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ivilization与“文明”——以《时务报》为例分析“文明”一词的使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戴银凤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8-61,共4页
中国源于古代的“文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文明”根源于西洋 ,但直接来自东洋。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文明”在中国时兴起来。《时务报》中所出现的“文明”一词的涵义及使用情况 ,从一个... 中国源于古代的“文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文明”根源于西洋 ,但直接来自东洋。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文明”在中国时兴起来。《时务报》中所出现的“文明”一词的涵义及使用情况 ,从一个侧面反映西学在近代中国的兴盛情形、日本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近代知识分子欲“变法图强”的强烈呼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CIVILIZATION 西洋 东洋 时务报
下载PDF
近代报刊与晚清女性议题的“公共化”——以《万国公报》《时务报》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怡靓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6-163,共18页
晚清对于中国女性解放来说,具有重要的开端意义,变革首先发生在公共话语领域,中国传统女性从“隐匿”到“现身”,而近代报刊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了这一转变。《万国公报》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报刊,让女性得以从封闭的文化和道德的逻辑链... 晚清对于中国女性解放来说,具有重要的开端意义,变革首先发生在公共话语领域,中国传统女性从“隐匿”到“现身”,而近代报刊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了这一转变。《万国公报》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报刊,让女性得以从封闭的文化和道德的逻辑链条中跳出,在“中西之别”的尺度上获得了“可见性”,并以“他者”的视野完成了中国女性的“问题化”过程。《时务报》所代表的国人自办报刊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改造女性的“合法化”过程,在国族建构而非在身体经验的层面来论述改造的必要性。这并非是一种历史局限,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策略性选择。维新士人们秉持着“报为国口”的理念,认为报刊的言说主要是向国,所以只有在“国族建构”的层面获得意义,女性问题才得以在面向当政者言说的报刊版面中占据重要位置。于是,解放女性的理由,从传教士报刊中的女性个体权益,被置换成了维新报刊中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报刊以其相异的实践方式,参与有关女性的公共言说,并共同影响了女性在公共话语领域的现身方式。报刊成为开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程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妇女解放 《万国公报》 《时务报》 公共领域
原文传递
跨越疆界的求索:《时务报》和哈葛德小说She 被引量:3
3
作者 潘红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9-147,共9页
英国通俗作家哈葛德以独特的小说话语,建构了19世纪西方现代思想意识和世界观念秩序。首先将哈氏小说译入中国的是晚清驻英参赞曾广铨,其译介的哈氏小说She以《长生术》为书名,连载于改良派创办的《时务报》上。哈氏原著She以"他者... 英国通俗作家哈葛德以独特的小说话语,建构了19世纪西方现代思想意识和世界观念秩序。首先将哈氏小说译入中国的是晚清驻英参赞曾广铨,其译介的哈氏小说She以《长生术》为书名,连载于改良派创办的《时务报》上。哈氏原著She以"他者"和"自我"二元对立的话语,呈示了19世纪殖民主义语境下,世界种族文明对立、男女权势对立和观念秩序重建的话语指向。在晚清民族危亡之际,《时务报》编译西文的真正动因在于借洋人之文言维新变法。因此,从话语意义来看,小说《长生术》在政论性刊物《时务报》上的刊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葛德 SHE 《时务报》 《长生术》 话语意义
原文传递
论曾广铨的现代性译介 被引量:2
4
作者 潘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149,共6页
戊戌维新时期,时任驻英参赞的曾广铨担任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英文译编,大量编译西方政治时文,译介斯宾塞尔的社会进化理论,是第一位将日后风靡晚清的英国通俗作家哈葛德译入中国的人。曾广铨的翻译,以富有现代意义的新话语引入新思... 戊戌维新时期,时任驻英参赞的曾广铨担任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英文译编,大量编译西方政治时文,译介斯宾塞尔的社会进化理论,是第一位将日后风靡晚清的英国通俗作家哈葛德译入中国的人。曾广铨的翻译,以富有现代意义的新话语引入新思想新概念,是晚清社会面对西方列强欺凌,一代新知识分子为民族生存不懈抗争的一个缩影。这一新知识分子群体,在晚清社会从封建走向现代的历史转折关头,以翻译话语颠覆了天朝至上的封建意识,逐步把中国引入现代的世界话语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广铨 《时务报》 戊戌维新 民权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吴氏父子与《时务报》 被引量:1
5
作者 高茂兵 刘伟航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48-153,147,共7页
在《时务报》的创办及发行过程中,四川达县的吴德潚、吴樵父子作为报纸的幕后支持者,参与了《时务报》筹备、发刊、发行的主要过程,在制定办报方针策略、推荐梁启超参加《时务报》、筹备费金、获取官方认可,在西南地区、杭州等地报纸发... 在《时务报》的创办及发行过程中,四川达县的吴德潚、吴樵父子作为报纸的幕后支持者,参与了《时务报》筹备、发刊、发行的主要过程,在制定办报方针策略、推荐梁启超参加《时务报》、筹备费金、获取官方认可,在西南地区、杭州等地报纸发行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时务报》发生内部矛盾时,吴氏父子对调解汪梁纷争也超到了重要作用。吴氏父子之所以积极参与《时务报》的种种活动,与他们具有维新思想和忧国思想有密切关系。但由于他们的活动多处于幕后并且是阶段性的,故其作用未被世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氏父子 吴德漓 吴樵 时务报
下载PDF
《时务报》中的科学技术内容浅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淼 《科普研究》 2010年第2期35-42,共8页
《时务报》是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重要的一份刊物,对"维新变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清末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刊物。《时务报》中不仅有梁启超的政论文章(人称"梁文"),还有大量的译报,其份量和政... 《时务报》是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重要的一份刊物,对"维新变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清末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刊物。《时务报》中不仅有梁启超的政论文章(人称"梁文"),还有大量的译报,其份量和政论文平分秋色,其中包括许多科学技术内容,紧跟时代科技进步的潮流,阐述科技对社会、农业等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使《时务报》也成了清末科学技术宣传的阵地,使国人眼界大开。《时务报》为新科技的"东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试图从文理交叉视角着手,对《时务报》译稿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面展示其中涉及的科学技术内容,分析其特点,评价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维新派 《时务报》
原文传递
翻译“福尔摩斯”与维新视域下《时务报》的说部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75,共15页
《福尔摩斯探案集》经过张坤德在《时务报》上的翻译,首次登陆中国,其作为侦探小说的叙事功能和文体价值却并不被重视。在维新运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这部小说与报译栏目一起,构成了对于文化现代性的一种译介,迎合了中国士人有关广译世... 《福尔摩斯探案集》经过张坤德在《时务报》上的翻译,首次登陆中国,其作为侦探小说的叙事功能和文体价值却并不被重视。在维新运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这部小说与报译栏目一起,构成了对于文化现代性的一种译介,迎合了中国士人有关广译世界知识、更新文明的期待;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的文化干预姿态,也显露出维新士人强调"群"而忽略"个"的精神症候,成为戊戌时期说部实践乃至维新运动的一个现实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新运动 侦探小说 文化现代性 文化干预 《时务报》
原文传递
戊戌至五四时期中国报刊启蒙者角色演变——以《时务报》《新民丛报》《新青年》为研究中心
8
作者 田中阳 杨清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30,共6页
胡适曾在1923年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三份报刊"代表"三个时代",其语境更多的是从思想启蒙角度切入的。从《时务报》《新民丛... 胡适曾在1923年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三份报刊"代表"三个时代",其语境更多的是从思想启蒙角度切入的。从《时务报》《新民丛报》到《新青年》,近代中国报人启蒙群体的知识结构由新旧杂糅走向学贯中西;群体集结由人际关系的短视走向群体聚合的自觉;社会理想由"求变""新民"到"人"的共同发现,最终实现了由开明士绅向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者 角色转变 《时务报》 《新民丛报》 《新青年》
下载PDF
全球知识城市理论、城市转型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下)
9
作者 王志章 王晓蒙 贺翠翠 《中国名城》 2012年第9期8-13,共6页
"知识城市"理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管理运动、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新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转型、复兴过程中的一种历史反思,其宗旨是要通过充分利用城市自身优势资源,实施以"知识为基础发展... "知识城市"理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管理运动、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新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转型、复兴过程中的一种历史反思,其宗旨是要通过充分利用城市自身优势资源,实施以"知识为基础发展"(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KBD)战略,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提升城市参与全球循环的核心竞争力。该理论诞生以来,西方一些国际性城市如伦敦、巴塞罗那、匹兹堡等数十个受惠于此,已成功转型为知识城市。研究了该理论诞生的背景、构成要素、特点及其在西方国家践行模式,基于上海、深圳几个城市分析了知识城市理论在中国研究、传播与实践现状,指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城市理论 转型模式 中国实践进展 城市管理
下载PDF
西学与儒学的争锋:论《时务报》的反响
10
作者 余亚莉 《云梦学刊》 2014年第1期27-31,共5页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刊物,它引起的社会反响非常激烈。在它的读者中,既有对其主张极表赞同的,也有强烈反对甚至嫉视的。应该看到,无论何种反馈都绝不是单向度的,在赞同的声音中同时伴随着一些担忧和不安,在反对的声音中也不...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刊物,它引起的社会反响非常激烈。在它的读者中,既有对其主张极表赞同的,也有强烈反对甚至嫉视的。应该看到,无论何种反馈都绝不是单向度的,在赞同的声音中同时伴随着一些担忧和不安,在反对的声音中也不乏爱国的热忱,甚至在"嫉视"的反应中也有一些对于中国儒学的深刻思考。当时各界人士往来的信函,真实而鲜活地记录下这些交织的声音。这些书信具体地彰显出《时务报》所引发的社会效应,折射出各阶层的政治利益与文化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务报 反响 维新运动
下载PDF
以《时务报》为中心的晚清上海公共领域兴衰探析
11
作者 刘鹿涛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7-10,共4页
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近代报业、出版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日渐完善,上海的近代城市空间初具雏形,以《时务报》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式的公共领域初步形成。该公共领域独立于政府权力之外,对政府权力进行批判,产生... 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近代报业、出版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日渐完善,上海的近代城市空间初具雏形,以《时务报》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式的公共领域初步形成。该公共领域独立于政府权力之外,对政府权力进行批判,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影响,推动了维新思想的涌涨。最终以《时务报》为中心的公共领域,因顽固势力的弹压,党派斗争日趋激烈而走向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务报》 公共领域 上海 晚清
下载PDF
通艺学堂首次使用“图书馆”之名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顾烨青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7-93,共7页
通艺学堂图书馆的成立并非1897年初,其开办和"图书馆"名称的使用均晚于1897年9月20日。张元济在馆名的选择上,经历了从"藏书楼""藏书馆"到"图书馆"的变化,其最终选定"图书馆"的名称... 通艺学堂图书馆的成立并非1897年初,其开办和"图书馆"名称的使用均晚于1897年9月20日。张元济在馆名的选择上,经历了从"藏书楼""藏书馆"到"图书馆"的变化,其最终选定"图书馆"的名称受《时务报》译文影响的可能性很大,但也无法排除取自傅云龙游记和中国古诗中"图书馆"一词的可能,或者兼而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词源 语源 通艺学堂 张元济 时务报 图书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