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海冰、冰穴和冰川冰及其对水团形成和变性的作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董兆乾 梁湘三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3期1-16,共16页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变性所起的特殊作用。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夏季最大年份是最小年份的2倍多,冬季年间变化较小,最大仅为20%;但其季节变化非常大,冬季平均覆盖面积通常是夏季的5倍。南极海冰对大气-海洋间相互作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深海洋区中冬季的结冰和发育造成的垂向对流、夏季的融化是形成南极表层水(含南极冬季水和南极夏季表层水),进而形成南极中层水的主要原因;南极陆架区的的海冰兴衰过程是形成南极陆架水的直接原因,它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混合并受到冰川冰的进一步冷却作用,成为形成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水团;南极冰架底部的冷却、融化和冰架以下水体的结冰作用形成的高盐对流过程产生的南极冰架水,亦是形成南极底层水的贡献者。 冰穴是70年代以来卫星观测的重大发现。对其形成和对大气、海洋的影响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冰穴中产生的热盐对流对南极水团的形成、变性、大洋深层的翻转以及海洋-大气间的热量传输和气体交换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 冰穴 冰川冰 水团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冰生态学研究Ⅰ.1992年冰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何剑锋 陈波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53-64,共12页
从1992年4月至12月对东南极中山站近岸当年冰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a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m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 从1992年4月至12月对东南极中山站近岸当年冰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a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m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别为3.5×106和1.21×108个/升。柱总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极为显著,尤其是以春季的大幅度快速增值为特征,变化范围为1.17~59.7mg/m2,冰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冰底,冬季期间则集中在冰底或冰的中上层。藻类优势种较为单一,秋季优势种为Nitzschialecointei、N.barkleyi和N.cylindrus;春季优势种为Amphiprorakjelmani,Berkeleyarutilans和N.lecointei。中山站近岸冰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春季优势种的组成与东南极其它固冰区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与亚南极固冰区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固定冰 冰藻 叶绿素α 海注 生态学
下载PDF
南大洋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Ⅰ.南极磷虾富氟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海生 夏卫平 +1 位作者 程先豪 朱碧英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4期24-30,共7页
本文通过对南极磷虾不同部位中氟含量的测定,结合氟在测区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南极磷虾体中其它元素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氟在磷虾体内的分布和赋存形式,并对其可能的富集机理及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磷虾 氟含量 南极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普里兹湾邻近海域大磷虾的种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荣 仲学锋 +4 位作者 孙松 王克 柳满然 李超伦 吉鹏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4期1-11,共11页
本文依据 1 989/ 1 990和 1 990 / 1 99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所获取的拖网样品 ,对大磷虾 (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种群中主要包括4个年龄组 ,即 1 + 、2 + 、3 + 、和 4+ 龄。 5 + ... 本文依据 1 989/ 1 990和 1 990 / 1 99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所获取的拖网样品 ,对大磷虾 (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种群中主要包括4个年龄组 ,即 1 + 、2 + 、3 + 、和 4+ 龄。 5 + 和 5龄以上的高龄组所含比重很小 (<3 %)。雌性临产个体 (3 DF)的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大磷虾的初次性成熟年龄为 3龄。生殖群体也以 3 +龄为主 ,4+龄次之。种群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普里兹湾以北海域是典型的双态分布 ,1 + 龄占有相当大比重 ;测区东西两侧以成体虾为主 ,极少有 1 + 龄虾。种群组成的年际变化也是明显的 ,特别表现在补充群体 (1 + 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大洋 磷虾 种群结构
下载PDF
南极磷虾的生长与复眼晶椎数目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松 王荣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1-6,共6页
本文从自然种群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内活体培养两个方面对南极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中晶椎... 本文从自然种群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内活体培养两个方面对南极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中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晶椎数目(NOCC)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NOCC=463.62e0.0484BL(r=0.9642,n=273)。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身体出现负生长时,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保持不变,即晶椎数目不受负生长的影响。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的比率可作为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南极磷虾是否存在负生长的一种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年龄鉴定 负生长 磷虾 复眼 晶椎数目
下载PDF
西南极乔治王岛长城站地区第三纪火山岩地质、岩石学特征及岩浆的生成演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郑祥身 鄂莫岚 +2 位作者 刘小汉 朱铭 李家驹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2期10-108,共99页
本文根据四次南极考察所取资料,对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第三纪火山岩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在火山岩地层的划分、岩相学和矿物学特点、岩浆的生成演化等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认识。 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出露有一套... 本文根据四次南极考察所取资料,对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第三纪火山岩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在火山岩地层的划分、岩相学和矿物学特点、岩浆的生成演化等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认识。 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出露有一套层状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是第三纪岛弧火山作用的产物。长城组包括碧玉山段和玛瑙滩段,由熔岩和正常火山碎屑岩组成,同位素年龄测定证明其形成于古新世至始新世。化石组主要形成于渐新世,其下部化石山段的含有植物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不整合在玛瑙滩段岩层之上,上部的岩块山段以集块熔岩、角砾熔岩为主体,火山活动可能持续到了中新世早期。整个半岛的火山活动有两个高潮,两次较强烈的火山作用之间是较长的喷发间断,造成半岛岩石被风化剥蚀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的出现。次火山岩以岩颈、岩墙、岩脉和规模较小的岩株等形式产出,并受到古火山机构和基底断裂的控制,沿着北西西-南东东的方向有规律地分布。从火山喷发中心和火山岩分布特点分析,该区火山活动有从西向东逐渐迁移的趋势。 熔岩以高铝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安山岩、英安岩数量较少。斜长石和普通辉石是最主要的造岩矿物。高铝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中斜长石斑晶的核部往往为倍长石或钙长石,边缘成份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石学 岩浆 面极
下载PDF
南极洲大地构造区划和冈瓦纳运动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小汉 郑祥身 鄂莫岚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在近年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关于冈瓦纳运动和南极大地构造演化的问题,并且对我国今后深入开展南极地质研究所应注意的问题和研究方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大地构造 区划 冈瓦纳 南极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12
8
作者 宁修仁 刘子琳 +2 位作者 史君贤 朱根海 龚敏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4期50-62,共13页
本文报道了 1 990 /1 991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毗连海域对浮游植物细胞丰度 ,优势种类组成 ,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浓度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海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区域化特征 ,普里兹湾... 本文报道了 1 990 /1 991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毗连海域对浮游植物细胞丰度 ,优势种类组成 ,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浓度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海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区域化特征 ,普里兹湾及其毗连陆架由于水体较为稳定 ,有利于浮游植物和冰藻的生长 ,其生物量、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均较高 ;在普里兹湾北部毗连南印度洋的近南极大陆海域 ,由于水团沿陆坡的扭曲运动和上升流的出现 ,致使西冰架和谢克尔顿冰架之间的北部区域浮游植物生物量 ,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均较高。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使该二区域营养盐浓度降低 ,溶解氧增加。在调查海区的东西两侧则相反。粒度分级结果表明 ,微型 (<2 0 μm)和微微型 (<2 .0 μm)浮游生物在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中占有重要比重 ,它们对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的平均贡献分别为 5 3 %和 6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浮游植物 藻类 粒度
下载PDF
南极乔治王岛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被引量:12
9
作者 蒲家彬 李宗品 +1 位作者 邵秘华 尚龙生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51-58,共8页
本文以1992/1993年度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期间对南极乔治王岛的表土、地衣、苔藓等样品的分析资料为基础,研究探讨了8种无机重金属元素、5种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其结果表明,重金属在三种环境样品中的含量分布存在着明显... 本文以1992/1993年度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期间对南极乔治王岛的表土、地衣、苔藓等样品的分析资料为基础,研究探讨了8种无机重金属元素、5种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其结果表明,重金属在三种环境样品中的含量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衣、苔藓两种植物呈现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不同富集能力;∑666、∑DDT和PCBs及油的沾污亦很明显。本文还对污染物质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乔治王岛 重金属元素 有机污染物 环境质量
下载PDF
1991/199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朱根海 宁修仁 +1 位作者 陈忠元 刘子琳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38-44,共7页
本文报道了1991/1992年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的研究结果。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3门26属78种;其平均细胞丰度为120±174×105个/m3,密集区分布在62°S、78°~103&... 本文报道了1991/1992年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的研究结果。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3门26属78种;其平均细胞丰度为120±174×105个/m3,密集区分布在62°S、78°~103°E,这一海域其细胞丰度在110×105~864×105个/m3之间。根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百分比的聚类分析,测区浮游植物群落中可划分为四个聚合类群:菱形藻(Nitzschia)与赖氏针杆藻(Synedrareinboldi)、长环毛藻(Corethroncriophilum)与翼根管藻(Rhizosoleniaala-ta)和翼根管藻与赖氏针杆藻占优势的聚合类群及由海冰习性的菱形藻与近岸性角刺藻(Chaetoceros)占优势组成的中山站近岸单一生态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网采浮游植物 聚类分析 浮游植物 藻类
下载PDF
南极海冰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在南极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自磐 G.迪克曼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1-15,共15页
本文讨论了南极海冰(包括沿岸海域的固定冰和外海域的广阔浮冰)形成的物理过程及冰藻的聚集机制,海冰的基本理化特性及微小生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并阐述了海冰微小生物群对维持极地海洋初级生产,促进生物能量传递等所起的重要作用,从... 本文讨论了南极海冰(包括沿岸海域的固定冰和外海域的广阔浮冰)形成的物理过程及冰藻的聚集机制,海冰的基本理化特性及微小生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并阐述了海冰微小生物群对维持极地海洋初级生产,促进生物能量传递等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南极海冰带是整个极区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系 南极
下载PDF
普里兹湾邻近海域大磷虾的生殖特点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荣 张云波 +2 位作者 仲学锋 孙松 柳满然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4期12-21,共10页
本文依据 1 989/1 990和 1 990 /1 991夏季 ,“极地”号考察船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 (南大洋的印度洋区 )的拖网样品 ,对大磷虾的性腺发育和生殖群体的年龄结构等 ,进行了分析研究。大磷虾的生殖开始于 1月 ,一直持续到 3月。高峰期出现... 本文依据 1 989/1 990和 1 990 /1 991夏季 ,“极地”号考察船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 (南大洋的印度洋区 )的拖网样品 ,对大磷虾的性腺发育和生殖群体的年龄结构等 ,进行了分析研究。大磷虾的生殖开始于 1月 ,一直持续到 3月。高峰期出现在 2月中旬 ,比大西洋区相比迟了一个月。生殖群体主要包括两个年龄组 ,即 3 + 龄和 4+ 龄。换句话说 ,绝大部分个体是三年性成熟 ,一生可生殖两次 ,不排除少数个体两年性成熟 ,或第三次性成熟的可能 ,但比例非常小。在 5 91 6尾能区分性别的个体中 ,雄性个体只占 3 4 .1 %。雄性比随体长的增加而降低。体长大于 5 0 mm的个体中雄性仅占 2 2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生殖 南大洋 磷虾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微生物考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皓文 宋庆云 卢颍 南极研究 CSCD 1992年第4期7-13,共7页
198 6- 1 987年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中 ,对南极长城站空气、陆上和海滨的微生物作了考察。长城站野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较低 ,海洋性微生物为 1 4 8.7CFU/ m3 ,陆源性微生物为 1 7.9CFU/ m3 ,表明野外空气相当洁净。室内空气微生物数比... 198 6- 1 987年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中 ,对南极长城站空气、陆上和海滨的微生物作了考察。长城站野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较低 ,海洋性微生物为 1 4 8.7CFU/ m3 ,陆源性微生物为 1 7.9CFU/ m3 ,表明野外空气相当洁净。室内空气微生物数比室外及野外均高得多 ,霉菌的检出率和含量都不高。微生物因人群活动和环境的不同而异。陆上的微生物含量次序是 :冰雪 <湖水 <原土等。海滨的微生物含量相当多 ,>1 0 3 CFU/ cm3 (或 g)。长城站的微生物组成有 1 1属以上 ,包括偶见的芽孢杆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 ,野外的大部分菌株适于低温生活。没有发现能在≥2 5℃的温度中存活者。低温是控制长城站微生物生态的一个重要因子。在长城站这类环境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属群分析 温度感应 考察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区燕窝湖岩芯中稀土元素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余素华 郑洪汉 +3 位作者 陈肖柏 马淑兰 马建国 方虹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3期48-54,共7页
本文通过对长城站区燕窝湖岩芯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丰度、分布模式、特征参数和稀土元素之间以及其他元素的相关系数研究,探讨了该湖岩芯的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燕窝湖岩芯沉积物中REE分布模式与菲尔德斯半岛火山岩类较相似,并与长城湾... 本文通过对长城站区燕窝湖岩芯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丰度、分布模式、特征参数和稀土元素之间以及其他元素的相关系数研究,探讨了该湖岩芯的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燕窝湖岩芯沉积物中REE分布模式与菲尔德斯半岛火山岩类较相似,并与长城湾表层沉积物类同,表明它们的物质来源具有同源性。山此推论,该湖岩芯沉积物的母岩主要来自菲尔德斯半岛火山沉积碎屑岩,并保留了岛弧型的特征。同时,还表明该湖盆沉积环境系以干旱的冰川环境为主导,化学风化十分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窝湖 岩芯 稀土族 长城站 南极
下载PDF
南设得兰群岛区域的微生物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皓文 宋庆云 南极研究 CSCD 1992年第4期1-6,共6页
198 6年 1 2月 - 1 987年 3月对南设得兰群岛海区和麦克斯威尔湾的空气、长城湾远岸表层海水、欺骗岛潮间带表层海水、底质和火山灰的微生物作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测区的空气中陆源性微生物的检出率在 90 %以上 ,每立方米空气中... 198 6年 1 2月 - 1 987年 3月对南设得兰群岛海区和麦克斯威尔湾的空气、长城湾远岸表层海水、欺骗岛潮间带表层海水、底质和火山灰的微生物作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测区的空气中陆源性微生物的检出率在 90 %以上 ,每立方米空气中一般含几个 CFU。海洋性微生物的检出率在 50 %以上 ,数量较小 ,每立方米空气仅 1个左右的 CFU。麦克斯威尔湾比南设得兰群岛海区的空气微生物数稍高些。测区的空气微生物受岛屿的影响较大。空气微生物数呈现出某种昼夜变化。空气微生物数受气温、相对湿度的影响不大明显。每立方厘米的长城湾远岸表层海水含几百个 CFU的微生物。其数量随水温的逐月降低减少 ,并显示出某种昼夜变化趋势。该湾海水比较洁净。空气中的海洋性微生物与海水中的微生物呈现出某种关系。长城湾海水细菌有1 3属以上。以假单胞菌为常见者。欺骗岛潮间带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只有几个 CFU,火山灰中的含菌量达每克数千个 CFU。以上结果基本反映了南设得兰群岛一带空气、海洋和陆上的微生物一般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设得兰群岛 长城湾 微生物 采样
下载PDF
南极磷虾的生长与复眼直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松 王荣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对南极磷虾复眼的直径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直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的直径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眼径(ED)与体长(... 本文对南极磷虾复眼的直径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直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的直径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眼径(ED)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ED=0.5898e0.0282BL(r=0.9613,n=2419);雄虾的眼径与体长之间的关系为:ED=0.544e0.0309BL(r=0.9622,n=1920)。在相同体长的情况下,雄性磷虾的复眼直径比雌虾的大。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出现负生长时,复眼直径保持不变,即眼径不受负生长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负生长),雌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BL/ED)平均为21.32±0.04(n=1347),雄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0.68±0.07(n=748),未成体虾的体长与复眼直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1.54±0.06(n=1072)。利用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可以准确地将在实验室内活体培养后已存在负生长的磷虾与其它处于正常状态的磷虾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年龄鉴定 负生长 复眼 直径 磷虾
全文增补中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微生物总量的调查 被引量:10
17
作者 肖昌松 刘大力 周培瑾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4期67-72,共6页
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进行了微生物总菌量的调查。共收集样品35个(以土壤样品为主),从这些样品中计数得到一般细菌总量范围为:103-106cels/g(30°C),104-106cels/g(16°C),104-... 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进行了微生物总菌量的调查。共收集样品35个(以土壤样品为主),从这些样品中计数得到一般细菌总量范围为:103-106cels/g(30°C),104-106cels/g(16°C),104-106cels/g(4°C);一般真菌总量范围为:102-103cels/g(30°C),102-103cels/g(16°C),103cels/g(4°C)。初步鉴定细菌有7个属: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节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真菌有5个属:青霉菌属,金孢霉菌属,枝孢霉菌属,曲霉菌属,散子囊菌属。特别是在绝大多数样品中4°C下培养的一般细菌与真菌总量明显高于30°C下培养的菌量,同时离半岛海岸线近的地区菌量也高于半岛内陆地区的菌量。在该地区,4°C下培养的低温菌出现率主要是假单胞菌属(69%),芽孢杆菌属(54%),青霉菌属(46%),曲霉菌属(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微生物总量 低温菌 南极地区 菌类
下载PDF
1993年中山站地区“臭氧洞”和UV┐B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秀骥 郑向东 +1 位作者 陆龙骅 郭松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4期14-22,共9页
本文给出了1993年在东南极中山站(69.38°S,76.37°E)地区首次运用WMO(世界气象组织)认可的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进行臭氧和UV-B地面的同步观测结果。观测表明中山站地区在1993年8月... 本文给出了1993年在东南极中山站(69.38°S,76.37°E)地区首次运用WMO(世界气象组织)认可的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进行臭氧和UV-B地面的同步观测结果。观测表明中山站地区在1993年8月初到11月底频繁出现臭氧低于200DU的值;12月初臭氧值恢复正常。在整个“臭氧洞”期间,臭氧值起伏变化很大,并且和70hPa到50hPa上空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臭氧的日变化不很明显。中午时刻有生物效应的UV-B辐射通量与臭氧斜程柱总量呈负指数关系;云和太阳高度角控制着UV-B辐射通量日变化过程。UV-B光谱扫描的结果表明295-325nm波段内的光谱强度比315-325nm的光谱强度更受臭氧变化的影响。消除云和气溶胶对UV-B辐射过程的部分影响,对每天中午时刻300.5nm和323.5nm光谱强度比值计算,反映出了“臭氧洞”期间臭氧值降低是UV-B辐射增强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UV-B 辐射通量 光谱强度 臭氧洞
下载PDF
南大洋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Ⅱ.氟在南极磷虾甲壳中的动态变异及其富集原因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海生 泮建明 +1 位作者 程先豪 夏卫平 南极研究 CSCD 1992年第1期17-22,共6页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机理。氟的积聚不仅来自海水 ,且主要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磷虾 甲壳 富集
下载PDF
菲尔德斯半岛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宗岱 吴宝铃 黄凤鹏 南极研究 CSCD 1992年第4期68-73,共6页
菲尔德斯半岛潮间带食物链是较简单的 ,一般说来在不利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只有很少的消费者和较少的营养级。食物链中主要的生产者是大型底栖藻类 ,主要消费者是腹足类和石鳖 ,棘皮动物中的海胆与海星 ,甲壳动物 ,鱼和海鸟 ,海鸟和鱼... 菲尔德斯半岛潮间带食物链是较简单的 ,一般说来在不利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只有很少的消费者和较少的营养级。食物链中主要的生产者是大型底栖藻类 ,主要消费者是腹足类和石鳖 ,棘皮动物中的海胆与海星 ,甲壳动物 ,鱼和海鸟 ,海鸟和鱼占营养级的上层 ,草食软体动物位于中间营养级 ,大量的固着藻类 -叶状藻类、皮壳状藻类构成营养级的底层。观测实验表明 :(1 )海鸟和鱼类减少了草食性软体动物和肉食性螺类的数量 ;(2 )肉食性腹足类减少了草食性软体动物和固着无脊椎动物的数量 ;(3 )草食性软体动物减少了叶状藻类的数量并影响到皮壳状藻类的数量 ,在不清除消费者的实验中 ,皮壳状藻类显示出与其它固着生物竞争空间的优势。作者观察了并在本文中描述了异性底质与消费者对固着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壳状藻类在低潮带岩石表面占优势 ,其它的固着生物 (叶状藻类与固着无脊椎动物 )占据洞穴和狭缝。同质岩石表面固着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低于异质性的岩石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肉目 生态系统 菲尔德斯半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