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近十年来“儒墨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
3
1
作者
薛柏成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第6期15-19,共5页
自唐代韩愈提出"儒墨互用"的命题后,历代学者或扬儒抑墨,或扬墨抑儒,极少专门论述儒墨如何互补互用。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关系这一问题上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比较儒墨异同等方面上,而具体论述儒墨互补问题的专著和文章很...
自唐代韩愈提出"儒墨互用"的命题后,历代学者或扬儒抑墨,或扬墨抑儒,极少专门论述儒墨如何互补互用。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关系这一问题上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比较儒墨异同等方面上,而具体论述儒墨互补问题的专著和文章很少。儒墨互补问题特别是把其方法论意义运用在今天的学术与社会发展之中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
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以儒墨文化互补为例
被引量:
2
2
作者
薛柏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2,共4页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是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借鉴的必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英文化”
“平民文化”
儒墨
互补
有机对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仁爱与兼爱异同论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存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3,13,166,共9页
《吕氏春秋·不二》篇云:“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孔、墨所“贵”不同,也就是儒、墨两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儒家崇尚“仁爱”,墨家崇尚“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都是主张“爱人”,这是两家共...
《吕氏春秋·不二》篇云:“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孔、墨所“贵”不同,也就是儒、墨两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儒家崇尚“仁爱”,墨家崇尚“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都是主张“爱人”,这是两家共有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两家在“爱人”的方式、道德的起源以及人性论和天道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儒墨相“非”,但是我们在当今的新时代也应重视儒墨互补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兼爱
道德的起源
天道观
人本主义思想
墨家
儒墨
互补
人性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墨互补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4
作者
付琪
《海外文摘》
2018年第8期39-41,共3页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儒家一直被视为正统文化得以延续、繁荣,而墨家思想自秦汉以后逐渐式微,但墨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下层劳动人民群众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墨思想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相互对立,又在对立中相互借鉴...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儒家一直被视为正统文化得以延续、繁荣,而墨家思想自秦汉以后逐渐式微,但墨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下层劳动人民群众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墨思想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相互对立,又在对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儒墨思想形成贯穿中华文化的明暗两条线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当代文化建设时,应积极汲取儒墨文化的养分,从其互补历史中发掘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
互补
文化建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儒墨互补”问题研究的再认识
5
作者
薛柏成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48,共9页
近年来儒墨互补问题已经进入一些学者的视野,并在研究成果上有一定突破;儒墨互补应是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它在哲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均对当今新文化构建、社会治理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有重要...
近年来儒墨互补问题已经进入一些学者的视野,并在研究成果上有一定突破;儒墨互补应是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它在哲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均对当今新文化构建、社会治理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有重要的启示。在当前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必须把所谓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使儒家与墨家思想最优秀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
互补
原文传递
论毛泽东的墨学观
6
作者
薛柏成
刘兴亮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8-32,共5页
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与墨家思想有着诸多联系。毛泽东节俭的生活作风、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以及贯穿整个毛泽东时代的人民性原则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传统文化观中墨家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
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与墨家思想有着诸多联系。毛泽东节俭的生活作风、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以及贯穿整个毛泽东时代的人民性原则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传统文化观中墨家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发挥。考察毛泽东的墨学观对今天所进行的新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墨学观
墨家思想
"
儒墨
互补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墨子、孟子“非攻”思想对比及互补研究
7
作者
龙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0-46,共7页
墨、孟皆倡“非攻”,然二者之“体”与“相”迥然不同。即“体”言,墨子以形而上的主宰之“天”“天志”为依归;孟子以“民”代“天”而作为其“非攻”思想的内在依据。即“相”论,墨子重言“利”,游说方式多端,不仅有“非攻之道”,还...
墨、孟皆倡“非攻”,然二者之“体”与“相”迥然不同。即“体”言,墨子以形而上的主宰之“天”“天志”为依归;孟子以“民”代“天”而作为其“非攻”思想的内在依据。即“相”论,墨子重言“利”,游说方式多端,不仅有“非攻之道”,还有“非攻之术”;孟子以“民”为体,言“义”不言“利”,言说略显单调。墨、孟二体系又各存弊病,这使得儒墨互补成为可能;同时,二“体”之间的差异又构成儒墨互补的限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攻
天志
民本
儒墨
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十年来“儒墨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
3
1
作者
薛柏成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第6期15-19,共5页
文摘
自唐代韩愈提出"儒墨互用"的命题后,历代学者或扬儒抑墨,或扬墨抑儒,极少专门论述儒墨如何互补互用。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关系这一问题上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比较儒墨异同等方面上,而具体论述儒墨互补问题的专著和文章很少。儒墨互补问题特别是把其方法论意义运用在今天的学术与社会发展之中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
互补
分类号
B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以儒墨文化互补为例
被引量:
2
2
作者
薛柏成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2,共4页
基金
教育部规划项目“‘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研究”(08JA720013)
文摘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是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借鉴的必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
“精英文化”
“平民文化”
儒墨
互补
有机对接
Keywords
elite culture
civilian culture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complementing mutually
organic joint
分类号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仁爱与兼爱异同论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存山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3,13,166,共9页
文摘
《吕氏春秋·不二》篇云:“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孔、墨所“贵”不同,也就是儒、墨两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儒家崇尚“仁爱”,墨家崇尚“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都是主张“爱人”,这是两家共有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两家在“爱人”的方式、道德的起源以及人性论和天道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儒墨相“非”,但是我们在当今的新时代也应重视儒墨互补的一面。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兼爱
道德的起源
天道观
人本主义思想
墨家
儒墨
互补
人性论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墨互补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4
作者
付琪
机构
上海大学
出处
《海外文摘》
2018年第8期39-41,共3页
文摘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儒家一直被视为正统文化得以延续、繁荣,而墨家思想自秦汉以后逐渐式微,但墨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下层劳动人民群众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墨思想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相互对立,又在对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儒墨思想形成贯穿中华文化的明暗两条线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当代文化建设时,应积极汲取儒墨文化的养分,从其互补历史中发掘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养分。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
互补
文化建设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儒墨互补”问题研究的再认识
5
作者
薛柏成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48,共9页
文摘
近年来儒墨互补问题已经进入一些学者的视野,并在研究成果上有一定突破;儒墨互补应是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它在哲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均对当今新文化构建、社会治理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有重要的启示。在当前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必须把所谓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使儒家与墨家思想最优秀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
互补
分类号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49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毛泽东的墨学观
6
作者
薛柏成
刘兴亮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8-32,共5页
基金
教育部规划项目"‘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研究"(编号:08JA720013)
文摘
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与墨家思想有着诸多联系。毛泽东节俭的生活作风、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以及贯穿整个毛泽东时代的人民性原则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传统文化观中墨家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发挥。考察毛泽东的墨学观对今天所进行的新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墨学观
墨家思想
"
儒墨
互补
"
Keywords
Mao Tse-tung
the Mohist view
The Mohism
"The Interac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分类号
A8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B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墨子、孟子“非攻”思想对比及互补研究
7
作者
龙吟
机构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0-46,共7页
文摘
墨、孟皆倡“非攻”,然二者之“体”与“相”迥然不同。即“体”言,墨子以形而上的主宰之“天”“天志”为依归;孟子以“民”代“天”而作为其“非攻”思想的内在依据。即“相”论,墨子重言“利”,游说方式多端,不仅有“非攻之道”,还有“非攻之术”;孟子以“民”为体,言“义”不言“利”,言说略显单调。墨、孟二体系又各存弊病,这使得儒墨互补成为可能;同时,二“体”之间的差异又构成儒墨互补的限定义。
关键词
非攻
天志
民本
儒墨
互补
Keywords
non-offensive
will of the Heaven
people-oriented thought
complement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近十年来“儒墨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薛柏成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以儒墨文化互补为例
薛柏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仁爱与兼爱异同论
李存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儒墨互补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付琪
《海外文摘》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关于“儒墨互补”问题研究的再认识
薛柏成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原文传递
6
论毛泽东的墨学观
薛柏成
刘兴亮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墨子、孟子“非攻”思想对比及互补研究
龙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