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邱慈长 王清远 +1 位作者 石宵爽 欧阳雯欣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5,共8页
通过对9个薄壁圆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和9个薄壁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进行的轴压试验研究,比较了三种方法测定试件轴向变形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取代率和不同截面形式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破坏变形特征,并运用不同设计规程对薄壁钢管再生混... 通过对9个薄壁圆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和9个薄壁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进行的轴压试验研究,比较了三种方法测定试件轴向变形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取代率和不同截面形式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破坏变形特征,并运用不同设计规程对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的承载力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的变形破坏形式与普通薄壁钢管混凝土相似,及再生混凝土取代率对试件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有一定影响的结论。另外根据计算比较,得到各规程在计算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极限承载力时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钢管再生混凝土 轴压 轴向变形 取代率 极限承载力
原文传递
地震受损房屋结构自振特性测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东晖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7,共6页
采用底部剪力法对结构进行抗震计算的重要一步就是确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抗震设计规范为此提供了自振周期计算和相应的折减方法。对于新建结构,规范经验公式是合理的,但对于地震受损结构,当需要进行抗震加固设计计算时,针对完好建筑... 采用底部剪力法对结构进行抗震计算的重要一步就是确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抗震设计规范为此提供了自振周期计算和相应的折减方法。对于新建结构,规范经验公式是合理的,但对于地震受损结构,当需要进行抗震加固设计计算时,针对完好建筑结构给出的规范经验公式就不再适用。由于缺乏实测资料,无论是抗震鉴定标准还是加固技术规程,都没有给出可以参考的方法。作者在玉树地震后,利用环境脉动测试方法,对在玉树地震中受到破坏的20余栋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建筑结构进行了现场测试,获得了这些受损房屋结构的实测基本自振特性,给出了对结构震害程度与结构自振周期变化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为震损结构鉴定与加固设计提供了可参考数据,同时,实测结果也可为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发展和结果的验证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受损建筑 自振周期 现场测试
下载PDF
隐喻视角下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会勇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79-81,共3页
徽州古民居建筑是我国古村落建筑的典型代表,其被国内外游客广泛认定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而无论是村落选址、建筑外部构造以及住宅内部装饰,徽州古居民建筑中都蕴藏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本文将从隐喻视角下,分别就徽州古民居建筑中... 徽州古民居建筑是我国古村落建筑的典型代表,其被国内外游客广泛认定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而无论是村落选址、建筑外部构造以及住宅内部装饰,徽州古居民建筑中都蕴藏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本文将从隐喻视角下,分别就徽州古民居建筑中所体现的多个文化层面做简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古民居 建筑 传统文化 风水
下载PDF
素数p(p≡1(mod 4)且h(Q(p^(1/2))=1))的表达式
4
作者 陆洪文 费奔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11-1413,共3页
给出了实二次域Q(p)当类数等于1时,除去有限个以外,素数p≡1(mod 4)的一般表达式.
关键词 AAC猜想 L-函数 二次数域 类数公式
下载PDF
浅析第四代住宅建筑主体工程施工技术
5
作者 吴志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2年第10期108-111,共4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城市化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城市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的今天,人民对改善性住房的要求提高更加紧急迫切,因此近年来,各个地区都在不断探索开发第四代建筑,在第四代建筑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以前普通高层建筑未遇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城市化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城市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的今天,人民对改善性住房的要求提高更加紧急迫切,因此近年来,各个地区都在不断探索开发第四代建筑,在第四代建筑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以前普通高层建筑未遇到的施工难点,例如:大跨度悬挑结构梁、悬挑脚手架搭设等施工难点,为确保主体工程安全性和质量,在工程项目的主体工程实施前,施工单位应参与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单位对主体结构工程重、难点的设计交底,施工单位应当仔细了解设计施工图、理解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编制施工方案,确保建筑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代建筑 主体工程 施工技术 施工方案
下载PDF
一维大变形主、次固结耦合新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丁洲祥 袁大军 朱合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367-2372,共6页
针对传统一维大变形固结理论不能考虑土体次固结变形的缺点,在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理论和土力学固结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一维大变形主、次固结耦合模型。该模型采用超静孔压为控制变量,可以分别表述为欧拉坐标、拉格朗日坐标和固... 针对传统一维大变形固结理论不能考虑土体次固结变形的缺点,在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理论和土力学固结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一维大变形主、次固结耦合模型。该模型采用超静孔压为控制变量,可以分别表述为欧拉坐标、拉格朗日坐标和固相体积坐标等三种形式,其中均可以显式地反映出土体重度变化、固相速度、地表沉降速度、地下水位变化、荷载变化和次固结等6个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简化条件下,新模型可以分别退化为以往学者提出的相关模型。当不考虑次固结效应时,新模型与经典的Gibson大变形固结模型完全等价。从便于工程应用的角度而言,新模型中仅考虑次固结和外荷载变化的退化形式更便于求解,可作为一种供参考的实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变形 主固结 次固结 Gibson大变形固结理论 控制方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