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1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 被引量:101
1
作者 金立鑫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5-120,共16页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金立鑫零本文要证明的问题0.1动词后宾语前的“了”是“完成—延续”体(aspect)的标记(记作“了1”)。在中性语境下,它兼表“过去近时”的意义。0.2句尾的“了”有两个,一个是“事件实现后的状...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金立鑫零本文要证明的问题0.1动词后宾语前的“了”是“完成—延续”体(aspect)的标记(记作“了1”)。在中性语境下,它兼表“过去近时”的意义。0.2句尾的“了”有两个,一个是“事件实现后的状态延续到某一参照时间”的体和时(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跨度 句尾“了” 语法意义 时间参照点 语境因素 《现代汉语八百词》 “实现” 句子 程度副词
原文传递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被引量:68
2
作者 李铁根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汉语时间表达的角度对时态助词“了”、“着”、“过”的表时功能作了综合的考察分析,进而提出一个新的现代汉语时制分类系统。主要观点如下:1、时制的表达系统不能用客观的时间系统来概括,各种语言的时间表...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汉语时间表达的角度对时态助词“了”、“着”、“过”的表时功能作了综合的考察分析,进而提出一个新的现代汉语时制分类系统。主要观点如下:1、时制的表达系统不能用客观的时间系统来概括,各种语言的时间表达并非一定遵循“三时制”;2、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在现代汉语中均有所反映。从绝对时角度分类,汉语的时制可分“已然”和“未然”,从相对时角度分类,可分“同时”和“异时”,二者都各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并且存在着语法上的对立;3、任何一个句子都有“时”,时间因素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4、“了”、“着”、“过”都是既能表“态”又能表“时”的语法成分。作为绝对时标记,它们都表“已然”,不表“未然”;作为相对时标记,“着”表“同时”,“了”、“过”表“异时”。不同时制功能的呈现受不同句法条件的制约;5、汉语中存在着绝对时中包含相对时的混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着” 汉语时制表达
下载PDF
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 被引量:51
3
作者 房玉清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4-20,共7页
动态(aspects)虽然跟时间有关,但并不从属于“时”(tenses)的范畴,而是一个独立的语法范畴。它主要表示动作的进程和状态的变化,说明动作和状态在某一时间内的种种情况。 表示动态的基本概念有两个:持续性和间断性。在语法上,前者称为... 动态(aspects)虽然跟时间有关,但并不从属于“时”(tenses)的范畴,而是一个独立的语法范畴。它主要表示动作的进程和状态的变化,说明动作和状态在某一时间内的种种情况。 表示动态的基本概念有两个:持续性和间断性。在语法上,前者称为“进行”,后者称为“开始”或“完成”。动作、状态的进程和变化基本上如下图: 开始→进行→完成 …………………… 时点 时段 时点 “进行”是跟时段相联系的,过程有长有短,而且有不同的状态:有的处在动动之中,如“跑、飞、追、冲”等;有的处在重复之中,如“嚼、敲、抖、摇”等;有的处在持续之中,如“站、停、睡、穿”等。总之,“进行”不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它是一个或长或短、状态不同的过程,而“开始”是“进行”的起点,“完成”是“进行”的终点。 动词可以分为两类:“点”上的动词和“线”上的动词。前者如“到、懂、发现、拒绝、来、去、死、忘"等,这些动作在任何时点上都是完整动作,它们的起点和终点很接近,有的甚至是重合的,所以称为瞬间动词或结束性动词。后者如“穿、睡、停、休息、研究、站、住、坐”等,这些动作的起点和终点有明显的距离,并且从动作实现到完结有一个过程,它们在某一时点上实现并不意味着完结。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现 “着” 用法比较 动态助词“了” 语义特征 “在” “正在” 北京烤鸭 持续性动词
下载PDF
汉语并非没有时制语法范畴——谈时、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2
4
作者 张济卿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7-32,共6页
汉语并非没有时制语法范畴——谈时、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张济卿我国的传统语法中,一般认为汉语只有体(aspect)范畴,没有时制(tense)范畴,而时间全是通过没有虚化的时间副词或上下文来表达的①。可是我们经过长期的考... 汉语并非没有时制语法范畴——谈时、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张济卿我国的传统语法中,一般认为汉语只有体(aspect)范畴,没有时制(tense)范畴,而时间全是通过没有虚化的时间副词或上下文来表达的①。可是我们经过长期的考察和无数的验证、反证,发现上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范畴 将来时 时制 现代汉语 语法标记 “了” 一次性动作 去看电影 时间副词
原文传递
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37
5
作者 赵立江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赵立江一引言1.1虚词“了”在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留学生在“了”的使用上常常出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习得者是如何掌握和使用“了”的?在哪些... 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赵立江一引言1.1虚词“了”在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留学生在“了”的使用上常常出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习得者是如何掌握和使用“了”的?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失误?哪些因素影响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习得 留学生 《世界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 教学与研究 结果补语 动态助词 个案调查
原文传递
英语名词化的“功过”论辩及其在语篇运用中的量化考察 被引量:34
6
作者 刘国辉 余渭深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6,共5页
名词化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共性现象早已引起不同语言学派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过系列研究。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同样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其“功过”论述不多。本文旨在比较系统的基础之上对英语名词化“功过”进行讨论,然... 名词化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共性现象早已引起不同语言学派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过系列研究。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同样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其“功过”论述不多。本文旨在比较系统的基础之上对英语名词化“功过”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其在语篇运用中的量化考察,了解其运用的大致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名词化 语篇
下载PDF
经历体存在句 被引量:25
7
作者 宋玉柱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6,共6页
关于存在句,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有一种存在句,至今还没有人讨论过。本文拟就这种句式进行一些探索,同时也谈谈我们所理解的存在句系列。 一、经历体存在句的基本特点 1.1 这种尚未被人注意到的存在... 关于存在句,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有一种存在句,至今还没有人讨论过。本文拟就这种句式进行一些探索,同时也谈谈我们所理解的存在句系列。 一、经历体存在句的基本特点 1.1 这种尚未被人注意到的存在句,可以拿下列句子作代表: ①窗子上曾经贴过两张剪纸,那是妹妹从海边的家乡寄来的。(石涛《雨雪霏霏》) ②他脖上长过火疖子。(张恩儒《江对岸的蓝眼睛》,《人民文学》1990. 4,103页) ③(它让我想起)这里挂过一把小吉他。(萌娘《永远的红蜻蜒》,《人民文学》1989·12,55页) 这些句子,抽象为公式,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句 经历体 “着”字句 静态存在句 句式 隐现句 句子 变换方式 张剪
下载PDF
南宁白话“过”的两种特殊用法 被引量:23
8
作者 覃凤余 吴福祥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9,共14页
本文讨论南宁白话与格介词"给过"和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和演化。主要结论是:(1)与格介词"给过"源于给予动词"给过"的语法化,后者则是由给予动词"给"和与格介词"过"在... 本文讨论南宁白话与格介词"给过"和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和演化。主要结论是:(1)与格介词"给过"源于给予动词"给过"的语法化,后者则是由给予动词"给"和与格介词"过"在毗邻位置上词汇化而成;(2)短差比式"X+A+过"来源于差比式"X+A+过+Y"中基准Y的删略,这种差比式极有可能是壮语南部方言影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宁白话 用法 差比 介词 语法化 词汇化 “给”
原文传递
昆明方言的“着”字 被引量:19
9
作者 丁崇明 荣晶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7-279,共3页
昆明方言有一个广泛使用的“着”字,其意义和用法较之北京话来说更为复杂多样。本文将“着”字分为七种不同的用法分别讨论,侧重点放在与北京话不同的方面。为了叙述方便,将七种用法的“着”字,分别标记为“着<sub>1</sub>... 昆明方言有一个广泛使用的“着”字,其意义和用法较之北京话来说更为复杂多样。本文将“着”字分为七种不同的用法分别讨论,侧重点放在与北京话不同的方面。为了叙述方便,将七种用法的“着”字,分别标记为“着<sub>1</sub>、着<sub>2</sub>、着<sub>3</sub>、着<sub>4</sub>、着<sub>5</sub>、着<sub>6</sub>、着<sub>7</sub>”。其中“着<sub>1</sub>、着<sub>2</sub>、着<sub>3</sub>、着<sub>4</sub>”读 [(?)],“着<sub>5</sub>、着<sub>6</sub>”读[(?)],“着<sub>7</sub>”读[(?)]。 昆明方言有四个声调:阴平[(?)] 44,阳平[(?)] 31,上声[(?)] 53,去声[(?)]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 昆明方言 北京话 动态助词 意义和用法 语法功能 歧义 语法意义 被动句
原文传递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铁根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2期14-18,共5页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李铁根本文考察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①。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一、“了”、“着”、“过”的单用1...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李铁根本文考察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①。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一、“了”、“着”、“过”的单用1.1“V1”中的“了、着、过”“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 连动式 “了” 述宾短语 述补短语 《白鹿原》 《南泥湾》 单个动词 句子的理解策略
下载PDF
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2
11
作者 金颖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本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了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魏晋南北朝动量词系统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动量词
下载PDF
试论“过”与“了”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晓铃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年第1期48-57,共10页
0.讨论“了”、“过”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对它们都作了细致的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并取得圆满的结果。然而,也可以从某一个出发去观察它和其它的关系。本文就采取这种方法,从“过”出发,去探讨“过”和“了”的关系。
关键词 “了” 短语 替换 动作 动词 发生 可能 关系 表示
原文传递
广州话表示修正的助词“过” 被引量:9
13
作者 严丽明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9,共6页
本文分析了广州话中表示修正的助词"过"的使用条件,认为其核心意义是表示对相关动作行为不如意结果的修正。指出该助词由近代汉语表示"将V所涉及的对象从头到尾V一遍"的"过"演化而来,其条件是,在之前动... 本文分析了广州话中表示修正的助词"过"的使用条件,认为其核心意义是表示对相关动作行为不如意结果的修正。指出该助词由近代汉语表示"将V所涉及的对象从头到尾V一遍"的"过"演化而来,其条件是,在之前动作结果不如意的语境下,"过"经常与表示"从头另行开始"的"重新"等词语共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话 修正 助词 推理
原文传递
“过”引申用法的认知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云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6-30,共5页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语“过”的基本语义结构进行形象的图示 ,对其基本引申用法做出统一的解释 ,并着重阐明、辨析表完结的体助词“过1 ”和表经历的体助词“过2 ”的意义和用法 ,指出对二者进行区分的必要性。
关键词 语义结构 动体 陆标 意象图式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四川话的“倒”和“起”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田懋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37-40,共4页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时态助词“着”、“了”、“过”,附在动词后面出现,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完成或者过去。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里把“着”、“了”、“过”称作(动词的)“形尾”,并且追本溯源,指出它们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王力先...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时态助词“着”、“了”、“过”,附在动词后面出现,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完成或者过去。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里把“着”、“了”、“过”称作(动词的)“形尾”,并且追本溯源,指出它们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王力先生认为:“着”和“过”都来自表示动向的动词,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虚化,终于演变为动词的形尾;而“了”从动词“终了”虚化为形尾并且得到普遍应用的年代较前两者还要早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 时态助词 “着” “了” 宾语 四川 动作的持续 “在” 伴随情况
原文传递
从“了、着、过”看操作和说明语体问题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林 陈振宇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82,共12页
鉴于目前国内在语体及语体类型之间的关系与异同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本文从篇章功能的角度,以具有时间性质的"了、着、过"作为语言参数考察现代汉语实际文本中存在的语体分类及语体要素的分布情况,其中着重考察了操作语体... 鉴于目前国内在语体及语体类型之间的关系与异同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本文从篇章功能的角度,以具有时间性质的"了、着、过"作为语言参数考察现代汉语实际文本中存在的语体分类及语体要素的分布情况,其中着重考察了操作语体和说明语体。考察发现不但各基本语体类型文本内部存在更为细致的分类与交叉,各语体类型之间也并非清楚划一。尽管如此,具体文本的语体特征还是有主有次,能够基本分清的。一个文本的语体特征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程度的问题。不论是哪种语体,都有极端文本和一般的非极端文本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语体分类 语体特征 操作语体 说明语体
原文传递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安全技术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10
17
作者 戚广枫 《中国铁路》 2012年第11期18-21,共4页
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牵引供电安全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全面分析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主要故障及其原因,加强电气化施工、运营维护工艺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应用RAMS理论优化高速铁路接触网技术方案,是进一步完善... 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牵引供电安全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全面分析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主要故障及其原因,加强电气化施工、运营维护工艺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应用RAMS理论优化高速铁路接触网技术方案,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技术体系、提高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性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牵引供电 RAMS 分相 弓网
下载PDF
明代以前的“VO过”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永龙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22,共2页
因为涉及到“过”的来源,许多学者都曾关注过“VO过”用例 。本文注意到,“VO过”格式最早见于《太平广记》所引唐代语料,《朱子语类》中有几个 用例,到明代白话小说中已经不难发现,直到现代汉语东方言中仍有使用。并认为这一格式... 因为涉及到“过”的来源,许多学者都曾关注过“VO过”用例 。本文注意到,“VO过”格式最早见于《太平广记》所引唐代语料,《朱子语类》中有几个 用例,到明代白话小说中已经不难发现,直到现代汉语东方言中仍有使用。并认为这一格式 确实有可能具有南方话的地域特色,但北方话中也并非绝无用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 体标记
原文传递
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看汉语助词“过”的分合 被引量:6
19
作者 孔令达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338-345,共8页
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看汉语助词“过”的分合孔令达§1-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如何正确地贯彻语言单位的同一性原则一直是困扰着语法学家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初期,我国语法学界孰展开过这方面的讨论,吕叔湘先生做了理论上... 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看汉语助词“过”的分合孔令达§1-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如何正确地贯彻语言单位的同一性原则一直是困扰着语法学家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初期,我国语法学界孰展开过这方面的讨论,吕叔湘先生做了理论上的总结,发表了《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 动态助词 汉语口语语法 趋向动词 形容词 现代汉语 “了” 动趋式 语义模式
下载PDF
王阳明的中庸修养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儒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王阳明的中庸修养论徐儒亲王阳明的学说,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其核心是“致良知”,而贯串于其中的方法和准则乃是中庸之道。中,就是中正而不偏颇,适中而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而适得事物之宜的正道。庸,有两种含义:一作平常而... 王阳明的中庸修养论徐儒亲王阳明的学说,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其核心是“致良知”,而贯串于其中的方法和准则乃是中庸之道。中,就是中正而不偏颇,适中而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而适得事物之宜的正道。庸,有两种含义:一作平常而普遍解,二作运用解。综合“庸”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中庸之道 道德修养 “中” 未发之中 《中庸》 《大学》 “中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