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承认的形式以及教育意义 |
金生鈜
|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6
|
|
2
|
论人文关怀 |
刘建娥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54
|
|
3
|
“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 |
戴锦华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4 |
37
|
|
4
|
论爱与教育爱 |
高德胜
|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2
|
|
5
|
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 |
王守仁
吴新云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3
|
|
6
|
论爱与教育爱 |
高德胜
|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2
|
|
7
|
重新理解教师之爱——基于舍勒的情感现象学视域 |
朱晓宏
|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0
|
|
8
|
爱的缺失与补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象学分析 |
周兴国
林芳
|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1
|
|
9
|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 |
蒲若茜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31
|
|
10
|
张洁对母亲的共生固恋——一种文学之恶的探源 |
王绯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4 |
20
|
|
11
|
“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
肖群忠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8
|
|
12
|
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 |
荒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
14
|
|
13
|
AI主播与主持传播中的人格进化 |
高贵武
杨航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2019 |
28
|
|
14
|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 |
杨显平
|
《前沿》
|
2007 |
25
|
|
15
|
爱与丰富: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 |
刘铁芳
|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6
|
|
16
|
爱与同情感——舍勒思想中的奠基关系 |
张任之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3 |
8
|
|
17
|
女性救赎的失落──张洁论 |
陈娟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0
|
|
18
|
论教育情感 |
刘庆昌
|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0 |
13
|
|
19
|
论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
唐红梅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20
|
强化爱心培育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
秦树理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