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承与传承人论 被引量:224
1
作者 刘锡诚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24-36,共1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与我国学界传统上理解的民俗(民间文化)强调其作者和传承者的身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与我国学界传统上理解的民俗(民间文化)强调其作者和传承者的身份有所差异。传承大致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传承人 文化进化 延续
下载PDF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2
2
作者 程乾 凌素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66-1172,共7页
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2 376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湾地区除外)。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组团状分布,分... 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2 376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湾地区除外)。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从全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组团状分布在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西部相对稀少,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从南北看,南方分布数量与密度均大于北方,且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带。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地理大环境的影响,物产丰富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二是与人类的宜生环境和民族性地域性有关;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边疆,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统不易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析 地域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 被引量:174
3
作者 白晋湘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对如何根据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特性进行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启示;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对如何根据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特性进行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启示;分析了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有限性、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矛盾等困境;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职能管理机构和分级保护体系;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制保护机制;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功能,提高馆藏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水平;开展普查工作,建立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重点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中"人"的保护与关注;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保护与文化空间保护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体育 文化 保护 中国
下载PDF
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157
4
作者 王松华 廖嵘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通过产业化的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并借市场化的机会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审视过去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还必须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通过产业化的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并借市场化的机会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审视过去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还必须在产业化的同时,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在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产业化 遗产保护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 被引量:161
5
作者 马晓娜 图拉 徐迎庆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1-142,共22页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成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在整个数字技术环境中包含一系列活动,涉及记录、保存、展示、传播等数字化实践工作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本文对非...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成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在整个数字技术环境中包含一系列活动,涉及记录、保存、展示、传播等数字化实践工作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数字化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采集、记录、保存、保护、展示、传播等研究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具体技术手段,数字博物馆与数据库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运行形态,讨论了在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最新的研究方向对这一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需求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数字化 数字技术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 被引量:143
6
作者 赵悦 石美玉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9期84-93,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遗产旅游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或者说若要将其推向旅游市场,就必须面对三个基本问题,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开发、由谁来开发、如何开发。为此,文章选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遗产旅游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或者说若要将其推向旅游市场,就必须面对三个基本问题,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开发、由谁来开发、如何开发。为此,文章选取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对上述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与上述问题相应的三大矛盾,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故而文章对其进行了多侧面的跟进研究,希冀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从而进一步探索其解决的办法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矛盾
下载PDF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被引量:133
7
作者 吴清 李细归 张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5-183,共9页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地理要素 中国
原文传递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被引量:114
8
作者 萧放 《文化遗产》 2008年第1期127-132,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决定了传承人的认定原则。单一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从个体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声望两个向度考虑;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文化整体中切分重要文化环节,确定关键传承人。对认定为非遗传承人的对象不...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决定了传承人的认定原则。单一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从个体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声望两个向度考虑;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文化整体中切分重要文化环节,确定关键传承人。对认定为非遗传承人的对象不仅要有经济、社会的生活保障,还需精神关怀。当然传承人也应该自觉承担传承文明的责任与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保护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106
9
作者 张希月 虞虎 +2 位作者 陈田 王新歌 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7-1007,共11页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价值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苏州
原文传递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03
10
作者 陈华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91,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与生产性的特点,对于这种生活中的文化,必须仔细区别和对待其生产性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的问题。在进行生产性保护时,要避免过度开发,避免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商业化、产业化、旅游化,并要坚持生产性保护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与生产性的特点,对于这种生活中的文化,必须仔细区别和对待其生产性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的问题。在进行生产性保护时,要避免过度开发,避免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商业化、产业化、旅游化,并要坚持生产性保护的原生态原则、就地保护原则、政府扶持原则、技能传承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保护原则
原文传递
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 被引量:98
11
作者 刘魁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12,共4页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广泛,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各种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并不能概括和替代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和有效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广泛,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各种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并不能概括和替代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和有效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根据同一性质的区域文化特点,选定传统文化保存得相对完整,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价值观、民间信仰以及诸多具体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群聚居空间给予特别的关注,使这一特定地区传统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健康的传承。作为一种实验,它会在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和示范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必须规避或解决目前在学理上或者在实践方面存在的各种困境和问题。本文在简略回溯有关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学术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存在的若干实际问题及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探寻传统体育文化之根 传承现代体育文明之魂——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 被引量:95
12
作者 白晋湘 万义 龙佩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传统体育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演进历程、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传统体育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演进历程、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文化普查、抢救濒危、重点保护、机制建设4个阶段。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政策和实施方案推动之下,研究成果体现出研究定位从研究边缘向研究中心,研究技术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从文献整理向田野实证,研究思维从国家逻辑向历史逻辑,研究视角从项目中心向生态中心,研究内容从外造秩序向内生秩序等转变。未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将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文化生态建构和发展理念重塑,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传统体育 演进历程 时代特征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被引量:90
13
作者 曹诗图 鲁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78,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五大类别,即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五大类别,即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目前旅游开发比较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适应性分析,分别对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旅游开发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适应性分析 开发构想
下载PDF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91
14
作者 王林 虞定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88,93,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介绍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缺位;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介绍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缺位;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遴选不够严谨;传统武术动态传承方式不足;传统武术保护传承效果缺少评估、反馈机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困境 策略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 被引量:82
15
作者 梁保尔 马波 《旅游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7-14,共8页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升温,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涉及范围、保护状况与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依然比较模糊。本文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条款,...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升温,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涉及范围、保护状况与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依然比较模糊。本文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条款,认为这两个权威文件是释疑解惑的关键,并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主线,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时的保护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遗产旅游 旅游资源 保护与开发
下载PDF
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管理研究 被引量:87
16
作者 侯西龙 谈国新 +1 位作者 庄文杰 唐铭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108,共2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数据 本体 知识管理 知识组织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 被引量:81
17
作者 汪宇明 马木兰 《旅游科学》 CSSCI 2007年第4期31-35,共5页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基于恩施腾龙洞《夷水丽川》实景舞台剧的实践表明,大型实...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基于恩施腾龙洞《夷水丽川》实景舞台剧的实践表明,大型实景舞台剧确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路径。同时,这种转型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必须与天然物质景观交融呼应,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景舞台剧 《夷水丽川》 湖北恩施腾龙洞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 被引量:83
18
作者 刘晓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80,共5页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遗产"概念所蕴涵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及其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语境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认为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而作为"遗产&qu...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遗产"概念所蕴涵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及其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语境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认为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而作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被赋予了广泛的公共性,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有助于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性 公共性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 被引量:87
19
作者 胡惠林 王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5,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更是生活。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基因"的衍生性价值的体认;对传统社会形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在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共生"关系的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更是生活。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基因"的衍生性价值的体认;对传统社会形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在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共生"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局限性反思,促使我们提出以"生活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战略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本质上是要在推动传统文化生活样式的传承、延续乃至创新的同时,寻求民族国家现代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要在文化意义的生产层面推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这不仅是我们构建社会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性参与"机制方面的重要举措,更是华夏民族对待自身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与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全观 共生关系 意义生产 生产性保护 生活性保护
下载PDF
“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 被引量:86
20
作者 曹迎春 张玉坤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4-49,共6页
将传统村落分布与地理环境、城镇化发展、传统文化脉络等因素叠加,从宏观层面,多角度分析地理和社会因素与传统村落分布的系统关系,探索快速城镇化条件下,传统村落的生存规律,据此初步提出宏观保护框架。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聚落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