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3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汉末年“行西王母诏筹”事件考——兼论早期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演变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怡 形象史学 2016年第1期29-62,共34页
西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发生了一场震动朝野的'行西王母诏筹'事件,其背景、史实和影响等都很值得研究。但长期以来,学界对该事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专文甚少[1]。研究者往往仅在讨论西汉的民间信仰、社会危机以及谣言等问题时有... 西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发生了一场震动朝野的'行西王母诏筹'事件,其背景、史实和影响等都很值得研究。但长期以来,学界对该事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专文甚少[1]。研究者往往仅在讨论西汉的民间信仰、社会危机以及谣言等问题时有所涉及[2],而未作更全面、深入的探索,对于与该事件相关联的早期的西王母形象亦未予留意。为此,本文拟利用文献和图像资料进行考补,并以此为基础,尝试进一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资料 事件 谣言 信仰 形象 诏筹 民间 西汉 危机
原文传递
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看中国古代叙事画释读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8
2
作者 倪亦斌 形象史学 2015年第1期3-39,共37页
本文以美国德裔图像学家潘诺夫斯基所阐发的释读历史画的三个基本步骤为框架,探讨关于中国艺术史文献中古代叙事画释读的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近年来在认知科学和语用学中发展的'关联理论'所提出的'明示—推理'交... 本文以美国德裔图像学家潘诺夫斯基所阐发的释读历史画的三个基本步骤为框架,探讨关于中国艺术史文献中古代叙事画释读的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近年来在认知科学和语用学中发展的'关联理论'所提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来质疑陈旧的'编码—解码'交际模式,在讨论读画实例过程中彰显运用图像产生原境中信息进行合理推理在图像释读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提出一个新的释读古代叙事画的基本框架。源远流长的人物故事画是当代影视艺术的先声。华夏、希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方法论 框架 交际 图像 基本 运用
原文传递
越南古代“内帝外臣”政策与双重国号的演变 被引量:7
3
作者 叶少飞 形象史学 2016年第1期134-166,共33页
越南自968年丁部领称'大胜明皇帝'后,历代王朝皆称帝纪元,并以先秦以来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以大越皇帝为中心的区域朝贡体系,戴可来教授称之为'亚宗藩'关系[2]。越南历代王朝国君同时又向中国中央王朝朝贡,接受封赠的爵职... 越南自968年丁部领称'大胜明皇帝'后,历代王朝皆称帝纪元,并以先秦以来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以大越皇帝为中心的区域朝贡体系,戴可来教授称之为'亚宗藩'关系[2]。越南历代王朝国君同时又向中国中央王朝朝贡,接受封赠的爵职,成为以中华天子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重要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帝 朝贡 中心 历代 越南 体系 外臣
原文传递
一幅宋画中的名物制度与宋墓出土器具——《春游晚归图》细读 被引量:7
4
作者 扬之水 形象史学 2015年第2期121-135,共15页
画中读史,画中读诗,原是很传统的一个读画角度,甚至也可以说,画与史本来就是相互因依,即所谓'左图右史'。不过这一传统的工作尚远未完结,新的研究条件、新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使我们在熟悉的画作中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故宫... 画中读史,画中读诗,原是很传统的一个读画角度,甚至也可以说,画与史本来就是相互因依,即所谓'左图右史'。不过这一传统的工作尚远未完结,新的研究条件、新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使我们在熟悉的画作中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故宫博物院藏《春游晚归图》,横25.3厘米、纵24.2厘米,绢本设色,收入《中国绘画全集·五代宋辽金》第五册,图版说明曰:'此图原载《纨扇画册》。图绘一官员头戴乌纱帽策骑春游归来,数侍从各携椅、凳、食、盒之属后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画 学术 春游 策骑 中国 设色 传统 纨扇 晚归
原文传递
陆羽《茶经》的历史影响与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沈冬梅 形象史学 2012年第1期75-92,共18页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自唐中期约758—761年撰成以来,在当时及其后至今,对中国以及世界茶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义深远。一陆羽与《茶经》在唐代的影响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自唐中期约758—761年撰成以来,在当时及其后至今,对中国以及世界茶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义深远。一陆羽与《茶经》在唐代的影响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居吴兴号竟陵子,居上饶号东岗子,于南越称桑苎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 季疵 影响 苎翁 竟陵 意义 茶文化 岗子
原文传递
试论高校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的意义——以莆田学院的实践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宋建晓 形象史学 CSSCI 2017年第2期208-215,共8页
一引言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它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继承与弘扬妈祖文化,充分发挥其之于现代社会文化认同和民... 一引言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它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继承与弘扬妈祖文化,充分发挥其之于现代社会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等问题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如陈兴贵提出现代社会的妈祖信仰被赋予了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民族凝聚力等新的社会功能~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 社会 民族 信仰 文化
原文传递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越南史地典籍解题 被引量:5
7
作者 叶少飞 形象史学 2015年第1期196-209,共14页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是清末王锡祺(1855—1913年)编辑的大型舆地著作汇编。光绪辛卯(1891年)由张元济题签,上海著易堂出版(图1)〔1〕。《丛钞》序作于光绪丁丑(1877年)五月,'余不学,长益无所成。然闻人谈游事,则色然,喜闻诸家记录...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是清末王锡祺(1855—1913年)编辑的大型舆地著作汇编。光绪辛卯(1891年)由张元济题签,上海著易堂出版(图1)〔1〕。《丛钞》序作于光绪丁丑(1877年)五月,'余不学,长益无所成。然闻人谈游事,则色然,喜闻诸家记录与夫行程日记,即忻然而神往,窃惟局促囿一隅,深可惭恧',彼时清廷与列强联手平定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事,进入'同光中兴'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题 记录 方壶 越南 喜闻 史地 舆地 光绪 题签
原文传递
“商山四皓”形象的塑造与演变 被引量:5
8
作者 邬文玲 形象史学 2013年第1期62-71,共10页
史籍中关于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事迹的载录文字并不多,后代也不乏对四皓事迹真实性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山四皓'的形象被不断建构和符号化,成为贤德高隐的表征和典范,备受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史籍中关于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事迹的载录文字并不多,后代也不乏对四皓事迹真实性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山四皓'的形象被不断建构和符号化,成为贤德高隐的表征和典范,备受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不仅在历代的现实政治生活中,'商山四皓'故事被一再援引,而且在历代诗文和绘画中,'商山四皓'也成为反复表述的主题之一。与此同时,'商山四皓'也为道教信仰系统所吸收并被纳入其神仙谱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录 商山 历代 事迹 中国 传统 形象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一人二龙”图案的渊源与流变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海蛟 形象史学 CSSCI 2017年第1期65-81,共17页
公元398~494年,拓跋鲜卑都于平城,历96年,有学者称之为“平城时代”。~1北魏平城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纪年墓葬的不断发现和学术界对北魏平城考古学文化(遗址、墓葬、石窟)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我们有可能对一些考古发现的细节进行... 公元398~494年,拓跋鲜卑都于平城,历96年,有学者称之为“平城时代”。~1北魏平城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纪年墓葬的不断发现和学术界对北魏平城考古学文化(遗址、墓葬、石窟)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我们有可能对一些考古发现的细节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一人二龙”图案即为其中之一。北魏平城“一人二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考古 考古学 纪年 平城 图案 墓葬
原文传递
胡貌异征:魏晋南北朝考古图像中的胡人外貌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浒 形象史学 2015年第1期57-75,共19页
魏晋南北朝历史中的胡人外貌问题,前人时有涉及。其中,既有对胡状容貌的关切,亦有对胡服问题的探讨。然而,大多数研究多基于文献,同图像之间的关联并不深入。近年来,随着大量魏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文献与图像之间的关联愈发引人重视... 魏晋南北朝历史中的胡人外貌问题,前人时有涉及。其中,既有对胡状容貌的关切,亦有对胡服问题的探讨。然而,大多数研究多基于文献,同图像之间的关联并不深入。近年来,随着大量魏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文献与图像之间的关联愈发引人重视,使得对这一问题新的研究成为可能。魏晋时,士族注重人物品藻,容貌成为评价人的重要标准。《世说》载胡僧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晋书·石勒载记上》载石勒'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貌 关联 考古 文献 外貌 图像
原文传递
“千春永如是日”——泸州宋墓石刻中的生活故事 被引量:5
11
作者 扬之水 形象史学 2014年第1期60-81,共22页
一夫妇同穴与夫、妇之别(一)夫妇同穴政治史、思想史之外,两宋时代的日常生活史,是最教人以为亲切的故事。饮酒、烹茶、焚香、抚琴、作画,士大夫引领的诸般韵事,流风浸润于后世而成为人们艳羡的近古时代风雅之渊薮。蔚为宋诗风格的所谓&... 一夫妇同穴与夫、妇之别(一)夫妇同穴政治史、思想史之外,两宋时代的日常生活史,是最教人以为亲切的故事。饮酒、烹茶、焚香、抚琴、作画,士大夫引领的诸般韵事,流风浸润于后世而成为人们艳羡的近古时代风雅之渊薮。蔚为宋诗风格的所谓'以文为诗',也每每在'平易'的标的之下以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而留下动人的记述。比如关于'五伦'之一的夫妇,诗笔虽然很少表现浪漫的情爱,却多以真情之眷恋而令人动容。比如梅尧臣《悼亡三首》之一:'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夫妇 同穴 韵事 流风 风雅 生活
原文传递
古籍中所见“黄河全图”的谱系整理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孔庆贤 成一农 形象史学 2019年第1期180-202,共23页
以往中国古代舆图的研究多集中于绘本地图,而对大量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缺乏应有的重视。在这些以插图形式存在的地图中,"黄河全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在明清时期的古籍中长期延续,既存在一致性,又不断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 初刻本 《河防一览》 地图绘制 《广舆图》 黄河图说 皇舆考 整理研究
原文传递
再论榆林窟第3窟为元代皇家窟而非西夏皇家窟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富学 刘璟 形象史学 2022年第2期261-275,共15页
一榆林窟第3窟营建时代诸说评议榆林窟第3窟乃敦煌石窟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洞窟之一,关于其营建时代,学界研究者众,但言人人殊,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其一为元代说,早在20世纪4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榆林窟调查的结果显示,榆林窟第3... 一榆林窟第3窟营建时代诸说评议榆林窟第3窟乃敦煌石窟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洞窟之一,关于其营建时代,学界研究者众,但言人人殊,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其一为元代说,早在20世纪4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榆林窟调查的结果显示,榆林窟第3窟开凿于元代。~1兹后,向达明言榆林窟第3窟“虽成于西夏人之手,然已是元代之西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物研究所 敦煌石窟 西夏 元代 营建 三种观点 洞窟
原文传递
清代金银首饰的名称与样式 被引量:4
14
作者 扬之水 形象史学 2013年第1期199-234,共36页
小引穿珠点翠是清代金银首饰的重要特色之一,虽然'翠'字很早即用于描摹首饰之样态,如金翠、翠羽、翠爵、翠翘、翠钗,等等,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已是翠色一片,然而此际之'翠'毕竟何物,似难以实物作为确证。宋元时代,结珠铺... 小引穿珠点翠是清代金银首饰的重要特色之一,虽然'翠'字很早即用于描摹首饰之样态,如金翠、翠羽、翠爵、翠翘、翠钗,等等,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已是翠色一片,然而此际之'翠'毕竟何物,似难以实物作为确证。宋元时代,结珠铺翠作为一项工艺,渐成日常话题。南宋日用小百科《碎金》的《艺业篇》中'工匠'条下列有'垒珠'、'铺翠'。元代《新编事文类聚启劄青钱》卷九《艺术门》列有金银匠、珠翠匠,同卷《荐导术艺简劄》'荐人装花'条列其程式曰:'某人结珠铺翠妙夺造化,乃巧匠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金 装花 样式 首饰 结珠 条列 样态 艺业 日用
原文传递
石峁立鸟陶器源流追溯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文强 形象史学 2020年第2期212-241,共30页
一形制与出土情况2016年5~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对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进行了局部发掘,^(1)在皇城台东护墙北段的"弃置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骨针、卜骨、陶片等遗物,经过后期的整理拼对,考古人员于出土陶片中修复出... 一形制与出土情况2016年5~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对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进行了局部发掘,^(1)在皇城台东护墙北段的"弃置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骨针、卜骨、陶片等遗物,经过后期的整理拼对,考古人员于出土陶片中修复出了十几件类似陶鹰的立鸟陶器(出土位置见图1),此类立鸟陶器残高50~60厘米,身体部位塑造得栩栩如生,整体呈展翅伸颈状。石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孙周勇先生初步认为"如此大体量的新石器时代动物造型陶塑在国内实属罕见,从造型与结构来讲,陶鹰肯定不是实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出土情况 考古发掘 卜骨 动物造型 身体部位 陶片 考古人员
原文传递
图像与样式——佛教美术的两个常识概念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世平 形象史学 2019年第1期6-11,共6页
在中国史籍中,佛教被称为"像教"。佛、法、僧三宝中,佛像为其首,这至少是佛教传入中国时的面貌。东汉明帝永平求法,佛像由此在中国得以绘制传播。汉末桓、灵帝时,宫中设华盖以祠佛陀、老子,佛像为上流社会所供奉。三国时康僧... 在中国史籍中,佛教被称为"像教"。佛、法、僧三宝中,佛像为其首,这至少是佛教传入中国时的面貌。东汉明帝永平求法,佛像由此在中国得以绘制传播。汉末桓、灵帝时,宫中设华盖以祠佛陀、老子,佛像为上流社会所供奉。三国时康僧会从交趾北上建业传播佛法,“营立茅茨,设像行道”,佛教流布于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传入 佛教图像 汉明帝 《四十二章经》 《图画见闻志》 佛教美术 雕塑家
原文传递
东汉镇墓文所见道巫关系的再思考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亮 形象史学 2019年第1期44-71,共28页
东汉镇墓文是一类葬仪文书,文字、材质和形式各异,但都放置在墓中,用于沟通阴、阳两界的同时又隔离死者和生人,以达到保护死者和生人的目的。这类文书的作者也是镇墓仪式的施行者,对于他们的身份问题,长久以来存在两类意见,迄今尚无定论。
关键词 镇墓文 民间信仰 早期道教 东汉墓
原文传递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佛传图的内容暨所涉南唐建筑规制诸问题 被引量:3
18
作者 邵磊 形象史学 CSSCI 2017年第2期99-123,共25页
南京东北郊的栖霞寺舍利塔,位于寺内毗卢宝殿东南隅,傍依始建于南朝齐梁时期的千佛崖石窟,系一平面呈八边形的五级密檐式石塔,通高18.73米1,是迄今所见密檐式石塔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图1),已于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关... 南京东北郊的栖霞寺舍利塔,位于寺内毗卢宝殿东南隅,傍依始建于南朝齐梁时期的千佛崖石窟,系一平面呈八边形的五级密檐式石塔,通高18.73米1,是迄今所见密檐式石塔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图1),已于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关于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的起建年代据王劭撰《舍利感应记》与隋文帝《隋国立舍利塔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 石窟 南京 栖霞寺 千佛崖 密檐 八边形 建筑
原文传递
浅析中国古代太阳崇拜与鸟崇拜的实物图像——以乌与三足乌的形象内涵变迁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程 形象史学 CSSCI 2018年第1期41-60,共20页
德国神学家杰克伯·鲍姆说过:'在上帝的启示里,太阳是所有生命的核心。'~1太阳在给予人间光明和温暖的同时,也对动植物的生长和古人的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把太阳当作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天体恰如其分。太阳在中国古人心中... 德国神学家杰克伯·鲍姆说过:'在上帝的启示里,太阳是所有生命的核心。'~1太阳在给予人间光明和温暖的同时,也对动植物的生长和古人的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把太阳当作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天体恰如其分。太阳在中国古人心中历来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比于'君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崇拜 画像石 鸟崇拜 三足乌
原文传递
辽代出土备茶图初探 被引量:3
20
作者 衣长春 汤艳杰 形象史学 2020年第2期75-90,共16页
墓葬壁画的样式,对于展现一个时代文化的面貌具有一定作用。文化政策的提倡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真正地成为社会、民众的普遍日常需要一定的时间。相比于官方文献记载,壁画形象更能反映文化的社会普遍性、民众自发性,从而反应社会文化的真... 墓葬壁画的样式,对于展现一个时代文化的面貌具有一定作用。文化政策的提倡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真正地成为社会、民众的普遍日常需要一定的时间。相比于官方文献记载,壁画形象更能反映文化的社会普遍性、民众自发性,从而反应社会文化的真实面貌。本文研究的备茶图主要指墓葬壁画中出现的"备茶、奉茶、用茶"等与茶相关的图画形象。根据目前出土资料分析,备茶图题材最早出现在墓葬壁画中的时间为唐代,但数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资料 墓葬壁画 辽代 客观存在 自发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