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 被引量:62
1
作者 鲁国尧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6-549,共14页
音韵学之经典名文《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古往今来,称引斯言者众,深究其义者鲜,在昔学人累千载而不悟,笔者不揆梼昧,欲破解此颜之推所设之千古之谜。本文首次揭明并考证"... 音韵学之经典名文《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古往今来,称引斯言者众,深究其义者鲜,在昔学人累千载而不悟,笔者不揆梼昧,欲破解此颜之推所设之千古之谜。本文首次揭明并考证"颜之推谜题"的可靠性、确定性及内涵,运用二重证据法,以传世文献与现代活方言相互发明,立切韵音系为参照系,深考"谈""覃""寒""桓"四韵之今音,兼据通泰方言、吴方言和赣方言,以窥四世纪前古吴方言及南朝通语之一斑。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将"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本文重申作者以前的假说:西晋末年之北方移民南徙至淮南与江南,其语言形成南朝通语,此南朝通语乃江淮方言之源,南朝通语之流并非现代吴方言。严格地说,本文只是尝试破解"颜之推谜题"之半,而实际上最多只能解读其一隅而已。本文提出了几个汉语史的专门用语:"颜之推谜题"、"语言入侵"、"声韵谐接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学 “颜之推谜题” 二重证据法 传世文献 现代活方言 汉语 “语言入侵” “声韵谐接原则” 《颜氏家训·音辞篇》
原文传递
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议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 被引量:45
2
作者 鲁国尧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共6页
“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都是传统的方法,如今都应该珍重、继承、发扬。褒此抑彼,或只取其一,都有碍于学术发展。笔者认为,研究汉语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将“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结合、融会,这是新... “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都是传统的方法,如今都应该珍重、继承、发扬。褒此抑彼,或只取其一,都有碍于学术发展。笔者认为,研究汉语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将“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结合、融会,这是新的“二重证据法”,笔者提倡此法。也运用此法,写成《“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笔者还提出语言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指出“鬼魅犬马化”和“犬马鬼魅化”都是值得警惕的现象,实事求是是语言研究的基石,是语言学人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献考证 历史比较 汉语研究 "犬马鬼魅则" 二重证据法 "颜之推谜题"
下载PDF
图书情报学的学术思想与技术方法及其开新 被引量:37
3
作者 叶鹰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5,共11页
本文对图书情报学已有学术思想与技术方法按外引和内生两类进行梳理,指出"三个世界"理论、"老三论"等是外引思想与方法的典型,而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布鲁克斯情报学理论、加菲尔德引文分析法则是内生思想与方... 本文对图书情报学已有学术思想与技术方法按外引和内生两类进行梳理,指出"三个世界"理论、"老三论"等是外引思想与方法的典型,而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布鲁克斯情报学理论、加菲尔德引文分析法则是内生思想与方法的标志。定基极小设定极大展开基本原理,逻辑推论以书—人—用为形式架构、数据—信息—知识为内容架构的图书情报学思想体系,进而提出数据治理、信息优化、知识解析三大研究方向中的十类研究问题,包括:①数字图书馆和数字信息管理;②数字化知识传承和数据驱动学术研究;③关联数据与数据智能;④大数据分析与AI数据分析;⑤网络化信息组织;⑥多维信息检索;⑦智能信息分析;⑧知识表达及处理;⑨知识分析及可视化;⑩学术评价。文章概略揭示对图书情报学研究有启示作用的学术思想与技术方法及其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 书理学 学术思想 技术方 二重证据法
下载PDF
“二重证据法”的界定及规则探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锐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33,191-192,共18页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从其"二重证明法"而来,主要是针对疑古思潮而发,讨论处于传说和史实之间的人物及其行事,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时代性,相比其来源"二重证明法",范围要小很多。在"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从其"二重证明法"而来,主要是针对疑古思潮而发,讨论处于传说和史实之间的人物及其行事,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时代性,相比其来源"二重证明法",范围要小很多。在"二重证据法"背后,有王国维重建古史,维护中华文明的理想。今人在谈论"二重证据法"时,往往将其扩大为"二重证明法",乃至滥用。由此引发的对于"二重证据法"的批评和怀疑,不足以动摇"二重证据法"本身的合理性。但这也应促使学界反思"二重证据法"的定义、学术理据及其规则、推论和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明 王国维 古史新证 上古史
原文传递
“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24
5
作者 裘锡圭 曹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6,共12页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究及"二重证据法"、"五帝时代"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史辨"派在对上古史认识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古书辨伪方面则有许多地方需要纠正;我们今天对于疑古思想和学说应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涌现了大批出土文献,但就出土文献研究而言,传世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传世典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目前中国古典学,包括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缺乏理论或方法,而在研究者往往缺乏科学的态度。必须大力提倡一切以学术为依归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倡学术道德、学术良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二重证据法 “五帝时代” 出土文献
下载PDF
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学勤 裘锡圭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17,共14页
关键词 考古发现 先秦典籍 秦汉典籍 二重证据法
原文传递
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 被引量:22
7
作者 曹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51,共14页
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相关之出土资料大量问世,"出土文献将改写中国思想史"的说法一度频繁见诸报刊。这究竟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还是一个供媒体使用的口号,应予以审视和评价。出土文献的确为改写中国思想... 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相关之出土资料大量问世,"出土文献将改写中国思想史"的说法一度频繁见诸报刊。这究竟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还是一个供媒体使用的口号,应予以审视和评价。出土文献的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出土文献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出土文献研究的复杂性,使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文本整理和复原,不能轻易用出土文献来改写中国思想史。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研究方法有相通之处,不应轻易否定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二重证据法"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没有多少可以指导具体研究的方法论成分。对"二重证据法"的过度推崇,滋长了轻率、粗糙的学风,导致了研究方法的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思想史 二重证据法
下载PDF
图书情报学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基础及双重整合原理探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叶鹰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2,共9页
在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构成的哲学内核中,方法论连接本体论和认识论,认识论决定方法论并主导科学技术。在科学哲学的科学发展范式框架下,指出科学应符合逻辑性、可检验和定量化三性原则。图书情报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在哲学上归属... 在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构成的哲学内核中,方法论连接本体论和认识论,认识论决定方法论并主导科学技术。在科学哲学的科学发展范式框架下,指出科学应符合逻辑性、可检验和定量化三性原则。图书情报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在哲学上归属认识论主导,其发展特性应符合科学三性原则,研究程式适用2S2R模型。倡导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适取定性或定量方法,并提出以广义二重证据法思想实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实证检验与理论推演的双重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科学哲学 科学方 定量方 定性方 二重证据法 图书情报学
下载PDF
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上)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国刚 李学勤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共2页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史 中国社会 观念史 二重证据法 古史研究 清华大学 学术讨论会 历史学家
原文传递
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 被引量:23
10
作者 陈淳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0,188,共18页
强调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重建)的特色,但是将两类证据不加区别、缺乏审视地"结合"却会产生问题。考古学与历史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擅长解决的问题上差异很... 强调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重建)的特色,但是将两类证据不加区别、缺乏审视地"结合"却会产生问题。考古学与历史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擅长解决的问题上差异很大,因此两者应该是信息的互补关系,而非对具体时间、事件和人物的印证关系。随着理论方法的进展,当代考古学已经能从生态环境、技术经济、生存方式、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历史重建,而历史学也已从单纯地关注政治史转向社会史、文化史等整体史研究。史料分析者要重视文献批判精神,并明白史料和考古材料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而非历史本身。研究者应认识到当代偏好和价值取向对古史重建的影响,区分"真相"和"看法"之不同。当下上古史研究亟待突破"二重证据法"的窠臼。采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新范式进行多学科交叉与信息提炼、整合和阐释,应该成为21世纪古史重建工作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考古学 文献批判 范式更新 古史重建
原文传递
人类学“三重证据法”与考据学的更新 被引量:15
11
作者 叶舒宪 《书城》 1994年第1期10-12,共3页
国学传统要更新和发展,面对现代人的知识结构,考据学究竟向何处去的问题始终萦绕在"五四"以来的几代学者心头。尽管从总体上看,乾嘉学者式的渊博和小学功力已经不可再得了,但是新时代的学人自有超越前贤的优越之处,那就是新... 国学传统要更新和发展,面对现代人的知识结构,考据学究竟向何处去的问题始终萦绕在"五四"以来的几代学者心头。尽管从总体上看,乾嘉学者式的渊博和小学功力已经不可再得了,但是新时代的学人自有超越前贤的优越之处,那就是新材料、新视野和新方法。上一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的殷墟甲骨卜辞,可以说是新材料为考据学提示新方法的典型例证。王国维先生根据甲骨文字的释读成果,提出了古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传统考据学辟出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类学 传统考据学 三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 新材料 王国维 古史研究 国学传统 郭沫若 甲骨文字
原文传递
《诗经》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被引量:14
12
作者 夏传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5,共10页
王国维综合利用当时新发现的各种文字对《诗经》作了广泛的考释,而且提出"二重证据法"理论,起了奠基者的作用。20世纪考古发现的许多新材料,如甲骨卜辞、敦煌卷子、金文和平山三器、鲁诗石经和鲁诗镜、吐鲁番《毛诗》残卷、... 王国维综合利用当时新发现的各种文字对《诗经》作了广泛的考释,而且提出"二重证据法"理论,起了奠基者的作用。20世纪考古发现的许多新材料,如甲骨卜辞、敦煌卷子、金文和平山三器、鲁诗石经和鲁诗镜、吐鲁番《毛诗》残卷、阜阳汉简《诗经》、郭店楚简、战国楚竹书等,必将对诗经学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出土文献 二重证据法 古籍整理
下载PDF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重来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33-143,共11页
关键词 辨伪学 李秀成 中国二十世纪 中国文献 辨伪方 二重证据法 曾国藩 太平天国 考辨 古籍辨伪
原文传递
清华简整理工作的第一年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学勤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共2页
1925年,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在清华作了《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讲演,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并把孔壁中经、汲冢竹书等战国竹简的发现视为是"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王先... 1925年,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在清华作了《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讲演,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并把孔壁中经、汲冢竹书等战国竹简的发现视为是"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王先生还身体力行,对于晚清以来新发现的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及敦煌文书做了深入研究,并倡导"二重证据法",从理论上对新出土材料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文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中国出土文献研究的新纪元。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二千多枚竹简,其时代为战国中期偏晚,内容多为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文献,尤其是《尚书》和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的面世,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于估计。目前,清华简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些内容也得以陆续整理公布,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为了推动清华简研究的深入开展,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设"清华简研究"专栏,刊登相关的研究文章,欢迎广大学者积极参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整理工作 二重证据法 敦煌文书 文史研究 文献研究 中国 学问
原文传递
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梁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不断升温,“二重证据法”成为报刊上的热门词汇。同时,由于古史研究中“疑古”与“走出疑古"的分歧,二重证据法亦成为两派争论的焦点而备受关注。自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至今已近百年之久,在... 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不断升温,“二重证据法”成为报刊上的热门词汇。同时,由于古史研究中“疑古”与“走出疑古"的分歧,二重证据法亦成为两派争论的焦点而备受关注。自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至今已近百年之久,在这近百年里,二重证据法的实践和应用取得了哪些突破和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文献研究 疑古 出土 古史研究 20世纪 王国维
原文传递
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出土文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不可证伪性 被引量:14
16
作者 西山尚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2,164,共8页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陆续发现诸多出土文献,而王国维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仍是目前最有影响的治学方法之一。20世纪90年代,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强调"二重证据法"的积极意义,在学术界也极有影响力...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陆续发现诸多出土文献,而王国维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仍是目前最有影响的治学方法之一。20世纪90年代,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强调"二重证据法"的积极意义,在学术界也极有影响力。因此,"二重证据法"被许多学者视为金科玉律。以卡尔·波普尔的批判性合理主义为基础,对"二重证据法"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发现"二重证据法"无法被证伪,在逻辑上也有问题。如果将"科学"定义为可以证伪的命题,那么,我们便应坚持通过不断证伪来靠近真理的批判合理主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 卡尔·波普尔 不可证伪性 疑古
下载PDF
“二重证明法”的提出与王国维学术思想的转变 被引量:11
17
作者 侯书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对学术界影响极大,学者多以为是1925年他在清华研究院的讲义《古史新证》中始提出,并由此论其前后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但在1913年夏,王氏已明确提出"二重证明法",并对之有较充分的论述,其出发...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对学术界影响极大,学者多以为是1925年他在清华研究院的讲义《古史新证》中始提出,并由此论其前后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但在1913年夏,王氏已明确提出"二重证明法",并对之有较充分的论述,其出发点似与"二重证据法"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针对经学,后者则针对史学。因而对其学术转向的原因及在经史研究方面以"二重证据法"为表征的治学理念、方法有必要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二重证明 二重证据法 经史之学
下载PDF
史学的科学化:从顾颉刚到傅斯年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国荣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2-102,共11页
20世纪初是科学高歌行进的时代。五四时期的科学呐喊,尔后的科玄论战,使科学在人生与文化领域展示了其普遍的涵盖意义。随着科学领地的日渐扩进,具体的学术与知识领域也往往经历了一个科学化的进程;从史学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这... 20世纪初是科学高歌行进的时代。五四时期的科学呐喊,尔后的科玄论战,使科学在人生与文化领域展示了其普遍的涵盖意义。随着科学领地的日渐扩进,具体的学术与知识领域也往往经历了一个科学化的进程;从史学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趋向。一、存疑原则与古史解构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傅斯年 王国维 史学的科学化 疑古派 史学研究 二重证据法 思想史 古史系统 古史辨
下载PDF
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徐良高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5期5-12,共8页
在历史学研究中传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之间除了互补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解读模式与解读对象的关系,即文献记载提供了解读考古发现的时代、性质和历史意义的模式。从解读模式与解读对象的关系上讲,作为传统“证经补史”思维方式和近... 在历史学研究中传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之间除了互补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解读模式与解读对象的关系,即文献记载提供了解读考古发现的时代、性质和历史意义的模式。从解读模式与解读对象的关系上讲,作为传统“证经补史”思维方式和近代实证主义史学观念产物的“二重证据法”和“三重证据法”等提法是值得推敲的,因为“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使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之间陷入循环论证之中。实际上,文献史料、人类学知识等都不过是提供了解读相关考古发现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构建古史叙述的模式。模式是多元的,对考古发现的解读和对历史叙述的建构也应该是多元的。以这种视角来审视学术界有关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关系的研究,其中的问题一目了然。二里头文化下一步的研究应该更加开放、多元,除了来自传统文献的夏商周王朝体系,还应该有多视角、多层面的解读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记载 考古学 解读与建构 模式 二重证据法
下载PDF
国学方法论的现代变革 被引量:9
20
作者 叶舒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4-51,共8页
国学方法论的现代变革,关键在于能否在传统文献材料的范围之外去找到新的论证途径和论证依据,给考据学提供可以相互参照的客观标准。如果说以文字训诂为主的传统治学方式是“一重证据法”,利用甲金文等地下材料所进行的印证性研究是... 国学方法论的现代变革,关键在于能否在传统文献材料的范围之外去找到新的论证途径和论证依据,给考据学提供可以相互参照的客观标准。如果说以文字训诂为主的传统治学方式是“一重证据法”,利用甲金文等地下材料所进行的印证性研究是“二重证据法”,那么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成果而对文字、实物,乃至民俗、神话材料所进行的演绎和闽释则可称之为“三重证据法”。中国传统的人文学术方法在本世纪以来所经历的这种由“一重”到“多重”、由训诂考据到文化阐释的变迁,可以看作是新材料的发现和西方学术的输入在国学领域所激起的反应和调适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用文化人类学的“涵化”概念在理论上加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据学 文化人类学 人文学术 梁启超 国学 新材料 文化变迁 二重证据法 闻一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