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学西渐”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立足于经济学术史的考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叶坦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1年第1期65-96,共32页
本文基于经济学术的"中西互动"理念,在世界经济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中学西渐"对法国重农学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货币理论的影响;论证经济学术成就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创造",中... 本文基于经济学术的"中西互动"理念,在世界经济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中学西渐"对法国重农学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货币理论的影响;论证经济学术成就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创造",中国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通过经济学术史的考证研究,可以佐证我们的"文化自信"在经济学术领域同样具有史实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西渐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术史 文化自信
原文传递
从传统到现代: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的变迁路径 被引量:6
2
作者 程霖 陈旭东 张申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3年第1期3-45,共43页
近代以降,中国经济思想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思想的现代化,特别是建立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化经济学体系;动力是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内在需求驱动和外来思想冲击叠加;条件是从封闭走向... 近代以降,中国经济思想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思想的现代化,特别是建立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化经济学体系;动力是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内在需求驱动和外来思想冲击叠加;条件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所引致的经济转型实践和思想激励参照。在引进、学习、选择、创新的变迁模式和路径下,中国经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应用和交融之中不断发展,同时立足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理论化,实现了经济思想从传统的前科学状态向现代的科学状态的转型,逐步践行并强化了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当前,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仍处于进行时,中国经济思想的现代化变迁同样未达终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新时期中国经济思想现代化变迁的重要目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思想 传统 现代化 变迁路径 中国经济学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的学科化建构 被引量:9
3
作者 缪德刚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2年第1期95-117,共23页
18世纪末,经济学在欧洲地区发展成为系统化的经济科学,而此时的中国经济思想仍然处于前科学阶段。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与思想文化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随着外来学术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参照欧美地区的经济科学... 18世纪末,经济学在欧洲地区发展成为系统化的经济科学,而此时的中国经济思想仍然处于前科学阶段。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与思想文化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随着外来学术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参照欧美地区的经济科学从中国思想文化中解构出经济思想,奠定了中国经济思想学科化发展的基础。这些尝试或许是初步的,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的经济科学化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早期发展的一个缩影。探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的经济学学科化构建问题,可以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提供有助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经济思想 经济学说 中国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及其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顾海良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3年第2期3-29,共27页
20世纪20年代初,李大钊、恽代英、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关于“以工立国”的理论及其中国工业化道路和方式的各种观点,形成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思想;杨明斋对“以农立国”论基本观点的驳斥,对那一时期中国... 20世纪20年代初,李大钊、恽代英、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关于“以工立国”的理论及其中国工业化道路和方式的各种观点,形成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思想;杨明斋对“以农立国”论基本观点的驳斥,对那一时期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甚至可以被看作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探索的直接的思想来源。1933年7月,《申报月刊》设立“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提出了“中国现代化问题”以及现代化中“工业化”意义和道路等问题,成为中国思想界第一次以“中国现代化”为主题进行的思想交流和交融,其中也不乏见解相异的思想交锋。在这一论争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多年间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思想的影响,开辟了中国现代化思想研究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 “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 工业化和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英语世界亚当·斯密研究七十年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芳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3年第1期88-118,共31页
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资料的局限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英语世界的亚当·斯密研究主要囿于相对单一的领域。随着相关文献的陆续发现和出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相对单向度的阐释开始朝系统性解读转向。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资料的局限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英语世界的亚当·斯密研究主要囿于相对单一的领域。随着相关文献的陆续发现和出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相对单向度的阐释开始朝系统性解读转向。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滞胀时期的到来,尤其是1976年至1983年“格拉斯哥版亚当·斯密著作和通信集”的陆续出版,推动斯密研究走向繁荣。多元化和全面性探究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出现井喷式发展。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斯密研究的传统领域——政治经济学——再次受到关注,学者们从多维的角度对斯密的这一学说进行了再阐释。本文试图梳理近70年来的英语世界斯密研究学术史,以管窥国外斯密研究的动态、探寻观念史研究范式下该领域的未来拓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亚当·斯密研究 观念史
原文传递
“斯密问题”的三重意涵及其流变——兼论“斯密问题”何以为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欢 朱紫橙 杜丽群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4年第1期49-71,共23页
“斯密问题”是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经典问题之一。基于思想史编史学研究视角,本文先后考察了该问题的三个版本。其中,前两个较早提出的、基于文本分析的“法国联系论”和“二元人性论”版本,随着学术界对斯密生平著作的挖掘整理及对其思... “斯密问题”是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经典问题之一。基于思想史编史学研究视角,本文先后考察了该问题的三个版本。其中,前两个较早提出的、基于文本分析的“法国联系论”和“二元人性论”版本,随着学术界对斯密生平著作的挖掘整理及对其思想的整体性研究相继得到了澄清和解释。近年来兴起的“社会历史论”版本又提出,“斯密问题”本质上反映着商业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借助社会历史分析方法,本文指出“斯密问题”成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同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对商业社会之利弊评判的不同侧重:斯密同时代的学者希望借助商业秩序来开创人类社会的新历史阶段;德国历史学派是为了批判英国经济学、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当代中国“斯密问题”的研究热潮则植根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背景。究其本质,“斯密问题”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体现着不同分析范式及其背后社会秩序观之间的张力,而并非斯密自身思想体系或者论证逻辑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问题” 经济思想史 编史学研究 社会历史分析 当代中国
原文传递
万物理论:以马尔萨斯为源头的人口-经济关系理论 被引量:6
7
作者 蔡昉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1年第2期3-18,共16页
马尔萨斯以最早探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学家身份,在相关经济学演变中具有源头地位。本文揭示,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描述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直接为发展经济学中贫困陷阱理论奠定了分析基础;马尔萨斯也是最早采用两部门分析的学者,为... 马尔萨斯以最早探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学家身份,在相关经济学演变中具有源头地位。本文揭示,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描述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直接为发展经济学中贫困陷阱理论奠定了分析基础;马尔萨斯也是最早采用两部门分析的学者,为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流行的人口红利研究则是关于二元经济发展机制的一种假说及其经验验证;凯恩斯受马尔萨斯启发并影响后人的研究,揭示了人口停滞对有效需求的制约,成为描述世界经济状态的长期停滞假说的理论渊源。本文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及其各个阶段,分别与前述以马尔萨斯为源头的理论具有对应性和相关性。本文还讨论了如何从以往的经济理论中获得借鉴,同时为经济发展理论做出新的贡献。本文设想,把理论发展脉络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完全有望发展出一个需求侧视角的长期增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陷阱 二元经济发展 人口红利 长期停滞 中国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缪尔达尔的人口学与马寅初的财政学 被引量:2
8
作者 蔡昉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3年第4期3-21,共19页
本文结合缪尔达尔的财政理论,考查他如今已不为学界所熟悉的人口理论及政策主张。通过将其与马寅初的对应理论和政策建议相比较,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首先,人口发展与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相关联,因此,解决人口问题需要从广泛的社会... 本文结合缪尔达尔的财政理论,考查他如今已不为学界所熟悉的人口理论及政策主张。通过将其与马寅初的对应理论和政策建议相比较,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首先,人口发展与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相关联,因此,解决人口问题需要从广泛的社会政策层面着眼,政策成效受到特定财政理念的影响。其次,缪尔达尔和马寅初面对的人口问题性质不尽相同,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在方向上也大相径庭。这不仅由于他们处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更由于他们具有针锋相对的财政理念。因此,如果不改变关于社会福利体制和公共财政模式的根本看法,人口政策并不会由于取向的转变而自然而然奏效。最后,在应对瑞典人口危机涉及的理论和政策讨论中,缪尔达尔推动了认识范式和政策取向的转变,为福利国家建设奠定了关键性的理论基础,搭建了配套性的政策框架。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未必可以成功移植到其他国家,但是,鉴于中国人口发展进入的新常态和面临的相应挑战,回顾这段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缪尔达尔 马寅初 人口问题 福利国家 财政理念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学知识的生产和治理 被引量:5
9
作者 孟捷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2年第3期48-84,共37页
改革以来,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在所谓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内部,出现了两种经济学知识体系或真理体制并存的格局,一方面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另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 改革以来,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在所谓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内部,出现了两种经济学知识体系或真理体制并存的格局,一方面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另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居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由此派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学知识治理问题。这种治理的目标,是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内部对知识生产及其权力关系加以调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领导权。本文追溯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作为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权力-知识共生关系的角度比较了两种知识体系的生产;梳理了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演进和分化过程,围绕市场和国家的关系等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作了扼要的比较;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治理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制度和策略分析;在尾论里,还批评了那种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知识体系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知识治理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权力-知识共生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阐释
10
作者 向国成 刘晶晶 杨雨煊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4年第2期3-58,共56页
中国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原则,对其进行理论阐释既是政治要求,也是更高的科学要求。本文在厘清分工范畴基本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以劳动为起点范畴,以劳动分工为中心范畴,以... 中国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原则,对其进行理论阐释既是政治要求,也是更高的科学要求。本文在厘清分工范畴基本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以劳动为起点范畴,以劳动分工为中心范畴,以生产方式演化亦即劳动分工组织演化为纲的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阐明了这一逻辑主线从高度抽象生产方式到相对具体生产方式,再到个别具体生产方式的三层解析逻辑。其中,相对具体生产方式即劳动分工生产方式的发展内生了分工发展与市场扩展循环累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一般机制;个别具体生产方式导致这一经济发展一般机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呈现特殊的经济运行与发展格局。本文沿着从生产方式到经济发展一般机制,再到经济运行与发展格局的演化主线,运用主要矛盾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行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阐释。经济上“组织起来”主要是马克思论述的团队化分工组织和市场化分工组织发展及其相互促进。“组织起来”(即其中的团队化分工组织发展)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动机,是历史逻辑起点,劳动分工是阐释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理论逻辑起点,两者具有同一性,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在起点上的统一。“组织起来”即“两类分工”发展及其相互促进又内生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最完整论述的分工发展与市场扩展循环累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一般机制,推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度与高质量发展。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能够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行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阐释,组织起来既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动机,又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组织起来的核心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组织化 中国经济现代化
原文传递
基于技能的异质性劳动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审视:从人力资本、复杂劳动到组织整合
11
作者 高岭 钟劭之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4年第2期59-99,共41页
技能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我国产业升级需要一个基于技能的异质性劳动理论作为指导。本文从技能-产业关系视角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复杂劳动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组织整合理论等三种代表性技能理论进行了系... 技能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我国产业升级需要一个基于技能的异质性劳动理论作为指导。本文从技能-产业关系视角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复杂劳动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组织整合理论等三种代表性技能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审视。研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典型事实,但在理论框架和内在逻辑上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复杂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构约束导致劳动力走向技能耗散的因果机制,但复杂劳动向简单劳动还原的定量技术研究路径遮蔽了马克思复杂劳动理论蕴含的异质性劳动互动、协作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和传统的复杂劳动理论都不能从根本上充分解释技术革新和生产组织更新导致的异质性劳动之间的互动与技能代谢问题,而演化经济学的组织整合理论则对这个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本文还从历史资本主义角度,结合马克思的复杂劳动理论和集体生产力思想,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革新和生产组织迭代及其导致的技能代谢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政治经济学解释。本文的研究表明,把马克思的复杂劳动理论、集体生产力思想和演化经济学的组织整合理论进行综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异质性劳动理论的一个有前景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还对我国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升级需要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其技能体系基础是具有不同技能层次的异质性劳动之间互动产生的组织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复杂劳动 技能-产业关系 组织整合 历史资本主义
原文传递
理解“资本主义”:马克思、松巴特、韦伯相关理论之比较
12
作者 姜宏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4年第2期100-130,共31页
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是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作为一个思想概念的“资本主义”,主要源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马克思的分析图式受到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而这一点长期为学者所忽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观... 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是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作为一个思想概念的“资本主义”,主要源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马克思的分析图式受到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而这一点长期为学者所忽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在《资本论》创作前后经历了一次转向,产生了两个用法。马克思之后,德国青年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松巴特和韦伯,依托历史学派的传统立场,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反方向分析资本主义的兴起,构建起了更复杂的“资本主义”学说。源于德国思想界的这些“资本主义”理论,比现代经济学更早地,某种程度也更深刻地触及了欧洲兴起这个主题。研究“资本主义”概念的构建、演化过程,不仅从理论上对于加深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化与建设自主的知识体系,也有着实践上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卡尔·马克思 维尔纳·松巴特 马克斯·韦伯 德国历史学派
原文传递
琼·罗宾逊评卡尔·马克思:“他的现实感太强了”
13
作者 卡罗莱娜·阿尔维斯 刘磊(译)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4年第2期131-152,共22页
本文回顾了琼·罗宾逊于1942年转向马克思经济学的动因,并考察了她如何尝试将马克思的经济学见解融入自己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同时,文章也评论了罗宾逊同时代的学者对罗宾逊与马克思思想交汇的看法。在20世纪30年代末,罗宾逊寻求发... 本文回顾了琼·罗宾逊于1942年转向马克思经济学的动因,并考察了她如何尝试将马克思的经济学见解融入自己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同时,文章也评论了罗宾逊同时代的学者对罗宾逊与马克思思想交汇的看法。在20世纪30年代末,罗宾逊寻求发展一个更切合实际的利润率和收入分配理论,旨在阐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和技术进步的本质,并在凯恩斯主义框架内构建一个长期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罗宾逊开始尝试将正统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相结合,并在1942年出版了其重要著作《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本书奠定了罗宾逊对正统经济学长期挑战的基础,依靠马克思经济学的洞见摆脱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正统思想,并推动了剥削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罗宾逊 马克思主义 现代经济学
原文传递
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能力:源流、内涵与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康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3年第3期83-113,共31页
国家能力是近年来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竞相讨论的焦点议题,成为分析各国发展路径差异的一个独特视角或重要因素。本文从“国家与社会”和“国家与市场”两组关系中全面辨析了国家能力的基本内涵,归纳与总结了国家能力测度的四... 国家能力是近年来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竞相讨论的焦点议题,成为分析各国发展路径差异的一个独特视角或重要因素。本文从“国家与社会”和“国家与市场”两组关系中全面辨析了国家能力的基本内涵,归纳与总结了国家能力测度的四重维度,并系统梳理与分析了国家能力与现代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围绕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重释了国家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国家体制下实现国家能力理论超越性发展的重要面向。为继续深化国家能力理论研究,可以从方法论基础、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向等三方面着手,进一步展现出国家能力概念更具经验性质的实践特征和理论穿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能力 国家与社会 国家与市场 经济发展 实践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宽容、开放、多元——从经济理论发展到经济思想史研究
15
作者 张旭昆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4年第1期3-18,共16页
经济思想史的具体事实说明经济理论的发展需要宽容、开放、多元的学术环境与制度保障,而研究经济思想的历史,有助于把握经济学思想产品的生产规律与发展特征,有助于了解何种社会环境、学术氛围、政府政策有利于思想产品的有效生产。具... 经济思想史的具体事实说明经济理论的发展需要宽容、开放、多元的学术环境与制度保障,而研究经济思想的历史,有助于把握经济学思想产品的生产规律与发展特征,有助于了解何种社会环境、学术氛围、政府政策有利于思想产品的有效生产。具体来说,研究经济思想史就是从五个问题出发,来研究经济学历史典籍,即“言之何物”“言之为何”“言之为谁”“言之对否”“言之要否”。为了进一步开创未来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境界,就需要把经济思想史、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史、经济史,以及经济学邻近学科史统摄起来,以便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到经济思想史的演化法则。在这个分析过程中,也可以借助“思想市场”这一模式来分析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 开放 多元 思想市场
原文传递
经济学隐喻:兼议经济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16
作者 彭长桂 赵国昌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4年第1期19-48,共30页
如何讲好中国发展的经济学故事,发展出原创性的新理论新思想,是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本文发现,在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隐喻往往有助于找到理论创新的突破口:“看不见的手”等经济学隐喻具有喻体凸显而本体隐蔽的语言结构... 如何讲好中国发展的经济学故事,发展出原创性的新理论新思想,是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本文发现,在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隐喻往往有助于找到理论创新的突破口:“看不见的手”等经济学隐喻具有喻体凸显而本体隐蔽的语言结构,其真值条件为不同概念域的逻辑类比和经验映射,因而在理论创新和社会沟通上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经济学隐喻可以将一般隐喻思想运用到经济学理论创新中,对理论呈现进行穿透性解释和说明,帮助经济学理论完成从抽象概念到经济现实的语境还原,获得抽象概念和鲜活经验的深度融通。同时,经济学隐喻在社会沟通中具有独特优势,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文献实证统计结果显示,诺奖得主普遍使用隐喻阐述思想,且隐喻对思想传播具有促进作用,对高被引研究的传播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讨论了隐喻对讲好中国经济学故事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经济学 方法论 理论创新 科学沟通
原文传递
货币的本质、演化与启示——基于交易演化视角和部门资产负债表法的边际分析
17
作者 刘朝阳 张璐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4年第1期72-135,共64页
本文从“交易”的逻辑原点出发,采用部门资产负债表法对货币的演化进行边际分析。研究发现,货币因交易而起源、演进,公共复式簿记是“变易”货币中的“不易”成分,故谓之为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种调动人民创造、生产和交易积极性的制度... 本文从“交易”的逻辑原点出发,采用部门资产负债表法对货币的演化进行边际分析。研究发现,货币因交易而起源、演进,公共复式簿记是“变易”货币中的“不易”成分,故谓之为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种调动人民创造、生产和交易积极性的制度工具,货币的本质是记录市场化社会剩余产品兑换权的公共复式簿记。货币的外在形式经历了商品货币→贵金属货币→纸币→记账货币的历史演进,从有形到无形;货币的信用形式经历了私人信用→王权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三位一体”信用的演化,从分散到集中;货币的记账方法经历了单式记账→复式记账的演进,从一元到二元;货币的记账权经历了个人→王权→政府→银行的演进,从相关到独立。货币体系可持续的条件是科学性与公正性:科学性要求社会剩余产品的不断创生必须与货币量的变化相协调,公正性要求公共复式簿记要协调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本质 货币创造 货币转移 货币潼灭 公共复式簿记
原文传递
经济思想史视阈下的资本 被引量:5
18
作者 邱海平 孟捷 +3 位作者 周建波 杨虎涛 张旭 秦蒙(整理)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2年第2期122-140,共19页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会议尤其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会议尤其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何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认识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和理论维度。为此,2022年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以“经济思想史视阈下的资本”为主题,约请邱海平教授、孟捷教授、周建波教授和杨虎涛教授四位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专家,就中外各思想流派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经济思想史上对资本认识的变化、如何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等问题展开对话交流。会谈由张旭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思想史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新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科研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公有制经济
原文传递
亚当·斯密晚年对自由放任思想的反思——基于《道德情操论》版本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卫东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3年第2期30-61,共32页
本文考察了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初版到第六版之间的若干重大修改,发现斯密对待自由放任的认识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在《道德情操论》初版中,斯密对自然自由体系抱有强烈信念,而晚年斯密则对此心存疑虑。与此相应,晚年斯密对... 本文考察了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初版到第六版之间的若干重大修改,发现斯密对待自由放任的认识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在《道德情操论》初版中,斯密对自然自由体系抱有强烈信念,而晚年斯密则对此心存疑虑。与此相应,晚年斯密对基于自然自由体系的商业社会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也产生了深刻的怀疑。由于人类对快乐的同情共感天然要强于痛苦,被人羡慕和称赞带来的快乐引导一个人热衷于追逐财富和地位,而不是追求真正的德性。在自然自由的商业体系中,人类天性具有产生道德腐败的内在可能性。斯密由此对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能自然而然地造就好社会抱有悲观的态度。晚年斯密从社会精英阶层的道德建设寻求抑制商业社会道德情感腐败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自由放任 道德情感腐败
原文传递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启示 被引量:5
20
作者 谈敏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1年第1期38-64,共27页
经历了传播前史和启蒙阶段的先行思想准备,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对320余种著作文献的考察,这个新的传播历程可分为启蒙之后的建党准备及成立时期(1920—1921年)、建党初期(1922—1924年... 经历了传播前史和启蒙阶段的先行思想准备,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对320余种著作文献的考察,这个新的传播历程可分为启蒙之后的建党准备及成立时期(1920—1921年)、建党初期(1922—1924年)、革命时期(1925—1927年)、动荡时期(1928年)和恢复时期(1929年)。分析各阶段的传播特征,从中可得出若干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从量变到质变,从启蒙到结出硕果,集中体现在共产党人的积极推动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借力苏俄模式,理论与实际结合,开始摸索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与方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深化,同时伴随着联系本国实际的中国化进程,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在国内经济学领域形成与正统经济学的理论斗争,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随着传播的深入而日益显露;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进程,以其指南意义和丰富内涵,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勾勒出一条基本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传播分期 传播特征 传播启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