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地理学的六个研究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曾大兴 中文论坛 2017年第1期282-302,共21页
本文首次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六种,即系地法、现地研究法、空间分析法、区域分异法、区域比较法和地理意象研究法。系地法,就是考证文学事象发生的地点,然后按照形式文学区或功能文学区进行排列;现地研究法,就是把文献研究法... 本文首次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六种,即系地法、现地研究法、空间分析法、区域分异法、区域比较法和地理意象研究法。系地法,就是考证文学事象发生的地点,然后按照形式文学区或功能文学区进行排列;现地研究法,就是把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空间分析法,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包括各种空间元素及其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解读;区域分异法,就是按照文学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地理板块;区域比较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的不同区域的文学事象进行共时比较或平行研究;地理意象研究法,就是准确地描述地理意象的地理特征和文学特征,深入地揭示其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系地法 现地研究法 空间分析法 区域分异法 区域比较法 地理意象研究法
下载PDF
《响答集》音系与江淮官话 被引量:2
2
作者 周赛华 中文论坛 2017年第2期259-274,共16页
文章对《响答集》的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对音系特点做了重点的分析。进而与清初以来反映其他方音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确定书中音系反映的是江淮官话。然后再与刊刻地及其附近的方音进行比较,发现其音系与今枞阳一带的方音比较接近... 文章对《响答集》的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对音系特点做了重点的分析。进而与清初以来反映其他方音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确定书中音系反映的是江淮官话。然后再与刊刻地及其附近的方音进行比较,发现其音系与今枞阳一带的方音比较接近,因此推断书中音系应该是当时枞阳一带语音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官话 《响答集》 音系 枞阳方音
下载PDF
《文心雕龙》雅俗理论溯源 被引量:2
3
作者 羊列荣 中文论坛 2019年第1期2-26,共25页
刘勰以雅俗品鉴文章,是直接受到魏晋时期人物雅俗品鉴之风的影响,而其理论内容,则渊源于先秦的雅文化观念和儒家雅郑之辨。在西周的雅文化观念中,“雅”与“俗”不对等,但也不矛盾。刘勰认为俗体和一些非雅正的风格是可以兼容于雅文学的... 刘勰以雅俗品鉴文章,是直接受到魏晋时期人物雅俗品鉴之风的影响,而其理论内容,则渊源于先秦的雅文化观念和儒家雅郑之辨。在西周的雅文化观念中,“雅”与“俗”不对等,但也不矛盾。刘勰认为俗体和一些非雅正的风格是可以兼容于雅文学的,这跟雅文化中的“雅”“俗”关系相似。对于与雅文学对立而不可兼容的“郑”,刘勰的态度跟先秦儒家一样,但其雅郑之辨是以文学与经典的关系为基点的,所以刘勰的雅俗理论具有宗经主义性质。他的雅俗批评,具体地展现于“六观”(即文章品鉴的六个角度)。将刘勰各个方面的雅俗批评的内容聚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在西周雅文化观念影响下的“雅文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雅俗理论 雅文化 雅郑之辨 雅俗品鉴
下载PDF
学科互涉——一种后学科的理论话语 被引量:2
4
作者 冯黎明 中文论坛 2017年第1期274-281,共8页
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学术的一个最为显明的变化就是所谓"学科互涉"成为一种知识创新的路径。学科互涉超越"分科立学"的现代性知识学秩序,以"学科间性"的方式审视人们的社会实践,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知识创新功能。学科互涉有三种境... 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学术的一个最为显明的变化就是所谓"学科互涉"成为一种知识创新的路径。学科互涉超越"分科立学"的现代性知识学秩序,以"学科间性"的方式审视人们的社会实践,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知识创新功能。学科互涉有三种境界:一是引入外学科的知识学依据来考察诸如文学一类具有场域自主性的文化现象,二是将特定的文化现象置于多学科交叉的"散点透视"的知识学视野之中,三是形成一种"无学科"或者"超学科"的知识学视界。文化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学科互涉"的学理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学科化 学科互涉
下载PDF
从《伐檀》“素餐”看“《诗》无达诂”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忠德 中文论坛 2017年第1期29-37,共9页
在《诗》传承研究的过程中,"《诗》无达诂"之说流传甚广。本文以《诗·伐檀》"素餐"为例进行剖析。据"素"之本义"白致缯"认为:由"凡白之称"而引申为"空"。将"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句与"不素餐"句联系分析,"素餐... 在《诗》传承研究的过程中,"《诗》无达诂"之说流传甚广。本文以《诗·伐檀》"素餐"为例进行剖析。据"素"之本义"白致缯"认为:由"凡白之称"而引申为"空"。将"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句与"不素餐"句联系分析,"素餐"指没有肉菜的饭食,而非白吃!《伐檀》之众解纷纭当与古人运用《诗》时断章取义有关。据此,有关"《诗》无达诂"之具体问题,宜详考全诗而后定,不宜据"断章取义"结论作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檀》 素餐 无肉饭食 尸位素禄
下载PDF
从著述体式看元代四书学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春健 中文论坛 2017年第1期38-59,共22页
从著述体式的角度分类,元代四书学著述可以分为"集疏体""笺释体""辨疑体""经问经疑体"以及"年谱传记体"等诸多类型。不同著述体式的背后,蕴含着元代百年特定的时代因素和思想背景,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元代四书学的学术品性... 从著述体式的角度分类,元代四书学著述可以分为"集疏体""笺释体""辨疑体""经问经疑体"以及"年谱传记体"等诸多类型。不同著述体式的背后,蕴含着元代百年特定的时代因素和思想背景,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元代四书学的学术品性及特征。从著述体式角度探究元代四书学的特点,是学派、学人等传统角度之外的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四书学 著述体式 文献学 思想史
下载PDF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逆碎片化教学实践——以“文学批评三阶式翻转课堂”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敏 中文论坛 2019年第1期256-269,共14页
移动学习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它所带来的碎片化学习本身的缺陷,却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深度学习的障碍。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SPOC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联通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优化教学流... 移动学习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它所带来的碎片化学习本身的缺陷,却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深度学习的障碍。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SPOC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联通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优化教学流程,在“线下+线上”的无缝学习空间内实施“逆碎片化”教学法,引导学生走过从个体概念的重构,到关联建立知识结构图,再到群体性创新的学习之旅,完成个性化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学习空间 逆碎片化教学法 概念重构 关联结构 建构创新
下载PDF
诗人不是要迎合而是要提升这个时代——张执浩诗集《高原上的野花》分享会实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执浩 林东林 伍志恒 中文论坛 2018年第2期6-31,共26页
2018年5月27日下午3点,著名诗人张执浩的《高原上的野花》诗歌分享会在湖北大学图书馆思睿厅举办。围绕“诗人写出的诗歌,诗歌说出的诗人,人与诗的相遇与互证”这一主题,与会嘉宾对张执浩其诗、其人做了精练且恳挚的讨论,对当下湖北诗... 2018年5月27日下午3点,著名诗人张执浩的《高原上的野花》诗歌分享会在湖北大学图书馆思睿厅举办。围绕“诗人写出的诗歌,诗歌说出的诗人,人与诗的相遇与互证”这一主题,与会嘉宾对张执浩其诗、其人做了精练且恳挚的讨论,对当下湖北诗歌和中国诗歌的现状和未来亦有精彩的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执浩 《高原上的野花》 人诗互证
下载PDF
英语借词语素化及其演变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洪峰 中文论坛 2017年第2期241-258,共18页
英语借词语素化形式,可以由原词直接形成或由复音节缩略成单音节构成,也可以是西文字母。借词语素的构词形式有原型构词和缩略构词两种,结构方式是"音译语素+汉语语素"。音译词语素化后可以发生演变,形成实语素、半实半虚语素或虚语... 英语借词语素化形式,可以由原词直接形成或由复音节缩略成单音节构成,也可以是西文字母。借词语素的构词形式有原型构词和缩略构词两种,结构方式是"音译语素+汉语语素"。音译词语素化后可以发生演变,形成实语素、半实半虚语素或虚语素;可以形成"音译语素+音译语素"的构词方式;借用语素"吧"正在发生语法化,有些用法完全成为一个词缀;"粉"已成为类词缀,语义发生了泛化,并且从名词范畴转变为动词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词 语素化 构词 演变 语法化
下载PDF
楚歌体论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修祥 中文论坛 2018年第1期59-75,共17页
楚歌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不是“楚人之歌”,也不是“楚地之歌”,它是具有鲜明的荆楚地域文化色彩,在先秦时代就流传于诸侯各国的一种以即兴而歌为表演形式,以短章杂言为主要体式,词句多带有“兮”字... 楚歌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不是“楚人之歌”,也不是“楚地之歌”,它是具有鲜明的荆楚地域文化色彩,在先秦时代就流传于诸侯各国的一种以即兴而歌为表演形式,以短章杂言为主要体式,词句多带有“兮”字的诗歌体裁。先秦两汉时的绝大部分楚歌主要留存于古代文献的叙事中,其创作者与歌唱者同一,并有特定的叙事背景,楚歌与叙事相互说明与印证。“以悲为美”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其审美倾向,因此,其主体风格多为悲凉哀婉。汉以后,楚歌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此后便失去了其音乐色彩而不再有特定的叙事背景,演变成一种与其他文学样式并行的书面化的楚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歌体 即兴而歌 短章杂言 悲凉哀婉 诗歌体裁
下载PDF
英语世界五四运动研究的追踪与反思(一)——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松 舒萌之 中文论坛 2017年第2期119-150,共32页
近70年来,五四运动研究是英语世界现代中国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丰硕、新论迭出,对国内的五四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深入梳理英语世界的专著和期刊文献,可以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如... 近70年来,五四运动研究是英语世界现代中国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丰硕、新论迭出,对国内的五四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深入梳理英语世界的专著和期刊文献,可以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历史过程、地区研究、思想观念、知识分子、文学与语言研究、文献编撰。主要的研究特点是:华裔学者是研究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著名高校为单位形成了师生承传的学缘关系;海外中国学的研究随国际政治格局的错动相应产生盛衰冷热的变化,五四研究亦然。全球化时代的五四运动研究的推进需要加强中西互动交流,追踪与反思英语世界五四运动研究的历程,旨在让五四研究成为多学科、多视角、多种方法交汇、碰撞的学术重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研究 中国学 英语世界 去中心化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中的科学信念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祖华 中文论坛 2017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科学,作为一个近代从国外引入中国的概念,最初,主要指称自然科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其所指发生了显然的变化,其变化主要包括概念外延的扩展与意义的提升两个方面。五四新文化中的科学信念,主要是一种知识学上的模型信念,这种模型... 科学,作为一个近代从国外引入中国的概念,最初,主要指称自然科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其所指发生了显然的变化,其变化主要包括概念外延的扩展与意义的提升两个方面。五四新文化中的科学信念,主要是一种知识学上的模型信念,这种模型信念不仅具有强烈的理性特征与显然的逻辑推导的特征,而且具有完整的科学形式,即严密的逻辑性、清晰的有序性、高度的整体性。正是这种完整的科学形式,在直接的意义上保证了五四新文化中的科学信念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 科学信念 模型信念
下载PDF
匠心求证诗化萧红——评平石淑子汉译版《萧红传》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汉桥 邹化旭 中文论坛 2018年第1期248-253,共6页
近年来,萧红研究呈现出蓬勃之势,日本学者平石淑子所著、梁艳萍教授与崔莉博士翻译的《萧红传》是近年来该领域最为科学、详尽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从匠人精神、复调人生和诗化研究三个方面对该著作进行了解读,认真探讨了该著作带来的... 近年来,萧红研究呈现出蓬勃之势,日本学者平石淑子所著、梁艳萍教授与崔莉博士翻译的《萧红传》是近年来该领域最为科学、详尽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从匠人精神、复调人生和诗化研究三个方面对该著作进行了解读,认真探讨了该著作带来的全新阅读感受与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匠人 复调 诗化
下载PDF
论钱钟书的隐喻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涛 中文论坛 2018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隐喻是钱钟书著述的核心论题之一。钱钟书对认知隐喻的论说与西方认知语言学有许多相合之处,但在时间上要明显早于后者。他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某些哲学概念和思想系统就建立在隐喻之上。隐喻既是文学语言的基本成分... 隐喻是钱钟书著述的核心论题之一。钱钟书对认知隐喻的论说与西方认知语言学有许多相合之处,但在时间上要明显早于后者。他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某些哲学概念和思想系统就建立在隐喻之上。隐喻既是文学语言的基本成分,也是说理文中一种重要的致知工具。钱钟书对隐喻内在机制的分析明显受到亚里士多德、理查兹以及中国传统典籍的影响。他将隐喻的“两柄”与“多边”结合在一起,并将各种复杂的情况分类论说,其中蕴涵了重要的学术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隐喻 认知语言学 亚里士多德 理查兹 两柄与多边
下载PDF
方法与创新——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尚永亮 中文论坛 2017年第1期265-273,共9页
方法是重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尤为重要。对于研究者来说,宜根据对象调整方略,灵活运用,而不宜过于拘泥,以致刻舟求剑,死于法下。同时,还需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借助实证方法,通过对材料的搜集、梳理、分析,以探寻历史的真相,发现... 方法是重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尤为重要。对于研究者来说,宜根据对象调整方略,灵活运用,而不宜过于拘泥,以致刻舟求剑,死于法下。同时,还需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借助实证方法,通过对材料的搜集、梳理、分析,以探寻历史的真相,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由此养成一种无征不信、论从史出的踏实学风。当然,胡适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具有相当的学理依据。假设是前提,求证是过程,若无"小心"求证,假设就会流于空想;若无"大胆"假设,求证就变得无足轻重,研究也就不会有大的创获。方法给予研究者的,不只是一种操作层面的具体手段,它的更主要的功用,在于由此带来的研究视角的挪移,以及一种思想、理念和独具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它才能从形而下的"器",升格为形而上的"道"。与此相关,任何方法都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学者的任务之一,不仅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方法,而且在于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更新、提升旧的方法,创造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 创新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英语世界五四运动研究的追踪与反思(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松 舒萌之 中文论坛 2018年第1期127-155,共29页
近七十年来,五四运动研究是英语世界现代中国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丰富、新论迭出,对国内的五四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深入梳理英语世界的专著和期刊文献,可以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 近七十年来,五四运动研究是英语世界现代中国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丰富、新论迭出,对国内的五四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深入梳理英语世界的专著和期刊文献,可以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历史过程、地区研究、思想观念、知识分子、文学与语言研究、文献编撰。主要的研究特点是:华裔学者是研究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著名高校为单位形成了师生传承的学缘关系;海外中国学的研究随国际政治格局的错动相应产生盛衰冷热的变化,五四研究亦然。全球化时代的五四运动研究的推进需要加强中西互动交流,追踪与反思英语世界五四运动研究的历程,最终目标是让五四研究成为多学科、多视角、多种方法交汇碰撞的重点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国学 英语世界 去中心化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思想性基础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日〕中屋敷宏(著) 郑子路(译) 梁艳萍(校) 中文论坛 2018年第1期156-175,共20页
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自幼研习经书并顺利通过县试、府试。18岁时,因目睹了乡试考生的种种堕落无能之行,决定不再参加科举。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陈独秀以革命家的姿态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创建了“藏书楼”“青年会”“岳王会”等组... 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自幼研习经书并顺利通过县试、府试。18岁时,因目睹了乡试考生的种种堕落无能之行,决定不再参加科举。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陈独秀以革命家的姿态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创建了“藏书楼”“青年会”“岳王会”等组织,并创办了《爱国新报》《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等报刊。1907年以后,陈独秀开始以《新青年》为阵地,以“文化运动”为手段,积极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的创刊从本质上说,是陈独秀革命运动的继续,即完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改造”。用陈独秀的话来说,则是发扬对“民主”与“科学”的主张。但是,由于受到启蒙思想内在逻辑的制约,陈独秀缺乏对中国现状的认识及理解,其自我意识的完结性,又从主体一侧封杀了他作为中国的思想家超越西欧近代启蒙思想局限的可能。虽然,陈独秀很快就“转向”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启蒙思想的逻辑下形成的自我构造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所要变革的对象,就是陈独秀所显示出来的这种意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启蒙思想 革命
下载PDF
道法、政教与圣人之德——《韩非子·解老》中的理想政治 被引量:1
18
作者 仝广秀 中文论坛 2017年第1期60-71,共12页
法家思想往往被认为源自黄老道家,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前提和哲学准备。《韩非子·解老》篇即被放置在这一学术脉络中,用以证成道法之间的渊源关系。然而,这种视角不免忽略了《解老》篇本身的特殊意蕴和真实意图。本文试图在回归古典... 法家思想往往被认为源自黄老道家,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前提和哲学准备。《韩非子·解老》篇即被放置在这一学术脉络中,用以证成道法之间的渊源关系。然而,这种视角不免忽略了《解老》篇本身的特殊意蕴和真实意图。本文试图在回归古典语境的条件下,指出《韩非子》以《老子》为思想基础的真正意义,乃是对"道"的原初含义的阐发,即发抉先秦道论的政教本质,以之为古典政治的正当性来源。因此,"体道"就成了《解老》篇中"圣人"区别于"众人"和"人君"的最高德性,使得圣人具备了立法和垂范的职责。通过《解老》篇对圣人身位的界定和德性的彰显,《韩非子》超越了政治现实层面,成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老子》 《解老》 道论 政教 圣人
下载PDF
明代通俗文献用字趋向的雅俗分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美兰 战浩 中文论坛 2019年第1期176-194,共19页
通过《金瓶梅》(两种版本)、《水浒传》(三种版本)、《西游记》(两种版本)间的版本异文,《清平山堂话本》与《古今小说》、《警世通言》、《拍案惊奇》相关篇目间的文献异文,发现不同的版本和文献用字存在雅俗两种趋向。用字面貌趋雅的... 通过《金瓶梅》(两种版本)、《水浒传》(三种版本)、《西游记》(两种版本)间的版本异文,《清平山堂话本》与《古今小说》、《警世通言》、《拍案惊奇》相关篇目间的文献异文,发现不同的版本和文献用字存在雅俗两种趋向。用字面貌趋雅的一类小说文本主要是受其背后的规范化用字策略影响,这与该类文本的创作目的、创作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书商的生产销售意愿、定位的消费、阅读群体密切相关。小说文献内部用字的雅俗分化真实反映了不同文本在社会各阶层的分流,不仅是语言学、文字学的问题,还是社会学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小说 用字策略 《金瓶梅》 《水浒传》
下载PDF
类型学视角下的明代致使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锓 刘念 中文论坛 2019年第1期195-226,共32页
本文从类型学的视角考察了明代致使结构的句法形式和语义参项,发现以下几点。明代致使句的致使者,从形式上看,结构形式相对简单,语法上体词性强,常常被省略;从语义上看,生命度等级高,施事性突出。明代致使句的被致使者,从形式上看,句法... 本文从类型学的视角考察了明代致使结构的句法形式和语义参项,发现以下几点。明代致使句的致使者,从形式上看,结构形式相对简单,语法上体词性强,常常被省略;从语义上看,生命度等级高,施事性突出。明代致使句的被致使者,从形式上看,句法位置有前移的趋势。使动句和使成句的被致使者在句末。表致使的“V得”句、“把”字句和使令句的被致使者移到了句中动词之前。从语义上看,被致使者的有生性上有两种情况:一是表致使的使动句、使成句、“V得”句和“把(将)”字句,其被致使者既可以是有生的对象,也可以是无生的对象;二是使令句的被致使者倾向于是有生的对象。明代致使句的致使结果,从形式上看,可由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更多的是由复杂的谓词性结构充当。从语义上看,大部分由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各类复杂结构充当的没有及物性;少数由及物动词充当的有及物性。明代汉语表致使力的词语有三类:动词、动词性结构和介词。具体而言,使动句、使成句、使令句由动词表致使力,表致使的“V得”句由动词性结构“V得”表致使力,表致使的“把(将)”字句由介词“把”和“将”表致使力。不管是用哪类成分来表现致使力,它们的语法意义都是“致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学 致使结构 句法形式 语义参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