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声音、现代性和历史 |
艾米丽.汤普森
王敦
张舒然
|
《文学与文化》
|
2016 |
29
|
|
2
|
互文性定义探析 |
李玉平
|
《文学与文化》
|
2012 |
27
|
|
3
|
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红楼梦》的“互文”解读 |
陈洪
|
《文学与文化》
|
2013 |
25
|
|
4
|
城市的声音:现代早期欧洲城镇的声音景观 |
大卫.加里奥
王敦
李泽坤
李建为
|
《文学与文化》
|
2017 |
17
|
|
5
|
谈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 |
叶嘉莹
|
《文学与文化》
|
2012 |
16
|
|
6
|
自拍、朋友圈与表情包——网络图像的政治 |
唐宏峰
尹倩文
|
《文学与文化》
|
2017 |
12
|
|
7
|
被玻璃所阻隔的“声音景观” |
雷蒙德·默里·谢弗
王敦(译)
|
《文学与文化》
|
2016 |
11
|
|
8
|
《红楼梦》“木石”考论 |
陈洪
|
《文学与文化》
|
2016 |
11
|
|
9
|
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对英雄形象的建构及其价值症候 |
盖琪
|
《文学与文化》
|
2013 |
11
|
|
10
|
微时代的移动互联:轻熟人社交、交往快感与新陌生人社会的伦理焦虑——以微信为例 |
农郁
|
《文学与文化》
|
2014 |
10
|
|
11
|
现代及“现代派诗”的双重超克——鸥外鸥与“反抒情”诗派的另类现代性 |
解志熙
|
《文学与文化》
|
2011 |
9
|
|
12
|
民族图腾与国家标志: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 |
戴维
|
《文学与文化》
|
2012 |
9
|
|
13
|
中华吟诵的抢救、研究与当代传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 |
赵敏俐
|
《文学与文化》
|
2016 |
9
|
|
14
|
祛魅时代的文化图景 |
陶东风
|
《文学与文化》
|
2010 |
9
|
|
15
|
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 |
吴晟
|
《文学与文化》
|
2014 |
8
|
|
16
|
消费社会的爱情叙事逻辑 |
陈琰娇
|
《文学与文化》
|
2014 |
8
|
|
17
|
“悲壮的青春”与梁晓声的英雄叙事——知青文学回头看(之一) |
陶东风
|
《文学与文化》
|
2013 |
8
|
|
18
|
历史维度的缺失——自唐迄今谶纬名义研究之述评 |
张峰屹
|
《文学与文化》
|
2010 |
8
|
|
19
|
记忆的德性及其与中国记忆伦理化的现实路径 |
赵静蓉
|
《文学与文化》
|
2015 |
7
|
|
20
|
剩余快感:当前文艺生产的驱动力 |
周志强
|
《文学与文化》
|
2021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