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8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侏罗、白垩系盆地形成、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晓东 王颖 李桂荣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共3页
通过中国北方侏罗、白垩系盆地演化特征的研究,认为盆地发育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早、中侏罗世,西北地区发育了近东西向的断陷盆地群,晚侏罗世晚期,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喷发了大面积的火山岩,早白垩世早期,东北地区发育了北北东、北东向... 通过中国北方侏罗、白垩系盆地演化特征的研究,认为盆地发育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早、中侏罗世,西北地区发育了近东西向的断陷盆地群,晚侏罗世晚期,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喷发了大面积的火山岩,早白垩世早期,东北地区发育了北北东、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群。这样的盆地演化过程归结为其周缘的四大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早、中侏罗世,由于华北板块向北运动的速度减慢和塔里木板块的向南运动,在西北地区和华北板块西北缘形成拉张环境,引起地幔上涌,导致近东西向的伸展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晚侏罗世晚期,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相对运动,在泛东北地区产生一个从西到东发散的地幔对流应力场,使地幔对流物质向东流动,产生了火山喷发和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早白垩世晚期,盆地群整体受挤压应力作用,但松辽盆地深部俯冲的板块由于长期受热流的作用,在青山口组时期发生了地幔拆沉作用,形成了一次热流高峰期,表现为一个弱拉张环境,使松辽盆地沉积了巨厚的坳陷期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 火山岩 动力学
下载PDF
苏丹裂谷盆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兼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对比分析 被引量:107
2
作者 窦立荣 潘校华 +2 位作者 田作基 肖坤叶 张志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5-261,共7页
晚中生代大西洋开启并诱导产生中非剪切带,在走滑的张扭力作用下形成苏丹被动裂谷盆地,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3期裂谷垂向叠置,早白垩世具有典型的被动裂谷盆地性质,晚白垩世为过渡性质,古近纪则主动裂谷盆地特征更加明显。盆地... 晚中生代大西洋开启并诱导产生中非剪切带,在走滑的张扭力作用下形成苏丹被动裂谷盆地,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3期裂谷垂向叠置,早白垩世具有典型的被动裂谷盆地性质,晚白垩世为过渡性质,古近纪则主动裂谷盆地特征更加明显。盆地结构以半地堑为主,但边界断层一般较陡,以多米诺式断层为主,伸展量较小。裂陷早期几乎没有火山活动,因此不存在多个次级沉积旋回,只发育一套优质烃源岩。主力储集层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具有高孔、高渗的特征。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后裂谷期层序中或上覆的新生裂谷层序中,具有跨时代聚集油气的特点,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以反向断块和新生裂谷层序中的大型披覆背斜为主,调节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苏丹裂谷盆地油气藏特征与中国东部渤海湾等盆地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 Muglad盆地 Melut盆地 裂谷盆地 油气分布
下载PDF
中国南海地区环状断层成因及其对天然气向斜构造成藏模式的控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薇薇 马光克 +2 位作者 王立锋 隋波 董志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63,153,共4页
在背斜构造型气藏大都被发现并开发的今天,随着勘探构造类型的转变,在中国南海地区莺歌海盆地中发现了新型的向斜构造气藏。这种向斜构造受向斜内环状断层控制成藏,分别形成了LD气田及CN气田。其内的2个环状断层构造的发育为2种完全不... 在背斜构造型气藏大都被发现并开发的今天,随着勘探构造类型的转变,在中国南海地区莺歌海盆地中发现了新型的向斜构造气藏。这种向斜构造受向斜内环状断层控制成藏,分别形成了LD气田及CN气田。其内的2个环状断层构造的发育为2种完全不同的地质成因,尤其是LD气田,形成了世界罕见的平面上呈规则圆环状发育的断层。利用地震资料的可视化优势,对CN构造及LD构造环状断层的特征及地质成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描述。通过LD气田及CN气田的成藏条件分析,认为该区环状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并且环状断层对储层形成侧封,在向斜构造中形成圈闭并且成藏。此次研究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并且这2个气田的成功发现为天然气勘探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断层 向斜气藏 泥底辟 塌陷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封闭性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付广 刘洪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2,共4页
在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层带填充物岩性和泥岩塑性变形强度评价了其主要断层在大一段的垂向封闭性,通过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只有晚期和继承性断裂才能作为南屯... 在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层带填充物岩性和泥岩塑性变形强度评价了其主要断层在大一段的垂向封闭性,通过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只有晚期和继承性断裂才能作为南屯组源岩的油气运移通道,大一段内较好的垂向封闭性有利于油气在南二段聚集,与断裂有关的圈闭是乌尔逊凹陷北部的主要圈闭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北部 大一段 断层 封闭性 演化 油气藏 控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奥陶系原油运移示踪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楠 蔡忠贤 杨海军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0-693,共4页
原油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其成分往往沿充注路径发生梯度性变化。储层中原油成熟度的最高点对应油气的充注点,油气自成熟度高的部位向成熟度低的部位运聚。通过对轮南低凸起奥陶系原油饱和烃成熟度指标Ts/(Ts+Tm)、Tric/(Tric+17αβ-H)的... 原油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其成分往往沿充注路径发生梯度性变化。储层中原油成熟度的最高点对应油气的充注点,油气自成熟度高的部位向成熟度低的部位运聚。通过对轮南低凸起奥陶系原油饱和烃成熟度指标Ts/(Ts+Tm)、Tric/(Tric+17αβ-H)的系统分析,认为该区存在2个油气充注方向。奥陶系油气藏中原油Ts/(Ts+Tm)、Tric/(Tric+17αβ-H)的极值点位于东南部的LG35及LG353井区,且绝大部分样品的成熟度自东南向西北出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表明轮南地区奥陶系原油的主力充注方向来自于东南。在研究中,将油气主充注期(海西晚期)奥陶系潜山顶面的古地貌形态与运移示踪指标的平面分布特征相结合,认为桑塔木断垒带控制了油气自烃源灶向轮南潜山低势区的运聚,主干路径为LG353—LN631—LN48—LG11—LN39—LN44C—LG4—LG7(LN1);另一方面,LG7及LN1井区运移示踪的结果表明其油气主要来自于西南部的塔河油田,油气充注路径为LN11—LN11(H1)—LG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运移示踪 原油成熟度 油气充注 轮南低凸起
下载PDF
西伯利亚地台的古代含油气沉积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德安 孙永强 薛友兵 《石油仪器》 2006年第2期52-54,58,共4页
随着我国石油工程对外合作的不断拓展,应该对国外的一些石油地质情况有所了解。俄罗斯国家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国际前列,前苏联国家将是今后我国石油对外合作的主战场。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石油天然气储量巨大,前景相当广阔,是国... 随着我国石油工程对外合作的不断拓展,应该对国外的一些石油地质情况有所了解。俄罗斯国家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国际前列,前苏联国家将是今后我国石油对外合作的主战场。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石油天然气储量巨大,前景相当广阔,是国际石油人士普遍看好的投资场所,也是竟争最激烈的地区。文章对西伯利亚地台的地质结构和油气生成及分布作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地台 油气沉积 油气聚集带 地球化学 地质结构 含油气性
下载PDF
车排子地区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结构及输导作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秦峰 曾治平 +1 位作者 宫亚军 闵飞琼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151,共3页
基于大量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车排子地区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结构特征、输导通道类型及输导作用。车排子地区白垩系底部不整合主要为2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及半风化岩石发育,风化黏土层不发育。研究区具有双运移通道、单运移通道... 基于大量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车排子地区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结构特征、输导通道类型及输导作用。车排子地区白垩系底部不整合主要为2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及半风化岩石发育,风化黏土层不发育。研究区具有双运移通道、单运移通道、封堵型3种通道类型,双运移通道类型与油气高显示程度、高运移指数有良好对应关系,此类型输导通道发育区的构造高部位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不整合结构 输导通道类型 输导作用 车排子地区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沙三中烃源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8
作者 郭涛 傅强 +1 位作者 夏庆龙 李建平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8-701,共4页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沙三中沉积期属于高古生产力的半咸水湖盆,生物繁盛,泥岩中有机质丰富。通过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测试结果统计分析,表明黄河口凹陷沙三中泥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2.28%,生烃潜力平均为1...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沙三中沉积期属于高古生产力的半咸水湖盆,生物繁盛,泥岩中有机质丰富。通过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测试结果统计分析,表明黄河口凹陷沙三中泥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2.28%,生烃潜力平均为12.24 mg.g-1;有机质类型属于Ⅱ1—Ⅱ2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属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的富烃源岩。有机碳和Ro等值线分布图表明该凹陷西次洼有2个成熟的生烃中心,东次洼有一个成熟的生烃中心,西次洼比东次洼烃源岩分布更广,演化程度更高,显示西次洼具有更高的油气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沙三中 古环境 黄河口凹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渐新统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建功 张道伟 +7 位作者 杨少勇 张平 郭佳佳 李翔 马新民 倪祥龙 高妍芳 白亚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1-692,共22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特征,利用大量岩心、薄片、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围绕柴西凹陷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研究其特征及成因机制,剖析控制因素并建立沉积模式——系统分析了...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特征,利用大量岩心、薄片、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围绕柴西凹陷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研究其特征及成因机制,剖析控制因素并建立沉积模式——系统分析了高角度陡斜坡(坡度大于3°)、中等坡度斜坡带(坡度为2°~3°)以及低角度缓坡带(坡度小于1°)对重力流沉积作用的影响.建立了柴西地区咸化湖泊陡坡带、缓坡带、以及断崖坡等3类重力流沉积模式,明确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特征,指出同沉积断层是重力流沉积的主要触发机制.认为下干柴沟组(E3^2)沉积时期,柴西凹陷区演化为咸化湖泊沉积环境,形成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组合,并混合陆源碎屑、黏土及蒸发岩等矿物成分,整体具混积特征,在斜坡带及凹陷区普遍发育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研究结果表明:1)下干柴沟组上段(E3^2)共识别出8类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岩相,分别为变形泥灰岩、角砾灰岩、含角砾泥灰岩、粗砾灰岩、细砾灰岩、泥粒灰岩、粒泥灰岩、浊积岩等.其中,角砾灰岩与含角砾泥灰岩相的单层厚度以1~2 m为主,最大可达数十米;变形泥灰岩、粗砾灰岩以及细砾灰岩相单层厚度以数十厘米为主,最大可达1~2 m;泥粒灰岩、粒泥灰岩以及浊积岩相的单层厚度以毫米—厘米级为主.2)湖相碳酸盐岩的重力流沉积形成包括启动、搬运及再沉积3个过程,沉积岩相由蠕动变形、原位破裂、碎屑流、颗粒流、浊流等控制形成.3)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恢复古地貌,在柴西地区刻画出5种类型古地貌,分别为西部山前隆起带(昆仑山前,坡度为1°~4°)、西南部断阶带(坡度为2°~5°)、北部山前隆起带(阿尔金山前,坡度为3°~7°)、斜坡带(坡度为0~2°)以及凹陷区(坡度一般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重力流沉积 咸化湖泊 盐湖 下干柴沟组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华华 何登发 +2 位作者 童晓光 温志新 王兆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2-118,共17页
寒武系是塔里木盆地当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层系,恢复寒武纪的盆地原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将盆地充填与周缘构造演化相结合,由点→线→面进行分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纪不同... 寒武系是塔里木盆地当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层系,恢复寒武纪的盆地原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将盆地充填与周缘构造演化相结合,由点→线→面进行分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建立了相应的盆地充填演化模式。塔里木盆地寒武纪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包括早寒武世早期快速海侵→中寒武世海退、晚寒武世缓慢海侵→寒武纪末海退两个次级旋回,分别对应沉积演化的2个阶段:塔西克拉通内坳陷早寒武世的碎屑滨岸-陆棚相→局限台地相→中寒武世的蒸发台地相,晚寒武世的局限台地相→寒武纪末期的台地暴露不整合;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为深水盆地相,经历了硅质泥岩→泥岩与灰岩薄互层→碳酸盐岩的岩相演化。寒武纪塔里木原型盆地特征及演化主要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其构造-沉积格局经历了由震旦纪末的南北分异格局向中-晚寒武世的东西分异格局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环境 原型盆地 寒武纪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结构特征及控藏模式 被引量:3
11
作者 易士威 李明鹏 +4 位作者 徐淑娟 崔宝文 蒙启安 武雪琼 程宏岗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61-772,共12页
松辽盆地为中生代具有"早断晚拗"二元结构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深层断陷众多,勘探程度低,是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接替领域。在徐家围子、长岭等深大断陷已经实现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发现了规模储量,但其他断陷油气勘... 松辽盆地为中生代具有"早断晚拗"二元结构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深层断陷众多,勘探程度低,是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接替领域。在徐家围子、长岭等深大断陷已经实现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发现了规模储量,但其他断陷油气勘探一直没有取得大的发现。近期双城断陷石油勘探的突破进一步证实了断陷期油气勘探的潜力。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断陷的油气聚集与分布明显受控于断陷结构。根据双城断陷不同地区的构造特征,将双城断陷结构划分为中央断垒式、中央断堑式、单断断槽式、单断双槽式、单断多阶式和单断箕状式共6种模式,并相应构建了7种成藏模式,指出中央断裂潜山构造带、斜坡断裂潜山构造带、陡坡断裂潜山构造带和走滑背斜带是四大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是有利勘探靶区,其中断背斜、断块、断鼻和潜山圈闭是有利勘探目标。针对这些有利的构造带应采取多层系、多目标类型的立体勘探思路,主攻中央断裂潜山构造带,实现规模发现;甩开勘探斜坡断裂潜山构造带和陡坡断裂潜山构造带,实现新区带的突破;探索岩性地层油气藏准备接替领域,实现勘探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双城断陷 断陷结构 构造样式 成藏模式
原文传递
海上低渗油藏CO_(2)微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利军 谭先红 +2 位作者 焦钰嘉 贾昊卫 于海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5-153,共9页
海上低渗透油藏层间非均质性较强,注CO_(2)气窜严重,制约了CO_(2)驱油及封存效果。借助室内实验评价了海上低渗透油藏CO_(2)微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并与CO_(2)连续气驱、水气交替驱进行了对比,同时研究了各驱油方法的碳封存规律,通过... 海上低渗透油藏层间非均质性较强,注CO_(2)气窜严重,制约了CO_(2)驱油及封存效果。借助室内实验评价了海上低渗透油藏CO_(2)微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并与CO_(2)连续气驱、水气交替驱进行了对比,同时研究了各驱油方法的碳封存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微泡沫驱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CO_(2)微泡沫驱的流度控制能力高于水气交替驱,可以显著提高波及体积;在渗透率级差为6.35的并联岩心实验中,采用CO_(2)微泡沫驱可以实现分流率反转,封堵高渗区域,提高低渗区域波及体积,进而提高采收率;提高微泡沫驱气水比可以提高驱油效果,但影响埋存效果,需根据储层及实际需求优化气水比,当气水比为1:1时,微泡沫在水驱的基础上使高渗岩心和低渗岩心的采收率分别提高20.32和24.32个百分点;微泡沫驱具有最优的碳封存能力,碳埋存率高达86.64%。数值模拟结果表明,CO_(2)微泡沫驱能有效控制气窜,降低生产气油比,注微泡沫5年后采收率达到了48%,高于连续气驱12个百分点。本文研究可为海上非均质低渗油田注CO_(2)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低渗透油藏 非均质性 CO_(2)驱 CO_(2)微泡沫 CO_(2)埋存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南缘构造带超压与油气成藏关系
13
作者 马海龙 刘一锋 +3 位作者 邱楠生 陈雪刚 王祥 陈才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49-2061,共13页
西昆仑山前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单元的流体场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尚未揭示。梳理构造、超压与油气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前陆盆地超压和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样例,并为西昆仑山前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依据。根据实测地层压力和钻井液数据... 西昆仑山前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单元的流体场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尚未揭示。梳理构造、超压与油气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前陆盆地超压和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样例,并为西昆仑山前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依据。根据实测地层压力和钻井液数据,明确了西昆仑山前南缘地区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通过测井曲线组合和加载—卸载曲线法结合地质情况分析,明确了超压的主要形成机制;基于构造演化史和油气成藏过程,探讨了超压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前深部地层存在强超压,在柯克亚构造带浅层存在弱超压。构造挤压作用是研究区超压的最主要成因,其次为沿断裂的垂向超压传递作用。油气充注导致的超压传递是浅层是否发育超压的决定性因素,浅层油气藏常常伴随着弱超压发育。构造挤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和运移通道,引起的抬升剥蚀和断层活动控制着区域盖层的保存条件,在凹陷内部由于埋深迅速加大促进了烃源岩快速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挤压 超压传递 异常高压 塔西南 前陆盆地
原文传递
黄河口凹陷油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如才 彭文绪 +1 位作者 王德英 薛艳霞 《海洋石油》 CAS 2009年第2期10-16,共7页
油气资源评价是油气勘探决策的基础,其评价结果影响着油气的勘探方向和投资方向。对于已有油气田发现的评价单元,统计方法更方便、实用和可靠。根据勘探程度、基于帕莱托定律,应用油田规模序列法对黄河口凹陷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 油气资源评价是油气勘探决策的基础,其评价结果影响着油气的勘探方向和投资方向。对于已有油气田发现的评价单元,统计方法更方便、实用和可靠。根据勘探程度、基于帕莱托定律,应用油田规模序列法对黄河口凹陷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勘探潜力分析。黄河口凹陷目前约有25个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田尚待探明,剩余资源总量至少达2.59×108m3,表明该地区具有较大的石油资源和勘探潜力。其中,渤中28-34中央隆起带、南部缓坡带和西部断阶带为下一步最有利的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油田规模序列法 油气资源评价 勘探潜力
下载PDF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曲塘—李堡地区新生代演化和油气响应评价 被引量:21
15
作者 朱建辉 江兴歌 +1 位作者 徐旭辉 张渝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3,共6页
曲塘—李堡地区位于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南部,是受NE向和EW向大断裂控制的新生代盆地。总体表现为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期次性断裂活动分别控制北部曲塘次凹和南部海北次凹的沉降幅度和沉积厚度,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在新生代断陷-坳陷... 曲塘—李堡地区位于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南部,是受NE向和EW向大断裂控制的新生代盆地。总体表现为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期次性断裂活动分别控制北部曲塘次凹和南部海北次凹的沉降幅度和沉积厚度,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在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原型叠加的构造-热体制边界条件控制下,5套烃源岩中的泰州组、阜一段和阜三段主力生油层在三垛组沉积末前后均已进入生油门限,盐二段沉积以来(11.3 Ma—今)进入生烃高峰。我们运用TSM盆地模拟评价方法计算出曲塘次凹总生烃量约为230.54×106 t,海北次凹总生烃量约为149.21×106 t;排烃期以坳陷发育期为主,总排烃量为88.837×106 t,坳陷期排烃占总量的95%以上。各次凹水势和油汇模拟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发育的不同级别的断裂影响着油气规模,邻近断陷深凹多期断裂复合构组的断块带是主要勘探区带,部分外斜坡带的鼻状隆起和断阶带也有可能是较有利的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作用 油气响应作用 曲塘—李堡地区 海安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卫良 《江苏地质》 2004年第3期155-159,共5页
针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低阻油层 ,分析了其成因机理 ,阐述了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提出了使用神经网络和Sw Φ交会图两种方法定性识别低阻油层。通过先进的斯伦贝谢的PetViewPlus测井解释软件 ,形成了针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 针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低阻油层 ,分析了其成因机理 ,阐述了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提出了使用神经网络和Sw Φ交会图两种方法定性识别低阻油层。通过先进的斯伦贝谢的PetViewPlus测井解释软件 ,形成了针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低阻油层的测井定量解释方法 ,并在测井油水层判别中引入束缚水饱和度方法 ,对低阻油层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神经网络 Sw-Φ交会图 测井定量解释 苏北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的最终定型期——第四纪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津 黄忠范 +1 位作者 戴福贵 杨克绳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53,共3页
柴达木盆地发育在结晶基底与褶皱双层基底之上,经侏罗纪的拉张形成断陷、箕状断陷,白垩纪的挤压形成坳陷。早第三纪(古近纪)的拉张同样形成断陷、箕状断陷,晚第三纪(新近纪)—第四纪的挤压也形成坳陷式的沉积盆地。第四纪强挤形成柴达... 柴达木盆地发育在结晶基底与褶皱双层基底之上,经侏罗纪的拉张形成断陷、箕状断陷,白垩纪的挤压形成坳陷。早第三纪(古近纪)的拉张同样形成断陷、箕状断陷,晚第三纪(新近纪)—第四纪的挤压也形成坳陷式的沉积盆地。第四纪强挤形成柴达木统一的逆掩逆冲推覆体,在这多层结构的陆盆最终定型形成台南、涩北1号、涩北2号等第四系背斜构造和天然气藏。这些构造在含气部位地震剖面都呈现出"负背斜"异常,这是储层聚集了天然气之后速度变小的正常效应。这一类型天然气藏的发现,使得其他盆地不能忽视第四系油气藏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挤压构造 油气勘探 柴达木陆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湖盆演化 被引量:51
18
作者 郭艳琴 惠磊 +3 位作者 张秀能 魏千盛 李文厚 李百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3-602,共10页
通过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的野外露头及钻井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各期沉积相特征以及湖盆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以及三角洲沉积为区内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长10期以浅... 通过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的野外露头及钻井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各期沉积相特征以及湖盆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以及三角洲沉积为区内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长10期以浅湖亚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长9期发生湖侵,并出现油页岩沉积;长8期湖盆进一步发展,中心以浅湖亚相为主;长7期湖盆发育达到鼎盛,发育张家滩页岩;长6期沉积作用增强,湖泊三角洲建设进程加快;长4+5期发生又一次短暂的湖侵,三角洲建设进程减缓;长3期湖盆开始收缩,发生全区的三角洲建设;长2期湖盆收缩加剧,区内北部大部分冲积平原化,西缘、西南缘、东缘和东南缘具有不同程度的地层剥蚀;长1期盆地内仅残留3个内陆闭塞的浅水湖泊。研究认为,研究区延长组湖盆面积及深湖面积在长7期均达到最大,之后开始逐渐萎缩,长3期湖盆面积急剧减小,长1期湖盆面积达到最小,深湖已基本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体系 沉积相 湖盆演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印支早期古隆起发育特征及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烨 袁晓宇 +2 位作者 王彦青 刘光祥 宋晓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0-654,共5页
盆地中古隆起对早期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探资料,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印支期古隆起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川西地区不仅发育了孝泉—新场—丰谷近东西向古隆起的雏形,在龙门山前和川西坳陷内部... 盆地中古隆起对早期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探资料,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印支期古隆起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川西地区不仅发育了孝泉—新场—丰谷近东西向古隆起的雏形,在龙门山前和川西坳陷内部还发育北东走向的"串珠"状古隆起;地震属性揭示,印支期古隆起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裂缝的展布以及岩溶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综合考虑储层展布特征、古隆起与储层叠合程度、烃源条件与油气运移通道匹配关系等认为,除了大型构造隆起带和斜坡带,川西凹陷印支早期古隆起区也可能是油气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油作用 古隆起 印支期 川西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合肥盆地古近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资源潜力
20
作者 柳忠泉 徐佑德 +4 位作者 朱光 郑桂琴 雷敏 许世红 周桂芹 《安徽地质》 2004年第1期11-15,共5页
在深入研究古近系定远组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分布规律及沉积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与相似盆地对比,认为古近系烃源岩主要为成水湖相沉积,受控于盆内近 EW 向的次级断层,尢以南部保存较好,具有低碳、高"A"、高 S_1的特点,与我国... 在深入研究古近系定远组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分布规律及沉积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与相似盆地对比,认为古近系烃源岩主要为成水湖相沉积,受控于盆内近 EW 向的次级断层,尢以南部保存较好,具有低碳、高"A"、高 S_1的特点,与我国的江汉、柴达木等古近系含盐盆地具有相似的有机地化特征,其成烃转化率高,热演化程度适中,资源潜力较大。古近系是区内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目的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烃源岩 古近系 地化特征 资源潜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