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适之体”和“鲁迅风” 被引量:16
1
作者 郜元宝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3-72,共10页
本文从语言角度入手,剖析了“鲁迅风”和“胡适之体”的文体特征、风格和语言的深层结构,揭示了胡适、鲁迅对现代中国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 胡适之 《鲁迅全集》 汉语语言学 鲁迅风 杂文 风格 历史继承 汉文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章太炎
原文传递
关联与表里:从“胡适之体”到“看不懂的新文艺”论争
2
作者 程继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131,共18页
七七事变前一二年,新诗界先后发生了“胡适之体”“看不懂的新文艺”两场论争。胡适、梁实秋、任钧、周作人、沈从文等都卷入其中。其实这两场论争是前后关联、有一贯性的。论争的表面问题是新诗该走“明白清楚”的路,还是“晦涩难懂”... 七七事变前一二年,新诗界先后发生了“胡适之体”“看不懂的新文艺”两场论争。胡适、梁实秋、任钧、周作人、沈从文等都卷入其中。其实这两场论争是前后关联、有一贯性的。论争的表面问题是新诗该走“明白清楚”的路,还是“晦涩难懂”的路;实质问题是京派-现代派该如何走出象征主义的技术诗学,处理好自我与现实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对社会的关怀、拓展生活经验的广度与深度并使之得到深入浅出的表达,以适应民族危机的新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之 “看不懂的新文艺” 象征主义 出路
原文传递
论胡适的白话散文 被引量:1
3
作者 杜玲玲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43-48,共6页
胡适身体力行作了一辈子的“白话散文”被人们普遍忽视了。胡适白话文更注重的是文章的社会功利目的及大众传播功能,是一种刊登于报刊、随报刊随时发行而广为流传的“报刊文体”。能直面社会现状、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是“胡适之体”形... 胡适身体力行作了一辈子的“白话散文”被人们普遍忽视了。胡适白话文更注重的是文章的社会功利目的及大众传播功能,是一种刊登于报刊、随报刊随时发行而广为流传的“报刊文体”。能直面社会现状、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是“胡适之体”形成影响的原因。“启蒙”的心态直接影响到了胡适之体的特点,涉猎广泛、思想传播性强、通俗易懂、浅白明了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之 白话散文 新文化运动 启蒙
原文传递
早期白话诗与“胡适之体”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3-13,共11页
关键词 早期白话诗 胡适之 白话新诗 《尝试集》 中国现代新诗 时代精神 诗的经验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由诗
下载PDF
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学阐释及中西传记文本的异同
5
作者 王景丹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3-37,共5页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传记理论体系的创立人,其传记理论对中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对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剖忻了胡适传记文本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揭示了胡适对中...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传记理论体系的创立人,其传记理论对中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对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剖忻了胡适传记文本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揭示了胡适对中国传记的伟大贡献及深远影响,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语言的文体观,阐述了“胡适之体”给传记带来的新生。最后,分析了中西传记文本的异同,从叙述人称、写作手法、材料选取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也探讨了其不同的根源以及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传记文本 语言阐释 胡适之 中西传记文本异同
下载PDF
传统新释:论胡适的《尝试后集》 被引量:1
6
作者 余蔷薇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9,共8页
胡适编选的《尝试后集》体现出对传统的重审与传承。《尝试后集》入选诗作大多作于1936年以前,内容侧重抒写个人化的隐秘情愫,形式偏向词曲小令的体制。其附录《谈谈“胡适之体”的诗》是胡适对这批诗作风格与文体的阐释。“胡适之体”... 胡适编选的《尝试后集》体现出对传统的重审与传承。《尝试后集》入选诗作大多作于1936年以前,内容侧重抒写个人化的隐秘情愫,形式偏向词曲小令的体制。其附录《谈谈“胡适之体”的诗》是胡适对这批诗作风格与文体的阐释。“胡适之体”与《尝试后集》所体现的诗学观念,扬弃了《尝试集》所确立的西化路向,侧重开掘汉语传统资源,将古典词体所涵蕴的汉语诗美元素纳入新诗。忽视《尝试后集》的存在,就无法形成对胡适新诗创作的整体观照,也无法完整地理解胡适对现代诗学的建构。因此,《尝试后集》在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容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尝试后集》 胡适之 传统汉语诗性 新诗
原文传递
“胡适之体”创作路径及诗史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学祖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109,共6页
由于胡适在初期白话新诗诗人中的领袖地位,其新诗体式便成为了此期诗人们从事新诗创作的"法典",而其《论新诗》也成为了初期白话诗人们的"金科玉律",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胡适之体"的新诗。事实上,"胡... 由于胡适在初期白话新诗诗人中的领袖地位,其新诗体式便成为了此期诗人们从事新诗创作的"法典",而其《论新诗》也成为了初期白话诗人们的"金科玉律",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胡适之体"的新诗。事实上,"胡适之体"之创作包含三种基本路径:其一是沿袭唐宋诗基本格式或者依着唐宋词调填词;其二是对唐宋诗词体式进行改编与删节;其三则是用现代汉语来翻译或者改写西方诗歌。前二者所产生的新诗成为了唐宋诗词之现代版,后者形成的新诗则是西诗之汉译版与改写版。"胡适之体"创作的三种方式,不仅是初创期新诗创作的基本路径,也是后来的新诗诗人们诗歌创作的基本范式,具有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词 西方诗歌 胡适之
下载PDF
熔铸中西诗艺的现代诗体
8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6年第1期113-118,共6页
熔铸中西诗艺的现代诗体——论彭邦桢的诗艺兼论“彭邦桢体”於可训一彭邦桢先生是一位深得中国文化精神气韵的现代诗人。他从事新诗创作,已逾半个世纪的历史。五十年来,他迭经国事、家事的变故,由大陆而台湾,由台湾而纽约,萍踪浪... 熔铸中西诗艺的现代诗体——论彭邦桢的诗艺兼论“彭邦桢体”於可训一彭邦桢先生是一位深得中国文化精神气韵的现代诗人。他从事新诗创作,已逾半个世纪的历史。五十年来,他迭经国事、家事的变故,由大陆而台湾,由台湾而纽约,萍踪浪迹,颠沛流离,未尝一刻忘怀于故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诗艺 十四行 现代诗 特征 中国新诗 新古典主义 胡适之 基隆河 中国古典诗歌 人格精神
原文传递
尝试期的新诗与“胡适之体”
9
作者 章永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62-67,共6页
“胡适之体”是现代新诗最早形成的诗体范式,它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昭示了尝试期的现代新诗的发展特点。本文即结合尝试期新诗的发展状况探讨了“胡适之体”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胡适之体”的诗体特征。
关键词 新诗 尝诗期 "胡适之" 范式 特征 形成过程 现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从“白话诗”到“新诗”
10
作者 王光明 《诗探索》 2019年第3期21-31,共11页
'五四'时期的'新诗'并不完全是从传统内部自然生成或裂变出来的,而是在诸多矛盾冲突和磋商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胡适站在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场,认为当时'白话诗'的革命是辛亥革命至1919年'八年来一件大事'... '五四'时期的'新诗'并不完全是从传统内部自然生成或裂变出来的,而是在诸多矛盾冲突和磋商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胡适站在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场,认为当时'白话诗'的革命是辛亥革命至1919年'八年来一件大事'。实际上,这件'大事'最重要的意义是意识到语言形式问题与'内容'的密切关联,在文化符号体系中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性的通道,把它置于文化变革的中心,从而让语言形式不再被当成是稳定孤立的符号系统或个人创作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诗 郭沫若 闻一多 胡适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