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基苯酞对小鼠全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4
1
作者 冯亦璞 胡盾 张丽英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741-744,共4页
观察了丁基苯酞(NBP)对小鼠全脑缺血脑保护作用和脑能量代谢的影响。用Lowry法测定脑乳酸,ATP和磷酸肌酸(PCr)的含量。结果表明,NBP112.5或250mg·kg-1sc能明显延长断头或iv饱和MgCl... 观察了丁基苯酞(NBP)对小鼠全脑缺血脑保护作用和脑能量代谢的影响。用Lowry法测定脑乳酸,ATP和磷酸肌酸(PCr)的含量。结果表明,NBP112.5或250mg·kg-1sc能明显延长断头或iv饱和MgCl2后喘息的时间;NBP15O或200mg·kg-1sc能明显减少断头缺血后乳酸的升高和ATP及PCr的降低。实验结果提示,NBP对缺血脑有保护和改善脑能量代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苯酚 脑缺血 三磷酸腺苷 磷酸肌酸 乳酸
下载PDF
L-乳酸研究综述 被引量:101
2
作者 曹本昌 徐建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6-61,共6页
乳酸广泛存在于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中。乳酸按其旋光性可分为D-乳酸、L-乳酸、DL-乳酸三种。由于人体只具有分解L-乳酸的酶,故人体只能利用L-乳酸,于是近年来L-乳酸的研究与开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关键词 乳酸 L-乳酸 研究
下载PDF
《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解读 被引量:104
3
作者 黄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59-962,共4页
《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涵盖了对其病理生理理解的新认识,由"感染"、"更为广泛的宿主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3个要素组成,超越了旧概念中的"感染"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涵盖了对其病理生理理解的新认识,由"感染"、"更为广泛的宿主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3个要素组成,超越了旧概念中的"感染"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强调了紊乱的宿主反应和致死性器官功能障碍是脓毒症与感染的重要区别。新的定义推荐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快速SOFA(q SOFA)分别作为临床诊断和筛查脓毒症的标准,并将低血压、使用缩血管药物和乳酸3项指标作为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指标,从而有助于发现并及时治疗高危感染患者。对《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的评价为时尚早,仍需要通过之后的大型临床实践不断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乳酸
原文传递
急性脑血管疾病后血糖升高的意义和机制 被引量:100
4
作者 王振才 陈晓红 +1 位作者 张建宏 边连防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8年第5期286-289,共4页
急性脑血管疾病后常发生高血糖。高血糖可提高脑组织内葡萄糖浓度,通过加重乳酸酸中毒、自由基损伤、抑制缺血脑组织ATP的恢复、减少局部脑血流量等机制加重脑损伤。原因是中线结构受刺激和应激反应造成的皮质醇、生长素。
关键词 急性 脑血管疾病 高血糖 乳酸 酸中毒 自由基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乳酸在重症肺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4
5
作者 占林兵 谢波 +1 位作者 华锋 汪永斌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3期367-368,40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乳酸在重症肺炎中的变化,以及三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CU)2011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9例。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的第1、4、7天及好转后转出或死亡前检测血清CRP、...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乳酸在重症肺炎中的变化,以及三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CU)2011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9例。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的第1、4、7天及好转后转出或死亡前检测血清CRP、PCT和乳酸水平,并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两个组,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电化学发光法检测PCT,化学分析法检测乳酸,进而比较分析存活和死亡组患者血清CRP、PCT和乳酸改变情况。结果存活组中,伴随病程的进展,在第4和第7天及转出前,患者血清CRP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或降低到正常水平,与第1天相比,第4和第7天及转出前三者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样PCT值、乳酸水平降低,P<0.01。在死亡组中,患者血清CRP始终保持升高水平,在第4和7天及转出前均保持较高数值,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CRP水平明显增高,PCT浓度也增高,乳酸水平同PCT和CRP水平,P<0.01。结论伴随重症肺炎患者病情进展,血清CRP、PCT及乳酸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在判断重症肺炎预后中血清CRP、PCT及乳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动态监测三者数值变化有助于判断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评价,对治疗方案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降低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降钙素 乳酸 重症肺炎
原文传递
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价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88
6
作者 杨从山 邱海波 +4 位作者 黄英姿 谢剑锋 莫敏 刘松桥 杨毅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85-688,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住ICU的22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病例要求发病在24h以内,诊断符合2001年ACCP/SCCM标准且排除以下情况:妊娠或年龄... 目的评价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住ICU的22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病例要求发病在24h以内,诊断符合2001年ACCP/SCCM标准且排除以下情况:妊娠或年龄〈18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需要血液净化治疗;药物(如双胍类药物)引起的酸中毒;家属放弃进一步抢救者。对纳入患者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测定入组时(0h),入组后6、24和72h动脉血乳酸水平,分析动脉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APACHE Ⅱ评分、器官衰竭数目和28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10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4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70±12)岁;28d病死率为54.3%;APACHEⅡ评分20±8,器官衰竭数目(3.0±1.1)个,动脉血乳酸水平(3.8±3.6)mmol/L;死亡组患者0、6、24和72h动脉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共69例患者0h动脉血乳酸〉2mmol/L,其中24例存活。存活组6h和24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P〈0.05),而两组72h乳酸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h乳酸清除率为独立预后评估指标之一;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0、6、24h动脉血乳酸水平和6h乳酸清除率评估患者预后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564、0.649、0.754、0.784。若以6h乳酸清除率≥30.0%来预测存活率,其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77.3%。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且无明显下降趋势者预后不佳,6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乳酸 病死率 预后
原文传递
大鼠急性肠缺血后血浆D-乳酸的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67
7
作者 姚咏明 盛志勇 +2 位作者 吴叶 于燕 陆连荣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时门、体循环 D-乳酸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75分钟后松夹进行重灌注的模型,分别于术前,阻断末,松夹后0.5,2,6小时活杀动物,观察门静脉和体循环 D-乳酸水平、血浆内毒...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时门、体循环 D-乳酸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75分钟后松夹进行重灌注的模型,分别于术前,阻断末,松夹后0.5,2,6小时活杀动物,观察门静脉和体循环 D-乳酸水平、血浆内毒素含量及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缺血75分钟后大鼠门静脉 D-乳酸水平较伤前值显著上升(P<0.05),再灌注后呈进一步持续升高趋势。外周血 D-乳酸的改变与门脉血基本一致,各时相点与门脉血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血浆 D-乳酸含量与肠粘膜损伤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与此同时,大鼠肠缺血75分钟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迅速上升,再灌注后2小时达峰值。结论急性肠缺血再灌注可致肠粘膜屏障破坏。使门、体循环 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其含量与小肠粘膜损害密切相关。因此,D-乳酸可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应用于急性肠粘膜损害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酸 通透性 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创伤后肠道通透性改变血浆标志物D-乳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9
8
作者 孙晓庆 付小兵 +5 位作者 张蓉 吕艺 邓群 张诚 姜小国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8期476-478,共3页
目的 :观察创伤时循环 D 乳酸与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3种大鼠模型 :(1)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小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 ) 30 %总体表面积深 ~ 度烫伤模型 ;(3)总胰胆管人工胆汁逆行灌注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 目的 :观察创伤时循环 D 乳酸与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3种大鼠模型 :(1)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小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 ) 30 %总体表面积深 ~ 度烫伤模型 ;(3)总胰胆管人工胆汁逆行灌注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于各时间点采集颈动脉及门静脉血 ,分别检测 D乳酸及内毒素含量。结果 :(1)肠缺血 1~ 1.5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均升高 ,再灌注后显著升高 ,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r=0 .7198,P <0 .0 5 ) ;(2 )烫伤后 6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显著升高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 (r=0 .8771,P<0 .0 1) ;(3) ANP大鼠血浆 D 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在伤后 2小时开始升高 ,2 4小时达峰值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 (r=0 .7985 ,P<0 .0 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3组动物均有小肠绒毛脱落 ,粘膜下炎细胞浸润等改变 ,其严重程度与血浆 D 乳酸水平一致。结论 :血浆 D 乳酸可作为创伤所致肠粘膜损伤、肠通透性改变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肠通透性 D-乳酸 内毒素
下载PDF
EDTA定钙法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的探讨 被引量:55
9
作者 郑志 姜绍通 潘丽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2-105,共4页
EDTA定钙法是目前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的主要方法。本文采用对照乳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方法的测定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中的乳酸必须预先用过量的CaCO3中和,再用NaOH调节pH至12.0以上,以钙黄绿素为指示剂时,测定结果... EDTA定钙法是目前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的主要方法。本文采用对照乳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方法的测定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中的乳酸必须预先用过量的CaCO3中和,再用NaOH调节pH至12.0以上,以钙黄绿素为指示剂时,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回收率较好。HPLC法与EDTA定钙法测定结果比较,发现EDTA定钙法测定的乳酸含量偏大,但可通过适当校正用于生产过程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TA定钙法 测定 发酵液 乳酸
下载PDF
熔融-固相缩聚法中固相聚合对聚乳酸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汪朝阳 赵耀明 +2 位作者 麦杭珍 王俊 严冰 《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03-406,共4页
以L 乳酸单体为原料 ,熔融 -固相缩聚法合成了聚乳酸 ,重点研究了固相聚合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绝对压力 60Pa ,氯化亚锡为催化剂 ,分段控温 ,可使聚乳酸的粘均分子量提高到固相聚合反应前的 5 3倍。通过对固相聚合产物的结晶度和熔... 以L 乳酸单体为原料 ,熔融 -固相缩聚法合成了聚乳酸 ,重点研究了固相聚合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绝对压力 60Pa ,氯化亚锡为催化剂 ,分段控温 ,可使聚乳酸的粘均分子量提高到固相聚合反应前的 5 3倍。通过对固相聚合产物的结晶度和熔点的分析 ,探讨了固相聚合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聚合 熔融-固相缩聚法 合成 乳酸 乳酸 生物降解材料
下载PDF
运输胁迫对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9
11
作者 彭士明 施兆鸿 +3 位作者 李杰 尹飞 孙鹏 王建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1-837,共7页
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2、4、8和12 h后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0.05±0.23)g的银鲳幼鱼为试验对象,共设3组运输密度,分别为4、8和16 g/L。每个时间段的运输结束后,将取样后剩余的鱼转入... 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2、4、8和12 h后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0.05±0.23)g的银鲳幼鱼为试验对象,共设3组运输密度,分别为4、8和16 g/L。每个时间段的运输结束后,将取样后剩余的鱼转入1 m3水体的圆形玻璃钢桶中观察24 h,以统计各自的累计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16 g/L密度组在运输12 h后成活率为91.25%,其余均为100%;运输胁迫导致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运输4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均达到最高值,12 h后皮质醇含量虽较运输4 h后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试验初的水平,且此时16 g/L密度组的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4和8 g/L密度组(P<0.05);血糖、血清与肌肉中乳酸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与肌肉中糖元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降低(P<0.05),但在整个运输胁迫过程中,肝脏组织中糖元含量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统计分析得出,较高的运输密度会加重银鲳的应激性反应,并推测在小水体开放式运输的情况下,规格为10 g左右的银鲳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16 g/L。此外,在运输胁迫下,银鲳机体的能量供给主要来自肝脏糖元的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运输 胁迫 皮质醇 血糖 乳酸
下载PDF
乳酸在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目标导向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59
12
作者 王涛 夏永富 +9 位作者 郝东 孙建荣 李志 韩沙沙 田焕焕 张晓荣 齐志江 孙婷 高福泉 王晓芝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乳酸在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脓毒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收住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乳... 目的探讨乳酸在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脓毒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收住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乳酸组进行乳酸监测并以血乳酸〉t4mmol/L作为诊断脓毒性休克的标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6h内血乳酸〈2mmol/L作为复苏目标指导治疗;对照组以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或较基础值下降〉40mmHg、少尿(〈O.5mL·kg^-1·h^-1)等传统指标作为诊断脓毒性休克标准并进行集束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器官功能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1I(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及7d、28d病死率。结果乳酸组有2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对照组有3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后各器官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乳酸组仅治疗48h肌酐(Cr)较对照组显著下降(μmol/L:94.48±6.68比107.44±10.35,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酸组治疗48h和72hSOF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9.27±4.62比9.79±3.80,t=2.103,P=0.040;8.54±5.53比9.70±4.30,t=2.302,P=0.023)。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乳酸组治疗24h和48h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分:14.25±5.29比20.00±9.74,t=2.298,P=0.026;13.60±6.18比18.15±6.62,t=2.653,P=0.011)。乳酸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ICU时间(d):8.95±5.19比9.45±6.18,t=0.605,P=0.652;机械通气时间(h):101.15±11.50比110.63±13.26,t=0.631,P=0.564]。乳酸组7d病死率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乳酸 液体复苏 病死率
原文传递
针刺对脑缺血性损害的防治作用与机制的初探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李汉先 高观月 +5 位作者 程汉兰 张康敏 杨敏 高原 肖刚 关新民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4年第1期26-28,共3页
我们通过阻断18只家兔双侧颈总动脉构成急性脑缺血模型,观察了针刺“人中”穴对急性脑缺血的影响。发现针刺能提高脑缺血时颅底动脉压,提高脑内肾素活性(RA)及血管紧张素Ⅰ(AⅠ)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并明显降低脑内乳酸(L... 我们通过阻断18只家兔双侧颈总动脉构成急性脑缺血模型,观察了针刺“人中”穴对急性脑缺血的影响。发现针刺能提高脑缺血时颅底动脉压,提高脑内肾素活性(RA)及血管紧张素Ⅰ(AⅠ)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并明显降低脑内乳酸(LA)含量。为针麻安全及针刺治疗脑缺血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动脉压 血管紧张素 乳酸 针刺
下载PDF
血乳酸水平及清除率和升高时间与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2
14
作者 王昊 吴大玮 +6 位作者 陈晓梅 李琛 丁士芳 翟茜 杜滨锋 李远 王可富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乳酸动态监测指标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预后的相关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量化评价。方法收集101例乳酸升高的危重患者,分为死亡组(50例)和存活组(51例),比较两组的乳酸监测指标(乳酸水平、乳酸升高时间、乳酸... 目的探讨乳酸动态监测指标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预后的相关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量化评价。方法收集101例乳酸升高的危重患者,分为死亡组(50例)和存活组(51例),比较两组的乳酸监测指标(乳酸水平、乳酸升高时间、乳酸清除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Ⅰ(APAcHEⅡ)评分及其他反映器官功能的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与预后显著相关的指标。以相应的乳酸指标进行量化分组,分别比较各组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结果死亡组入ICU乳酸值、乳酸峰值、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12h和24h乳酸清除率、pH值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乳酸峰值、12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pH值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相对比值比(OR)分别为1.466、0.922、1.208、0.032。乳酸峰值≥10mmol/L、12h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分别为77.8%和70.6%(P〈O.05和P〈0.01),乳酸升高时间〉24h时病死率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酸峰值、12h乳酸清除率、APACHEii评分和pH值是评价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乳酸峰值≥10mmol/L、12h乳酸清除率≤10%时应警惕患者较差的预后,而乳酸升高时间评价预后的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乳酸清除率 乳酸升高时间 重症监护病房 危重病 预后
原文传递
危重病乳酸增高机制及其在预后中价值 被引量:53
15
作者 蒋文中 汤彦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05-407,共3页
关键词 乳酸 预后 危重病 儿茶酚胺
下载PDF
日粮不同NFC/NDF比对奶山羊瘤胃pH、挥发性脂肪酸及乳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16
作者 胡红莲 卢德勋 +4 位作者 刘大程 珊丹 李胜利 张春华 石岩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5-601,共7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提高瘤胃pH降低,瘤胃pH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pH低于5.2、5.5、5.8、6.0的持续时间随之加快、延长;瘤胃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日粮NFC/NDF比提高呈增加趋势,而乙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则呈降低趋势;血浆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均呈增加趋势。当日粮NFC/NDF比达2.58时,瘤胃pH在5.2~5.5之间持续时间每日达7h以上,此时瘤胃乳酸含量较低,血浆及瘤胃TVFA含量显著提高(P<0.05)。这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使瘤胃逐渐处于酸性环境,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瘤胃pH的下降主要源于瘤胃TVFA增多,而非乳酸;当日粮NFC/NDF比为2.58时,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粮NFC/NDF比 奶山羊 瘤胃 pH 挥发性脂肪酸 乳酸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梅有机酸 被引量:48
17
作者 郭瑛 肖朝萍 +1 位作者 王红 黄天宝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624-1626,共3页
采用KromasilC18为分析柱,0.01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2.7)为流动相,紫外215nm检测,建立了乌梅中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等多种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98%~105%;RSD为2.26%~7.82%;检出限... 采用KromasilC18为分析柱,0.01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2.7)为流动相,紫外215nm检测,建立了乌梅中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等多种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98%~105%;RSD为2.26%~7.82%;检出限为10~75ng(S/N=3)。测定了4种不同产地和种类的乌梅中的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不同产地 中草 琥珀酸 乳酸 RSD 乙酸 柠檬酸 磷酸盐缓冲溶液
下载PDF
乳酸和聚乳酸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29
18
作者 刘伟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1-65,共5页
综述了不同的产酸菌发酵生产乳酸。
关键词 乳酸 乳酸 发酵 提取 检测 发展动态
下载PDF
高纯丙交酯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王远亮 赵建华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的实验表明:乳酸→丙交脂→聚乳酸中丙交酯的合成质量对聚乳酸的聚合是关键的。与同种催化剂相比,改进了合成方法,探讨了合成影响因素,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丙交酯的质量。
关键词 医用 聚合 合成 乳酸 丙交脂 乳酸 生物降解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综述) 被引量:43
20
作者 冯炜权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53-58,共6页
1 运动性疲劳的突变理论 1.1 概况关于疲劳时体内的生化变化,早在1904年,loteyko提出,局部疲劳感是感觉器官(肌梭)受化学产物刺激的结果;1931年Bainbridge支持这一观点;1915年Mosso提出,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 1 运动性疲劳的突变理论 1.1 概况关于疲劳时体内的生化变化,早在1904年,loteyko提出,局部疲劳感是感觉器官(肌梭)受化学产物刺激的结果;1931年Bainbridge支持这一观点;1915年Mosso提出,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14年Frumerie认为是关节和肌腱末梢长期受刺激的结果;1924年Hill等研究证明,肌肉强直收缩后疲劳消除速率和乳酸清除速度一致,从而提出氢离子升高是导致疲劳的假说,如运动时乳酸生成与消除一致,则不疲劳,直致肌糖元耗尽。1935年,Simonson提出疲劳包括下列几个基本过程: 1.代谢基质疲劳产物的积累(积累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突变理论 恢复过程 超量恢复 研究概况 线粒体 运动能力 酶活性 运动员 乳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