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324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 被引量:250
1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第3期105-106,共2页
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共商新时代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大计,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新农科&q... 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共商新时代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大计,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新农科"具有里程碑意义,本刊予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以为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科 中国 安吉 宣言 教育专家 教育发展 诞生地 农林
下载PDF
“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169
2
作者 刘竹青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第1期15-21,共7页
农业生产历经从农业1.0至农业3.0共3个阶段,每一次农业生产变革,都伴随着农业与新技术的结合,科技与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农业4.0已崭露头角。乡村振兴战略、"四化同步"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农业高等教育提... 农业生产历经从农业1.0至农业3.0共3个阶段,每一次农业生产变革,都伴随着农业与新技术的结合,科技与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农业4.0已崭露头角。乡村振兴战略、"四化同步"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农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旨在通过对农业1.0到4.0的演变过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的需求、农业产业模式新的转变进行简要梳理,对我国农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探讨适应新形势的"新农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就"新农科"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代际演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农科”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10
3
作者 郝婷 苏红伟 +1 位作者 王军维 赵磊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第3期55-59,94,共6页
十九大报告为我国农林高校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农林高校学科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是传统农林高校面临严重瓶颈制约,难以满足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发展"新农科",实现转型跨越,着力解决国家"三农&qu... 十九大报告为我国农林高校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农林高校学科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是传统农林高校面临严重瓶颈制约,难以满足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发展"新农科",实现转型跨越,着力解决国家"三农"问题,成为农林高校当前及以后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农林高校存在问题、承担使命以及"新农科"内涵等内容的研究,提出加强"新农科"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服务国家"三农"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科;准确研判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及时更新"新农科"研究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成果转移转化,激发"新农科"建设的内生动力;积极打造农业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服务全球农业发展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高校 “新农科”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是后疫情时代的主要教学模式 被引量:96
4
作者 王杜春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第2期30-35,15,54,共8页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教学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高校纷纷采用线上教学的模式,这既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应急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前期在线课程建设成果的检验,更是广泛推进智慧教学改革的实验。一、新冠疫情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强大冲击过...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教学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高校纷纷采用线上教学的模式,这既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应急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前期在线课程建设成果的检验,更是广泛推进智慧教学改革的实验。一、新冠疫情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强大冲击过去,在线课程建设、线上教学是少数人的教学改革;现在,疫情防控期间,要求高校大规模、成建制开展在线教学。高校在线教学是应对疫情的应急之策,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教学革命、学习革命的大势所趋,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强制性推动了这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线上教学 高校教学管理 在线课程建设 疫情防控 应急能力 成建制 信息技术发展
下载PDF
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被引量:71
5
作者 郭智奇 中国农业教育 2011年第1期6-9,共4页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大批职业化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文件,为农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大批职业化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文件,为农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农民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缺位、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机制依然不活等问题。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二是科学确定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和任务,遵循职业农民成长规律和特点,三是探索建立适合农民的职业教育方式方法,四是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教育 职业教育 职业农民 农村教育
下载PDF
新农科建设推出“北京指南” 被引量:64
6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第6期104-106,共3页
2019年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事司副司长路永斌、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李芹等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全国5... 2019年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事司副司长路永斌、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李芹等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全国55所涉农高校的150余位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研究了新农科建设发展举措,提出了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推出了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教育司 教育司司长 实践方案 人事司 王启明 涉农高校 发展举措
下载PDF
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59
7
作者 青平 吴晓斌 刘震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耕读教育是培养涉农高校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和知农爱农情怀的有效途径。文章在深入剖析新时代耕读教育内涵特征基础上,具体阐述了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具有的重要现实价值和意义,明确提出了实施耕读教育要坚持五个方面的原则,建... 耕读教育是培养涉农高校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和知农爱农情怀的有效途径。文章在深入剖析新时代耕读教育内涵特征基础上,具体阐述了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具有的重要现实价值和意义,明确提出了实施耕读教育要坚持五个方面的原则,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培育浓厚的耕读文化,健全完备的保障机制。通过建立“扎根”三农的耕读教育体系,培养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三农”情感和务实作风,全面提升其服务乡村振兴的素养能力,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读教育 人才培养 知农爱农
下载PDF
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2
8
作者 李振陆 叶琦 尹江海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第3期10-14,92,共6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林院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使命、职责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意义。农林院校要围绕科教兴农主线,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专业结构和办学布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林院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使命、职责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意义。农林院校要围绕科教兴农主线,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专业结构和办学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载体,强化科技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建设专家服务队伍,把产教融合贯穿服务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有力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院校 产教融合 乡村振兴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被引量:49
9
作者 赵昆 中国农业教育 2006年第1期41-42,共2页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可使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转换教育理念,发挥网络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礼仪教育 途径
下载PDF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43
10
作者 陈钦华 钟云华 中国农业教育 2006年第6期45-47,共3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乏全程性、个性化等问题,难以适应就业形势和毕业生本身的需要。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必须以生为本,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实施全程化和...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乏全程性、个性化等问题,难以适应就业形势和毕业生本身的需要。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必须以生为本,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实施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指导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构建 被引量:39
11
作者 谭金芳 张朝阳 +1 位作者 孙育峰 李书民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第6期17-22,93,共7页
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为破解乡村人才匮乏和高校农科人才基层就业难的悖论困境,本文在阐述人才振兴战略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三农"特岗生定向培... 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为破解乡村人才匮乏和高校农科人才基层就业难的悖论困境,本文在阐述人才振兴战略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三农"特岗生定向培育选拔、乡村人才周期培训和科技村主任派驻的制度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高校 人才培养 制度创新
下载PDF
农民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张景林 刘永功 中国农业教育 2005年第4期1-4,共4页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农民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1999年以来农业部牵头实施的《跨世纪青年...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农民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1999年以来农业部牵头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社会经济效果提出整体评价,找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旨在为对今后设计和开展类似培训项目提供政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培训 培训效果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涉农意愿研究——以培养“一懂两爱”人才为目标导向 被引量:38
13
作者 田曦 包佳怡 孙翠翠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第5期77-82,共6页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而作为农业人才储备的农业院校大学生"离农""弃农"现象越发严重。如何引导农林高校学生向农业人力资本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而作为农业人才储备的农业院校大学生"离农""弃农"现象越发严重。如何引导农林高校学生向农业人力资本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学生就业涉农意愿以及"一懂两爱"目标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高等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距"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学生对农业领域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农村抱有偏见,就业涉农意愿普遍较低。对此,文章提出建议:优化课程设置并重点关注实践课程的设计;营造"支农"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农业;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大学生 涉农就业 “一懂两爱” 就业意愿
下载PDF
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37
14
作者 库夭梅 温小波 中国农业教育 2004年第3期39-40,共2页
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现状不能适应水产业现代化的要求,应建立适应水产业发展需要的 新 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提 高 实 践 教 学 人 员 的 素 质 ,根 据 专 业 培 养 要 求 建 立 技 能 规 范 ,修 订 完 善 实 践 教 学 大 纲 , ... 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现状不能适应水产业现代化的要求,应建立适应水产业发展需要的 新 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提 高 实 践 教 学 人 员 的 素 质 ,根 据 专 业 培 养 要 求 建 立 技 能 规 范 ,修 订 完 善 实 践 教 学 大 纲 , 改 革 实践 教 学 内 容 ,实 行 毕 业学 年 导 师 制;认 真抓 好 毕 业 论 文 写作 和 毕 业 设 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学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毕业设计 高等教育
下载PDF
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李永强 罗云 中国农业教育 2009年第3期27-29,共3页
师资队伍国际化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也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证。我国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为此应采取以下策略:立足本校,分批分次、有重点选派教师去国外一流大... 师资队伍国际化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也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证。我国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为此应采取以下策略:立足本校,分批分次、有重点选派教师去国外一流大学访问、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在全球范围引进高层次人才,扩大名师效应;加强对教师的外语培训,着实提高大学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术环境,为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搭建更优质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师资队伍 国际化 策略和路径
下载PDF
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35
16
作者 程华东 惠志丹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第6期34-41,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重点是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破解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有效举措。农业高校是农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独特优势,也是使命所在,应...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重点是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破解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有效举措。农业高校是农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独特优势,也是使命所在,应为乡村人才振兴发挥好人才培育功能。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冲突、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不契合等问题。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农业高校亟需主动对接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结构;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完善保障措施;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思想转变;促进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机能共生,实现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高校 人才培养 人才振兴
下载PDF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李献斌 刘晓光 中国农业教育 2012年第5期22-25,共4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职业导向性不明确,教育教学体系与生产实践不融合,"双师"型导师缺乏,职业资格认证困难,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不明确,实践教学不能保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企业与...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职业导向性不明确,教育教学体系与生产实践不融合,"双师"型导师缺乏,职业资格认证困难,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不明确,实践教学不能保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学校要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协同创新;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推动科学化管理;实施双导师制,确保培养环节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基地 建设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的探讨 被引量:18
18
作者 徐秀英 韩美贵 +2 位作者 王雯 唐中良 张丽 中国农业教育 2005年第4期32-34,共3页
教师工作评价具有鉴定、管理、导向、改进和激励的功能,研究性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学科建设、服务性工作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构成,并应用模糊数学构建教师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教师工作评价具有鉴定、管理、导向、改进和激励的功能,研究性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学科建设、服务性工作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构成,并应用模糊数学构建教师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教师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AHP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30
19
作者 赵小敏 陈美球 +1 位作者 蓝猷平 陈小涛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第5期1-8,共8页
建设“新农科”是高等农林院校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江西农业大学针对“新农科”对学科建设的内在需求,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立足于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一是优化学科专... 建设“新农科”是高等农林院校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江西农业大学针对“新农科”对学科建设的内在需求,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立足于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新农科”内涵建设;二是实施学科分类建设,提升“新农科”学科水平;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新农科”人才质量;四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教改革 “新农科” 学科建设 地方农业院校
下载PDF
课程思政:背景、内涵与路径 被引量:30
20
作者 付坚强 朱娅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第4期28-34,共7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指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的显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指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构建体制机制、激励教师发挥主体责任、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深度开发课程以及健全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