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文化典型文化元素研究——以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隆毅 杨会国 +3 位作者 戴鸿 马幸辛 王平 安普义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82-211,共30页
本文重点选择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两个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以器物组合、墓葬特征、纹饰及符号图语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新石器时代晚期、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中期最具典型性的巴文化特征。指出以夹砂红褐陶花边口折沿... 本文重点选择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两个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以器物组合、墓葬特征、纹饰及符号图语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新石器时代晚期、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中期最具典型性的巴文化特征。指出以夹砂红褐陶花边口折沿罐和喇叭口罐为主,细绳纹发达,是罗家坝、城坝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特征。矮柄豆、圜底罐和釜,铜兵器钺、矛、柳叶形剑,铜生活用具铜鍪、铜釜和釜甑,是罗家坝、城坝遗址战国时期墓地常见的典型器物;认为手“心”纹之“心”所表征的并非是心脏,而是代表巴人图腾——蛇,该“蛇”形符号也是“巴”字的原形;虎纹符号反映了巴人崇虎的文化习俗;罗家坝遗址器物凤鸟纹的形象应是文献所载的“比翼鸟”,是巴地特有的纹饰;祈禳摆手舞图语和巴人印章,是罗家遗址巴人独具特色的符号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家坝遗址 城坝遗址 巴文化 符号图语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金融保障机制问题研究——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
2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它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目标的实现。构建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它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目标的实现。构建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达州市为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和金融需求特点进行分析,针对金融在构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金融支持 保障机制
原文传递
川陕(达州)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思考
3
作者 李弘扬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2-22,共11页
川陕(达州)革命老区是四川省革命时期幅员最广、参军人数最多的革命根据地,而现今却是省内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滞后区,因此,该地区在发展上还需要从国家到地方的多方面支持。笔者从动力机制角度针对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 川陕(达州)革命老区是四川省革命时期幅员最广、参军人数最多的革命根据地,而现今却是省内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滞后区,因此,该地区在发展上还需要从国家到地方的多方面支持。笔者从动力机制角度针对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两大目标,进行了实施机制等方面的思考,并提出了动力机制“一办一室一资金六重点”的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达州)革命老区 振兴 发展 机制
原文传递
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县域经济形势及对策研究——基于宣汉县的调查思考
4
作者 李愈强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23-29,共7页
十八大以来,随着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纵深推进,经济增长逐步回落到合理区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宣汉县经济平稳运行,受宏观大势影响,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逐步回落到中高速增长。投资拉动势头有所放缓,消费拉动经济趋势... 十八大以来,随着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纵深推进,经济增长逐步回落到合理区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宣汉县经济平稳运行,受宏观大势影响,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逐步回落到中高速增长。投资拉动势头有所放缓,消费拉动经济趋势有了新的变化。以宣汉县为例,分析2014年经济发展情况和特点,提出2015年及今后发展县域经济的相关建议,以期对贫困山区县在新常态下发展县域经济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形势 新常态 产业结构 贫困山区
原文传递
创新扶贫工作推动老区发展
5
作者 蒋成会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30-36,共7页
重视农村扶贫工作一直是党委政府的一大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河北、甘肃贫困地区考察指导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就扶贫开发发表了重要意见。扶贫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十分重要的攻坚... 重视农村扶贫工作一直是党委政府的一大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河北、甘肃贫困地区考察指导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就扶贫开发发表了重要意见。扶贫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十分重要的攻坚一环,如何适应新形势,使其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广大农村扶贫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革命老区而言,扶贫工作更为重要,目前革命老区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如何创新农村扶贫工作、搞好老区扶贫工作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老区 扶贫 发展
原文传递
以“巴山红军精神”切实加强川陕革命老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6
作者 姜仕华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巴山红军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战斗时与广大军民共同创造的思想精华,思想内涵丰富,蕴含着革命先辈赤胆忠诚、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优秀精神品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川陕革命老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积... “巴山红军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战斗时与广大军民共同创造的思想精华,思想内涵丰富,蕴含着革命先辈赤胆忠诚、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优秀精神品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川陕革命老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积极继承和弘扬本区域革命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谱写扶贫开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崭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山红军精神” 川陕革命老区 领导班子 思想政治建设
原文传递
革命老区口述史料影像库的构建策略——从历史文献片《红星辉映达州》谈起
7
作者 陈海平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22-127,共6页
本文通过对达州电视台拍摄的五集历史文献纪录片《红星辉映达州》中口述环节的多方调查、分析与研究,提出构建革命老区口述史料影像库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建议。并通过各方挖掘、整理已有口述影像史料,抢救性采访拍摄现存老红军等手段,... 本文通过对达州电视台拍摄的五集历史文献纪录片《红星辉映达州》中口述环节的多方调查、分析与研究,提出构建革命老区口述史料影像库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建议。并通过各方挖掘、整理已有口述影像史料,抢救性采访拍摄现存老红军等手段,建立革命老区口述史料影像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历史 挖掘与保护 口述史料影像库
原文传递
发扬红军精神振兴革命老区
8
作者 高云飞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28-134,共7页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军精神有着丰富的内在含义和时代价值,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在振兴革命老区,推动老区发展新常态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红军精神 内在含义 振兴革命老区
原文传递
新时期弘扬红军精神,促进老区发展
9
作者 高瑞 王婷婷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红军精神是工农红军铸就的一座精神丰碑,是革命老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新时期,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将弘扬红军精神与促进老区发展相结合。本文指出,革命老区是红... 红军精神是工农红军铸就的一座精神丰碑,是革命老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新时期,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将弘扬红军精神与促进老区发展相结合。本文指出,革命老区是红军精神的诞生地,拥有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红色文化财富;尤其四川革命老区是红军精神的主要诞生地,也是红军长征的主要区域,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财富。大力弘扬红军精神,整合利用老区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红色文化财富,是促进革命老区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军精神 文化财富 老区发展
原文传递
秦巴山地三国文化资源的特点、价值与保护
10
作者 马强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地处川、陕、甘、渝、鄂五省市交界地带的秦岭、大巴山地区是中国地理版图上南北交汇、东西通联的核心地带,也是古代历史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带,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賨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客家移民文化及现代红色革命文化均荟... 地处川、陕、甘、渝、鄂五省市交界地带的秦岭、大巴山地区是中国地理版图上南北交汇、东西通联的核心地带,也是古代历史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带,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賨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客家移民文化及现代红色革命文化均荟萃交汇在这一地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在现代面临着扬弃与转型。三国文化是秦巴山地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秦岭南北系汉末三国政治、军事的焦点和主战场之一,三国时代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众多风云人物如张鲁、刘备、曹操、诸葛亮、黄忠、马超、魏延、夏侯渊、法正、赵云、张飞等曾在广袤的秦岭大巴山地区策马扬戈,写下了三国历史上精彩纷呈的篇章。同时,秦岭、大巴山地区也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轫地之一。三国历史最早的经典文本《三国志》的作者也是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的问世奠定了三国历史文本文化的基石。从三国物质文化上说,三国历史遗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至今在秦岭巴山地区仍然分布着不少三国古战场、古道路遗迹及三国名人的墓地、祠庙等纪念性建筑。而三国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则有流传在秦巴山地世代传承的三国民间信仰、三国故事传说和秦腔与川剧中的三国戏剧等,值得我们今天深入研究、保护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资源 秦岭 山地 保护 《三国志》 三国历史 价值 三国文化
原文传递
从反动军阀到爱国将领:论抗战前后刘湘政治抉择中的连续性及抗日原因(1910—1938)
11
作者 刘长江 陈显川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47-159,共13页
学界对刘湘的评价长期以抗日战争为分野,形成二元对立的状态:抗日战争之前的刘湘被视为“反动军阀”,而之后则被誉为抗日“爱国将领”的模范式人物。其实,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转变”: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 学界对刘湘的评价长期以抗日战争为分野,形成二元对立的状态:抗日战争之前的刘湘被视为“反动军阀”,而之后则被誉为抗日“爱国将领”的模范式人物。其实,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转变”: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身上均伴随有四川军阀“统一全川”和“川人治川”的观念,极力维护自己在四川的统治地位,即便是对抗日问题的选择,同样是对于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即在“救国”的目的之外,还希望通过抗日来抵制蒋介石对四川的控制。而当时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升降变迁所造成的国家局势的变化,是刘湘选择出川抗日背后重要的时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湘 反动军阀 爱国将领 川人治川 地方主义 国家主义
原文传递
川陕苏区的戒烟运动及其成效再探讨
12
作者 何先成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川陕苏区创建之初,苏区政府曾暂时承认了鸦片的合法性。从1933年8月到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为止,戒烟措施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化。具体表现在:颁发《禁烟条例》,使戒烟运动有法可依;进一步完善戒烟机构;苏区首长亲自督... 川陕苏区创建之初,苏区政府曾暂时承认了鸦片的合法性。从1933年8月到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为止,戒烟措施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化。具体表现在:颁发《禁烟条例》,使戒烟运动有法可依;进一步完善戒烟机构;苏区首长亲自督导,发动全民参加戒烟运动;没收土豪劣绅的鸦片烟,将耕种田地与戒烟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手段来宣传戒烟运动;等等。由于川陕苏区的苏维埃政权是一种战时体制,这就使得戒烟运动并没有完全根除苏区的烟毒。但总的来看,川陕苏区的戒烟运动取得如期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苏区 戒烟运动 《禁烟条例》 戒烟局
原文传递
达州塔坨史实考述
13
作者 蔡东洲 刘菊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72-177,共6页
龙爪山素为达州名胜,至今尚存龙爪塔及朝阳寺。龙爪城在宋元战争中是双方争夺的军事堡垒,洋州治所曾侨置其上。清代白莲教起事,龙爪城再度成为捍卫达州的护城寨子,为民众避乱之所。道光以后,寨子设施被改建成龙山书院,到光绪后期龙山书... 龙爪山素为达州名胜,至今尚存龙爪塔及朝阳寺。龙爪城在宋元战争中是双方争夺的军事堡垒,洋州治所曾侨置其上。清代白莲教起事,龙爪城再度成为捍卫达州的护城寨子,为民众避乱之所。道光以后,寨子设施被改建成龙山书院,到光绪后期龙山书院又改为小学堂,是晚清达州传统书院转型为近代学堂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州 塔坨 龙爪山 龙爪城 龙山书院
原文传递
论文化研究中的地域情缘
14
作者 何易展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78-181,共4页
目前地方文化研究与民族学研究在极大程度上是紧密联系的,这种地域性研究总是要力图呈现特色,如果以狭隘的民族性视域来看文化的特点和进程,这势必割裂地域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但无论以全球视野来看,还是以中西文化、国别文化或者地... 目前地方文化研究与民族学研究在极大程度上是紧密联系的,这种地域性研究总是要力图呈现特色,如果以狭隘的民族性视域来看文化的特点和进程,这势必割裂地域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但无论以全球视野来看,还是以中西文化、国别文化或者地域文化来看,其中地域情缘又有着极其浓郁的色彩。巴文化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其在具体而微的某些方面可能存在某种差异和共性,但决定这种差异与共性的双重特征的,正是所有古今中外文化承传中充盈不衰的地域情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地域情缘 故乡情结 生态关注
原文传递
城镇化进程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调查——以恩施州大路坝区和屯堡乡为例
15
作者 李莉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212-220,共9页
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给长期生长、流传在乡村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珍贵的“非遗”文化濒临消亡。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笔... 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给长期生长、流传在乡村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珍贵的“非遗”文化濒临消亡。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恩施州大路坝区和屯堡乡两地的一些经验可资借鉴。作为现代中国乡镇的缩影,它们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状况调查
原文传递
新常态下推进达州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16
作者 孙杰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221-230,共10页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适应城市化进程新常态的需要。达州市的城市文化建设,首先要依据城市历史、经济发展的特征,摸清现状、准确定位,找到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有效途径来实现,包括:深化对城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凝练城市核心价值观;提高...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适应城市化进程新常态的需要。达州市的城市文化建设,首先要依据城市历史、经济发展的特征,摸清现状、准确定位,找到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有效途径来实现,包括:深化对城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凝练城市核心价值观;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市民的整体文化意识;作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科学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州 城市文化建设 目标定位 实现途径
原文传递
村“两委”在老区扶贫攻坚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以达州市胡家镇为例
17
作者 杨登述 杨会国 +1 位作者 唐敏 赵燕云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231-245,共15页
中国扶贫工作开展3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到2020年时将兑现13亿人口全面小康的承诺,向世界反贫行动交上完美的答卷。从福利性扶贫到开发性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扶贫对象从省到县、到村、到户逐步精准的过程中,村“两委”的重... 中国扶贫工作开展3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到2020年时将兑现13亿人口全面小康的承诺,向世界反贫行动交上完美的答卷。从福利性扶贫到开发性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扶贫对象从省到县、到村、到户逐步精准的过程中,村“两委”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彰显。本课题认识到村“两委”在扶贫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在自然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村“两委”在扶贫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是革命老区先进村与落后村的差异的主要根源。以革命老区达州市胡家镇扶贫为例调研,分析农民致贫的主要因素,按照国家与人民对村“两委”在扶贫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找出经济落后村村“两委”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此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革命老区经济落后村“两委”发挥应有作用,带领当地村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两委” 老区 扶贫攻坚 作用
原文传递
达州市农村生态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18
作者 王秀珍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246-252,共7页
积极应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不同层次的康养服务业,满足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康养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尤其在川东革命老区的达州农村,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农村养老困境重重,需要政府和社会不断... 积极应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不同层次的康养服务业,满足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康养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尤其在川东革命老区的达州农村,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农村养老困境重重,需要政府和社会不断创新农村养老服务理念、服务体系、服务队伍、服务模式、家庭养老责任形式等方面的建设,突出共享化、生态化、全科化和一体化,从而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农村生态养老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州市 共享化 生态化 一体化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原文传递
论文化建设背景下川东地区亟待解决的几个社会问题——以达州市为例
19
作者 刘长江 秦静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253-258,共6页
川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低级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川东地区传统习俗中的个别糟粕也沉渣泛起,赌博、封建迷信、卖淫嫖娼等社会问题屡禁不止,不断冲击着川东地区的淳朴... 川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低级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川东地区传统习俗中的个别糟粕也沉渣泛起,赌博、封建迷信、卖淫嫖娼等社会问题屡禁不止,不断冲击着川东地区的淳朴民风和社会秩序,严重阻碍了川东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问题 文化建设 川东
原文传递
新常态下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的模式研究
20
作者 陈仲 南景毓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37-44,共8页
在旧常态下,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捍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了政法机关便民服务的能力。然而,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的公信力不强、经济来源匮乏、制度... 在旧常态下,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捍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了政法机关便民服务的能力。然而,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的公信力不强、经济来源匮乏、制度供给不足和人才储备缺乏。在新常态下,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要立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重视法治和德治两个依据的结合、采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三种方式、构建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依靠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及政法维护五种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达州市政法工作 服务民生 “一二三四五”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