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2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14
1
作者 钱正安 宋敏红 李万元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为了得到中国北方沙尘暴分布的总体认识,了解它的变化特征和近期动向,利用1952-2000年间中国西北及华北的强及特强沙尘暴资料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中国北方的沙尘暴源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南疆盆地南缘以及内... 为了得到中国北方沙尘暴分布的总体认识,了解它的变化特征和近期动向,利用1952-2000年间中国西北及华北的强及特强沙尘暴资料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中国北方的沙尘暴源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南疆盆地南缘以及内蒙古中部三地区;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频数变化的特点是,20世纪60~70年代波动上升,80~90年代波动减少,2000年后又急剧上升,未来可能将进入新一轮沙尘暴活动的活跃期;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暴源地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沙尘暴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44
2
作者 王式功 董光荣 +2 位作者 陈惠忠 李希良 金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9-356,共8页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 ,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 ,沙尘暴形成原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沙尘输送及沙尘暴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 ,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 ,沙尘暴形成原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沙尘输送及沙尘暴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等几方面 ,对沙尘暴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1
3
作者 苏永中 赵哈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0-228,共9页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及其转化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国内外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的意义、主要方法和结论 ,以及影响有机碳贮量的因素 ,包括温度和降雨等自然因素、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等人为因素以及大气CO2 浓度上升与土...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及其转化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国内外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的意义、主要方法和结论 ,以及影响有机碳贮量的因素 ,包括温度和降雨等自然因素、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等人为因素以及大气CO2 浓度上升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反馈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土壤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土壤碳截存对策的有关研究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储量 环境效应 生态效应 碳截存 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26
4
作者 董光荣 吴波 +3 位作者 慈龙骏 周欢水 卢琦 罗斌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8-332,共15页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发展程度高,危害严重。目前,荒漠化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只是在局部地区荒漠化土地得到了一定程度治理,我国荒漠化整体仍在加速扩展,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荒漠化防治面临的形势非常...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发展程度高,危害严重。目前,荒漠化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只是在局部地区荒漠化土地得到了一定程度治理,我国荒漠化整体仍在加速扩展,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荒漠化防治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气候干旱化是现代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基本背景条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导致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现代荒漠化加速扩展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滥垦、滥牧、滥樵、滥采、滥用水资源和滥开矿等。以防为主,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寓治理于开发中,防、治、用有机结合,是根治荒漠化,实现荒漠化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加快荒漠化治理速度,国家应对荒漠化地区给予政策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成因 防治对策 土地退化
下载PDF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被引量:261
5
作者 宋怡 马明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3,173,共6页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利用SPOT-VEGETATION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数据对我国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采用MVC(Maximum Value Composites)、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变化幅度百分比等方...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利用SPOT-VEGETATION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数据对我国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采用MVC(Maximum Value Composites)、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变化幅度百分比等方法分析西部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并结合西北五省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年最大化NDVI(MNDVI)变化趋势及特点。其结果是:近7 a来植被覆盖存在普遍退化的趋势,且2000-2001与2001-2002年度的变化幅度较大。在局部区域植被有改善的趋势,但总的改善幅度小于退化幅度。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宁夏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大部分地区植被退化。而且不同植被的MNDVI在相同的年份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点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SPOT-VEGETATION 趋势分析 遥感
下载PDF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1.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被引量:218
6
作者 王涛 朱震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9-214,共6页
荒漠化就是土地退化,主要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3个部分组成,其中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在简要回顾了国际国内对沙漠化概念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在中国北方土地退化区域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认为:... 荒漠化就是土地退化,主要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3个部分组成,其中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在简要回顾了国际国内对沙漠化概念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在中国北方土地退化区域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认为: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并在时间、空间、成因、景观、发展趋势和造成的结果等内涵方面给予了概括性的描述;同时,从形成演变的时空差别、成因、过程和防治利用的不同等方面将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土地区分开来,认为沙漠的形成演变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而人类既是沙漠化的导致者,也是沙漠化的受害者,更是沙漠化的防治者。所以,沙漠化的研究应主要侧重在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 盐渍化 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人地关系 风沙活动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210
7
作者 张勇 薛林贵 +2 位作者 高天鹏 晋玲 安黎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对种子自身结构,水分、温度、光照、沙埋深度等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硬实种子的不透水性、不透气性以及物理障碍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通过热水浸种、擦破种皮或果皮、浓硫酸浸泡、低温或辐射处理可以破除硬实的影... 对种子自身结构,水分、温度、光照、沙埋深度等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硬实种子的不透水性、不透气性以及物理障碍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通过热水浸种、擦破种皮或果皮、浓硫酸浸泡、低温或辐射处理可以破除硬实的影响。有些荒漠植物果皮或种皮外包有粘液层,这种结构对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部分植物的种胚覆盖物含有生长抑制物质而抑制种子萌发;胚休眠与后熟是影响胚萌发的重要生理因素。雨量大小、分布,降雨次数及土壤湿度是决定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重要生态因子;温度影响种子的萌发,变温促进萌发;部分荒漠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有些要在暗中萌发,有些则对光无特异的需求;沙埋深度可调节光照、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从而调节种子萌发。应重视荒漠植物种子对严酷环境适应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其对严酷生境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光照 种皮 土壤湿度 物种 荒漠植物 果皮 沙埋 生境 休眠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结皮的生态学意义及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190
8
作者 李新荣 贾玉奎 +2 位作者 龙利群 王新平 张景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1,共8页
土壤微生物结皮广泛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文章对微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过程的特点 ,以及它对微生境的影响 ,包括对土壤理化性质、风蚀水蚀的抗性、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点、养分及微量元素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等... 土壤微生物结皮广泛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文章对微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过程的特点 ,以及它对微生境的影响 ,包括对土壤理化性质、风蚀水蚀的抗性、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点、养分及微量元素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等土壤学过程和对植被的影响与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一些有争议研究结论进行了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微生物结皮 时空分布 土壤分布 养分 微量元素
下载PDF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34
9
作者 王涛 赵哈林 肖洪浪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9-311,共13页
沙漠化研究伴随着中国沙漠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沙漠科学体系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40 a来中国在有关沙漠化的基础研究、动态监测与评价、植被演替、景观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学、... 沙漠化研究伴随着中国沙漠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沙漠科学体系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40 a来中国在有关沙漠化的基础研究、动态监测与评价、植被演替、景观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整治模式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中国沙漠化研究的重点领域是: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恢复生态学、水土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逆转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沙漠科学 沙漠化 研究进展 土地沙漠化
下载PDF
论西北干旱气候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65
10
作者 张强 胡隐樵 +1 位作者 曹晓彦 刘卫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7-362,共6页
在考虑干旱气候系统的前提之下 ,总结了西北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对西北干旱气候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作了一些定性讨论。初步提出了西北气候干旱化的一些基本对策 ,特别强调了开发绿洲气候资源和提高西北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干旱化对策... 在考虑干旱气候系统的前提之下 ,总结了西北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对西北干旱气候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作了一些定性讨论。初步提出了西北气候干旱化的一些基本对策 ,特别强调了开发绿洲气候资源和提高西北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干旱化对策中的作用。粗略估计了当前可实现的干旱化对策措施对西北水资源供求矛盾的缓解能力。指出了研究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系统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干旱气候系统 预测理论和方法 干旱化对策 绿洲气候资源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计算与对策 被引量:105
11
作者 曲耀光 樊胜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可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和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需水预测 ,分析计算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 ,当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第二阶段 ,可用水资源在首先保证未来 50 a内流域中游地区人口... 根据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可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和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需水预测 ,分析计算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 ,当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第二阶段 ,可用水资源在首先保证未来 50 a内流域中游地区人口、环境和工业等部门发展的需水后 ,农业灌溉用水的总量将还有所增加 ,水资源不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可以使绿洲和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东干流中游张掖盆地 ,因要在下世纪初完成分水指标 ,在下世纪的前 2 0 a农业灌溉用水有缺口 ,但只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 ,在此期间提前完成农业节水目标的60 % ,就能顺利渡过今后 2 0 a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如果在 2 0 50年能按计划完成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目标 ,则届时流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万美元 ,可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水资源 承载力 分析计算 对策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51
12
作者 王涛 吴薇 +3 位作者 薛娴 张伟民 韩致文 孙庆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0-235,共6页
对2000年中国北方256×104km2区域内沙漠化土地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现已达到38.57×104km2,其中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36.1%;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占25.9%;重... 对2000年中国北方256×104km2区域内沙漠化土地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现已达到38.57×104km2,其中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36.1%;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占25.9%;重度沙漠化土地7.909×104km2,占20.5%;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6.756×104km2,占17.5%。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后期的沙漠化土地发展状况相比,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演变趋势具以下特征:(1)沙漠化土地仍在蔓延,面积已由1987年的33.895×104km2增加到了2000年的38.569×104km2,13a中净增4.674×104km2;(2)沙漠化土地继续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年平均发展速率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1560km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的2100km2发展到90年代的3600km2;(3)部分旱农区以及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出现明显逆转,但荒漠草原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继续扩大,并且程度有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漠化土地 遥感监测 植被 影像处理技术
下载PDF
近50a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被引量:139
13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3-238,共6页
利用详实资料,对比分析了4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时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及出山径流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本世纪40年代以来,流域中游地区地表水利用量增加了19倍,灌溉... 利用详实资料,对比分析了4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时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及出山径流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本世纪40年代以来,流域中游地区地表水利用量增加了19倍,灌溉绿洲扩大了89.5%,使流域33条支流相继断流,干流下游水量减少了51%,终端湖泊干涸,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在全流域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自1949年以来增加了4%~11%。人类对流域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水文 生态环境 变化特征 河流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157
14
作者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共9页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近60 a来,我国绿洲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km2扩大到10.4万km2,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3万km2扩大到11.4万km2,受盐渍化危害的耕地面积达到1.5万km2,占总耕地面积的3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近60 a来,我国绿洲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km2扩大到10.4万km2,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3万km2扩大到11.4万km2,受盐渍化危害的耕地面积达到1.5万km2,占总耕地面积的30%。绿洲化优化了局地生态环境,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绿洲低水平、无序的开发使绿洲稳定性下降,同时引发包括荒漠化在内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绿洲化、荒漠化研究进展的综述,提出了围绕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近期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思路,努力在全面认知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用下水、土、气、生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演变机理,为综合评价环境变化趋势和效应以及调控对策与管理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化 荒漠化 过程 干旱区
原文传递
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41
15
作者 李新荣 马凤云 +1 位作者 龙立群 贾晓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7-222,共6页
沙坡头地区始建于 195 6年的无灌溉人工固沙植被 ,是我国交通干线防沙体系的成功模式。利用 40余年的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 ,分析了不同期间建立的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 ,固沙植被发展至 9~ 10a后... 沙坡头地区始建于 195 6年的无灌溉人工固沙植被 ,是我国交通干线防沙体系的成功模式。利用 40余年的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 ,分析了不同期间建立的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 ,固沙植被发展至 9~ 10a后土壤含水量开始明显下降 ,特别是较深层 (>10 0cm)的含水量下降明显 ;0~ 40cm层土壤水分含量与降水相关显著 ,而降水对 40~ 30 0cm层土壤水分的含量影响不显著 ;深根系固沙植物对根际区域水分的利用 ,进一步恶化了固沙区土壤深层的水分状况 ,进而抑制了这些植物的生长和生存 ,间接地影响了原有固沙植被组成和稳定性 ;经过 40多年的演变 ,固沙植被中优势灌木种的盖度从最大盖度 47 6 %降至 6 %~ 9% ,群落中草本和微生物结皮层得到发育。当深根系灌木的盖度降低至 6 %~ 9%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地区 固沙植被 土壤水分动态 防沙体系 季节变化 降水 蒸发量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28
16
作者 王涛 陈广庭 +3 位作者 钱正安 杨根生 屈建军 李栋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2-327,共6页
中国北方主要包括 :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阿拉善盟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 ;内蒙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和蒙陕宁长城沿线四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我国沙尘暴从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呈波动减少之势 ,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 中国北方主要包括 :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阿拉善盟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 ;内蒙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和蒙陕宁长城沿线四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我国沙尘暴从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呈波动减少之势 ,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升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更是急剧增加 ,预示着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已经开始。生态环境恶化和气象条件的变化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增多的原因。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 ,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 ;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 ,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可以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尘暴 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 甘肃 土壤风蚀 内蒙
下载PDF
干旱内陆流域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以黑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25
17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在干县内陆流域生态需水量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以黑河流域为例,讨论了生态需水量估算的方法。采用两种半经验潜水蒸发公式和直接植物蒸腾估算等三种方法,以1995年为基准,分别对流域中游防护林生态体系需水量和下游荒漠绿洲生态需水... 在干县内陆流域生态需水量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以黑河流域为例,讨论了生态需水量估算的方法。采用两种半经验潜水蒸发公式和直接植物蒸腾估算等三种方法,以1995年为基准,分别对流域中游防护林生态体系需水量和下游荒漠绿洲生态需水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中游人工防护林生态需水量约为 2.1× 108~2.16×108 m3,下游荒漠绿洲生态需水量为 5.23×108~5.7×108 m3;为维持或稳定流域下游额济纳现有绿洲规模,狼心山断面过水流量不应小于 5.8×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内陆流域 生态需水量 估算 黑河流域
下载PDF
沙冬青抗旱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95
18
作者 蒋志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74,共4页
通过对沙冬青抗旱机理的探讨 ,经数理统计分析 ,初步认为沙冬青具有很低的水势和蒸腾强度 ,而束缚水含量很高 ,说明沙冬青原生质细胞具抗旱特点。叶片具有厚的角质层 ,浓密的表皮毛 ,气孔下陷 ,叶肉全部为栅栏组织 ,具抗旱结构。沙冬青... 通过对沙冬青抗旱机理的探讨 ,经数理统计分析 ,初步认为沙冬青具有很低的水势和蒸腾强度 ,而束缚水含量很高 ,说明沙冬青原生质细胞具抗旱特点。叶片具有厚的角质层 ,浓密的表皮毛 ,气孔下陷 ,叶肉全部为栅栏组织 ,具抗旱结构。沙冬青不但具有较发达的根系 ,水势低 ,吸水能力很强 ,而且从叶到茎都具有抑制蒸腾失水的旱生结构。可见沙冬青是以尽可能多地吸收水分并减少蒸腾失水的方式来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冬青 抗旱机能 荒漠植被 豆科植物
下载PDF
苔藓植物的生态功能及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136
19
作者 吴玉环 程国栋 高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5-220,共6页
苔藓植物由于形体微小,传统上被误认为缺乏经济价值而常被忽略。作者从CO2的固定、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营养物质的循环与贮存和森林更新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对有关苔藓植物在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 苔藓植物由于形体微小,传统上被误认为缺乏经济价值而常被忽略。作者从CO2的固定、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营养物质的循环与贮存和森林更新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对有关苔藓植物在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的方向和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经济价值 水土保持 涵养水源 营养物质 生态功能 二氧化碳 植被恢复
下载PDF
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 被引量:119
20
作者 朱震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1-22,共12页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脆弱生态失去平衡迫切需要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作者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关于土地荒漠化的评估,结合我国情况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脆弱生态失去平衡迫切需要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作者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关于土地荒漠化的评估,结合我国情况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不相协调下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一类是沙质地表叠加干旱多风和强度土地利用形成的沙质荒漠化(沙漠化),另一类是流水作用叠加土状堆积物(或风化壳)和人为强度土地利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脆弱生态带内环境退化表现的主要形式,而荒漠化的发展又加深了脆弱生态带内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环境更趋于严重恶化,构成了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改善的严重威胁。但是,只要建立防止土地退化又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从而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是克服我国脆弱生态地带环境退化、资源危机的基本对策。建议在我国不同脆弱生态带建立示范区,开展改善环境、治理土地荒漠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 生态带 土地 荒漠化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