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 被引量:30
1
作者 蒙培元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本文认为,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境界说。老子之“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而是实存或实在,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由主体性的“德”、通过主体的修养而实现的价值原则、价值本体;“道”不是一物,不是具... 本文认为,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境界说。老子之“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而是实存或实在,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由主体性的“德”、通过主体的修养而实现的价值原则、价值本体;“道”不是一物,不是具体的认识对象,因而它不可指称、不可言说,不是感性知觉和概念分析所能认识,对“道”只能体认、体验,也就是由自我的“反观”、修养而实现心灵的超越,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子用“婴儿”和“朴”来比喻“道”的境界,这不是向原始自然状态的简单回复,而是指由“守静”的功夫而超越人为的欲望、知识、伦理,实现人的本真的心灵整体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哲学 境界 《老子》 “自然” “朴” 境界说 格尔 实现原则 婴儿
原文传递
武术本质层次论 被引量:40
2
作者 张震 杨丽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37,共4页
通过对国内学者主要观点的评析,分别从历史学、哲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基于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没有唯一的本质,本质是分层级的,各层级之间是互相矛盾、互相关联的辩证统一... 通过对国内学者主要观点的评析,分别从历史学、哲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基于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没有唯一的本质,本质是分层级的,各层级之间是互相矛盾、互相关联的辩证统一体。其中"技击"始终贯穿着武术的发展历程,是武术最重要的特征或属性,是实现人类需要的特殊实践形式,相对于其高级本质来说是现象、是手段,而不是最终之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本质 技击 人类的需要
下载PDF
“德”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7
3
作者 金春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2,共8页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道德理性与生命智慧 被引量:17
4
作者 樊浩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13,共7页
关键词 意义世界 理性 生命秩序 无为而无不为 “得” 世俗世界 逻辑 人与自然的关系 伦理道
下载PDF
德、日犯罪构成论体系与我国刑法规范的内在冲突 被引量:22
5
作者 彭文华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27,共10页
犯罪构成理论首先必须与规范的犯罪构成尽量保持一致性。如果某种犯罪论体系与规范的犯罪构成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冲突,即便再完美的理论体系也不应该"反客为主"。德、日犯罪论体系与我国《刑法》第13条、第14条、第22... 犯罪构成理论首先必须与规范的犯罪构成尽量保持一致性。如果某种犯罪论体系与规范的犯罪构成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冲突,即便再完美的理论体系也不应该"反客为主"。德、日犯罪论体系与我国《刑法》第13条、第14条、第22~24条、第25条规定的犯罪构成主要要件要素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移植德、日犯罪论体系,并不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犯罪构成论体系 刑法规范 冲突
原文传递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 被引量:17
6
作者 郭静云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61,共10页
"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祇和鬼神的意... "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祇和鬼神的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的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的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的相辅,于是"神明"的作用即是天地之间的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的"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的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的核心概念。荀子对"神明"的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的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的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荀子藉此来探讨儒家的"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的器官,然而养生学派的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的"生机",而荀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的伦理问题。荀子的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荀子 天地 神明
下载PDF
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沂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5,共6页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qu...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 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 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老子 孔子
下载PDF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儒家精神 被引量:14
8
作者 郑银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0-61,共2页
汉代以降,儒家思想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占据统治地位,传统装饰纹样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方面,同样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也体现在赋予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如赋予纹样元素动物、植物、山川云... 汉代以降,儒家思想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占据统治地位,传统装饰纹样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方面,同样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也体现在赋予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如赋予纹样元素动物、植物、山川云水等以人格化的魅力和完美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精神 装饰纹样
下载PDF
试论老庄哲学中的“德”:几个问题的新思考 被引量:16
9
作者 郑开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6,共8页
老庄哲学语境中的"德"含义复杂且深邃,比如说"玄德"概念及其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由来已久的德的观念,可谓思想史进程中"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围绕着老庄哲学的"德",有若干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第... 老庄哲学语境中的"德"含义复杂且深邃,比如说"玄德"概念及其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由来已久的德的观念,可谓思想史进程中"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围绕着老庄哲学的"德",有若干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第一,道与德之间的关系能否归结于"德者,得也"的训诂解释,或者说道与德之间是否有那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分有关系?如果考虑到"德"实际上意味着"性"或者更深意味的"性之性",那么德就具有两层含义:万物殊性且自得其性的性;万物玄同意义上的"性之性"。第二,老庄往往通过宇宙论模式阐发道物关系,同时也展现了探究德与物之间关系的多元思考,后者隐含了一种心性论的旨趣。第三,作为价值判断语词的"德",足以提示出超越于伦理规范的原初伦理,即更高理论层次的德性伦理学(含政治哲学)。这几个问题的新思考有助于加深对老庄哲学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殷周之际的宗教革命与人文精神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赵法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77,166,共16页
西周文明中的人文理性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础,受20世纪反宗教思潮的影响,学界过去往往将其起源归结为对宗教的反动。分析以往关于西周人文精神形成的几种主要观点和殷周之变的宗教内涵,可以发现上述结论过于简单和片面,遮蔽了殷周之际中... 西周文明中的人文理性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础,受20世纪反宗教思潮的影响,学界过去往往将其起源归结为对宗教的反动。分析以往关于西周人文精神形成的几种主要观点和殷周之变的宗教内涵,可以发现上述结论过于简单和片面,遮蔽了殷周之际中华精神演变的本来面目。实际上,轴心时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依然处于宗教时代,殷周之变也并没有消灭宗教。不过,它完成了对殷商自然宗教的历史性突破而创立了一种新的伦理宗教,正是新的伦理宗教孕育了西周的人文精神。伦理宗教不但产生了新的至上神(天),产生了对于神意的新解读即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观,而且产生了天人之际沟通关联的新的渠道与形式,最终使得道德性天意所关照的社会领域不是减少而是扩大了,天人之际的联系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因此,西周人文理性的产生虽然是传统自然宗教弱化的结果,但同时也是新生的伦理宗教深化的产物,不理解新生伦理宗教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内生关系,不理解伦理宗教对人文理性的孕育开创之功,就无法揭开西周文明和精神的秘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宗教 伦理宗教 天命 民本 宗教深化 人文理性
下载PDF
有教无类 立德树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15
11
作者 朱哲 鹿丽萍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80,共6页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其中富有深刻的伦理意蕴。从教育学的视角看,《论语》有深刻的逻辑严整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性近而不同,习远而可趋"的人性论是其教育思想基础;"有教无类"的平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其中富有深刻的伦理意蕴。从教育学的视角看,《论语》有深刻的逻辑严整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性近而不同,习远而可趋"的人性论是其教育思想基础;"有教无类"的平等意识、平等教育主张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对象论;以人文化成为突出特色的诗、书、礼、乐、文、行、忠、信等丰富内容构成其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论;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启发诱导、身体力行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构成其教育的方法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的教育境界构成其师德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对象 价值 方法
下载PDF
西周的“德”与孔子的“仁”——中国传统文化的泛血缘特征初探 被引量:13
12
作者 巴新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1,共9页
周人克殷践奄后,创建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大宗的,包括同姓和异姓诸侯在内的宗法等级秩序。这种宗法等级秩序在政治制度方面表现为宗盟政体的构建,在意识形态上则表现为泛血缘文化或曰拟血缘文化的创造,即周人以姬姓周天子的血缘为核心的对... 周人克殷践奄后,创建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大宗的,包括同姓和异姓诸侯在内的宗法等级秩序。这种宗法等级秩序在政治制度方面表现为宗盟政体的构建,在意识形态上则表现为泛血缘文化或曰拟血缘文化的创造,即周人以姬姓周天子的血缘为核心的对异姓贵族血缘认同的文化。这种泛血缘文化集中体现在周人所创造的"德"这一宗法伦理价值观念上。西周的"德"与孔子的"仁"二者之间具有沿革承传关系及共同的泛血缘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血缘文化 孔子
下载PDF
老子对“德”观念的改造与重建 被引量:14
13
作者 叶树勋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5-62,共8页
在一般情况下,从“道”出发或以“道”为中心对老子哲学展开探讨,已经成了理解老子思想的常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老子哲学的解释没有其他的向度,从救时之弊的子学氛围来看,老子的思考并非纯为了构建一个形而上的理境,而是出于... 在一般情况下,从“道”出发或以“道”为中心对老子哲学展开探讨,已经成了理解老子思想的常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老子哲学的解释没有其他的向度,从救时之弊的子学氛围来看,老子的思考并非纯为了构建一个形而上的理境,而是出于挽救时弊的现实考虑,从现象界不断地向上追溯,体悟宇宙本源之处,并尝试将其体认的真理推用到人世,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这种现实关怀在“德”的问题上体现得更直接: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德”比“道”更为盛行,前者因具有解释政权合法性的功效而备受统治阶层的青睐;但在老子看来,这一话语在统治者的自我标榜中已沦为一种粉饰政权的“下德”,对此他要在批判中重建“上德”,还原“德”的应有价值,匡救时政的各种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哲学 政权合法性 改造 “道” 老子思想 社会问题 文化环境
原文传递
武术中“德”与跆拳道中“道”之比较 被引量:12
14
作者 朱桂兰 王建清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5-37,共3页
从跆拳道中“道”的含义及武术中“德”的内涵及其体现进行比较,对“道”的实现从教学风格特点分析,建议武术中“德”的实现应借鉴“道”的教学方法,从而通过武德的培养,使人们在道德观念日渐模糊的现代社会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充分... 从跆拳道中“道”的含义及武术中“德”的内涵及其体现进行比较,对“道”的实现从教学风格特点分析,建议武术中“德”的实现应借鉴“道”的教学方法,从而通过武德的培养,使人们在道德观念日渐模糊的现代社会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充分体现和发挥武德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跆拳道 武术 “道” 比较体育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以德引争”:中国古代体育竞赛的秩序关怀及其当代价值——以射礼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波 姚颂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65,72,共7页
中国古代的"争"往往与"乱"相连,会破坏社会秩序。在尝试解决"争"的问题,构建和谐有序社会时,中国文化借助"礼"和"德",创造出正面意义上的"争"——体育竞争。本文通过对古... 中国古代的"争"往往与"乱"相连,会破坏社会秩序。在尝试解决"争"的问题,构建和谐有序社会时,中国文化借助"礼"和"德",创造出正面意义上的"争"——体育竞争。本文通过对古典文献的查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争"的认识进行了梳理。以社会秩序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礼"和"德"等文化观念如何与中国古代体育竞赛产生关联。研究认为:在"礼"的要求中,以射礼为代表的体育竞争被纳入到社会秩序的构建之中;在"德"的指引下,体育竞赛成为"君子之争",提升到了人的精神道德层面,并用于社会教化。"以德引争"式的中国古代体育竞赛,在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层面,仍有极强的当代价值,可与西方竞技体育形成价值互补,具有"立德树人"的教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君子之争 引争
下载PDF
天命的纠缠与人文的觉醒——周人“德”的内涵及其思想逻辑 被引量:14
16
作者 关健英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4-77,共4页
周人通过"德"将天与人整合起来,并通过"配德于天"和"敬德保民"的逻辑展开,富有创见地触碰到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表达了周人的历史反思意识,首开中国政治伦理之先河。在周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两种... 周人通过"德"将天与人整合起来,并通过"配德于天"和"敬德保民"的逻辑展开,富有创见地触碰到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表达了周人的历史反思意识,首开中国政治伦理之先河。在周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两种力量的交结与撕扯:既有天帝崇拜的残余,又有人文思考的曙光;既有天命思想的纠缠,也有人文精神的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天命观 人文精神 政治伦理
原文传递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波 崔树林 +1 位作者 李永华 倪京帅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3,共6页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将“德”“礼”等概念融入体育竞争中,用于培育理想的社会公民——君子。通过将中华传统体育中所禀赋的德育价值、礼仪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之融入现代体育课程体系;结合西方体育技术教学和强化体能的教育功能,形...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将“德”“礼”等概念融入体育竞争中,用于培育理想的社会公民——君子。通过将中华传统体育中所禀赋的德育价值、礼仪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之融入现代体育课程体系;结合西方体育技术教学和强化体能的教育功能,形成德、礼、艺、体“四维育人”的综合体育教育模式。通过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挖掘,配合《中华射艺》课程开发,寻求“文质兼备、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体育教育价值传承,对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方位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射艺
下载PDF
“‘德’—‘道’”理型与形而上学的中国形态 被引量:11
18
作者 樊浩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4,共9页
在《道德经》中,无论"德"、"道"的理念,还是"德"—"道"关系,都是兼具哲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双重本性。《道德经》的形而上学有两大基本特质:"德"—"道"合一,开创&q... 在《道德经》中,无论"德"、"道"的理念,还是"德"—"道"关系,都是兼具哲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双重本性。《道德经》的形而上学有两大基本特质:"德"—"道"合一,开创"德"—"道"的形而上学传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合一,开创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传统。"‘德’—‘道’"理型建构了"尊道贵德"的形而上学的中国传统形态。它以对"普遍理性"和"伦理总体性"的追求为动力,而"道"与"德"的自然自由的本性,又使之具有拒绝形而上学恐怖的本性。《道德经》中哲学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普遍理性"与"伦理总体性"无中介、无过渡的生态同一,对解决现代文明的形而上学难题,解释现代西方哲学的伦理学转向,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经》 哲学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略论郭店楚简《五行》思想 被引量:8
19
作者 丁四新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0-57,共8页
郭店楚简《五行》首先对“五行”一词进行了更内在的分析与理解,认为仁、义、礼、智、圣五行,形于内则谓之德之行,未形于内则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德,天道也;善,人道也。二者所适用的范围与所成就的境界是不... 郭店楚简《五行》首先对“五行”一词进行了更内在的分析与理解,认为仁、义、礼、智、圣五行,形于内则谓之德之行,未形于内则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德,天道也;善,人道也。二者所适用的范围与所成就的境界是不同的。而如何为善,如何成德,如何集大成以成君子?简书认为仁、义、礼、智、圣五行是与心之用紧密不可分的。所以为善成德,乃在于涵摄四行、五行之心自体的和乐一同。这也就是所谓“为一”、“慎独”的工夫。君子成己亦成人,涵德兼善而集其大成。此外,《五行》还比较突出了圣智的全体作用,认为是仁义礼乐之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五行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与孔子的“德”之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何元国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55,共9页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 性” 孔子 哲学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