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戾 ”、“剌戾”广说
1
作者 马固钢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5期57-59,共3页
“戾”、“剌戾”为湘方言常语。以古音考之,“戾”与“剌”、“厉”、“劣”皆有音义联系;“剌戾”与“了戾”、“狼戾”、“膠戾”、“牢剌”、“劣厥”、“拂戾”、“泼剌”、“撇烈”等的关系亦然。这种“音近义通”理论的研究,... “戾”、“剌戾”为湘方言常语。以古音考之,“戾”与“剌”、“厉”、“劣”皆有音义联系;“剌戾”与“了戾”、“狼戾”、“膠戾”、“牢剌”、“劣厥”、“拂戾”、“泼剌”、“撇烈”等的关系亦然。这种“音近义通”理论的研究,亦有助于古文注释和辞书释义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刺" 上古声类 上古韵部 湘语 语音 语义 古文注释 辞书释义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脾相关病机及证治探讨 被引量:47
2
作者 刘智霖 史利卿 +5 位作者 马建岭 王丽云 李扭扭 董尚娟 季坤 温绍惠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377-382,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湿毒 肺脾相关 治疗原则
下载PDF
吴有性《温疫论》浅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岳冬辉 苏颖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10,共2页
近年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中医疫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古代温疫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中对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疫论》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剖析了吴有性温疫理论及其医学思... 近年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中医疫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古代温疫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中对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疫论》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剖析了吴有性温疫理论及其医学思想。希望这些理论能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有性 温疫论 体质 治疗
下载PDF
戾家考——谈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 被引量:19
4
作者 启功 《文物》 1963年第4期44-47,共4页
今人对于技艺的事,凡有师承的、专门职业的、技艺习熟精通的,都称之为"内行",或说"行家"。反之叫作"外行",或说"力把"(把,或作班、笨、办),古时则称之为"戾家"(戾,或作隶、利、力)。
关键词 士夫画 士大夫 技艺 四大家 角度 专门职业 董其昌 外行 绘画史
原文传递
由“士夫画”到“文人画”——钱选“戾家画”说简论 被引量:15
5
作者 万青力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47,共4页
“赵子昂问钱舜举曰 :‘如何是士夫画 ?’舜举答曰 :‘戾家画也。’子昂曰 :‘然。余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时 ,皆高尚士夫所画 ,与物传神 ,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 ,缪甚也。’”这段中国绘画史上有名的对话 ,前辈学者已... “赵子昂问钱舜举曰 :‘如何是士夫画 ?’舜举答曰 :‘戾家画也。’子昂曰 :‘然。余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时 ,皆高尚士夫所画 ,与物传神 ,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 ,缪甚也。’”这段中国绘画史上有名的对话 ,前辈学者已经作过精湛研究。以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起点 ,本文对这一段对话的含意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作出进一步的考证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选 家画” 士夫画 文人画 隶家 隶体 隶法 画工
原文传递
抗戾散治疗病毒性高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蔡定芳 孟澍江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9-22,共4页
本文报道运用抗戾散(自拟)对照观察治疗病毒性高热30例。结果表明,抗戾散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作者还对温疫发热机理以及抗戾散治疗温疫高热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病毒性 高热
下载PDF
“戾气为患,邪伏膜原”——试论传染型非典性肺炎之病因病机及治疗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霆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传染型非典性肺炎 病因 发病机制 中医药治疗 膜原 达原饮
下载PDF
燕乐二十八调与苏祗婆五旦七声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玫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1,共7页
印度南部发现的Kudumiyamalai碑铭,其中四个调名与苏祗婆"五旦七声"中的四个调名相合,而燕乐二十八调中有三个调名的形成与"五旦七声"有关。所以,自林谦三发表专著《隋唐燕乐调研究》,表达隋唐之俗乐"不外乎... 印度南部发现的Kudumiyamalai碑铭,其中四个调名与苏祗婆"五旦七声"中的四个调名相合,而燕乐二十八调中有三个调名的形成与"五旦七声"有关。所以,自林谦三发表专著《隋唐燕乐调研究》,表达隋唐之俗乐"不外乎龟兹乐调之苗裔",甚至认为"唐俗乐二十八调,可以说是以龟兹为中介而传入了中国。而稍稍华化了的印度乐调"这样的观点以来,这种观点一直是比较主流的。本文通过对印度乐调和中原乐调的内部乐律学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剖析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涉及"开皇乐议"这段文本的重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旦七声 印度七调碑 燕乐二十八调 三声并
原文传递
周仲瑛“疫毒”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程海波 周仲瑛(指导)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64-567,共4页
阐释周仲瑛教授的"疫毒"学术思想。周仲瑛提出"疫为戾气"的观点和"新感引动伏邪"理论,以"疫毒"为病机辨证核心,确立疫病的辨治方法。认为疫毒是外感而来,兼夹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引动内伏之邪,... 阐释周仲瑛教授的"疫毒"学术思想。周仲瑛提出"疫为戾气"的观点和"新感引动伏邪"理论,以"疫毒"为病机辨证核心,确立疫病的辨治方法。认为疫毒是外感而来,兼夹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引动内伏之邪,可在体内化湿、生痰、致瘀、伤阴,与湿、热、寒、痰、瘀等病理因素相互胶结,构成疫病的复合病机。治疗上坚持治人、治病、治证和治毒并重,以抗疫解毒、扶正祛邪为原则,多法合用,复法联用,并结合辨证、辨病选方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毒 疫病 伏邪 病机辨证 名医经验 周仲瑛
原文传递
中医“扶正祛邪”治则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子瑄 李翠娟 +2 位作者 孔馨逸 赵玺 樊晓辉 《陕西中医》 2020年第4期422-423,426,共3页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在全国蔓延开来。该病毒来势凶猛,潜伏期长,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在全国蔓延开来。该病毒来势凶猛,潜伏期长,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疗效而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概括了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及发展,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为依据,从中医学治则“扶正祛邪”的角度出发,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 瘟疫 中医防治 扶正祛邪 辨证论治
下载PDF
试论戾气学说与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林德云 《江苏中医药》 CAS 2010年第7期57-59,共3页
关于疫疠、瘟疫,中医书籍中很早就有记载,而且对疫疠流行的论述非常客观真实。在《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就已提出了"染易"的概念,认为疫疠具有传染性。至明代,"传染"一词已出现在中医著作中,可以说传染病的... 关于疫疠、瘟疫,中医书籍中很早就有记载,而且对疫疠流行的论述非常客观真实。在《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就已提出了"染易"的概念,认为疫疠具有传染性。至明代,"传染"一词已出现在中医著作中,可以说传染病的概念是中医学最先提出的。明·吴有性的《瘟疫论》更是提出了"戾气"学说这一伟大创见,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几千年来,中医在抗击疫疠的斗争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有许多防治疫疠的经验,但时值甲型H1N1流感横行的今天,中医理论体系中仍然没有传染病学这一重要的亚专业,以至现代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时刻,中医往往处于辅助的尴尬地位。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检测技术,深入研究疫疠和戾气,以丰富中医传染病学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学 中医学
下载PDF
社会戾气的形成机制及化解路径 被引量:11
12
作者 窦宝国 《当代社科视野》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当前,我们正身处一个高风险、不安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充满暴戾之气的社会之中,药家鑫案、"李刚门"、杨佳案、郑民生杀童案、石首事件、乌坎村事件等等,其对社会危害之大,至今民众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笔者基于社会戾... 当前,我们正身处一个高风险、不安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充满暴戾之气的社会之中,药家鑫案、"李刚门"、杨佳案、郑民生杀童案、石首事件、乌坎村事件等等,其对社会危害之大,至今民众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笔者基于社会戾气的学理概念,阐述了社会戾气的形成因素以及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了化解社会戾气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杜绝暴力行为的蔓延、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暴力心理 暴力行为 路径选择 和谐社会建设
下载PDF
论“戾嗜”在疫病辨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映映 丁齐又 +6 位作者 宋斌 王强 马晶 杨浩宇 林佳冉 陈科宇 仝小林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401-1405,共5页
疫病不同于时病,时疫也不能涵盖所有的疫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时空跨度,给传统中医疫病理论带来了诸多挑战,如非时疫类疫病的中医属性如何判定、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治方案如何制定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 疫病不同于时病,时疫也不能涵盖所有的疫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时空跨度,给传统中医疫病理论带来了诸多挑战,如非时疫类疫病的中医属性如何判定、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治方案如何制定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中医学对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和对既往疫病“因机证治”的综合分析,发现“戾嗜”(戾气对理化环境的亲嗜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相关病原体“戾嗜”的判定,可以为“非风、非寒、非暑、非湿”的戾气赋予中医学属性,进而为疫病病性的判定、病机主线的判定以及无症状感染者防治方案的制定等提供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时病 时疫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解读——从“六淫”与“戾气”致病到生态病因学理论的建立 被引量:9
14
作者 陶功定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40-644,共5页
通过对《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的研究,从"人与天地相参"的"天地人三才"大生态医学模式,整体上把握生命变化规律。对"六淫"与"戾气"致病进行生态病因学阐释、赋予新的内涵,认为"六淫&qu... 通过对《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的研究,从"人与天地相参"的"天地人三才"大生态医学模式,整体上把握生命变化规律。对"六淫"与"戾气"致病进行生态病因学阐释、赋予新的内涵,认为"六淫"、"戾气"致病特点是天-地-人之间的生态失衡,体现在天人失宜、天地失宜、人地失宜,进而提出生态病因学理论,并阐述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六淫 生态因子 生态病因学理论
原文传递
抗戾散治疗病毒性发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蔡定芳 沈自尹 +3 位作者 周群 孟澍江 扬进 张玲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543-545,共3页
用兔出血热病毒(RHFV)造成家兔病毒性发热模型,观察抗戾散的退热作用。结果表明:家兔腹腔注射1:50的RHFV1ml后20~24h开始发热,直肠温度升高1.5℃~2.5℃,发热持续5~7h。腹腔注射200%抗戾散(... 用兔出血热病毒(RHFV)造成家兔病毒性发热模型,观察抗戾散的退热作用。结果表明:家兔腹腔注射1:50的RHFV1ml后20~24h开始发热,直肠温度升高1.5℃~2.5℃,发热持续5~7h。腹腔注射200%抗戾散(4g/kg体重)可以有效地抑制实验家兔的发热效应,并能降低其脑脊液前列腺素E2和环核苷酸等发热介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抗戾散不仅有抗病毒作用,而且还能通过多种途径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退热降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 发热 环核苷酸
下载PDF
从“态靶”理论探讨疫病的病因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映映 韩林 +1 位作者 鲍婷婷 赵林华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2268-2272,共5页
"态靶辨证"是仝小林院士诊疗疾病的指导性思想。"态"是介于"病"与"证"之间的概念,是对疾病阶段性特征的整体概括,具有"状态、动态、态势"三层含义;"靶"是对患者异常症状... "态靶辨证"是仝小林院士诊疗疾病的指导性思想。"态"是介于"病"与"证"之间的概念,是对疾病阶段性特征的整体概括,具有"状态、动态、态势"三层含义;"靶"是对患者异常症状、体征(症靶)及指标(标靶)的概称,是最直观的表象。仝小林院士常用"环境"和"种子"来表示"态靶"理论,"态"相当于"环境","靶"相当于"种子"。环境是种子赖以生存的基础,故异常的"环境"和"种子"都可能会成为致病之"因"。"种子"是疫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没有"戾气"就没有疫病。在疫病的基础上才会有寒温燥湿之别,否则就是普通的伤寒病、温热病、湿热病。"戾气"多从口鼻而入,定植某地,损伤脏腑,扰乱气机,同时协同"环境"因素,相兼为患。因此,对于疫病的治疗,当从"环境"和"种子"两个角度入手。对于反常的气候,观"象"审因,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对于秽浊之环境,巧用芳香,辟秽祛浊;对于"戾气",则需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打开气道、血道、谷道、水道,以袪邪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靶”理论 疫病 “态靶辨证” 病因 仝小林
下载PDF
文人画:戾家抑或行家?——论文人画戾行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雨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6-123,共8页
学界一般将戾(隶)家与行家视为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区别之一。本文基于详尽的史料,指出文人画不能简单地等同为戾家。处于发展初期的文人画,即北宋末年由苏轼等文人士大夫兴起的文人画运动,强调戾家与行家的绝对对立,并体现在身份、人格... 学界一般将戾(隶)家与行家视为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区别之一。本文基于详尽的史料,指出文人画不能简单地等同为戾家。处于发展初期的文人画,即北宋末年由苏轼等文人士大夫兴起的文人画运动,强调戾家与行家的绝对对立,并体现在身份、人格、素养、方法、画品等一系列的差异中。随着社会境遇变迁和绘画地位提升,戾行对立逐渐向戾行合流发展,戾家与行家呈全面融合之势,这最终促使文人画在“元四家”时期走向完全成熟。优秀的文人画家,不但坚持高妙的情趣,而且完全掌握笔墨的技巧,他们既是真正的文人,亦是真正的画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 行家 行对立 行合流
下载PDF
论戾气为六气变化之极 被引量:7
18
作者 蒲晓东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901-2902,共2页
吴又可的戾气学说虽然深刻地揭示了戾气致病的总的规律和特点,区分了戾气致病与六淫致病的不同特点,对临床上全面认识疫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其完全割裂了戾气与六淫的联系,使之无法与中医理论体系内的药性、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吴又可的戾气学说虽然深刻地揭示了戾气致病的总的规律和特点,区分了戾气致病与六淫致病的不同特点,对临床上全面认识疫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其完全割裂了戾气与六淫的联系,使之无法与中医理论体系内的药性、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贯通,难以融入中医理论体系。有鉴于此,笔者根据《内经》的疫病理论,结合历代医家治疫实践,分析了吴又可的戾气学说的利弊,提出了六淫为六气之太过,戾气为六气变化之极,以期使戾气学说融入中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淫 六气 审因论治
下载PDF
析戾太子之狱 被引量:6
19
作者 孟祥才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17,共7页
戾大子之狱是对晚年的汉武帝身心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此一父子相惨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实际上源于对“独占”、“排他”和“终身制”的皇权的争夺,是权势欲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此一事件促使双武帝对自己的活动... 戾大子之狱是对晚年的汉武帝身心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此一父子相惨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实际上源于对“独占”、“排他”和“终身制”的皇权的争夺,是权势欲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此一事件促使双武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深沉的反思,从而导山治国之策由“多欲”到“无为”的回归,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太子 悲剧结局 皇权斗争 西汉 权势欲 人性 汉武帝 昭宣中兴 历史研究
下载PDF
从戾气学说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诊治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馨月 郑佳昆 《河南中医》 2020年第3期336-338,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人感染后出现的症状相似,且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与中医学所述之戾气相似。从此次戾气致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为寒湿疫,侵犯人体途径为侵卫犯肺,直犯营血,逆传心包,邪气也可直趋中道,伏于膜原。病情传变可由表入...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人感染后出现的症状相似,且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与中医学所述之戾气相似。从此次戾气致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为寒湿疫,侵犯人体途径为侵卫犯肺,直犯营血,逆传心包,邪气也可直趋中道,伏于膜原。病情传变可由表入里,又窜走六经、三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在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表现症状略有不同。早期病机为湿毒郁肺,枢机不利,宜化湿解毒、宣肺行气,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加减;中期病机为热毒闭肺,腑气不通,宜清热宣肺、通腑泻热,方选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极期病机为内闭外脱,宜开闭固脱、清热救逆,方选四逆汤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减;恢复期病机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余邪未尽,宜益气养阴,补脾肺,祛余热邪毒,方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在预防方面,应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益气固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寒湿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