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隋炀帝在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杜晓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5-103,共9页
隋高祖虽然在军事上、政治上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但是并没有使关陇军事豪族、山东旧族和江左士族这三股具有深厚而独特社会文化传统的势力在文化上统一起来,隋高祖在位时对山东旧族、江左士族推行的压制和打击政策,更阻碍了三方归... 隋高祖虽然在军事上、政治上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但是并没有使关陇军事豪族、山东旧族和江左士族这三股具有深厚而独特社会文化传统的势力在文化上统一起来,隋高祖在位时对山东旧族、江左士族推行的压制和打击政策,更阻碍了三方归一的文化融合过程。然而,这种状况在隋炀帝嗣位后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观。他不但一改其父一贯排斥山东、江左文化的做法,致力于吸收、融合江左文化、山东文化,还躬自实践,以其虚怀若谷的态度、勤奋创作的精神,融南北诗风之长,取得了较大的诗歌创作成就,为初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炀帝生活作风、施政特点的成见,人们忽视了炀帝在文化建设、诗风融合方面的贡献,所以本文从现存史料中钩沉索隐,旨在阐述隋炀帝在南北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可能恢复此段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炀帝 文化史 隋诗
原文传递
从梁启超的文化史观到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通史的书写
2
作者 李天星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5,共12页
20世纪初,梁启超高擎“史界革命”大旗,加速了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在新史学思潮的激荡中,随着史学专业化的强化和“国史”(通史)观念的形塑,基于对旧史学“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缺陷的共识,以及通过文化发扬以振奋民族精神的... 20世纪初,梁启超高擎“史界革命”大旗,加速了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在新史学思潮的激荡中,随着史学专业化的强化和“国史”(通史)观念的形塑,基于对旧史学“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缺陷的共识,以及通过文化发扬以振奋民族精神的现实诉求,20世纪早期出现一批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梁启超文化史观中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论断,在这些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彰显或回应。尤其注重从进化论的视角阐释中国文化的演进,同时试图从中得出历史因果的规律性认知,为寻求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史学 文化史观 中国文化史 通史
原文传递
朱维铮先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史” 被引量:3
3
作者 邹振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朱维铮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本文以作者亲历的事实,并利用相关书札文献,比较翔实地描述了朱先生组织"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策划出版《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和《中国文化史丛... 朱维铮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本文以作者亲历的事实,并利用相关书札文献,比较翔实地描述了朱先生组织"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策划出版《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和《中国文化史丛书》,以及筹办"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和著作《走出中世纪》等若干重要的工作,阐明其作为80年代中国文化史学科建设和规划的主要策划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维铮 文化史 《中国文化研究集刊》 《中国文化史丛书》 《走出中世纪》
下载PDF
《中国文化史》在民族高校中的教学思考——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鹏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1,共4页
《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面向高校各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核心性课程,它着眼于文化知识的认知、文化情怀的熏陶、文化价值的衡判和文化生活的创造。面对众多的授课群体,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特别是民族院校中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少... 《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面向高校各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核心性课程,它着眼于文化知识的认知、文化情怀的熏陶、文化价值的衡判和文化生活的创造。面对众多的授课群体,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特别是民族院校中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国文化史》课程的讲授面临着诸多挑战。文中就该课程在民族高校开设的意义和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史 民族高校 教学 问题 对策
原文传递
浅谈研究阴山文化史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炜民 《阴山学刊》 2011年第4期32-35,共4页
阴山地域是我国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研究阴山文化史要紧紧抓住阴山地域民族融合发展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论述。研究阴山文化史至少有三方面意义:为中国文化史补充新内容,开拓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为多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团结合... 阴山地域是我国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研究阴山文化史要紧紧抓住阴山地域民族融合发展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论述。研究阴山文化史至少有三方面意义:为中国文化史补充新内容,开拓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为多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团结合作、共同进步提供借鉴,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促进阴山地区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文化 中国文化史 民族融合 区域文化
下载PDF
中国文化史教学方法刍议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红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26-28,共3页
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有利于人格塑造的课程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开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课程知识体系的多学科交融而授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内容繁多... 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有利于人格塑造的课程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开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课程知识体系的多学科交融而授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有限、陈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出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明确课程的主线、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为提高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史 传统文化 教学法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化通史中的民族与文化起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天星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39-342,共4页
分析了20世纪上半期以来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对中国民族与文化起源问题的探索过程,具体指出了"西来说""本土说""蒙古说""多元说"等观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期 中国文化史 民族由来 文化起源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苏永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多门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时编写修改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建设课程网上教学平台则势在必行。... 《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多门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时编写修改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建设课程网上教学平台则势在必行。《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把前瞻的中国文化史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可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史》 课程教学 内容整合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走出课堂积极开发校外教学资源为“中国文化史”教学服务
9
作者 何海龙 《科教导刊》 2019年第32期144-145,共2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与时俱进。开发和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便是充实、丰富、拓展"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论文即是从开发校外教学资源的必要性、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与时俱进。开发和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便是充实、丰富、拓展"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论文即是从开发校外教学资源的必要性、桂林丰富的中国文化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为"中国文化史"服务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改革拓展方向,力求通过这一尝试为文化类选修课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外教学资源 桂林历史文化 “中国文化史”课程
下载PDF
高中中国文化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0
作者 王一川 《科教导刊》 2016年第7X期112-113,共2页
近几年,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对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更是重中之重。高中中国古代文化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学艺术、科学创造等三个部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都有着不... 近几年,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对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更是重中之重。高中中国古代文化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学艺术、科学创造等三个部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其特殊性,教师往往很难对该部分进行良好的诠释。如何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前历史教师必须深思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中国文化史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出现的如"衔接不当"、"内容重复"等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些许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历史 中国文化史 教学
下载PDF
在高校文化史教学中突出文化自信——以“中国文化史”教学为例
11
作者 朱小阳 《科教文汇》 2018年第8期36-37,57,共3页
中国文化史是当前中国高校普遍设置的一门课程。本文从高校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出发,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文化自信,在教学方法中包括了掌握中国文化史中要点的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学手段包括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中国文化史是当前中国高校普遍设置的一门课程。本文从高校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出发,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文化自信,在教学方法中包括了掌握中国文化史中要点的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学手段包括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史 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
12
作者 吴忠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111-115,共5页
柳诒徵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长期在高校和图书馆从事史学研究,著述众多,《中国文化史》为其代表作之一。该书作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虽然其观点存在一些矛盾之处,但这恰反映了转型期学人的一种努力,且该书对其后之文化史著作影... 柳诒徵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长期在高校和图书馆从事史学研究,著述众多,《中国文化史》为其代表作之一。该书作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虽然其观点存在一些矛盾之处,但这恰反映了转型期学人的一种努力,且该书对其后之文化史著作影响至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 观点 影响
下载PDF
浅谈高等院校中国文化史教学的内容设计
13
作者 靳玲 《科教导刊》 2014年第12S期162-163,共2页
中国文化内涵丰富,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体现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几乎不可能,因此中国文化史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在内容上应当注意的是:体现时代性、强调传承性、注意交流性,从而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 中国文化史 内容设计 高等教育
下载PDF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可喜收获
14
作者 李少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7-740,共4页
《新语探源》是从文化史角度对近代汉字新术语生成问题作全面考察的国内第一部较大型著述。它从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揭示汉字新术语生成之源,凸显出汉字文化在中国、日本近代文化转型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日源汉字新语的形成、入华作了... 《新语探源》是从文化史角度对近代汉字新术语生成问题作全面考察的国内第一部较大型著述。它从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揭示汉字新术语生成之源,凸显出汉字文化在中国、日本近代文化转型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日源汉字新语的形成、入华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推进了相关研究;在中国近代重要概念的由来、形成问题上也有可贵的创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语探源》 近代汉字新术语 中国文化史
下载PDF
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28-33,共6页
文化认同的重建,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定义,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包含着时代认同和民族认同两个性质不同的认同重建。对民族精神的肯定,必然要求从文化的民族性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全部... 文化认同的重建,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定义,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包含着时代认同和民族认同两个性质不同的认同重建。对民族精神的肯定,必然要求从文化的民族性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予以总体肯定。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期扎根,就必须妥善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型,即由一种革命理论转向一种建设理论。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是要在人类普遍利益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民族和国家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认同 民族认同 阶级认同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逻辑理路
16
作者 王刚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36,共11页
“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提升与拓展,是“一个结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而且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以贯之,同时,“一个结合”理论命题还蕴含了“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 “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提升与拓展,是“一个结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而且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以贯之,同时,“一个结合”理论命题还蕴含了“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使文化明确进入“结合”的视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个结合 三个深相结合 两个结合
原文传递
寻根索源,鉴往知来——冯天瑜新著《中国文化生成史》的学理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晓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2-129,共8页
2013年年底,冯天瑜先生推出80万言新著《中国文化生成史》。新著将中国文化生成的基因奥秘一一解码,佳惠学林。在文化生成史基础理论的建构方面,新著明确了文化史学科定位,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生态理论,将文化生态三层次说(即自然环境、社... 2013年年底,冯天瑜先生推出80万言新著《中国文化生成史》。新著将中国文化生成的基因奥秘一一解码,佳惠学林。在文化生成史基础理论的建构方面,新著明确了文化史学科定位,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生态理论,将文化生态三层次说(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修订为文化生态四因素说(即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在中国文化生成史重要问题的探析方面,新著对中国文化的结构性特征、科举制度的评价以及"李约瑟悖论"问题,均有所辨正,有所发明。秉承中国史学"述往事,思来者"的优良传统,新著前瞻了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认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是对中国文化原创动力的复归与超越。新著认为,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说法,应该缓议。当下中国尤须关注的是,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新著相信,中华民族将与人类文明更加深入地全面对话,"驾驭巨舟,升起云帆,在无垠的文明沧海破浪远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中国文化生成史》 文化生态理论 中国文化结构 文化走向
原文传递
评杨东莼的《本国文化史大纲》
18
作者 谢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8-110,共3页
杨东莼的《本国文化史大纲》是我国一部较早的唯物的文化史著作。本文着重分析了杨著唯物的文化及文化史观 ,并对其运用马克思主义“五社会形态论”进行文化史分期加以探讨 。
关键词 杨东莼 《本国文化史大纲》 文化史观 文化史 历史分期
下载PDF
《中国儒教史》反思:中国文化宗教论──兼与李申先生商榷
19
作者 鞠曦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30-32,共3页
李申的《中国儒教史》其思想方法是对中国文化进行彻底的宗教化 ,与任继愈的“儒教是教说”一样承诺了否定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 ,并且比“儒教是教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文化宗教论是对中国文化的歪曲和否定 ,应该对其反思批判。
关键词 《中国儒教史》 中国文化 价值取向 “儒教是教说” 宗教化 李申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