它深受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根本上来说,爱情是政治、经济与文化权力博弈、较量和配置的结果。现代情爱观念的到来对中国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舶自西方的现代爱情至上观念不仅... 爱情不是自然的本能的冲动,而是被现代话语建构起来的,它深受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根本上来说,爱情是政治、经济与文化权力博弈、较量和配置的结果。现代情爱观念的到来对中国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舶自西方的现代爱情至上观念不仅仅使青年人开始挣脱父母包办婚姻的束缚重新认识婚姻,也成为青年人以新抗旧、颠覆封建制度的强有力手段,具有先锋姿态的媒体对爱情的"翻译"、"介绍"、"讨论"、"阅读"、"想象";媒体对于社会上各种名流爱情故事的描述渲染;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叙事等等,共同演绎了现代国人最初的爱情感受。爱情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爱情至上 《新青年》 爱情定则 现代爱情观念
原文传递
作为《新青年》赞助者的群益书社 被引量:7
14
作者 邹振环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103,共13页
清末民初,群益书社是活跃在上海的一家重要的民营出版机构,该社因印行《新青年》而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群益书社出版了许多重要出版物,特别是英语读本,陈独秀曾是该社教科书的作者。群益书社在创办《青年杂志》和采用新式标点过程中起到... 清末民初,群益书社是活跃在上海的一家重要的民营出版机构,该社因印行《新青年》而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群益书社出版了许多重要出版物,特别是英语读本,陈独秀曾是该社教科书的作者。群益书社在创办《青年杂志》和采用新式标点过程中起到了推手作用;在《青年杂志》改名与再版重印方面贡献卓著;《新青年》及群益书社出版物的社会影响较广。作为《新青年》的赞助者,群益书社从一个以出版教科书、推动启蒙教育、提供现代常识为主的书局,转变为破旧立新、启迪民智、承担起引领学界重要责任的出版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益书社 《青年杂志》 《新青年》 英语教科书 赞助者
原文传递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树平 武占江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9-33,共5页
《新青年》是二十世纪初很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开始的彻底反封建主义开始 ,逐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 ,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其后期 ,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 ,为中国... 《新青年》是二十世纪初很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开始的彻底反封建主义开始 ,逐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 ,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其后期 ,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 ,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中国 反封建主义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思想
原文传递
对《新青年》发动批孔及文学革命的再认识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方竞 刘中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38,共2页
191 6年《新青年》发动批孔及文学革命以推进思想启蒙 ,确立了自身主导民初思想文化变革主潮的地位。但是 ,由于紧贴现实政治 ,使重新评价孔学这一在当时富有变革意义的学术思想文化命题未能得到更深入地展开 ,文学语体变革提出后也被... 191 6年《新青年》发动批孔及文学革命以推进思想启蒙 ,确立了自身主导民初思想文化变革主潮的地位。但是 ,由于紧贴现实政治 ,使重新评价孔学这一在当时富有变革意义的学术思想文化命题未能得到更深入地展开 ,文学语体变革提出后也被纳入既有的思想启蒙框架中进行 ,并且衍生了《新青年》直接干预现实政治的主导倾向。《新青年》所以由提倡思想启蒙而转向介入现实政治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子则在陈独秀及其同仁身上根深蒂固的“共和制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批孔 文学革命 共和制情结
下载PDF
试论当今中国“新型”青年文化生成的可能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孟登迎 《文学与文化》 2019年第4期90-100,共11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青年从引领现代社会政治变革和社会政治理想的"新青年"进步角色逐渐转型为引领物质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的"时尚达人",受到了各种推崇个人成功的流行话语的支配性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青年从引领现代社会政治变革和社会政治理想的"新青年"进步角色逐渐转型为引领物质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的"时尚达人",受到了各种推崇个人成功的流行话语的支配性影响。与之相应,相当一部分青年有了对于物质追求、消费文化和个人成功等主流观念的自觉反省和批判,并以志愿者行动等生活实践方式努力寻找超克现存主流消费文化的新路径。这些努力正在促生一种带有正面价值指向和理想维度的"新型"青年文化,后者试图在人际之间建立起共富、平等、真诚、共享和合作的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在人与自我之间建立起平和自洽的和解关系。这种"新型"青年文化的生成和普及目前还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需要得到成人主流社会的更多理解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新青年 青年文化 “新型” 青年文化
下载PDF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以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歧为参照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晓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135,共14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文"并不是一个内涵单一、固定的概念。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内在地包含了调和精英与大众两种文化立场的思想努力。它既承续晚清启蒙思想家的精神流脉,同时又有意识地要打破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文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文"并不是一个内涵单一、固定的概念。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内在地包含了调和精英与大众两种文化立场的思想努力。它既承续晚清启蒙思想家的精神流脉,同时又有意识地要打破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文化区隔,因而十分强调文字上的死活、雅俗问题,并由此奠定中国俗文学在新文学建设中的典范意义。国内《新青年》阵营却重申了梁启超以来"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之间的关联,故他们对白话文的理解,从胡适关注语言层面的死活问题,重新回到了思想上的新旧之争。在这样的思想格局中,中国的旧文学非但不能作为新文学建设的典范,而且应该是全面清理的对象。这导致"白话文"概念内部的理论分裂,并引发傅斯年等更进一步的思考,最终提出"欧化白话文"的主张。欧化白话文虽然在新文化阵营内部解决了语言与思想的分裂问题,却再一次使书面语与大众的文化现状拉开距离,并使胡适的文化理想,湮没不明。白话文内部的这一理论分歧后来在19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1940年代解放区的文艺实践与理论建设中都有回响,呈示出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白话文 欧化白话文 新文学 《新青年》思想革命
原文传递
旧派的沉默及林纾的境遇:五四新旧文化论战在1919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桂妹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53,共14页
新旧思想文化论战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构成方式,也奠定了五四新文化继承者和研究者们看待"新派"与"旧派"的二元固化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文化最为激烈的论战发生在1919年,重回论战现场,便可发现,在... 新旧思想文化论战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构成方式,也奠定了五四新文化继承者和研究者们看待"新派"与"旧派"的二元固化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文化最为激烈的论战发生在1919年,重回论战现场,便可发现,在新青年派的有意挑战中,除了林纾以螳臂当车的姿态参与论战以外,被骂为"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的旧派几乎集体选择了沉默和隐忍。在新文化、新思想锐不可当的冲击下,旧派在不屑与辩、不敢与辩、无力置辩中无不显示出了暮气与颓唐。但必须承认,旧派构成了五四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全面展开。五四时期的新旧论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文化论战 林纾 《新青年》 1919年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现代中国青年文化的诞生——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金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56,共10页
五四青年所代表的青年文化是在近代中国青年阶层诞生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内容来看,《新青年》的主题是"青年"和"青春"。这些大量涌现的以"青年"为主题的论述文章,形成了五四时期独特的"青年论述"... 五四青年所代表的青年文化是在近代中国青年阶层诞生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内容来看,《新青年》的主题是"青年"和"青春"。这些大量涌现的以"青年"为主题的论述文章,形成了五四时期独特的"青年论述"。陈独秀以"青年"命名刊物的用心主要表现为:首先"青年"是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出现的,有着更强的社会功能,更容易成为社会革新的力量;其次,"青年"本身就包含一种以时间为向度的价值评判的可能。因此,一方面,"青年"作为被启蒙的对象,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青年"自身就具有道德上的优势,在与老年、老大帝国、旧制度旧文化旧道德的对抗中,能更容易获得认同。现代"青年"角色的产生,是双向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是社会的角色期待、社会的规范性力量;一方面是青年的自主意识、角色的自我设计。也就是说,"‘青年’并不只是由来自社会的角色期待所决定的,而是由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学生自身的主体行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的互动形成的"。就近代中国而言,作为社会角色的"青年"的形成,与《新青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五四青年通过对《新青年》的阅读,也产生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就是"青年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青年 青年文化 《新青年》 阅读 青年崇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